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訴訟法調解怎麼樣調解

訴訟法調解怎麼樣調解

發布時間: 2022-01-31 04:24:55

㈠ 民事訴訟中的調解方法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調解規定》民事訴訟調解的方式可以根據案件的難以程度和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調解,包括訴前調解、立案條件、庭前調解、書信方式調解等。

1、訴前調解。訴前調解是在訴訟活動開始前,人民法院利用近年來開展的「法院幹警送法下基層」活動,同已建立的民調網路相結合,所進行的調解,將糾紛化解在基層,消化在初始狀態。

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

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庭前調解是對適合調解的案件進行的先行處理程序,其顯著特徵是在法院的主持下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根據案情和實際情況達成調解協議或轉入庭審程序,它能最大限度的促成和解,化解矛盾,提高訴訟效率。

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是指當事人起訴後,人民法院以書信(網路、簡訊)往來調處糾紛的一種方式。

5、社會化調解。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根據案件需要,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群眾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按這一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或商事糾紛案件時,根據調解的需要,可以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與政府職能部門、村委會、村民小組、街道、社區、工青婦等人民團體、人民調解委員會相配合的民調網路,利用巡迴辦案、幹警下基層的第一手信息作依託,召開調解會調處糾紛。

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民事訴訟法規定「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在法庭審理中,調解是貫徹始終的。不僅在調查、辯論階段可以進行調解,在辯論終結以後,仍可再行調解。開庭調解,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比較大。

7、送達調解。送達調解是人民法院在向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時,充分利用與當事人接觸見面的時機,對當事人進行的調解。

訴前調解是在訴訟活動開始前,人民法院利用近年來開展的「法院幹警送法下基層」活動,同已建立的民調網路相結合,所進行的調解,將糾紛化解在基層,消化在初始狀態。

㈡ 民事訴訟法常識:訴訟調解的原則有哪些

您好,【訴訟調解的原則】:訴訟調解的原則包括調解自願原則、調解合法原則、調解保密原則和調解靈活原則。
1、調解保密原則
訴訟調解往往涉及到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即使不構成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有些當事人通常也不願意對外公開。為了有利於案件的調解處理,有必要採取多種措施既保障訴訟調解的活動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又確保調解有關的事項包括調解協議的內容也不對外公開,甚至當事人還可以在調解協議中訂立保密條款以保證其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不被公開。
2、調解自願原則
訴訟調解制度的基礎就是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權,訴訟調解的正當性和有效性正是來源於當事人調解的意思自由。訴訟調解程序的設置,目的就是為當事人相互妥協與讓步,實現自我權利以友好解決糾紛提供機會和條件。因此,在整個訴訟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對調解的啟動、調解的方式、調解協議的達成、調解協議的內容以及調解書的簽收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權利。
3、調解合法原則
調解合法原則包括兩個方面,即程序合法和實體合法。程序合法是指調解活動要符合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定的程序,須在程序上保障當事人自由真實地締結調解協議的公正性。實體合法是指調解協議必須合法,也就是調解協議內容的公正性和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既使調解協議的內容符合當事人自己的真實利益需求,又使調解協議的內容不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4、調解靈活原則
是指訴訟調解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照當事人的處分原則可以靈活安排,對調解啟動的時間、調解的地點、調解的方式、主持調解的人員、調解協議生效的方式、是否製作調解書,等等,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訴訟調解的方式是採取背對背式還是面對面式,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決定或由當事人自行選擇。另外,當事人在訂立調解協議時為調解協議的履行可以設定擔保,當事人就部分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的,法院可以就此先行確認並製作調解書。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㈢ 民事訴訟中的委託調解是訴訟調解還是非訟調解

1、
「委託調解」的法律依據是2004年11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調解規定》)第3條對《民事訴訟法》第87條的解釋。
《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調解規定》第3條的內容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87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請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並有利於促成調解的個人協助調解工作。

2、其最大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是否正式立案,是否有一個正式的民事審判案號,是否依照民訴法審理
3、不是一個意思。
審前調解是訴訟調解
訴前調解是非訴。

㈣ 民事訴訟法常識:調解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適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一、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必須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包括調解活動的進行和調解協議的達成,都必須以當事人自願為前提。

