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相對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哪些權利

行政相對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哪些權利

發布時間: 2022-01-30 23:20:37

1. 論述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權利義務

行政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例如,在葯品監督管理關系只,葯品監督管理機關是行政主體,葯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就是行政相對人;在工商管理關系中,工商機關就是行政主體,而作為工商管理對象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經營主體就是行政相對人。在美國行政法理論中有「私方當事人」的說法,而在德國行政法中有「相對人」慨念。在我國,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學中兩個相對應的慨念,不是行政法律規范中的專門法律術語,但如同需要行政主體慨念以明確其行政職能主體身份和地位一樣,也需要行政相對人慨念以明確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權,因而在行政管理關系中,屬於被管理的一方,有服從管理的義務,那麼,行政相對人是不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只是一個消極的角色,服從的角色呢?

一、 行政相對人的特點

其一、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務身份的一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相對性之一,就是二者的法律身份及其權利義務內容在法律性質上的差別。行政相對人所包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律身份和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角度去界定的。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表明其是人身權、財產權等權利義務主體而非行政職權主體,並接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能管理。因此,行政相對人只存在於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

其二、行政相對人是與行政主體之間具有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人,即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行為所針對的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相對性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行政相對人已進入某個行政法律關系中,成為該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被管理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所應具有的普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地位與身份,只解決了可以成為行政相對人的資格問題,但並未解決現實生活中某項行政行為的行政相對人到底應當是誰的問題。比如,從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與身份資格上講,所有公民都可以是公安機關實施治安管理的相對人,但在公安機關實施的某個治安管理行為中,只有該行為所指向的公民是該管理行為及其所形成的管理關系中的相對人,而其他公民就不是該項治安管理法律關系相對人。因此,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方當事人。

其三、行政相對人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由於行政管理的領域廣泛,行政管理的對象也很復雜,既包括公民個人,也包括各種組織,因而可以成為行政相對方當事人的有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

二、 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兩個方面的法律關系,一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二是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在前一關系中,行政主體擁有多種行政管理權利,處於主導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由於行政主體是管理者,依法享有強制、命令、指揮、制裁等權利。而行政相對人處於被管理地位,由於行政公務優先、推定有效及不停止執行等公務原則,使得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和接受管理的義務,因而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處於不對等地位。而在後一關系中,相對人享有法律規定的監督權、請求權、訴訟權等,處於監督主體和原告等地位,就應與行政主體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再比如,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依法擁有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而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管理的義務,但在行政程序法律關系中,則要求行政主體行使職權和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做到公正、公開和事實清楚,如行政處罰中具體規定了亮明身份、告知處罰事實、理由和依據、迴避及當事人有陳述權和申辯權等,行政主體就承擔了較多的程序性義務,而行政相對人就享有了較多的程序性權利。因此,觀察認識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只有從這種具體狀態出發,才能明白雙方的具體權利和義務,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行政相對人的具體法律地位,也會因行政相對人存在的狀態不同,所享有的權力與承擔的義務的內容也不同,而導致一定的差別,如公民,就會因自然人狀態而享有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申請結婚登記權等;而法人組織也會因企業法人、社團法人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法律權利,如企業法人就享有申請頒發營業執照和經營自主權,事業單位就享有自主發展權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雙重性,導致了其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的復雜性。行政相對人在進入某項行政法律關系前,就已依照其他法律、法規,取得了基於公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享有的法律權益,這些法律權益主要是憲法所確認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政治權利,勞動、休息、受教育等權利,民法所確認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等民事權利。當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產生行政法律關系進入行政法領域後,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主體不得任意侵犯或克減這些權利,必須加以認可和保護,並且應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和維護相對人的這些權益。這不僅是行政主體的神聖義務,而且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性質和宗旨所在。當然,相對人在享有上述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憲法、民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不過,上述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畢竟還不是行政法上的權力義務。所謂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是指在行政法律規范中,處於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相對人被規定的那些權力義務。雖然這些權力義務總是具體體現在單個的行政法規范中,但並不妨礙我們可以把它綜合出來加以慨括和認識。

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

行政法規范規定的相對人權力,主要是隨著行政相對人資格的確定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形成而產生的。這些權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參與行政管理權。指行政相對人通過法定形式、法定途徑參與參加行政管理的權利。包括通過建議、參加討論、報刊輿論及評議等活動形式,對國家政策、法規和規章的制定、重大決策、管理體制改革、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活動的社會效益與行政效率、國家公務員的評價等,依法發表看法和意見,提出批評。隨著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行政相對人參政權利會越來越廣泛。

2、要求提供管理服務方面的權利。具體包括:受益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滿足自己某種利益的權利,如依法要求實施某種社會優待,享受某種社會福利或政府補貼等等。要求頒發證照權和登記權,即指相對人有要求行政主體實施一定行為以確認某種資格或法律事實,准其從事某方面行為。如頒發許可證、營業執照或商標注冊、戶口登記等先行要求履行某種職責和權利,即要求主管機關制止、糾正某種違法行為或對該違法行為實施制裁,或者對某些危險狀態進行排除等等。

