理查德美國民事訴訟法
① 美國法律的民法
美國民法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一、契約法
主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二、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三、財產法
是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四、繼承法
是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五、婚姻法
或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六、殘疾人法
《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於1990年7月26號簽署生效。這項立法被視為保護殘障美國人民權的一個重大勝利,在使用社會服務設施,出入公共場所和就業等方面給殘疾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條件。殘疾人法案因而改變了千百萬人的生活。
七、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②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包括哪些環節和內容,和中國有什麼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開庭審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庭審准備 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之前,為保證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庭審准備的內容包括 一.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將傳票送達當事人,將出庭通知書送達其他訴訟參與人,傳票和通知書應當寫明案由、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參加庭審做好准備。 二.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巡迴審理的可以在案發地或其他相關的地點張貼。其目的是加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了解和監督,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益。 三.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中國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四.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核對的順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對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業和住所。當事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核對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對於訴訟中國人應當查明其中國資格和中國許可權。核對完畢由審判長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二)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審查和核實各種證據,為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奠定基礎。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出示證據和質證。 一.當事人陳述 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後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被告提出反訴的,應陳述反訴的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訴訟第三人的,先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陳述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再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針對原、被告的陳述提出承認或者否認的答辯意見。當事人有訴訟中國人的,可以由訴訟中國人陳述或答辯,也可以在當事人陳述或答辯完後,再由訴訟中國人補充。審判人員有權就案件事實進行詢問,歸納本案爭議焦點或者法庭調查重點,並徵求當事人的意見。 二.出示證據和質證 當事人陳述結束後,必須將案件的有關證據在法庭上展示,並由當事人進行質證。但是,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不必在法庭上質證。 質證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民事訴訟開庭審理階段的重要環節。它是指在法庭審理活動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組織下,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力有無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的活動。《民事訴訟法》第陸陸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四漆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案件有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可以逐個出示證據進行質證。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根據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5一條的規定,當事人質證的順序是: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③ 美國的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時效期限分別為幾年