1、程序上的自願,是指是否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人民法院不能未經當事人同意自行依職權調解或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具體表現為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調解的申請或由審判人員徵得當事人同意而進入調解程序;

2、實體上的自願,是指經過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是當事人協商後形成的協議,也可以是法院提供解決方案並經當事人同意的協議。

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進行調解,應當是在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既是對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進行調解的一種制度要求,也是調解成敗的關鍵。

三、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必須依法進行,調解的過程和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

1、程序上的合法,是指人民法院的調解活動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包括調解的開始、調解的方式、步驟、調解的組織形式、調解協議的形成以及調解書的送達等,都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次是實體上的合法。

2、實體上的合法,是指經調解達成的協議的內容合法。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應當理解為調解協議的內容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即為合法。這就是說,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並不是以嚴格適用實體法的規定為要件,這一點與判決內容的合法性的要求有所不同。

【調解程序】

一、受理糾紛:

1、當事人請求調解的糾紛及時調解。

2、發現糾紛要主動受理及時調解。

二、調查分析:

受理糾紛,要迅速查明糾紛發生的原因和爭議焦點,及時判明糾紛性質,是非曲直,進行研究分析。

三、調解: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做好雙方當事人的工作,充分說理,耐心疏導,學習法律規定,消除隔閡,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議。

㈤ 訴訟內調解與訴訟外調解的區別

訴訟內調解就是法院調解或司法調解,訴訟外調解就是人民調解或行政調解。

以下是兩者的區別:訴訟內調解與訴訟外調解的區別在於:

一、主持調解的主體不同。行使人民調解職能的機關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它是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民主自治組織。人民調解是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進行的調解,而司法調解是由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二、調解協議的效力不同。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規定的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規定的義務。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的,由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的調解協議,一經送達,即具有法律約束力。司法調解協議與法院的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三、調解的性質不同。人民調解是不具有訴訟性質的訴訟外民間調解,是一種群眾性自治行為。而司法調解是一種訴訟活動。

四、調解權的來源和性質不同。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調解是基層群眾直接授予的民主自治權利,調解人員代表的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它與被調解人員之間是群眾與群眾自治組織之間的民主平等關系。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是國家賦予人民法院審判權的一種表現形式,調解人員是代表人民法院,依法與被調解人員發生訴訟法律關系。

(5)訴訟法調解怎麼樣調解擴展閱讀:

法院調解與訴訟外調解

與訴訟外的調解相比較,法院調解有這樣的一些特點:

1.法院調解發生在訴訟過程中。因此,當事人在此過程人所進行的行為,屬訴訟行為,對當事人產生訴訟上的約束力;訴訟外的調解發生在訴訟之外,當事人的行為無訴訟上的意義。

2.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人民法院進行該活動,依據的是其審判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屬於審判活動,具有審判上的意義,具有司法的性質;後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行政機關的官員、仲裁機構的仲裁員,所進行的活動不具有審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質。

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

在訴訟中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的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

3.法院調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則和程序。在我國,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要遵循當事人自願和合法的原則,應當在事實清楚、責任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法院組織調解還需要有一定的程序;

訴訟外的調解雖然也要求要當事人自願和合法,但這對它們而言不是法律規定的原則,在查清事實和分清責任的問題上也不像法院調解那樣嚴格,在程序上,訴訟外調解也不如法院調解規范。

4.法院調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生效後與生效的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院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並簽收了送達的調解書的,訴訟結束;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

訴訟外的調解,除仲裁機構製作的調解書對當事人有拘束力外,其他機構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而形成的調解書,均無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見證力,當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該爭議問題向人民法院起訴。

㈥ 關於民事訴訟法調解制度的幾個問題急急急

1、調解制度植根於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和近現代司法實踐之中,被國際司法界譽為「東方經驗」。民事調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重要方式,是我國重要的訴訟制度之一。民事調解不僅為爭議當事人重新架設起交流的平台,化干戈為玉帛,真正消除矛盾,而且在我國追求和諧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也已經體現出了其應有的價值。

