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47條
Ⅰ 必要共同訴訟的構成條件及具體情形
必要共同訴訟構成條件: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在兩人以上,具有同一訴訟標的,法院必須合並審理並在裁判中對訴訟標的合一確定的共同訴訟。
必要共同訴訟具體情形:
1、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2、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3、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在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4、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法人為共同訴訟人。
5、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賬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
6、在繼承遺產的訴訟中,部分繼承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被通知的繼承人不願意參加訴訟又未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人民法院仍應把其列為共同原告。
7、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的,為共同訴訟人。
8、共有財產權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權人起訴的,其他共有權人應當列為共同訴訟人。
9、在因連帶保證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中,債權人向保證人和被保證人一並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
債權人僅起訴保證人的,除保證合同明確約定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外,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債權人僅起訴被保證人的,可只列被保證人為被告。
(1)行政訴訟法47條擴展閱讀:
共同訴訟與單一訴訟區別
行政訴訟基本上系由單一之原告對單一之被告,就單一之起訴聲明及單一之訴訟標的起訴,即所謂的單一之訴,共同訴訟只是單一之訴為原則之下的一種特殊規則。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根據本條規定,行政訴訟中的共同訴訟包括兩種情形。
一種是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在此情形下,既有可能是由數個行政機關共同作出一個行政行為,也有可能是一個行政行為針對數個相對人作出,如果案件必須合一確定,則可將數個原告或數個被告視為一體,一同起訴或一同被訴。
共同訴訟的另一種情形是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法律之所以允許合並審理,並非必須合一確定,而是為了訴訟經濟以及防止裁判發生矛盾。但對於同類行政行為,本應分別提起訴訟,只有當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時,再將數個起訴合並審理。
《行政訴訟法》對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作出了規定,這一制度對於解決民事行政爭議相互交織、減少循環訴訟、避免民事行政裁判的相互矛盾和相互推諉,均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行政訴訟法》所確立的「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在性質上是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而不是「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確切地說,是為了訴訟便利的考慮將兩個不同性質的訴訟一並審理。
一並審理後,仍然存在行政與民事兩類訴訟、兩個爭議。正是基於這一特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Ⅱ 司法考試
從歷年的司法考試情況來看,通常不會出現讓考生直接比較三大訴訟法的考題,但是,許多考生在記憶和回答問題時,卻時常將三法之中的某些相似規定「相混淆」。為了提醒考生在復習時有意識地注意一下這些易混淆的知識點,以達到更精確地把握,我們特將這些東西拎出來,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所幫助。
一、關於調解
(一)民事訴訟中:
1 . 調解是一項基本原則,在自願和合法的基礎上,只要案件性質適合調解,人民法院都可以進行調解;
2.對離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須首先進行調解。(民事訴訟法第8條、第85條,《高法意見》第92條)
(二)刑事訴訟中:
1.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可以進行調解;
2.對前兩類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
3.對公訴案件和第三類自訴案件,不適用調解。(《刑事訴訟法》第172條、《高法解釋》第96條、第197條)
(三)行政訴訟中: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訴訟案件,可以適用調解。(行政訴訟法第50條、第67條)
二、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一)民事訴訟中: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如專利糾紛案件等。(《民訴法》第19條,《高法意見》第1條、第2條)
(二)刑事訴訟中:
1.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2.可能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20條)
(三)行政訴訟中:
1.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行政訴訟法》第14條)
三、地域管轄的確定原則
(一)民事訴訟中: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一般原則,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例外規定;
2.民事訴訟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民訴法》第22條至第34條,《高法意見》第6條至第32條)
(二)刑事訴訟中:
1.犯罪地法院管轄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轄為輔;
2.最初受理地法院審判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轄為輔。
3.刑事訴訟中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4條、第25條,《高法解釋》第5條至第14條)
(三)行政訴訟中: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一般原則;
2.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提起的訴訟,也可以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3.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行政訴訟法》第17條至第19條)
四、管轄權的轉移
(一)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訴訟法》第39條)
(二)刑事訴訟中:依法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級人民法院管轄。(《六部門規定》第5條)
(三)行政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行政訴訟法》第23條)
五、審判組織的人數
(一)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3人以上的單數即可,沒有更具體的人數要求。(《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41條)
(二)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除了須是單數外,還要求:對於第一審案件,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組成,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至七人組成;對於第二審案件,合議庭應由三人至五人組成。《刑事訴訟法》第147條)