根據不同的訴訟類型,在具體訴訟時效期間的長短上,各州有所不同。例如在紐約州違約之訴的時效長達6年,而在加州,書面協議違約的訴訟時效為4年,口頭協議違約的訴訟時效則為2年。聯邦時效法對違約訴訟也有不同的時效規定。
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因侵權行為而發生的賠償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或損害發生時起計算,損害事實發生時,受害人知道的從損害時起算;損害事實發生後,受害人才知道的,從知道時起算。
(3)理查德美國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涉外民事訴訟期限
1、一審審限一般6個月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一審民事案件的審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法院批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審限為3個月,不能延長,若3個月內不能審結,轉為普通程序繼續審理。
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2、二審審限一般3個月
人民法院審理二審民事案件一律適用普通程序,針對判決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針對裁定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0天,不能延長。
④ 幫忙翻譯一下美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款吧~
你這個是1332關於diversity jurisdiction下公司州籍的確定條款吧
首先你需要搞清楚是干什麼的。美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聯邦法院具有「有限」的司法管轄權,不歸在有限管轄權下的一切訴訟均由州法院管轄。聯邦法院有管轄權需要滿足三個條件,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對事管轄權),personal jurisdiction(對人管轄權)和proper venue(合適的訴訟地)。
第一個對事管轄權,主要來源由兩種。第一種叫diversity jurisdiction,也就是訴訟雙方是不同州公民,並且訴訟額超過一定限額(75000美元好像);第二種叫federal question jurisdiction,也就是涉及聯邦法律的解釋(訴訟「arise out of」 聯邦法)。1332規定的也就是第一種,diversity訴訟下怎麼界定雙方的州籍,而你引用的這個是如何定義公司的州籍。
具體到你的那個保險那塊,它提到「joined as a party-defendant"這一個joint party,也就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的意思很直接,簡單來說就是比如A和B毆打C,C可以把A和B列為共同被告。
解釋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1332的一般規定(也就是第一個括弧前的那句):公司的州籍由其設立地和主要業務所在地決定。簡單來說,我一個公司如果在特拉華州成立,在紐約州有主要業務,那麼在決定diversity jurisdiction的時候,該公司就是特拉華和紐約州的州民。如果原告是紐約州州民,那麼diversity的條件就不滿足了,因為原被告是同州州民。
說完這些,你就可以知道1332規定了一種例外,下面一步步解釋這種情況的具體條件:
(1) 三個可能訴訟方
第一,承保人,「insurer」,法條規定他是否是保險公司,還是個人,都適用
第二,被保人,即」insured「
第三,原告,可以是任何人
(2)具體需要滿足的情況:
原告發起訴訟
訴訟類型為直訴承保人,也就是承保人是該訴訟的被告
被保人 不是 共同被告
(3)滿足情況後的結果:
該案的被告,也就是承保人的州籍,不單單受1332一般原則(成立地和主要業務地)決定,而是1332一般規定+被保人州籍共同決定。繼續上面的例子,假設被保人是新澤西州,假如一切條件滿足,承保人在特拉華州成立,紐約有主要業務,那麼這個被直訴的承保人在決定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這個問題時候,這個承保人的州籍就有三個:特拉華,紐約,新澤西。如果原告是這三州任意一州的州民,聯邦法院就沒有管轄權了。
美國法沒有專業訓練的話,單單把一條拿出來,你沒有前後左右的知識做鋪墊,肯定是搞不懂的。。。
⑤ 美國民事訴訟
一杯價值百萬美元的咖啡
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麥當勞咖啡燙傷案」(Liebeck v. McDonald』s Corp.,1994)家喻戶曉,聲名狼藉,其真相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版本是,一位美國老太太在麥當勞喝咖啡,一不小心被燙了一下,居然在腿上燙起了一個水泡。老太太本來沒想打什麼官司,卻被身旁一個無事生非的律師看在眼中。他主動上前說:「夫人,請不要走,我是律師,可以免費幫助您打這個官司。」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老太太福星高照,歪打正著,竟然贏得了三百萬美元的巨額賠償,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婆,令世人跌破眼鏡,笑掉大牙。
時光流逝,白駒過隙。案發十餘年之後,回首往事,根據對案情內幕的深入挖掘和訴訟細節的法律分析,麥當勞咖啡案的實情,以及麥當勞公司是否應對其滾燙咖啡負有賠償責任的問題,遠比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的「小道新聞」錯綜復雜,啟人深思。
這個案子的主角名叫斯黛拉·莉柏克(Stella Liebeck),當時已有七十九歲高齡,家住新墨西哥州,退休前是超級市場收銀員。1992年2月,莉柏克搭乘外孫駕駛的轎車,途經當地一家麥當勞快餐店,通過「駕車銷售窗口」買了一杯咖啡,售價四十九美分。駛離餐館後,莉柏克需要往咖啡里添加奶粉和白糖,外孫便停住了車。
當時,老太太坐在前座乘客位,把杯子停放在雙膝之間,左手拿著奶粉袋和糖袋,右手試圖打開杯蓋,沒料想,一個意外閃失,整杯滾燙的咖啡潑灑在兩腿之間,致使大腿內側、股腹溝、外陰部、前臀等處嚴重燙傷,其中「三度燙傷」面積佔全身皮膚百分之六。