一、我國民事調解制度的淵源與發展。

研究我國民事調解制度要從古代中國的「調處息訟」開始。中國古代法律傳統的一種主要價值觀念是「無訟」,幾千年的封建中國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和為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而「無訟」就一直是統治者們所追求的目標。在「無訟」的理想理念支配下,一方面,地方官員作為裁判官,主要運用道德教化解決法律糾紛,以收到息紛止爭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老百姓中,「賤訟」、「厭訟」、「恥訟」的觀念也可以說也是根深蒂固,所謂「屈死不告狀」正是這種觀念的極端體現。對訴訟的厭棄和排斥,使「調處」在古代中國成了非常重要的解決糾紛方式。有學者指出,「如果說無訟是中國古代政治與法制建設的價值取向,那麼調處則是實現息訟無訟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在中國古代是由來已久的,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形成了整套的制度,是世界法制史上少有的」。

我國古代調處大致可分為官府調處與民間調處兩種類型,官府調處指州縣等地方官主持的調處息訟活動,而民間調處多由鄉鄰、族長等依宗族組織的力量進行。各種形式的調處盡管有主持人員和效力上的差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糾紛解決的著眼點並不是確定或維護什麼人的權利,而是要辯明善惡,平息紛爭,重新恢復理想的和諧:一種按照道德原則組織起來的秩序」。可見,調解在我國歷史上不應從新中國的建立開始算起。在我國古代法律傳統中,「偏重調解」的觀念是源遠流長的,這種觀念是從對追求一種和諧的自然秩序開始的。調處息訟就在這種觀念和制度的雙重支撐下持續數千年,直到現在還旺盛不衰。一位美國學者就我國的調解制度深刻指出,「直到進入20世紀之際,司法外的調解仍是佔主導地位的解決糾紛的方法。儒家哲學的宗旨、中國社會的結構以及帝國政府機構運轉方式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對這種解決糾紛方式的特殊偏愛」。建國以後,調解制度繼續受到國家的重視。1958年,毛澤東根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結合民事審判工作實踐,提出了民事審判工作的「十二字基本方針」:「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1964年,這一方針又近一步發展為「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調解為主」的「十六字方針」。 「十二字方針」和「十六字方針」,二者的指導思想都在大力提倡盡可能地以調解方式審結民事案件。在當時社會生活高度政治化、法律控制手段極為薄弱的歷史背景下,強調調解的做法適應了形勢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因此,調解為主的審判方式不僅在國內深入人心,在國際上也被不少人譽為「東方經驗」。

二、我國現行民事調解制度的訴訟價值。

(一)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影響:

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仍將繼續影響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行為選擇和制度建構,幾千年來人們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以及人治社會中對法治的漠視,造成了人們「厭訟」的心理,不願意「對簿公堂」,尤其被訴一方常會有一種強烈的屈辱感和憤怒感,往往是「一代官司幾代仇」。調解結案可以減輕訴訟雙方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一方當事人的心理負擔,促成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和諧團結,使當事人更容易達到服判息訟的心理平衡,所以在民事案件處理中,人們更願意接受「雙贏」的調解結果,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效率和公正的價值要求:

1、民事調解的訴訟價值就在於它的非程序化,方式靈活多樣,既省時省力,又能高效、簡捷、快速實現訴訟之目的,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產生比較高的訴訟效益。

2、民事調解的正義性並不亞於判決,由於調解協議是在訴訟進行過程中在法律程序的保證下,雙方互相了解對方優勢劣勢及對判決結果預測的基礎上達成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比較接近公正判決結果的。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司法資源耗費過大而得來的正義更不能稱為真正的正義,因此,在調解中產生的快捷高效的正義是不遜於判決所帶來的正義。此外,基層人民法院處在審判工作的第一線,最接近廣大人民群眾,且調解的多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簡單民事案件,民事調解就成為解決此類案件的最佳選擇。因為,簡單的民事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不大,無須經過嚴格的程序來查明事實,評判權利義務關系,分清各自責任,完全可以由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另一方面,基層法院一般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調解經驗,能通過認真細致的教育疏導,耐心地做當事人的工作,使當事人互諒互讓,增強團結,使法、理、情高度融合,最終達到訴訟的預期目的。

3、民事調解一直深受廣大辦案法官的喜好。以這種方式審結的案件,無需煩瑣的舉證、質證和認證程序,不需要嚴格的劃分權利和責任,也不需要機械地適用法律作出裁判,而且調解結案的民事調解書不用寫裁決理由,生效民事調解書不能上訴,再審的可能性也很小,出現差錯案的幾率極低,這些都使民事調解對法官來說風險更小。因此,與民事判決相比,民事調解是一種收益更大而風險較小的案件處理方式。