(三)行政訴訟中: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3人以上的單數即可,沒有更具體的人數要求。(《行政訴訟法》第46條)
六、迴避申請的決定權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一)民事訴訟中: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非審判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民事訴訟法》第47條)
(二)刑事訴訟中: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等非審判人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刑事訴訟法》第30條、第31條,《六部門規定》第8條,《高法解釋》第32條)
(三)行政訴訟中: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等非審判人員迴避,由審判長決定。(《行政訴訟法》第47條)
七、公開審理的情形
(一)民事訴訟中:
1.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2.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民事訴訟法》第120條)
(二)刑事訴訟中:
1 . 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以及14歲以上不滿16歲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2.當事人提出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3.16歲以上不滿18歲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刑事訴訟法》第152條、《高法解釋》第121條)
(三)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45條)
注意: 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在不同的訴訟中,是應當不公開審理還是可以不公開審理。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八、申請恢復訴訟期間的時間
(一)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民事訴訟法》第76條)
(二)刑事訴訟中:當事人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5日以內,可以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滿前完成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法》第80條)
(三)行政訴訟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行政訴訟法第40條)
九、近親屬的范圍
(一)民事法律中: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
(二)刑事訴訟中:近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刑事訴訟法》第82條)
(三)行政訴訟中: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1條)
十、立案以及向被告人送達起訴書副本的期間
(一)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起訴狀或口頭起訴後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人。(民事訴訟法第113條)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二)刑事訴訟中:
1 . 公訴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10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刑事訴訟法》第151條)
2.自訴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或口頭告訴第2日起15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但法律及有關文件沒有規定向被告人送達起訴書副本的時間。
(《高法解釋》第191條)
(三)行政訴訟中:
1.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後,應當在7日內決定立案或者不予受理;
2.在7日內不能決定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
3.受訴法院7日內既不立案,又不裁定不予受理的,起訴人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訴或者起訴;上一級法院對符合條件的案件,應當受理。
(《行政訴訟法》第42條、《行政訴訟法解釋》第32條)
十一、是否准許撤訴
(一)民事訴訟中:在宣判前,原告自願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許;不準許原告撤訴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時作出缺席判決。(民事訴訟法第131條)
(二)刑事訴訟中:
1) 公訴案件:在宣判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準許,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許;(《高法解釋》第177條)
2 ) 自訴案件:在宣判前,自訴人出於自願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刑事訴訟法》第172條,《高法解釋》第198條)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三)行政訴訟中:在宣判前,原告申訴撤訴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準許,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許;不準許原告撤訴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時作出缺席判決。(《行政訴訟法》第51條,《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9條)
十二、撤訴或按撤訴處理後能否再次起訴
(一)民事訴訟中:
1 . 當事人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高法意見》第144條)
2.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6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高法意見》第144條)
(二)刑事訴訟中:
1 . 公訴案件: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撤訴的公訴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人民檢察院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高法解釋》第117條)
2.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以外,自訴人撤訴後,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人民法院不應受理。(《高法解釋》第188條)
(三)行政訴訟中:
1.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訴訟法解釋》第36條)
2 . 原告未按規定的期限預交案件受理費,又不提出緩交、減交、免交申請,或者提出申請未獲批準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在按撤訴處理後,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再次起訴,並依法解決訴訟費預交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行政訴訟法解釋》第37條)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十三、第一審程序的審理期限及批准延長
(一)民事訴訟中:
1.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民事訴訟法》第135條)
2.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民事訴訟法》第146條)
(二)刑事訴訟中:
1.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和被告人被羈押的自訴案件:審理期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刑事訴訟法》第168條,《高法解釋》第109條)