在醫學術語中,燙傷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面積」和「深度」。皮膚表皮的燙傷屬於「一度燙傷」,皮膚紅腫,感覺疼痛,但數日後便可痊癒;在傷及真皮的「二度燙傷」中,皮膚表面長出水泡,疼痛難耐,但一至二周內便可痊癒;傷到真皮深處的燙傷,則需要三至四周的時間才能痊癒。真皮到皮下組織之間的深度燙傷,就是最嚴重的「三度燙傷」,傷口變成白色,感覺不到疼痛,皮下組織完全壞死,即使治癒,也永遠無法恢復原有功能,當傷害范圍過大時,還需要進行植皮手術。 「三度燙傷」大都因高溫導致,或溫度僅為「次高溫」,但卻像「熱水袋」式燙傷效應一樣,因較長時間作用而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炒菜、煮粥、煲湯、泡茶、沖咖啡時,因疏忽大意,偶爾造成過「一度燙傷」或「二度燙傷」,但「三度燙傷」比較罕見。在麥當勞咖啡案中,為何潑灑了一杯咖啡,竟然造成當事人極為嚴重的「三度燙傷」呢?主要原因為:第一,當年麥當勞出售的咖啡,確實燙得令人難以置信,溫度比同業高出了 10℃~16℃,細節待後詳述。第二,莉柏克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皮膚幾乎像嬰兒一樣嬌嫩。第三,女性兩腿之間的「敏感部位」,恰好又是全身皮膚中最嬌嫩的部位。第四,滾燙的咖啡並非潑灑在光裸的皮膚上,數秒鍾後自動流失,而是傾灑在老太太身穿的薄布褲子上,當時沒有也很難迅速剪開褲子,結果造成了「熱水袋」式的燙傷效應。
可憐的莉柏克住了八天醫院,總算脫離了生命危險,出院後卧床不起,直到兩個多月後,傷口才逐漸痊癒,後來又做過多次植皮手術,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難以自如行走。因「敏感部位」慘遭燙傷,老人蒙受了極大的身心痛苦,甚至險些造成了生命危險。盡管莉柏克的女兒未雨綢繆,為母親購買了醫療保險,盡管莉柏克本人享有聯邦政府提供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醫療補貼,但是,自付部分的醫療費用仍然相當驚人。
傷勢初步穩定後,莉柏克的女兒憤憤不平,遂給麥當勞寫了一封報怨信,以咖啡過燙為由,要求賠償醫療費、照顧病號的誤工費等,共計兩萬美元。可是,麥當勞目光短淺,剛愎自用,不肯「破財免災」,僅同意支付八百美元「安慰費」。但是,莉柏克全家不肯輕易善罷甘休。
沒過多久,莉柏克的女兒偶然結識了一位名叫摩根(S. Reed Morgan)的得州律師,此公精明老辣,經驗豐富,擅長賠償訴訟,曾為一位被咖啡燙傷的顧客提供法律服務,與麥當勞折沖交涉,最後達成庭外和解,贏得了一筆兩萬美元的傷害賠償。初步了解案情後,摩根律師判定,老太太的傷情令人震驚,兩腿之間「體無完膚」,麥當勞難逃法律責任。於是,莉柏克鼓足勇氣,以咖啡質量缺陷、危及人身安全、釀成責任事故為由,一張狀紙把麥當勞告到了聯邦地區法院。
在美國的產品責任案中,消費者只要舉證產品有缺陷,造成了人身及財產損害,往往就可以勝訴。在麥當勞咖啡案中,適用的法律是民事侵權,其法律根據為,麥當勞公司是快餐店的擁有者,有責任和義務對顧客主動提供保護;如果咖啡溫度過高,而且沒有事先警告,致使顧客遭受身體傷害和財產損失,則顧客有權起訴賠償。如果侵權行為屬於「輕率的」和「惡意的」,原告贏得官司之後,不僅會得到實際損害賠償(償還醫葯費、誤工的薪酬等),而且還可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和巨額懲罰性賠償。
1994 年7月,「麥當勞咖啡案」開庭時,新聞媒體一反常態,站在了大公司麥當勞一邊,對原告冷嘲熱諷,挖苦調侃。陪審團也覺得此案滑稽可笑,荒謬絕倫,以為原告只是被燙出了幾個水泡而已,瑣事一樁,不足掛齒。可是,當陪審團看了醫生的診斷報告和受害者的傷情照片後,皆感驚心動魄,極度震撼,這個貌似荒誕不經的燙傷案,顯然非同尋常,不可低估。
可是,傷勢觸目驚心,照片慘不忍睹,遭遇令人同情,並不能從事實和法律上證明麥當勞應當承擔產品質量責任。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眾所周知,咖啡是用嘴喝的,不是往褲襠里潑的!控方必須以令人信服的真憑實據,證明的確由於麥當勞咖啡的質量缺陷,以及由於麥當勞公司「輕率的」、「惡意的」行為,導致原告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才能打贏這場「荒謬絕倫」的民事賠償官司。
在法庭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麥當勞咖啡燙傷顧客的事故是司空見慣的家常便飯?還是偶爾發生的個別現象?在控方律師要求下,法官下令,麥當勞必須公開內部秘密文件和統計數據。令陪審團大吃一驚的是,這些文件和數據顯示,在1982至1992年的十年期間,麥當勞總共遭到七百餘起咖啡嚴重燙傷事故的投訴,其中有數十起造成顧客外陰部、股腹溝、大腿內側等「敏感部位」燙傷,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身心痛苦。盡管聯邦法院從未正式立案受理這些投訴,但暗地裡,麥當勞平均每年花費五萬美元,償付因咖啡燙傷引起的庭外和解以及給受害者賠償一點兒象徵性的「安慰費」。
可能有人認為,麥當勞實在太傻了,為何不在出庭前對文件和統計數字做些「修飾」呢?簡單而言,麥當勞根本不敢!輸掉一個民事官司,不過賠償幾十萬或幾百萬美元而已,可是,篡改文件和商業統計資料,則是涉及「偽證罪」和妨礙司法的刑事重罪,一旦不慎露出馬腳,整個公司將面臨萬劫不復的滅頂之災。在此問題上,麥當勞公司的老總比「拉鏈門」中的柯林頓總統要遵紀守法得多。
言歸正傳。既然燙傷事故不是個別和偶然現象,麥當勞為何掉以輕心,疏忽大意,對消費者的投訴置若罔聞,對燙傷事故漠然置之呢?辯護律師解釋說,麥當勞每年售出大約十億杯咖啡,十年以來,總共售出了大約一百億杯,相比之下,同期發生的燙傷投訴事故,只有區區七百餘起,即平均每一億杯才出現七起燙傷事故,事故率為百分之零點零零零零零七,實際上相當於零,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從商業統計和「數字化」管理的角度看,被告律師的辯解貌似有理,實則自食惡果。陪審團認為,在事故率相當於零的數字背後,是七百餘位消費者慘遭嚴重燙傷的可怕事實。在美國的商業法規中,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原則性問題,豈能以統計數字為由,傲慢不羈,冷漠無情,敷衍搪塞,推脫抵賴。此外,律師提醒陪審團注意,常識告訴人們,麥當勞統計的投訴數字只是冰山一角,肯定還有數量眾多的燙傷受害者,有苦難言,匆匆離去,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可能有人納悶,麥當勞的咖啡為何動輒造成燙傷事故呢?控方律師的抽樣市場調查顯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麥當勞的咖啡確實燙得驚人,在全美快餐業名列榜首。據調查,漢堡王(Burger King)、甜面圈(Dunkin』Donuts)、溫迪(Wendy)等十餘家麥當勞主要競爭對手出售的咖啡,以及普通美國家庭中飲用咖啡的溫度,一般在70℃~75℃。根據筆者的「業余市場調查」,近年來在美國風靡一時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所售咖啡的溫度,一般僅在75℃左右;此外,筆者所在美國公司為雇員提供的免費咖啡的溫度,同樣僅在70℃~75℃之間。
可是,當年麥當勞所售咖啡的溫度,竟然高達82℃~86℃,比同業整整高出了大約10℃~16℃!燙傷專家出庭作證時指出,如果麥當勞咖啡的溫度與同業「保持一致」,原告遭受的燙傷將輕得多。這個轟動全球的賠償官司,很可能根本就無從談起!