4、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審判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近年來雖然立法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立法滯後的大量矛盾,無法可依或法律界定不明的情況大量出現,因此,當事人通過對自身利益的取捨達成調解意見仍不失為解決糾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為雙方當事人系對自身利益進行權衡下達成調解,而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調解協議就可確認,從而避免了無法引用具體法條的尷尬。而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對自身利益及對方行為的評判權衡,又可為今後解決此類問題的立法提供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意見,無疑可以促進法制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也需要調解制度,同時也為調解制度地存在提供了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要求法律確認市場主體獨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權利,而調解能確認並尊重當事人的意志自由,賦予當事人合意解決其糾紛的權利,正是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市場經濟又是效率經濟,每個市場主體都要以高效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調解正是以效率作為價值取向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設計。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為現代調解制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環境,同時調解制度也推動和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我國目前民事調解制度的基本程序及內容。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對民事調解工作又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釋――《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已於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該司法解釋共計24條,程序及內容涉及調解范圍、調解啟動、調解方式、調解組織、調解協議內容、和解協議和調解協議的確認、調解書和執行等方面。

(一)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民事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訴訟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一種重要方式。民事調解是《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民事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調解的規定過於原則,導致人民法院在調解案件范圍上過於模糊,使人民法院未能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司法解釋對此予以明確,規定哪類案件可以調解,哪類案件不能調解,使民事調解更加具有針對性,既減少了盲目調解,又提高了調解效率,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立法本義。

(二)民事調解程序的啟動: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調解應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民事調解包括庭前調解、庭中調解和庭後調解。答辯期滿前的調解有兩種啟動方式,一是當事人申請調解的,可以立即進入調解程序;二是由法官主動徵得各方當事人同意也可以進行調解。在答辯期滿後的程序中,禁止法官依職權開始調解程序。因為調解開始只能依賴於當事人的意願,而不能由法院依職權開始,是否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應完全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決定。在調解過程中,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是比較特殊的。法官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調解的主持人,又是案件的裁判者。因為,如果一旦由法官提出調解方案,都會給當事人形成一種必須接受調解,否則就會在判決中吃虧的壓力;由於法官操縱著審判大權,有時當事人因害怕得罪法官而難以拒絕法官提出的方案,違心地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因此,法官在調解過程中應盡量引導當事人自由協商,促使當事人自主達成調解協議。對於雙方有爭議的問題,法官應從法律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說明,避免摻有主觀的個人感情色彩。調解過程中,法官應自覺擺正自己的位置,克服和避免二種傾向:一是以「壓」促調,法官以「調解不成就判,判決結果還不如調」等警告性語言脅迫當事人;二是以「拖」促調,反復調解,對案件久拖不決,當事人不達成調解協議決不罷休。上述兩種情況都是違反當事人的自願原則的。

(三)民事調解期限:

及時調解是人民法院實現「公正與效率」目標的一項具體要求,為了實現這一要求,盡快解決民事糾紛,穩定社會秩序,《民事訴訟法》對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期限都作了明確規定。由於審限的制約,庭前調解一般不能拖延太久,調解不成就應當立即進入審判程序。如果長時間進行調解,案件就不能在法定期間內審結,影響了審判人員的調解積極性。

《若干規定》第6條規定:「在答辯期滿前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調解,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15天內,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7天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經各方當事人同意,可以繼續調解。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若干規定》從有利於促成當事人調解的前提出發,同時又能保證案件不超過法定期限,規定了兩種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一是雙方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的期間。當事人在庭外通過協商自行解決糾紛,訴訟進程應由當事人把握,法院不應進行干涉。二是在答辯期滿前調解不成,各方當事人同意繼續調解的,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若干規定》規定了兩種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是為了使當事人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對爭議的事項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這樣更有利於化解矛盾,解決糾紛。

(四)主持民事調解的主體:

《民事訴訟法》第86條、第87條規定民事調解由審判員主持,《若干規定》對主持調解的主體范圍有所擴大,即人民法院邀請的單位或個人除可以協助人民法院調解案件外,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他們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由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獨任製法庭;一種是合議製法庭。《民事訴訟法》第86條、第87條規定人民法院調解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在適用獨任製法庭審判案件的情況下,調解案件由獨任審判員一人主持;在合議製法庭審判案件的情形下,在調解程序中,審判員只是主持調解人,結果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因此,為節約審判資源,提高審判效率,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如果因案情需要,也可以由合議庭全體人員主持。