2.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未被羈押的自訴案件:審理期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3個月;(《高法解釋》第109條)
3.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審理期限為20日。(《刑事訴訟法》第178條)
(三)行政訴訟中:
1 .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訴訟法》第57條)
2.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延長審理期限,應當直接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同時報中級人民法院備案。(《行政訴訟法解釋》第82條)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十四、送達判決書的時間
(一)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宣判後10日內向當事人送達判決書。(《民事訴訟法》第134條)
(二)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5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第163條)
十五、上訴的期限和對上訴的限制
(一)民事訴訟中:
1.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5日;
2.對第一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0日;
3 . 法律規定當事人只能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包括駁回破產申請)」三種特定的裁定提起上訴,對其他民事裁定不準上訴。(《民事訴訟法》第141條、第147條,《高法意見》第252條)
(二)刑事訴訟中:
1.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抗訴的期限為10日;
2.對第一審裁定不服提起上訴、抗訴的期限為5日:
3.法律沒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訴、抗訴的刑事裁定的種類。(《刑事訴訟法》第180條、第181條)
(三)行政訴訟中:
1.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5日;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2.對第一審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0日。
(《行政訴訟法》第58條)
十六、二審的審理范圍
(一)民事訴訟中:
1.第二審的審理應當圍繞當事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查;
2.第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第二審的審理范圍可以不受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民訴法第15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5條)
(二)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刑事訴訟法》第186條,《高法解釋》第246條)
(三)行政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原審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行政訴訟法解釋》第67條)
十七、二審的審理期限及批准延長
(一)民事訴訟中:
1.對判決上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2 . 對裁定上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沒有可以延長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59條)
(二)刑事訴訟中:
1.審理對判決上訴、抗訴和對裁定上訴、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都應當在1個月內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刑事訴訟法》第196條)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2.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訴、抗訴案件,其延期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刑訴法第196條)
(三)行政訴訟中: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訴訟法》第60條)
十八、二審維持原判的形式
(一)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當用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民事訴訟法》第153條)
(二)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用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89條)
(三)行政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應當用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行政訴訟法》第61條)
十九、申請再審的期限
(一)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民事訴訟法》第182條)
(二)刑事訴訟中:法律對提起再審沒有期限的規定。但是,對於申訴,只有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兩年內提出的申訴,人民法院通常才予以受理;但是,超過兩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 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1.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2.原審被告人在本條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3.屬於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
(三)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行政訴訟法解釋》第73條)
二十、決定再審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執行
(一)民事訴訟中:
1. 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民事訴訟法第183條,《高法意見》第199條、第200條)
2 . 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的再審申請符合應當再審的情形的,應當在立案後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高法意見》第206條)
(二)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決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高法解釋》第307條)
(三)行政訴訟中: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第77條)
二十一、拘傳的適用條件
(一)民事訴訟中:
1.拘傳屬於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2.拘傳只能針對必須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是必須到庭的,給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才能適用;
3.必須經過兩次傳票傳喚而被傳喚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才可以適用;
4.法律沒有規定拘傳可以持續的最長時間。(《民事訴訟法》第100條,《高法意見》第112條)
(二)刑事訴訟中:
1.拘傳屬於刑事強制措施;
2.公檢法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在必要時決定適用拘傳,不以經過傳喚為要件;
3. 一次拘傳持續的最長時間不得超過12個小時。(《刑事訴訟法》第50條、第92條,《高法解釋》第64條、第65條,《高檢規則》第32條、第34條)
(三)行政訴訟中:行政訴訟中沒有拘傳的規定。
資料提供:考渡網
祝:備考順利、司考成功!