那麼,麥當勞的咖啡如此之燙,是否系雇員粗心大意,違規操作,或質量管理的缺陷失誤所造成呢?對此,麥當勞主管產品質量的副總出庭作證說,咖啡溫度過燙,恰恰系嚴格遵循了操作和質量控製程序。根據麥當勞公布的產品質量手冊,咖啡應以96℃左右的熱水沖泡調和,當完成全部生產程序,最後端到顧客手上待飲時,咖啡溫度應保持在82℃~86℃之間。
接下來的問題是,麥當勞為何無視燙傷事故頻發,死活非要把咖啡溫度設置在快餐業「高不可攀」的危險高度呢?出庭作證時,麥當勞的老總口若懸河,振振有詞,自吹自擂,理直氣壯。他向陪審團解釋說,咖啡溫度的設置,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根據咖啡專家的建議。為了提取咖啡的迷人香味,咖啡豆經挑選、烘焙、研磨等程序後,以96℃的熱水沖泡調和時口味最好,在82℃~86℃飲用時口感最佳,味道醇厚,盡顯神妙本色,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麥當勞每年售出十億杯咖啡,是位居亞軍的「甜面圈」的兩倍,在全球快餐業獨領風騷,名列榜首,恰恰說明麥當勞的咖啡品質超群,溫度恰如其分,消費者對此情有獨鍾。
這時,摩根律師抓住破綻,出其不意地追問了一句:「貴公司除了咨詢咖啡專家的『高溫』建議之外,是否從顧客人身安全的角度著想,咨詢過燙傷專家的專業意見?」麥當勞老總不敢信口開河,隨意扯謊,只得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咨詢過。」官司打到此時,被告已處於明顯下風。作為全球財富五百強大企業和世界第一大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剛愎自用,執迷不悟,把咖啡溫度設定在快餐業「名列榜首」的高度,在十年期間破費五十萬美元巨款「化解」燙傷事故;與此同時,麥當勞從未就「高溫咖啡」與燙傷事故頻發之間的關系咨詢過醫學專家的意見,給陪審團留下了極為惡劣的印象。
對麥當勞更為不利的是,它一方面出售「高溫咖啡」,一方面卻漫不經心,疏忽大意,未在咖啡杯醒目之處,以法律術語「警告」(Warning)「高溫熱飲,小心燙傷」,僅以極小字體「提醒」(Reminder)顧客注意。從法律角度看,這是顯而易見的疏忽大意,後患無窮的硬傷漏洞,追悔莫及的致命失誤。
麥當勞的律師強調,潑灑滾燙的咖啡會造成嚴重燙傷,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難道還需要特意向顧客「警告」嗎?控方反駁道,麥當勞咖啡的溫度高得不可思議,顧客意外失手,潑灑了一小杯咖啡,竟然造成全身百分之六的皮膚「三度燙傷」,竟然花費了高達數萬美元的醫療費用,竟然險些造成年高體弱的受害者生命危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咖啡燙傷案匪夷所思,驚世駭俗,已經完全超出了「最基本的常識」范疇。
針對「最基本的常識」問題,多數法律專家認為,假如麥當勞「隨波逐流」,在咖啡溫度上與全美快餐業「保持一致」;假如麥當勞防患未然,事先以法律術語「警告」高溫咖啡可能造成致命燙傷,那麼原告打贏官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歐美各國格調高雅的咖啡沙龍,沖調和品嘗咖啡都是一門藝術。為了追求最佳品味和口感,咖啡的溫度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品嘗飲用咖啡時,絕大多數咖啡「發燒友」一絲不苟,嚴格遵循專家的「高溫」建議,同時配以精美高雅的咖啡器具。喝咖啡的講究也很多,比如,當往咖啡里加糖時,應當先用鑷子夾起方糖,輕輕放在小盤上,然後再用小匙放入杯中。如果直接用手指或鑷子夾糖,一來禮儀風度欠佳,二來極易意外失手,致使滾燙咖啡濺出,造成燙傷事故。
問題的關鍵在於,麥當勞是低檔廉價的連鎖快餐店,不是高尚雅緻的咖啡沙龍;麥當勞的主顧是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的工薪階層,不是悠閑自在、附庸風雅的貴婦雅客,不可能有那麼多閑情逸致,嚴格遵循咖啡專家的建議。就品質而言,麥當勞的咖啡平淡無奇,與「品質超群」壓根兒不沾邊。如果說號稱「法國文化象徵」的巴黎市中心普羅可布咖啡館(Cafe Procope)的咖啡能打九十分,咖啡連鎖店「星巴克」的咖啡能打八十分,那麼,麥當勞的咖啡最多隻能打個六十分,勉強及格而已。麥當勞每年售出十億杯咖啡,憑借的是鋪天蓋地的促銷廣告,憑借的是遍布全球的三萬多家連鎖店,憑借的是快捷方便和價格低廉,而不是其咖啡芳香迷人,溫度滾燙,品質非凡,口感絕佳。
市場調查統計顯示,購買麥當勞咖啡的顧客,大約有一半並未在店內飲用,而是或攜至車上,或返回家中,或抵達辦公室之後才開喝。另外,麥當勞使用的咖啡杯,是那種柔若無骨、價廉簡陋的一次性紙杯,很容易因意外失手導致咖啡潑灑。因此,如果咖啡滾燙,缺乏法律警告,極易給毫無心理准備的消費者造成無妄之災。
正因如此,全美快餐業各巨頭皆有自知之明,不敢以格調高雅的咖啡沙龍自居,先後主動降低了咖啡的飲用溫度。唯獨麥當勞一家妄自尊大,店大欺客,不知天高地厚,不顧事故頻發,執迷不悟,無知無畏,特立獨行,冷漠無情,財迷心竅,草菅人膚,終於引發了這場轟動全球的司法大案。