3、有關涉及處理相對人權益時的權利。指行政機關將作出有涉及處理行政相對人權益和行為時,行政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具體包括:了解權,即有權了解有關事實、情節及有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及事由;申辯權,即對有關事實、情節的辯解、反駁權利;聽證權,即對有關案件事實、證據以聽證會形式,要求行政主體予以說明並允許相對人申辯、質證的權利;要求迴避權,即要求因某種因素可能影響處理決定公正性的行政公務員迴避的權利。

4、控告、檢舉、揭發權。指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和現象,享有向有關機關和部門進行檢舉、揭發、控告的權利,並且享有不被打擊報復和被其他法律規范所規定而受到保護的權利。

5、申請復議,提起訴訟和請求賠償的權利。即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行使職權和實施職務行為,認為違法侵犯其合法權益,請求保護和救濟的權利。

行政法予以確認,保護的其他法律權益。主要是指相對人基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身份所享有的法律權益,而這些法律權益是行政相對人在進入某項行政法律關系前,就以依照其他法律、法規取得。在進入該行政領域後,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法規范也予以認可和保護。如人身權、財產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宗教信仰自由等政治權利,勞動與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義務,主要就是遵守行政法規范的義務,是指遵守有關規定行政管理秩序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的義務。一是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一方面,行政法規范對行政管理秩序的規定,還要靠行政執法感機關的具體管理活動才能完成實現,因而行政相對人應當服從行政管理要求;另一方面,為了保證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威,統一和公務連續,法律賦予了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具有強制形成與先予執行特點。二是協助行政管理的義務。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行政相對人具有相關的公務協助義務,如協助控制違法場面或維持公共秩序,提供執行公務所需要的交通工具或某種方便條件,如實提供所掌握的有關案件情況和材料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具體義務內容,一方面,表現為行政主體及行政公務人員所擁有的向職權內容相對應;另一方面,多規定於具體的單行法律、法規之中,對於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中行政相對人規定的義務,不得與法律法規相違背或相抵觸。

確立並研究行政相對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一是在行政法上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行政相對人不是單純的被管理者,而是一定的權利與義務主體,正是行政相對人作為與行政主體相對一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才導致了行政救濟、國家賠償一系列行政法律制度;二是對行政相對人的研究與分析,有助於我們劃分行政機關的內外行政活動,區分內部與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建立和完善各項具體行政法律制度,規范行政管理職權活動的合法與有效,如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適用對象和范圍,外部法定程序與內部組織程序等,在實施行政活動中不得相互代替、交替,否則導致行政行為無效;三是確立並研究行政相對人慨念,有利於確認行政復議申請人,另外,通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兩個對應慨念的研究,也有助於分析和判定行政機關的行政主體身份與機關法人身份,為正確適用行政法律規則奠定基礎。同時,有助於使行政公務人員進一步確立為人民服務,為管理對象服務的「公僕」意識,改善行政管理和服務的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樹立行政主體即管理又服務的良好形象。

2. 判斷題: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何種情況下行政機關都有可能成為行政相對方

在行政法律關抄系中行政機關襲通常為行政主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能成為行政相對人,但行為主體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如環保局對工商局違反環境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相對方又叫行政相對人,就是行政行為指向的當事人。

3. 求教問題:行政相對人和行政相對方是一個概念嗎兩者有什麼不同,最好用相對通俗的語言回答,我很凌亂了

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 ,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人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

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表現為:(1)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行政管理的對象。 (2)行政相對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參與人。(3)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救濟和行政法制監督法律關系中可以轉化為救濟對象和監督主體。

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包括行政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程序法上的權利義務。

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有:申請權,參與權,了解權,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陳述,申辯權,申請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請求行政賠償權,抵制違法行政行為權。

行政相對人的義務有: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協助公務的義務;維護公益的義務;接受行政監督的義務;提供真實信息的義務;遵守法定程序的義務。

行政相對方的概念及分類
行政相對方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其權益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組織。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行政相對方作如下分類:
1.依據行政相對方是否為一定的組織為標准,可以分為個人相對方與組織相對方。
2.依據行政相對方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的關系為標准,可以分為直接相對方與間接相對方。
3.依據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影響的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可以分為抽象相對方與具體相對方。

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表現出來的。
(一)行政相對方的權利
1.提出申請的權利; 2.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 3.聽證的權利; 4.了解情況的權利; 5.申請行政法上的救濟的權利。
(二)行政相對方的義務
1.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 2.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義務。

4. 行政合同中相對方享有的權利是在行政合同中相對方享有的權利是

促使行政主體履行合同的權利。

行政合同是公法和私法相互滲透,公法精神和契約自由的結合,既不同於一般的具體行政行為,更不同於民事合同,在性質上、法律適用上、調整原則上出現與民事合同、一般具體行政行為不同的特徵,同時具備行政性和合同性的兩大特點。