Ⅲ 第一個行政訴訟,法官偏袒被告,現在第二個行政訴訟已經立案,還是分給了那個法官,我能換法官嗎
您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迴避」,但是法院接不接受,就不保准了。
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定: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 如果法院認為法官不會影響到審判公正,他們就會駁回你的請求)
迴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圍內的人員,如果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關系;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提出迴避要求,應當書面或者口頭提出,並且說明理由;
審判人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不論是否同意迴避申請,作出決定的法院院長都應當向申請迴避的當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宣布,不同意迴避申請的,還應當告知有權申請法院復議(重新申請)
Ⅳ 新修《行政訴訟法》第46條「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怎麼理解
行政行為是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法定授權的社會組織行使國家行政權利而實施的對外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不服行政主體的下列行政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行政處罰行為。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懲戒性制裁。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種類主要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執照、行政拘留。」
2、行政強制措施。具體指強制扣留、強制治療、強制戒毒等人身強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凍結等財產強制措施,及行政機關在緊急狀態下,如防疫、交通、自然災害等情況下,為社會安全採取的強制措施。
3、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企業經營自主權具體包括: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投資決策權,留用資金支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並權,勞動用工權,內部人事管理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如申請工商、技術監督、交通、規劃、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修理器具許可證、運輸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衛生許可證。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撫恤金主要有兩種:一是傷殘撫恤金;二是遺屬撫恤金。這里必須是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發給的,對規定由企事業單位發放的,不屬行政訴訟范圍。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設定義務的。如各種攤派、多收費等。
8、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即凡屬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起訴。
(4)行政訴訟法47條擴展閱讀:
一、一般起訴期限
(一)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已於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中第4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4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執行解釋》)(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第41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
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不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適用解釋》)(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4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47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最長起訴期限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二款: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特殊期間
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是指,只要超過了法定的最長期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導致,法院將不予受理,受理後也將裁定駁回起訴。不論理論界或實務界,很多人均主張這種觀點,以保障行政行為高效、穩定,以免時過境遷,或難於取證、難於還原事實真相而排除合法的行政行為被推翻。
最長起訴期限是特殊期間是指,雖然超過了最長訴訟時間,但是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長訴訟時效要考慮特殊情況予以適當考量,或扣除或延長,起訴人並不當然喪失訴權,法院仍然需要依法審理。
這種觀點在理論與實務中也有很多人支持,意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以免行政行為的不公開、不透明、不告知等而肆意侵犯相對人尤其是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Ⅳ 新行政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什麼意思
第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Ⅵ 行政訴訟法第47條中財產權包括抵押權嗎
財產權包括抄物權與債權兩大類。襲
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
物也包括某些權利。物權具有排他的效力、優先的效力與追及的效力。物權包括所有權與限制物權。限制物權又分為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前者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從前還有永佃權與典權),都存在於土地(不動產)之上;後者包括抵押權、質權(質押權)、留置權,存在於動產、不動產與某些權利之上。此外還有礦業權、漁業權等。
Ⅶ 行政訴訟法迴避制度特別規定
什麼叫特別規定?自己看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 當事人認為審版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權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Ⅷ 訴訟法有追訟識情人的嗎
本文由眉山普法組織。請轉載。轉載推文時,請註明是從眉山浦發微信官方賬號轉來的,否則視為侵權
行政訴訟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非法律另有規定(《訴訟法》第45條)
【直接提起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行政行為已經作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訴訟。除非法律另有規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自行政行為發生之日起20年以上的房地產案件,以及自行政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以上的其他案件。(《訴訟法》第46條)