最後,陪審團一致判決,麥當勞出售的咖啡質量低劣,溫度過高,毫無必要,不可理喻,在產品安全問題上,掉以輕心,疏忽大意,侵犯了原告的人身安全,造成了重大傷害事故和經濟損失,因此,必須承擔咖啡質量低劣的法律責任,償付原告二十萬美元的「補償性賠償」(Compensatory Damages)。考慮到原告不慎失手,亦應對事故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麥當勞公司的實際責任減為百分之八十,賠償總數相應地由二十萬減為十六萬美元。
在這起咖啡燙傷案中,原告及其家人遭受的實際經濟損失,滿打滿算只有兩萬美元左右。由此,在十六萬美元的「補償性賠償」中,其中十四萬美元可視為對原告的精神傷害補償。如果司法裁決到此為止,像麥當勞這樣的大公司,腰纏萬貫,富可敵國,十餘萬美元的民事賠償,只相當於全年銷售收入的滄海一粟,九牛一毛,可謂不痛不癢,無關宏旨,根本不值得捶胸頓足,哭爹喊娘,死去活來,痛不欲生。
接下來,陪審團的判決涉及歐美國家民事案中常見的「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這是一種賠償數額大大超過受害人實際損失的賠償,其目的是以鐵腕嚴懲侵權和違法者,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使那些惡意侵權、欺詐造假或負有產品責任的公司企業不寒而慄,聞風喪膽,談虎色變,永不敢犯。依照美國法律,只要被告存在「欺詐的」、「輕率的」、「惡意的」、「任意的」、「惡劣的」、 「後果嚴重的」侵權或責任行為,即可適用此項法規。
經閉門討論,陪審團判定,麥當勞不但應當承擔咖啡過燙、質量低劣的法律責任,而且由於對顧客的投訴置若罔聞,對數百起燙傷事故漠然置之,其侵權行為已經明顯構成了「輕率的」和「惡意的」性質,因此,除了「補償性賠償」之外,被告應償付原告二百七十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這樣,一杯售價四十九美分的咖啡,終於造成了麥當勞公司二百八十六萬美元的巨額責任賠償!
判決公布後,全美震驚,朝野大嘩。新聞媒體大肆炒作,避實就虛,歪談法律,聳人聽聞;平民百姓不明細節,道聽途說,長吁短嘆,怨聲載道,痛斥老婦敲詐有術,律師奸詐貪婪,法律荒誕無稽,賠償高聳入雲,陪審團荒謬絕倫。更有貪財好事之徒,連夜趕往麥當勞喝咖啡,唯恐溫度不高,就怕咖啡不燙,夢想天降宏運,指望「一燙致富」。但是,麥當勞洞察其奸,防患未然,早已在咖啡杯醒目之處,標明了「高溫熱飲,小心燙傷」等法律術語警示,同時蔫不悄兒地把咖啡溫度降到了70℃~72℃,使做夢發財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不但趁火打劫、做夢發財的主兒未能大發橫財,而且莉柏克本人最終也沒拿到二百八十六萬美元巨額賠償。主審法官認為,陪審團在認定事實方面基本恰當,判處「懲罰性賠償」的理由亦相當充足,但是,在此案中,原告本人的責任不可低估,而且陪審團判決的「懲罰性賠償」的金額明顯過高,意氣用事,罰不當罪,矯枉過正,有失公平。於是,法官大筆一揮,將「懲罰性賠償」由二百七十萬一傢伙砍至四十八萬美元,加上原有的十六萬美元「補償性賠償」,麥當勞應付的賠償總額降低為六十四萬美元。
持平而論,主審法官的改判比較公正。盡管麥當勞剛愎自用,罔顧投訴,草菅人膚,責任難逃,但是,在此燙傷事故中,原告本人疏忽大意,不慎失手,其應承擔的個人責任,至少應佔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賠償金由二百八十六萬降為六十四萬美元,似乎比較合情合理。
可是,控辯雙方皆不同意法官裁定,聲稱繼續上訴。但沒過多久,雙方突然宣布,兩家已達成了秘密庭外和解。原因很簡單,原告年事已高,風燭殘年,體弱多病,來日無多,如果官司逐級上訴,層層喊冤,曠日持久,遙遙無期,即使最終獲得了巨額賠償,仍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為宜。而麥當勞出售的咖啡確實奇燙無比,如果繼續跟一個年過八旬、慘遭燙傷的老太太對簿公堂,扯皮斗氣,糾纏不清,媒體趁機胡說八道,搬弄是非,起鬨架殃子,既損害麥當勞的商業形象,又影響全球連鎖店的日常生意,還是折中妥協、庭外和解為好。
多年之後,據法律界權威人士披露,麥當勞秘密支付莉柏克的一次性「和解費」,總金額大約在六十至七十萬美元左右,與法官的裁定大致相當。刨去三分之一的律師費,莉柏克大概拿到了四十餘萬美元賠償,其附加條件為:受害者全家必須「保持沉默」,不得以寫文章、出書、接受媒體采訪等形式「舊案重提」,不得披露案情和解的內幕和細節,破壞麥當勞公司的商業信譽和形象。這個轟動一時的大案,終於正式降下了帷幕。
在保護消費者權益、預防熱飲燙傷問題上,「麥當勞咖啡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和免費廣告的宣傳作用。通過此案,全美餐館飯店和全球消費者皆知,意外潑灑了一杯燙咖啡,竟然可能造成近乎致命的人身傷害,竟然可能引發轟動全球的賠償大案,竟然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元的懲罰性賠款,絕對不可以置若罔聞,掉以輕心!對於公司和企業老闆來說,麥當勞案相當於殺一儆百、當頭棒喝的嚴重警告:別把豆包不當干糧,別把顧客不當上帝,別把消費者投訴不當回事兒!
