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解釋的主體
『壹』 行政法的主體
什麼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是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法主體是指行政領域的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除了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如立法機關、其他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主體
行政主體雖然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但它是行政法主體中最重要的一種。首先,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個行政法律關系中又佔有主導地位。其次,行政主體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均可構成一方主體,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只可能在一種或兩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
此外,行政主體,特別是行政機關,作為行政法主體具有相對恆定性。盡管行政機關有時也會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和場合,行政機關均是以行政法主體的身份參與行政法律關系;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則常常以民法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
論我國行政法解釋主體 34頁 行政主體的行政法意義 1頁 德國行政法學中行政主體概念的探討 20頁 {行政總務}行政法 40頁 論行政法的解釋 42頁 行政法第三形態下的行政主體研究 3頁 行政的「疆域」與行政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行政法主體
別名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釋義
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
組成
組織、個人
基本介紹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貳』 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釋是什麼
司法解釋的解釋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法院行政訴訟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一般包括解釋、規定、批復、決定四種形式。司法解釋對於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有拘束力。由於我國行政法規范不夠完備,許多時候基於法院的監督者角色,行政機關執法過程中應予以參考,否則有敗訴的風險。(司法解釋對於行政執法的拘束在理論上存在爭議)
『叄』 誰有權提出行政法律解釋要求
國務院,人大常委會。
『肆』 行政解釋與行政法律解釋
所謂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貫徹的問題所作的說明。行政解釋學是法律解釋學的一部分。從解釋主體來說,行政解釋主要可以分為: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辦等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方面的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進行解釋。 2.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同級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何應用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中國現行法定法律解釋體制的特點有:立法部門主導,集中壟斷,分工配合。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對法律所作的解釋。一是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所作的解釋;二是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在行使職權時對於自己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進行的解釋。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法律解釋具有價值取向性。此外,法律解釋還具有主觀性、相對的客觀性、文義的范圍性、解釋的實踐性和歷史性等特徵。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法律解釋是人們日常法律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法律實施的重要前提。法官在依據法律作出一項司法活動之前,需要正確確定法律規定的含義;律師在向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候也需要向當事人說明法律規定的含義;公民為了遵守法律也要對法律規定的含義有正確的理解。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運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並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1]凡屬於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補充規定的問題,由國務院作出解釋。這類立法性的解釋,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按照行政法規草案審查程序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根據不同情況,由國務院發布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發布。」「凡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職權范圍內能夠解釋的,由其負責解釋;有關主管部門解釋有困難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其作出的解釋有不同意見,要求國務院解釋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承辦,作出解釋,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作出解釋,答復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同時抄送其他有關部門
『伍』 法律解釋按照解釋的主體和法律效力不同,可分為( ) A. 正式解釋 B. 學理解釋 C. 非正式解釋 D. 任意解釋
按照法律解復釋的主體和制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兩大類。
(1)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官方解釋和有效解釋,是指法律確定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對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法定解釋的特點是:解釋的主體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進行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一般與所解釋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對法定解釋,人們往往依據解釋主體的不同,劃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2)學理解釋
學理解釋又稱正式解釋、無權解釋、任意解釋,是指非法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法學工作者以及報刊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含義所做的說明。其特點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李龍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頁。
法律解釋按照效力來劃分有法定解釋(有效解釋)和任意解釋(學理解釋)兩大類。法定解釋是指根據法定許可權由特定的主體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釋。學理解釋是指沒有法定普遍約束力的解釋,主要表現為理論研究、案件辯論和法制宣傳。
『陸』 行政解釋的機關是
從解釋主體來說抄,行政解釋主要可以分為: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辦等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方面的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進行解釋。
行政解釋
2.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同級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何應用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柒』 行政法律問題: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否都有行政權麻煩解釋一下!
行政立法的主體: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2.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制定。一般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3.地方政府規章:由各省、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僅在本地有效。
有行政立法權僅限上述。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立法主體都是行政機關,當然有行政權啊
『捌』 哪些不屬於有權的法律解釋
有權解釋是國家專門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對法律和法規條文的含義所作的說明。具有法律效力。依據解釋的主體不同,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三類。法律解釋,依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1)根據解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2)根據正式解釋主體不同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行政解釋等;(3)根據解釋是否有普遍的約束力還是只針對個別案件,正式解釋又可分為規范性的解釋(有普遍約束力)和個別性的解釋(只對具體案件有效);(4)根據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分為語法解釋、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歷史解釋;(5)根據解釋尺度不同,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和字面解釋。
『玖』 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立法解釋的主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司法解釋的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行政解釋的主體是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
我國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應用解釋包括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1954、1978、1982年憲法和2000年立法法均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二條,最高立法機關關於法律問題的解釋是完整的、當然的立法解釋。
除此之外,還並存由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組成的「具體應用解釋」;雖然立法法沒有明確肯定這種制度,但也沒有明令廢止支撐這種制度的有關法律文件,如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解釋法律問題的決議》、1981年《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1979年《人民法院組織法》等。具體應用解釋的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其中,由「兩高」對於在審判、檢察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行使司法解釋職能。因此,立法與司法乃至與之相適應的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區別,無論在字面還是法理依據上均是很明顯的。不時出現的高級傳媒的失誤,從另一個方面實證了普法工作的必要性、長期性、艱巨性。
行政解釋 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對法律、法規、規章的含義、適用、具體執行等所作的說明。它包括行政機關對上級國家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如何具體運用所作的解釋,稱為執行解釋;還包括行政機關對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的含義和適用所作的解釋,稱為制定解釋。
『拾』 法律執行的主體是 ( )。 A、司法機關 B、行政機關 C、監察機關 D、社會團體
法律執行的主體是B、行政機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章規定,在中國,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的職能部門是行政機關,負有執行法律的職權和職責。各級人民政府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種職能部門例如公安、工商、稅務、衛生、教育、民政等部門。經過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構和非行政組織也可以成為法律執行的主體。
(10)行政法律解釋的主體擴展閱讀:
行政執法人員的概念:
行政執法人員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錄用或委託並賦予其相應執法權的工作人員。
從我國現階段看,行政執法人員主要有兩種:
1、當然的行政執法人員,即行政機關中擁有執法權的正式在編人員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執法組織中的人員。
2、因受行政機關合法委託而獲得執法權的組織中的人員。
行政執法人員的特殊性:
1、行政執法人員必須隸屬於某一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執法人員必須是某一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在編人員,佔用該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編制,接受該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享受該國家行政機關的各種待遇,行使該機關的某些職權並向其負責。每個行政執法人員只能隸屬於一個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而不能同時兼任其他執法機關的職務並行使其職權。
2、行政執法人員有權從事行政執法活動。
行政執法人員是行政執法機關的構成要素,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權是靠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付諸實施。因此,作為行政執法人員,可以以機關的名義行使機關享有的職權,對相對人實施某些法律行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分工所決定,每個行政執法人員只能行使該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權的一部分,而且是與其職務活動相關的那部分,而不能行使該執法機關的全部職權,否則,就是越權。
3、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後果由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承擔。
行政執法人員在被授權的職權范圍內實施的任何行政執法活動,都是代表其所在的行政執法機關進行的。因此,無論其執法活動是好是壞,是優是劣,都由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後果。特別是在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負責向相對人賠償的只能是其所在的行政執法機關而不能是執法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