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解釋81
1. 刑事訴訟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兩審終審制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 法院定罪原則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 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第十六條 依法不追訴原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七條 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2. 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2012年3月,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尊重保障人權寫入刑訴法,貪官外逃將人財兩空。2012年9月25日,全國刑法學術年會在鄭州舉辦,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將新增刑事和解程序。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2012年3月,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尊重保障人權寫入刑訴法,貪官外逃將人財兩空。2012年9月25日,全國刑法學術年會在鄭州舉辦,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將新增刑事和解程序。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2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3. 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哪兒有
最高人民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www
2003年11月9日 為正確理解和適用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現結合人民審判工作實際,對執行刑事訴訟法的若干具體問題解釋如下: 一、管轄第一條人民直接受理的
最高人民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1998年6月29日由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由最高人民審判委員會第98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1998
刑事訴訟法(全文)
2006年3月29日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
刑事訴訟法解釋- 找法(Findlaw)
刑事訴訟法解釋; ·刑事訴訟若干問題第307條的
http://hi..com/chyc8501/blog/item/0d5e5548c855a42808f7ef18.html
解釋(02-14 ); ·《刑事訴訟法解釋》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02-14 ); ·關於(刑事訴訟法)第200條的規定的解釋(02-14 ); ·《刑事訴訟法》名詞解釋
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81條規定是什麼
第八十抄一條 送達傳票、通知書和其襲他訴訟文件應當交給收件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給他的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的負責人員代收。
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或者拒絕簽名、蓋章的時候,送達人可以邀請他的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說明情況,把文件留在他的住處,在送達證上記明拒絕的事由、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簽名,即認為已經送達。
5. 刑事訴訟法 名詞解釋
證明標准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又叫證明要求,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員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所要達到的程度。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訴訟中止
訴訟中止,是指在訴訟過程中,訴訟程序因特殊情況的發生而中途停止的一種法律制度。
判決
判決,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經對案件審理,就案件的實體問題所作的決定。
決定
決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期間,對訴訟中遇到的特殊事項作出的裁決。
裁定
行政或司法審判機關在審理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對訴訟程序問題和某些實體問題所作的一種處理決定。
終止審理
終止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過程中,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致使審判不應當或者不需要繼續進行時終結案件的訴訟活動。
延期審理
延期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已通知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和公告開庭審理日期後,或者在開庭時,由於出現法定原因,而另定日期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
偵查實驗
偵查實驗是偵查機關在偵查辦案過程中,採用模擬和重演的方法,證實在某種條件下案件實施能否發生和怎樣發生,以及發生何種結果的一項偵查措施。
搜查
搜查是指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依法對於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罪證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地方進行搜尋、檢查的一種偵查行為。
扣押
http://bk..com/view/848942.htm
刑事訴訟證明
刑事訴訟證明,是指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運用依法收集的證據,為確定案件中某些待證事實所進行的活動。
訴訟證據
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真實材料。
證據力
http://www.cnlaw.net/doc/article/2007-2-7/845-1.htm
證明力
證據的證明力是指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能力。
6.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刑事訴訟法解釋有幾部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現行有效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部:
最高人回民法院、最答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切實糾防超期羈押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在部分地區就加強和規范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進行試點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印發《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的通知(2013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款有關問題的批復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81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7)刑事訴訟法解釋81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第八十三條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逮捕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第八十四條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通緝在案的;
(三)越獄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8. 《刑事訴訟法》第87條是怎麼規定的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刑事立案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的案件沒有依法立案以及刑事立案活動是否合法所進行的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刑事立案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的重要職權之一。這一規定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在立案階段的具體體現。所謂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是指應當以哪些案件實施立案監督。刑事訴訟法對刑事立案監督范圍的規定主要有刑事訴訟法第87條和第18條第2款。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分歧較大的是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對該條應如何理解?除了通常所講的「有案不立」之外,是否還應包括其他案件?以罰代刑、以勞動教養代替刑罰的案件是否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共同犯罪案件中未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適用刑事立案監督程序糾正?具體來講,「公安機關應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屬於公安機關管轄且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立案條件,而公安機關不予偵查的案件:
一、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或者發現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沒有作出刑事立案決定的,這種情形屬於典型的有案不立。
二、公安機關以治安處罰案件立案或者處理。俗稱「以罰代刑」。在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較為普遍,原因在於公安機關沒有按照刑事案件立案,把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作為治安處罰的對象對待,這實際是放縱了犯罪。
三、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轉治安處罰、勞動教養等行政處罰的。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能否作為立案監督案件辦理,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存有一定分歧。有的認為,案件已經作為刑事案件立案,檢察機關不能作為刑事立案監督案件進行監督,這種觀點是不妥的。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對符合刑事立案條件的案件立案後,應當進行偵查,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治安處罰和勞動教養是行政處罰的具體措施,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又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其實質是把刑事案件作非刑事案件處理。因此,這類案件也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
如還有不清楚的或新情況再回復或聯系。祝維權成功。
縱橫法律網-黑龍江大公律師事務所大慶分所-張文東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