值得一提的是,因麥當勞咖啡燙傷事故發生在轎車內,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的意外傷害事件,全球汽車廠商皆從顧客安全著想,在車座旁邊精心設計了安全放置飲料杯的特別位置,極大地減少了不慎潑灑熱飲的可能性。這種對消費者人身安全高度重視的人性化設計,亡羊補牢,防患未然,造福顧客,功在社會。
可能有人認為,一個不足掛齒的咖啡燙傷案,竟然索賠數百萬美元巨款,這豈不是把法律當兒戲?這豈不是違背了常理世情?其實,這恰恰正是美國法律的高明之處!在通常情況下,的確應當遵循小過失小懲罰、大過失大懲罰的民法原則。可是,美國有三億消費者,即使其中的百分之一遭受大公司的惡意欺負,或因遭受侵權和欺詐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害,被迫耗費時間和金錢去打官司或「打假」,也將是司法資源和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
因此,只有把違法企業和侵權造假者罰得死去活來,傾家盪產,銷聲匿跡,追悔莫及,只有使受害者和「打假者」一夜暴富,名滿天下,揚眉吐氣,心花怒放,才能真正捍衛法律的尊嚴和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卓有成效地打擊惡意侵權和商業欺詐,才能從嚴督促企業遵紀守法和誠實經營,才能最終形成井然有序和善待消費者的良好市場環境。乍看之下,「懲罰性賠償」違背了常理世情;冷靜思考,其實這是高度法律智慧的體現。
「麥當勞咖啡案」後,美國各州出現了一堆因熱飲過燙對麥當勞、漢堡王等快餐連鎖店提起訴訟的官司,迄今為止,無一勝訴。但是,律師貪得無厭,無事生非,另闢蹊徑,高招迭出。2002年,紐約州兩位青少年指控麥當勞公司故意隱瞞快餐食品存在的健康風險,發布欺騙性廣告,誤導顧客頻繁光顧,引發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等健康問題。
2005年,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正式裁決,要求麥當勞對「集體訴訟」進行應訴。上訴法院裁決,原告律師有權搜集證據以支撐訴訟,可以向麥當勞公司索要相關的內部資料和秘密文件。麥當勞總部申辯說:「這種千奇百怪的民事訴訟,簡直就是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眾所周知,麥當勞並未用槍頂住任何人的後脊樑,強迫消費者購買漢堡包。
然而,就某種意義而言,「麥當勞肥胖案」這類荒誕無稽的官司,並非一無是處。面對官司和民意壓力,麥當勞與時俱進,改弦更張,開始嘗試改用低脂油,改良菜譜和軟飲料,減少油炸食品,增加蔬菜水果,試圖重塑自身形象,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贏得全球消費者。
正是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下,超級跨國公司的實力越強大,往往越不敢恃強凌弱,蠻橫霸道,更不敢肆無忌憚地把利潤置於公眾利益之上,反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遵紀守法,嚴格自律,在產品質量和顧客服務方面,更不敢玩奸耍猾,稍有閃失。正是在陪審團審判的威懾之下,超級跨國公司不得不視普通消費者為上帝,成為遵奉商業規范、童叟無欺的道德楷模,成為樂善好施、肩負社會責任的慈善大家。
⑥ 美國法律的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內訟等由陪審容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⑦ 法學案例 辛普森為何在刑訴中勝訴而民訴中敗訴呢
我就按通俗的說法解釋一下
按照美國的刑事訴訟法,要判決犯罪嫌疑人有罪,必須排除一切合理懷疑,也就是說,公訴人員要證明嫌疑人有罪,必須證據齊全,一點錯誤都沒有,就算有一點點錯誤,也不能判定有罪。而公訴人員在取證的時候,出現了程序違法,也就是說,因為取證程序違法,所以取得的該證據,法院不得採用。這樣的話,排除了這個證據,公訴人員的證據就不全了,也就不能判定辛普森有罪了,因而辛普森勝訴。
而按照美國的民事訴訟法,民事糾紛的勝訴標準是「高度蓋然性」,也就是說,只要絕大部分證據是合法的,達到高度的蓋然性,就可以勝訴,而不必追求全部證據都被採用。上面已講到,公訴人員收集的證據,除了那一項不合法不能被採用外,其他的證據全部都是合法有效地。因而,這些證據,在民事訴訟上,就可以達到「高度蓋然性」的標准,因而辛普森的對方勝訴,辛普森敗訴。
⑧ 《美國聯邦法院民事訴訟規則》具體條文哪裡能找到
專業中文書籍,內容較多,只能進行網上購買,沒有免費版本。
http://www.bookschina.com/1121857.htm