《若干規定》規定,人民法院在調解程序中,可以邀請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並有利於促成調解的個人協助調解。如當事人所在單位有威信、明事理的負責人、同事,村(居)委會成員、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法律服務所所長),專家、學者,親朋好友等。他們當中有的人與當事人工作、生活、學習在一起,對情況比較熟悉,對糾紛比較了解;有的人在某個方面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具有一定的威望。由他們協助人民法院做調解工作,有利於對當事人進行思想教育和疏導工作,順利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這是人民法院調解吸收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藉助社會力量促成調解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若干規定》還規定,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上述單位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由有關單位或者個人主持對案件進行調解,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是須經各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包括參與訴訟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二是須經人民法院委託。三是對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查,只要調解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就應當確認其效力。

(五)和解協議的確認及調解協議的效力:

1、和解協議的確認:

《民事訴訟法》第51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是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對雙方爭議的事項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以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自行和解分為庭上和解和庭外和解。庭上和解是指在訴訟進行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在場參與下達成的和解。庭外和解是指在法庭以外,在沒有審判人員參與下,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從而改變了過去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自行和解只能選擇撤回起訴的單一模式。《民訴意見》第191條對二審程序中當事人和解作了規定:「當事人在二審中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並製作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因和解而申請撤訴,經審查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該規定應是指庭上和解,且僅適用於二審程序,對一審程序中當事人和解不能適用。

和解協議雖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事人有約束力,但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不能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只能向人民法院重新起訴。而通過法院確認的和解協議或以和解協議製作的調解書,則具有強制執行力,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90條規定「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若干規定》第13條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生效,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協議附卷,並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請求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以持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90條的立法目的是減少訴訟環節,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可約定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而無須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進行確認,以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當事人約定簽收調解書後生效的情況下,若一方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則調解書不發生效力。若對調解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而影響調解書的效力,則會損害其他當事人的權益。所以,《若干規定》規定:「對調解書的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的效力。」

(六)民事調解書的效力:

調解書是指依據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由法院所製作的調解文書在法律上的拘束力。民事訴訟法規定,通過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或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生效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效力。

1、確定當事人間民事法律關系的效力:�

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或調解筆錄生效後,表明雙方當事人對曾經發生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已經取得共識並得到法律的確認,原先爭議的法律關系演變為無爭議的法律關系,權利方應依法行使權利,義務方應依法履行義務,雙方當事人從此不得對此法律關系再發生爭議。這是法院調解書在實體法上的效力。

2、結束訴訟的效力:

當事人的調解協議是自願達成的,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協議製作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則是在法律上對當事人調解協議的確認。因此,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後,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爭議,在法律上已最終解決,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向人民法院再行起訴,這是法院調解在程序法上的效力。調解書和特定的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後,其法律效力同法院生效判決書一樣,當事人即喪失了上訴權。當事人如對法院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有異議,也不能提起上訴。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根據自願、合法的原則,經過充分協商達成的,並在調解書送達前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前,還允許雙方當事人反悔。所以對生效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在法律上不存在當事人上訴的問題。

(七)民事調解書的執行力:

調解協議的內容是當事人認真思考的結果,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的,當事人應當按照調解書的內容全面、及時履行中自己的義務。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都能自覺履行,但也有少數當事人不守信用,拒不履行調解協議確定的義務,於是就發生強制執行問題。依照法律規定,若調解書有給付內容的,一方當事人又不履行確定的義務,權利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現將幾種提高民事調解書自動履行率的常用方法歸納如下:

1、義務人提供擔保法:

義務人提供擔保法是指當事人協議時,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約定由承擔義務一方提供相應的保證履約的財物或保證人進行擔保,在達成協議後,促使當事人對民事調解書自動履行,有效保證享受權利一方的權益的實現。《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調解協議內容超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第11條規定:「調解協議約定一方提供擔保或者案外人同意為當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案外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應當列明擔保人,並將調解書送交擔保人。擔保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生效。」這些規定為民事調解適用擔保法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方法的優越性在於,在調解書生效後,義務人一般會積極主動地履行義務,否則其提供擔保的財產就要被執行或為其提供擔保的保證人將要為其承擔擔保責任;另外,即便義務人不依約履行,也因為有財物或保證人的擔保而使權利人的權益在申請強制執行後得以及時高效的實現,也解決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