【對行政不作為提起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義務,行政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和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行政機關在緊急情況下履行保護其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職責的,前款規定的期限不限制提起訴訟。(《訴訟法》第47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訴訟。
(法釋[2018]1號第66條)
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權利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起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最長不得超過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2年。
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權利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法釋[2015]9號解釋41,2018年2月8日前有效)
【未告知追訴期限】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追訴期限的,追訴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追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最長不得超過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一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法律解釋解釋[2018]1號第64條,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備註:不告知追訴期限的,最長追訴期限可以適用2年,也可以適用1年,適用最有利於原告追訴的原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的內容的,追訴期限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但最長不得超過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可以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申請延期,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訴訟法》第48條)
被告提交了答復
人民法院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自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行為的證據及其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交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交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的審理。(《訴訟法》第67條)
申請退股
【申請迴避】當事人申請迴避時,應當說明理由,並在開庭時提出;審判開始後知道撤銷理由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結束前提出。被申請迴避的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加案件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訴訟解釋第74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口頭或者書面決定。法院可以依法駁回當事人提出的明顯不是法定撤訴理由的申請。(訴訟解釋第74條)
【復議】申請人對駁回迴避申請的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復議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不停止參加案件工作。對於申請人的復議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訴訟解釋第74條)
一審時限
【普通程序】人民法院應當自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訴訟法》第81條)
【簡易程序】採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應當由一名法官獨任審理,自立案之日起45日內審結。(《訴訟法》第83條)
發送判決文件
公開審理的案件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都應當公開宣布判決。
【發送判決書】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應當在宣判後立即判決。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的上訴權、上訴期限和上訴人民法院。(《訴訟法》第80條)
上訴期
【上訴期限】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當事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有權在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逾期不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者裁定具有法律效力(《訴訟法》第八十五條)
當事人上訴的,應當按照其他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人數提交上訴副本。原審人民法院收到申訴後,應當在五日內向對方當事人發送申訴副本,對方當事人應當在收到申訴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復。原審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發送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交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的審理。當原審人民法院收到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拒絕立案或者駁回起訴是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或者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法律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了訴訟請求的;
(七)根據原判決或裁定撤銷或變更法律的文件;
(八)法官在審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訴訟法》第91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在法律生效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二)原判決、裁定中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三)原判決、裁定所依據的法律文件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四)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訴訟解釋第110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時,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可以在收到再審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另一方應當在收到再審申請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訴訟解釋第一百一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自立案再審之日起六個月內進行審查。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經本院院長批准。(《訴訟解釋》第一百一十二條)
再審時限