行政合同的內容是行政管理的公共事務,具有公益性。如前所述,行政主體與相對人簽訂合同的目的是為了行使其行政職權,而此目的也是通過雙方履行合同來實現。在行政合同中約定的內容,從本質上說是屬於行政主體管理社會事務的范疇,從其內容上看,仍不能擺脫公法的性質。

(4)行政相對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哪些權利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審查合同的內容是否合法、公平合理:行政合同的條款不能與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相抵觸,不得違反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合同的內容應當公平合理。

2、審查行政主體單方行為的事實和法律依據:行政主體採取單方行為必須要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沒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的單方行為屬於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的行政行為。

3、審查行政主體和相對方是否嚴格履約,是否約定違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應當承擔何種違約責任等。

5. 什麼是「行政相對方」

行政相對方
(一)行政相對方的涵義
行政相對方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例如,在稅收征管關系中,稅務機關是行政主體,納稅人就是行政相對人;在工商管理關系中,工商機關就是行政主體,而作為工商管理對象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經營主體就是行政相對人。無論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方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受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但是行政主體是國家行政權的享有者、行使者和為此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者。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以行政主體的資格參加行政法律關系。
傳統的行政法學大多以行政權或行政主體的作用為主要研究對象,不重視行政相對方在行政過程中的作用。然而,現代國家的行政,已不是僅限於行政官員及少數專家的問題,而是涉及所有社會構成人員切身利益的問題,行政法理論,必須以其本來主體——人民為核心重心架構。
(二)行政相對方實體法上的地位
行政活動是由法律規定的,一切行政活動都必須依法實施。公民的財產和自由,不受非法侵害,公民享有受行政保護的基本權利。保障公民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這種地位,是法治行政原理的內在要求。當違法或不當地行使行政權,給公民的財產和自由帶來侵害時,或者行政主體怠慢於行政權的行使,沒有給公民依法定的給付和保護時,公民有權請求排除行政權的違法或不當侵害,有權請求行政主體依法履行職責。只有從實體法上確立公民的這種權利和地位,才能確保法治行政原則的貫徹和實施,才能確保公民在現代行政中的主體地位。

6. 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一方的權利有哪些

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一方的權利有:行政權力、對合同履行的行政優益權。

行政合同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而簽訂的,因此,當事人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沒有行政主體的參加,不能稱為行政合同。行政合同必須有行政機關參加並不意味著凡有行政機關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

在行政合同之中,行政主體並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而是行政主體的身份與行政相對人訂立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以合同的方式來達到維護與增進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其間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

(6)行政相對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哪些權利擴展閱讀:

行政合同的相關要求規定:

1、行政合同的公開競爭原則。公開競爭原則,是指行政合同一般應當在公開招標、投標,公開競爭的基礎上訂立。 該原則不僅是民事合同訂立的原則,也是行政合同訂立時應遵循的原則。由於行政合同 的行政性,該原則對合法的行政合同的達成至關重要。

2、行政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則。全面履行原則,是指行政合同依法成立之後,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雙方必須根據行政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全面履行行政合同的條款。行政合同的全面履行是行政合同依法成立的必然結果,並構成行政合同法律效力的核心內容和行政合同消滅的主要原因。

3、行政機關在合同中具有行政主體與合同當事人的雙重身份,且行政合同不同一般具體行政行為,具備雙向性的特點。從民事訴訟法角度來看,行政機關理應擁有訴權。

7. 行政監督對行政相對方的權利和義務不產生影響,對嗎

行政監督檢查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能所實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並能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表現出來的。
(一)行政相對方的權利
1.提出申請的權利;
2.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
3.聽證的權利;
4.了解情況的權利;
5.申請行政法上的救濟的權利。
(二)行政相對方的義務
1.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
2.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
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義務。

8. 行政相對方義務包括哪些

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表現出來的。
(一)行政相對方的權利
1.提出申請的權利;
2.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
3.聽證的權利;
4.了解情況的權利;
5.申請行政法上的救濟的權利。
(二)行政相對方的義務
1.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
2.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
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義務。

熱點內容
法律法規案件 發布:2025-08-24 13:24:35 瀏覽:679
廣州經濟律師 發布:2025-08-24 13:16:30 瀏覽:770
柏鄉縣律師 發布:2025-08-24 13:00:55 瀏覽:207
房子婚前買的離婚有份嗎新婚姻法 發布:2025-08-24 13:00:19 瀏覽:230
大廠法院吳冰 發布:2025-08-24 12:57:51 瀏覽:366
免費法律服務熱線電話 發布:2025-08-24 12:55:25 瀏覽:428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試點 發布:2025-08-24 12:45:36 瀏覽:511
新民法總則生效時間 發布:2025-08-24 12:29:58 瀏覽:525
怎樣考中級經濟法 發布:2025-08-24 12:29:13 瀏覽:478
國際經濟法許可協議的范圍 發布:2025-08-24 12:29:07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