《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民事訴訟規則》簡稱《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目錄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導論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第1章本規則的適用范圍和一種訴訟形式
第1條本規則的適用范圍和目的
第2條一種訴訟形式
第2章訴訟開始;傳喚令狀、訴答文書、申請書及 命令的送達
第3條訴訟開始
第4條傳喚狀
第4條之1其他令狀的送達
第5條訴答文書和其他文件的送達與提交
第6條期間
第3章訴答文書和申請書
第7條允許提出的訴答文書;申請書的格式
第8條訴答文書的一般規則
第9條訴答文書的特別事項
第10條訴答文書的格式
第11條訴答文書、申請書及其他文件的簽名; 向法院的陳述;制裁
第12條抗辯和異議——提出的期間和方式—— 通過訴答文書或申請書——基於訴答文 書請求判決的申請
第13條反請求和交叉請求
第14條第三當事人訴訟程序
第15條修改和補充訴答文書
第16條審理前會議;日程;管理 第4章當事人
第17條原告和被告;當事人能力
第18條請求和救濟方法的合並
第19條為公正審判而必要合並的人
第20條當事人的許可合並
第21條當事人的合並錯誤及不合並
第22條互爭權利訴訟
第23條集團訴訟
第23條之1股東的派生訴訟
第23條之2關於非法人團體的訴訟
第24條訴訟參加
第25條替代當事人
第5章庭外證言與發現程序
第26條規范發現程序的一般規定;出示義務
第27條訴訟之前和上訴系屬期間的庭外證言
第28條參與作成庭外證言的人員
第29條關於發現程序的約定
第30條口頭詢問的庭外證言
第31條書面質問的庭外證言
第32條在法院的訴訟程序中庭外證言的使用
第33條對當事人的質問書
第34條提供文件和物件以及為調查或其他目 的而進入房地產
第35條身體和精神狀態的檢查
第36條要求自認
第37條不出示或不協助發現:制裁
第6章開庭審理
第38條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第39條陪審團審判或法院審判
第40條為開庭審理而分配案件
第41條撤銷訴訟
第42條合並;分開審理
第43條證言的取得
第44條官方記錄證明
第44條之1外國法的確定
第45條傳票
第46條不需要提出異議
第47條選定陪審團成員
第48條陪審團成員人數——參與裁決
第49條特別裁決和質問書
第50條在陪審團審判的案件中作為法律問題 作出的判決;選擇重新審理的申請; 有條件的裁定
第51條對陪審團的指示:異議
第52條法院認定事實;部分認定事實的判決
第53條主事官 第7章判決
第54條判決;費用
第55條缺席
第56條簡易判決
第57條宣告判決
第58條登記判決
第59條重新審理;判決的修改
第60條對判決或命令的救濟
第61條無害的錯誤
第62條執行判決程序的中止
第63條法官不能繼續執行職務
第8章臨時性和終局性財產救濟方法
第64條對人或財產的扣押
第65條禁止令
第65條之1擔保:對保證人的訴訟程序
第66條被聯邦法院任命的財產管理人
第67條向法院提存
第68條判決方案要約
第69條執行
第70條特定行為的判決;賦予許可權
第71條有利於或不利於非當事人的第三人的 令狀
第9章特別程序
第71條之1不動產徵收
第72條補助法官;審理前命令
第73條補助法官;同意審判及上訴的選擇權
第74條根據《美國法典》
第28編第636條 第3款(4)項和本規則
第73條第4 款的規定,對補助法官作出的決定向 地區法院法官提起上訴的方式
第75條根據本規則第73條第4款的規定, 對補助法官作出的決定向地區法院 法官提起上訴的程序
第76條根據本規則第73條第4款的規定向 地區法院法官提起上訴案件的判決 和訴訟費用
第10章地區法院及其書記官
第77條地區法院及其書記官
第78條申請期日
第79條書記官保管的登記簿和記錄以及登記
第80條速記員;用作證據的速記員報告及速 記譯迴文字
第11章一般條款
第81條一般適用性
第82條管轄區域及審判地不受影響
第83條地區法院的規則;法官的指令
第84條訴訟文書格式
第85條本規則的稱謂
第86條生效日期
附件一:訴訟文書格式
附件二:《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中的詞彙英中文語義對照表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
導言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介紹
第1章一般規定
第101條適用范圍
第102條目的和結構
第103條關於證據的裁定 (a)錯誤裁定的後果 (1)異議 (2)提供證明 (b)關於提供證據和裁定的記錄 (c)陪審團審理 (d)顯見錯誤
第104條初步詢問 (a)關於可采性的一般詢問 (b)以事實為條件的相關性 (c)陪審團審理 (d)被告人作證 (e)重要性和可信性
第105條有限的可采性
第106條書面或錄音證詞的剩餘部分或相關 部分