【再審時限】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由第一審法院作出,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當事人可以對判決或者裁定提出上訴;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由二審法院作出,按照二審程序審理,作出的判決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審判的,應當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作出的判決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訴訟解釋》第一百一十九條)
檢察院抗訴再審
【檢察院抗訴】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受理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但已經由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訴訟解釋第124條)
人民法院收到再審檢察建議後,應當組成合議庭,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發現原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的規定責令再審,並通知當事人;經審查,決定不再審的,應當書面答復人民檢察院。(訴訟解釋第126條)
人民法院審理因人民檢察院抗訴或者檢察建議而決定再審的案件,不受以前已經作出的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的裁定的限制。(訴訟解釋第127條)
應用程序執行周期
【申請執行】申請期限
逾期申請,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訴訟解釋》第一百五十三條)
【法院審查執行期間】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立案受理,並通知申請人;對不符合要求的申請,應當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機關對駁回決定不服,在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裁定。(《訴訟解釋》第155條第2款)
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的期限
【執行】無執行權的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應當在被執行人法定追訴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交。逾期申請,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訴訟解釋》第一百五十六條)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行政行為的,由申請人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受理;執行對象為房地產的,由房地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受理。(《訴訟解釋》第157條第1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或者不履行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訴訟法》第97條)
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決定的,無行政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行政執法法》第53條)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後,應當在七日內由行政審判庭對該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批准執行的裁定。人民法院裁定前發現行政行為明顯違法,損害被執行人合法權益的,應當聽取被執行人和行政機關的意見,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作出是否批准執行的裁定。需要採取強制措施的,由我院負責執行非訴訟行政行為的機構執行。(《訴訟解釋》第一百六十條)
行政機關對不予執行的裁定不服,在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裁定。(《訴訟解釋》第161條第2款)
其他的
【民事訴訟法適用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適用於期限、送達、財產保全、開庭、調解、中止訴訟、終止訴訟、簡易程序和執行,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審判和執行的監督。(《訴訟法》第101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該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訴訟解釋第162條)
本文中的訴訟法是指2017年第二次修訂的《行政訴訟法》
本條解釋指:發市[2018]1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Ⅸ 哪些情形適用"決定"(裁決同上)
民事決定的適用范圍也很廣泛,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主要適用於下列問題:
(一)申請迴避。依民事訴訟法47條和48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申請迴避的問題,應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作出。法院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二)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採取強制措施。按民事訴訟法106條規定,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採取強制措施,必須由人民法院決定。罰款、拘留的,應當用決定書。
(三)當事人申請順延訴訟期間。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他正當理由耽誤訴訟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是否准許,應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
(四)審判監督程序事項。在審判監督程序中,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提交審判委員支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作出提審和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決定。
以上決定中,關於迴避問題的決定,申請人不服,可以在接到決定時,向作出該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被罰款、拘留的人對罰款、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但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行政訴訟決定適用的范圍也很廣,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決定適用於:迴避,確定第三人,指定法定代理人,許可律師查閱庭審材料,申請延長法定起訴期限,指定鑒定,確定不公開審理,處理妨礙訴訟行為,移送其它機關,強制執行生效的判決和裁定,以及確定訴訟費用的承擔等情況。
Ⅹ 我國符合越權無效原則的法條
一、越權立法概念的界定
人們通常在兩種不同的層面上界定越權立法。最常見的是從行為的意義上進行界定,即認為越權立法,就是超越立法許可權制定法律規范的行為。比如,在「注意不要越權立法,該制定法律的制定法律,該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1]這句話中,就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的。 但學術界也在另一層面上使用該概念,它不是指超越立法許可權制定法律規范的行為,而是指超越立法許可權制定的法律規范,即「有些法規、規章規定的內容超越了許可權」[2]。前者指的是一種行為現象,後者指的是一種規范現象。本文是以《立法法》第87條的規定為出發點,從規范的角度對越權立法進行討論。
