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第271
❶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第271條
第二百七十一條對於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
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公安機關要求復議、提請復核或者被害人申訴的,適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人民檢察院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起訴的決定。
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確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多立足於對檢察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特別要求,彰顯出我國刑事司法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促使其更好地回歸社會。
意思就說未成年犯罪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一年以下的,如果表現好可以不起訴但是有一定的條件,中心思想是希望給未成年人一個改錯的機會,不希望他們有案底。
(1)刑事訴訟法第271擴展閱讀: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款的解釋: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情況,討論了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款的含義及被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能否依照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問題,解釋如下:
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及考驗期滿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
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的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和不起訴的決定,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關於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規定。
對未成年人進行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處理,體現了國家對未成年人偶犯輕罪給予區別對待的政策。這有利於保護被告人權益。
檢察機關按照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雖然較好地保護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但案件畢竟沒有經過法院審判。
為全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該條第二款規定允許被害人按照刑訴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或直接向法院起訴。表明立法機關擴大了被害人提起刑事自訴的適用范圍,使被害人提起刑事自訴成為權利救濟的必然選擇。這有利於保護被害人權益。
「被告人附條件不起訴」和「被害人刑事自訴」制度的實施,既保障被害人自訴救濟權,又關注未成年被告人刑事處罰特殊性,符合《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以下簡稱《北京規則》)確立的雙向保護基本原則。
《北京規則》在總則1.4條中規定:「少年司法應視為是在對所有少年實行社會正義的全面范圍內的各國發展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視為有助於保護青少年和維護社會的安寧秩序。」可見對於有被害人的未成年人輕罪犯罪案件。
可能發生檢察機關適用「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與被害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程序」並存的情況。但《解釋》關於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服,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的規定,打破了平衡需求,再次無限擴大了檢察機關司法處置權,這不利於對被害人的保護。
❷ 服刑人員罰金交不起,出獄後還交嗎
法律分析:不交的話出獄後可能還會被強制執行,採取查封財物、拘留等強制執行手段。但如果實在沒錢,法院也沒辦法,確實沒有錢可以緩交,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緩交。不交對量刑和減刑都有所影響,但確實無力交的,要根據案件有所證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71條 被判處罰金的罪犯,期滿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裁定減少或者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