第2章司法認知
第201條關於裁判事實的司法認知 (a)適用范圍 (b)事實種類 (c)任意採用 (d)強制採用 (e)被聽證的機會 (f)採用司法認知的時間 (g)指示陪審團
第3章民事訴訟中的推定
第301條民事訴訟中推定的一般規定
第302條民事訴訟中州法的適用性 第4章相關性及其限制
第401條「相關證據」的定義
第402條相關證據一般可以採納;無相關性的 證據不能採納
第403條因偏見、混淆或浪費時間而排除相關 證據
第404條品格證據不能採納來證明行為;例外; 其他犯罪 (a)品格證據的一般規定 (1)被告人的品格 (2)被害人的品格 (3)證人的品格 (b)其他犯罪、錯誤或行為
第405條證明品格的方法 (a)名聲或評價 (b)特定行為實例
第406條習慣;日常工作
第407條隨後的補救措施
第408條和解和要求和解
第409條支付醫療或類似費用
第410條答辯、答辯討論和有關陳述不可採納
第411條責任保險
第412條性犯罪案件;與被害人過去行為相關
第5章特權
第501條一般規則
第6章證人
第601條關於證人能力的一般規則
第602條缺乏親身體驗
第603條宣誓或鄭重聲明
第604條譯員
第605條法官作為證人的能力
第606條陪審員作為證人的能力 (a)參加審理 (b)對陪審團裁決或起訴書合法性的調查
第607條誰可以提出質疑
第608條關於證人品格和行為的證據 (a)關於品格的評價證據和名聲證據 (b)行為的具體實例
第609條以曾被定罪的證據提出質疑 (a)一般規則 (b)時間限制 (c)赦免、撤銷或證明恢復名譽的效果 (d)未成年人的裁判 (e)上訴未決
第610條宗教信仰或主張
第611條詢問和舉證的方式和次序 (a)法庭控制 (b)交叉詢問的范圍 (c)誘導性問題
第612條使用書面材料來喚醒記憶
第613條證人先前的陳述 (a)就證人先前的陳述進行詢問 (b)有關證人先前陳述不一致的外部證據
第614條法庭傳喚和詢問證人 (a)法庭傳喚證人 (b)法庭詢問 (c)異議
第615條排除證人
第7章意見證據和專家證詞
第701條一般證人的意見證詞
第702條專家證詞
第703條專家意見證詞的基礎
第704條關於最終爭議的意見
第705條公開專家意見所依據的事實和數據
第706條法庭指定專家 (a)指定 (b)補償 (c)將指定公開 (d)當事人自己選擇專家
第8章傳聞證據
第801條定義 (a)陳述 (b)陳述者 (c)傳聞 (d)不是傳聞的陳述 (1)證人的先前陳述 (2)為對立當事人承認
第802條傳聞證據規則
第803條傳聞證據的例外;陳述者可否作證無關 緊要 (1)表達感覺印象 (2)刺激的發泄 (3)當時存在的精神、感情或身體狀態 (4)出於醫療診斷或治療目的的陳述 (5)被記錄的回憶 (6)關於日常行為、活動的記錄 (7)在第(6)項規定的記錄中缺乏記載 (8)公共記錄或報告 (9)重要統計資料 (10)缺乏公共記錄或沒有記載 (11)宗教組織的記錄 (12)婚姻、洗禮或類似證明 (13)家庭記錄 (14)反映財產利益的文件記錄 (15)文件中反映財產利益的陳述 (16)在陳年文件中的陳述 (17)市場報告商業出版物 (18)學術論文 (19)關於個人或家庭歷史的名聲 (20)關於邊界和一般歷史的名聲 (21)性格方面的名聲 (22)先前定罪的判決 (23)關於個人、家庭、或一般歷史、或邊界的 判決 (24)其他例外
第804條傳聞證據的例外;陳述者不能到庭作證 (a)不能出庭的定義 (b)傳聞證據的例外 (1)先前證詞 (2)臨終陳述 (3)對己不利的陳述 (4)關於個人或家史的陳述 (5)其他例外
第805條傳聞中的傳聞…
第806條攻擊和支持陳述者的可信性
第9章鑒定和辨認
第901條要求鑒定或辨認 (a)一般規定 (b)說明 (1)具有知識的人的證明 (2)對筆跡的非專家意見 (3)由審判者或專家證人進行比較 (4)與眾不同的特徵或類似品質 (5)聲音辨認 (6)聲音通話 (7)公共記錄或報告 (8)陳年文件或數據匯編 (9)過程或系統 (10)法律或規則規定的方法
第902條自我鑒定 (1)國內蓋有印章的公文 (2)國內未蓋印章的公文 (3)外國公文 (4)經證實的公共記錄的副本 (5)官方出版物 (6)報紙和期刊 (7)商品注冊或類似標記 (8)被承認的文件 (9)商業票據和相關文件 (10)根據國會立法推定
第903條不必要有補強證人證詞
第10章文字、錄音和照相的內容
第1001條定義 (1)文字和錄音 (2)照相 (3)原件 (4)復製品
第1002條要求原件
第1003條復製品的可采性
第1004條其他關於內容的證據的可采性 (1)原件遺失或毀壞 (2)原件無法獲得 (3)原件在對方掌握中 (4)附屬事項
第1005條公共記錄
第1006條摘要
第1007條當事人的證詞或書面承認
第1008條法庭和陪審團的職能
第11章綜合規則
第1101條規則的適用性 (a)法院和治安法院 (b)訴訟范圍 (c)關於特權的規則 (d)不適用規則的情況 (e)部分適用的規則
第1102條修改
第1103條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