立法許可權也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法律概念。因此,當我們說越權立法是指「超越立法許可權制定的法律規范」時,進一步明確立法許可權概念的內涵就十分必要。目前,國內立法學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界定立法許可權的內涵:
首先,從立法形式上界定立法許可權。比如,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4條第2款、《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7條的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規章不得稱條例。 這就意味著,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沒有制定「條例」的權力。他們將這種許可權稱之為「表現形式」上的許可權。 如果有關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在名稱使用上違反了這一規定,就屬於形式上的越權。
其次,從立法權力行使的時限上來界定。他們認為「立法許可權范圍這一命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立法權可以和應當達到何種界限,一是立法權不能超出何種界限。從時限上說,立法許可權范圍,指立法權能在多大的時間跨度上有效或可以行使。這是立法權的時限效力。」[3]立法機關超越時限制定法律規范,就屬於時限上的越權。
再次,從立法事項的角度界定立法許可權,即指「立法權可以和應當對哪些領域、方面、事項加以調整,不能對哪些領域、方面、事項發揮作用。」[4]
超越立法形式的越權立法實屬一種立法上的「低級」錯誤,如果過去曾經發生這類問題,主要根源在於那時的法律規定不明確。在《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 作出明確規定以後,立法者犯這種錯誤的可能不大。超越立法「時限」的越權立法在立法實踐中有可能發生,西方國家就研究所謂「立法不作為」的問題, 我國法律中也有關於立法時限的規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第64條就規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規和規章關於行政處罰的規定與本法不符合的,應當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的規定予以修訂,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訂完畢。」但既然是立法不作為,就不可能形成法律規范,也就不存在規范形態的越權立法;而遲延立法又難以成為動搖法律規范效力的理由。所以,就本文而言,從以上兩個角度研究越權立法,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我們認為,確定立法許可權的內涵應該從《立法法》的相關規定入手。《立法法》是規范法的法,只有從《立法法》中挖掘立法許可權的內涵並作為界定越權立法概念的依據,才對司法實踐具有意義。《立法法》第7條、第8條、第56條、第64條、第71條和第73條分別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地方人大以及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從這些規定看,《立法法》是以「立法事項」為標准劃定立法許可權的;也就是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許可權是指立法機關對哪些事項可以制定法律規范,對哪些事項不能制定法律規范。
由此,可以把越權立法界定為:立法主體超越法定的或授予的立法事項許可權制定的法律規范。
二、從我國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看越權立法的認定
既然越權立法是超越立法許可權制定的法律規范,越權立法認定的首要任務就應該是確定各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授權立法的立法許可權由授權法律規定,所以確定授權立法許可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但非授權立法許可權的確定則比較麻煩,因為,規定我國立法許可權的法律淵源有多種,除《憲法》外,還有相關的組織法、《立法法》等憲法性法律;此外,有些普通法律,比如《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 ,也是確定立法許可權的法律淵源。在諸法律淵源中,《憲法》和相關組織法對立法許可權的規定是原則性的,其他普通法律則僅就某些事項作分散的、補充性的規定,而《立法法》對立法許可權作了比較全面、具體的劃分,特別是劃定了最高權力機關的專屬立法權,因此,它是確定立法許可權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依據。但從越權立法認定的角度觀察,依然存在諸多模糊地帶,這給越權立法的認定帶來很多困難。
首先是專屬立法事項與非專屬立法事項之間的界線具有可變性。《立法法》第8條在列舉專屬立法事項時規定了一個兜底條款:「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這一可變的「其他事項」的規定,為基本法律和專屬立法事項界限的隨時和不斷擴張埋下了伏筆,也為越權立法的認定帶來潛在的困難。
其次是在非專屬立法事項領域立法許可權劃分的模糊性。各立法主體,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甚至全國人大、國務院、地方立法機關、自治地方和經濟特區立法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等,在非專屬立法事項范圍基本上是均有立法權,形成「四世同堂」的局面。《立法法》在表述中運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概念,試圖對各自許可權作一定程度的界分,但這種界分卻極為模糊。具體表現為:
第一,在劃分中央與地方立法許可權時採用「地方性事務」與「全國性事務」的標准不易掌握。《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立法機關有三項立法許可權,其中第二項為「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對於「地方性事務」,有關釋義解釋為「純屬地方性事務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務,一般來說不需要或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不需要由全國制定法律、行政法規來作出統一規定」[5]。但這一解釋還是沒有把問題澄清。某一事項究竟是地方性的還是全國性的,中央立法機關把握可能比較容易,地方立法機關把握困難就比較大。即便是判斷某一事項為全國性的事項,中央是否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會立法,還是不好預見,因為立法活動是政治性的、程序性的運作過程,能不能立,何時立,都是未知數。
第二,各行政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不清。《立法法》第56條第2款規定,國務院可以「為執行法律的規定」制定行政法規;第71`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及其直屬機構的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第73條規定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制定規章。不同層次的行政立法主體都具有「為執行法律」或者「執行法律」而制定法律規范的權力,但各自立法許可權的邊界在何處卻不明確。雖然在界定部門規章的立法許可權時用了「執行」的概念,而在界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規章時用了「為執行」的概念,但很難發現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三,地方人大與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不清。《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人大可以就「屬於地方性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第73條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就「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制定地方政府規章。從兩個法律規范的關系看,第64條規定包括第73條的規定,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由此,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的立法許可權就無法劃分清楚。