2、給義務人附條件法:

給義務人附條件法,即在當事人達成的協議中約定,如果義務人不按約履行義務,則權利人放棄的權利義務人仍應履行給付義務。這種方法,同樣可以促使義務人自動履行義務,因為,義務人會考慮到如不履行,則要多付出一定的款額和費用;即便在義務人不自動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此法也可以切實地維護權利人的權益。

3、增加義務人責任法:

增加義務人責任法,即在當事人達成的協議中約定,如果義務人不依約履行義務,則要向權利人支付一定數額的款額的方法。這里的款額不受義務人實際對權利人所負義務的限制,它可以超過實際給付義務而增加給付,具有違約懲罰的性質。《若干規定》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予准許。」該規定也為適用該方法提供了法律依據。適用這種方法,同樣會增加義務人履行義務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因為,如義務人不履行協議,其就應當考慮到會給自己增加負擔;相對於權利人而言,即便義務人不依約履行,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會受損。

4、自證履約能力法:

此法是指在協議中義務人保證自已在約定的范圍內有履約能力,以便在其不自動履約而被法院強制執行無效時,得以採用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之刑罰罪責追究其責任。因為有了此法,在司法機關對其適用刑罰追究責任之前,除非義務人有足夠證據證明其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客觀原因而確實導致履行能力喪失或大大降低外,均可認定其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解決了對義務人是否屬有能力而拒不履行取證難的問題。此法還使義務人有面臨刑罰處罰的威懾和恐懼感,於是,往往並不需要真的走到追究刑事責任這一步,即可更有效地制約和促使義務人自覺主動地履行義務。

四、結語: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積極的社會穩定與協調機制,認真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民事調解作為我國人民法院長期適用的一項解決糾紛的訴訟制度,對於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情緒,徹底解決糾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調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發揮調解對於社會矛盾的定紛止爭作用,是人民法院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調解事關千家萬戶,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局。在調解過程中,要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無論是庭前調解、庭中調解還是庭後調解,都要堅持做到依法調解,以情調解,以理調解,力求實現當事人最大程度的認可和滿意,做到案結事了。調解涉及面廣,離不開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各級人民法院要不斷拓寬調解的途徑,加強與案件有關人員及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形成調解合力,相互協作與配合,共同做好調解工作,體現最佳的司法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2〕梁志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美]羅伯特·F·尤特:《中國法律糾紛的解決》,周紅譯。

〔4〕李榮棣、唐德華:《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載《法學研究》。

〔5〕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研究室:《重構訴訟調解制度的理念、原則與機制》。

〔6〕中國法官協會調研組:《關於基層法院調解工作的調查報告》,人民法院報,2004年7月24日第3版。

〔7〕鄭建剛:《法院調解中正義的實現》。

㈦ 民事訴訟法對調解書申訴的解釋

1、《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2、《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㈧ 刑事訴訟法中「法院調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處於一個什麼地位跟民事訴訟法中有什麼不同

刑訴法中的可以「調解解決」的案件一般都是親屬之間或輕微的告訴才處理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相似,但有本質的不同。民事案件調解不成法院判決敗訴方承擔民事責任,刑事案件如調解不成被告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有期徒刑或緩刑)。

㈨ 行政訴訟如何調解

法律分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法規教內容 發布:2025-08-24 07:42:04 瀏覽:971
全面依法治國與實際 發布:2025-08-24 07:42:04 瀏覽:138
婚姻法的婚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8-24 07:09:47 瀏覽:890
水法規定提高 發布:2025-08-24 07:09:12 瀏覽:38
尚法以法治國 發布:2025-08-24 07:00:12 瀏覽:69
徐州銅山區法院 發布:2025-08-24 06:34:48 瀏覽:333
法院認可的 發布:2025-08-24 06:14:41 瀏覽:26
刑事訴訟法笫六十七條 發布:2025-08-24 06:11:34 瀏覽:497
稅收立法權研究 發布:2025-08-24 06:11:02 瀏覽:649
下列關於合同法 發布:2025-08-24 06:01:46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