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罰款單是不是違法勞動法
⑴ 商場可以隨便規定罰款金額嗎
商城是沒有罰款的權利的,因為營業員和商場不構成勞務關系。如果有罰款的,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第十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
第十一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下列事項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用人單位制定內部勞動保障規章制度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用人單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七)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八)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遵守國家有關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規定的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保障監察事項。
(1)商場罰款單是不是違法勞動法擴展閱讀
員工犯錯企業不能罰款的案例:
小林自2010年開始就在昆明的一家機械廠工作,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瑣事和同事發生爭執,小林在沖動之下打了同事幾拳,但對方並未受傷。第二天,單位以小林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並造成惡劣影響為由,對小林處以1000元罰款並予以開除。
小林覺得疑惑,單位因為這樣的事對員工罰款真的合法嗎?據昆明市勞動監察支隊介紹,其實法律並未賦予用人單位經濟處罰權。最終,小林的原單位處罰並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違法,需退還小林的1000元罰款,並支付經濟補償金。
據了解,不少用人單位為了保障規章制度的執行效果,都會在規章中列明多項經濟處罰條款。但是,現行的《勞動法》並未賦予用人單位經濟處罰權,所以用人單位規章制度中的經濟處罰條款因缺乏法律依據而無效。
不過用人單位也有方法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雖然沒有了經濟處罰權,但現行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並未排斥用人單位通過與經濟掛鉤的方式行使管理權。
用人單位可以運用基礎工資加績效工資相結合的方式,將其對勞動紀律、工作質量、安全保護等方面的要求納入績效考核。另外,如果勞動者的違規行為確實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用人單位仍然可以要求勞動者賠償。
⑵ 勞動法關於罰款不給開單據是否合法
不合法!
以上回答僅根據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⑶ 在商場上班被罰款,勞動法有規定可以罰款嗎
根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等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沒有罰款的權利。但勞動者因個人原因給單位造成損失的,可以向勞動者追償損失,並可從其工資中扣除。
用人單位雖沒有罰款權力,但可就損失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兩者的結果都是勞動者要掏錢,基本沒有差別。
⑷ 商場對違反紀律的員工進行罰款是否合法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沒有罰款權,對違反紀律的員工進行罰款是不合法的。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八十條規定「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的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4)商場罰款單是不是違法勞動法擴展閱讀:
企業的合法做法: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直接罰款雖然沒有法律依據,但是用人單位可以在規章制度或員工手冊中設立「月考核獎或年考核獎」等類型的綜合考核獎項,范圍可包括出勤、安全、產品質量、勞動紀律等方面,來行使管理權和規范員工行為。
如果勞動者達到規章制度規定的考核要求,則全額享受獎勵,否則就按比例享受或不能享受獎勵。當然,用人單位要注意這些獎金的額度,要確保員工獲得的工資符合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求。否則,這些制度就有可能因違法而形同虛設。
退一步而言,用人單位也可以設定「罰則」,此類規定也起到「敲山震虎」的警示作用,但其實質卻是無效的。作為理論探討,有必要澄清事實,將法律規定分析透徹,這才有利於用人單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⑸ 請問一下,勞動法有規定一般的爭論商場可以給你開罰款單是多少嗎
商場沒有這個權力。
⑹ 商場有權利對員工罰款么
商場沒有權利對員工進行罰款,只有行政單位才有進行罰款權利。商場與員工關系在本質上仍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具有行政法意義上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國家法律沒有賦予商場對員工進行罰款的權利。
⑺ 商場是否有權利對員工進行罰款
要看具體的情況來分析,按照勞動法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從工資中扣除應當賠償部分,每月扣除額度不超過當月工資的20%。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只有法律規定的行政機關才具有罰款的處罰權利。《行政處罰法》第二十條規定: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如果員工給商場造成了重大損失,商場沒有權利對員工罰款,只能叫其賠償損失。員工對賠償有異議的話,可以申請勞動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