上述問題使得在非專屬立法事項領域,各立法主體尤其是「地方國家機關往往不知道哪些事項他們有立法權,哪些事項他們沒有立法權,或者說他們對任何事項都有立法權;」[6]其結果,在非專屬立法事項范圍認定越權立法比較困難,甚至不可能。我們認為,《立法法》實質上就立法許可權只有劃定了一道界線,即專屬立法權與非專屬立法權之間的界線。對專屬立法事項只有法律可以制定規則,對非專屬立法事項則法律、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規章等都可以制定規則。雖然在專屬立法事項與非專屬立法事項之間橫隔著一個「其他事項」,但「其他事項」在沒有被具體事項填充之前,應該是一個空「底兜」。從這個意義上講,《立法法》中的越權,就是超越專屬立法事項范圍,可能越權的只有法規和規章,法律應該不會越權。
上面的闡述只表明,法律以下法規、規章超越專屬立法界限,勢必造成越權;但並不表明,法律以下的法規、規章只有超越專屬立法許可權,才構成越權。因為,前面已經闡明,規定法律文件許可權的法律淵源除了《憲法》、相關組織法和《立法法》,還有其它法律。其它法律的規定是分散的,表述往往也是微妙的,比如《行政處罰法》第10條、第11條、第12條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設定行政處罰的許可權分別作了不同的限制; 《行政許可法》第15條、第16條等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設定行政許可的許可權作了不同的限制。再如,《行政處罰法》第8條規定的行政處罰「6+1」種類中,作為「1」的「其他行政處罰」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才可以設定。[7]這一規定,實質上也規定了其他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設置「其他行政處罰」。可以看出,具體立法許可權會隨著普通立法的發展而發展變化。所以,具體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必須在《立法法》的基礎上,研究其他相關法律才能准確界定。
在確定了具體的立法許可權後,認定越權立法需要考慮的是「設定」和「規定」這一對立法范疇。我國立法上使用「設定」和「規定」兩個立法概念,自《行政處罰法》開始,後在《行政許可法》再次沿用。「設定」系指其他規范性文件尚無對某事項做出規定的條件下,該規范性文件率先做出規定;「規定」系指在上級規范性文件已對某事項做出設定的條件下,就該設定再作具體的規定。「設定」是從無到有,「規定」是從有到有,無非更詳細而已。[8]按此,越權立法應該是「設定」的越權,「規定」一般不會構成越權;「規定」如果超越了已有的「設定」,構成的應該是法規范的沖突,而不是越權立法。因此,認定越權立法應該以設定性立法行為為對象或基準。
可見,確定越權立法的基本思路應該是:第一,確定特定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第二,判斷特定立法是否屬於設定性立法;第三,判斷該設定立法是否超越了該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如果超越該許可權,則屬越權立法,否則就不是。
當然,這樣的分析過程,僅僅是越權立法認定的基本判斷過程。法律規范不僅僅是法律概念的組合,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立法的目的和價值,所以在具體的個案分析中,還必須考慮法律規范的目的和價值屬性。尤其是,根據《立法法》第66條第2款、第88條第1款第7項的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授權立法不得違背授權目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否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授權立法是否違背授權目的,顯然不能單純採用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進行評價。
三、從法院的審查許可權看越權立法的處理
探討越權立法認定的目的在於「發現」越權立法,但「發現」並不是「認定」的終極目的,它不過是為處理越權立法創造一個前提。發現和處理越權立法的機關不止一個,但法院無疑是其中主要的一個,本文僅對法院如何妥當地處理越權立法的問題作一分析。法院處理越權立法的原則和方法,應該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越權立法的性質,二是法院對法的審查許可權。
從形式看,立法許可權一般由國家的憲法或者憲法性文件加以規定,比如《德國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就有5個條文專門規定聯邦和州的立法許可權 ,其他國家如美國、奧地利也是如此。我國立法許可權也主要是由憲法、組織法和《立法法》等憲法性文件規定的,雖然其它普通法律也對立法許可權有一些補充性規定。從內容看,立法許可權涉及中央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議會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的劃分,而這種劃分實際上關涉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國家的結構形式,它們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從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看,越權立法與有權立法主體制定的法律規范或者相重復,或者相沖突,破壞了憲法秩序。所以,越權立法應當屬於一種違憲行為。
既然越權立法屬於立法違憲,法院對於越權立法的處理就應按照違憲審查程序處理。具體的程序,根據法院享有的審查許可權來決定。比如美國,普通法院享有對於違憲立法的審查權,但這種審查權僅限於確認和拒絕適用兩個方面,即各級普通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某一項聯邦法律違背憲法或者地方州立法違背聯邦憲法或法律,有權拒絕適用。[9]但美國的普通法院不得直接撤銷違憲的法律、規章,只是由於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拒絕適用會導致該項法律在事實上喪失效力。奧地利是歐洲大陸最早建立憲法法院的國家。在奧地利的違憲審查體制下,普通的司法機關包括行政法院對違憲的法律、法令均沒有審查的權力。當他們發現聯邦法律、法令和州法律、法令違憲時,不得直接拒絕適用,而要全部提請憲法法院裁決。 德國的違憲審查體制,受奧地利違憲審查制度的影響較深。根據《德國行政法院法》第47條的規定,行政法院僅對依照建築法典的規定頒布的規章,根據建築法典第246條第2款規定頒布的法規,以及其他位階在州法律以下的法規,享有審查權。其他法律法規的審查權全都由憲法法院壟斷。除了美國和德奧模式外,有些國家,司法機關對法律法規沒有審查權,由立法機關自己行使立法監督的權力。
我國奉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現行司法體制下,認為法院不享有對法律的合憲性審查權,基本為大多數人所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5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於規章具有違法性確認權和拒絕適用權,但沒有撤銷權,如果要撤銷規章,法院需要依據《立法法》第88條第1款第(三)項、第(五)項、第(六)項 以及《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35條 的規定,申請國務院或者省級人民政府審查。這也幾乎沒有疑問。但對法規,則有不同看法。
如果把法規的司法審查權分為撤銷權、拒絕適用權和確認權三個層次的話,分歧並不在於法院是否對違憲(法)法規享有撤銷權;因為,我國《憲法》、《立法法》等法律已經明確將違憲(法)法規的撤銷權授予了其他機關。憲法第67條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的權力。依此為依據,《立法法》第88條再次把改變或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授予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
圍繞法規審查權的爭議主要在於法院是否可以拒絕適用違法(憲)的法規。這種爭議在「河南種子案」 的討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有的學者認為,我國法院享有拒絕適用違憲(法)法規的權力;[10]有的學者則認為,法院不得直接拒絕適用違憲(法)的法規,而應該報請有權機關審查。[11]值得研究的是,憲法和《立法法》把法規的撤銷權授予立法機關是否意味著司法機關沒有拒絕適用權呢?初看,似乎不能得出否定的答案。因為單從法律條文看,《憲法》和《立法法》只規定撤銷權屬於立法機關,但並沒有明確規定司法機關不得拒絕適用。另外一個有力的證據是,雖然《立法法》第88條規定了對於規章的改變和撤銷機關,但《行政訴訟法》第53條還是規定了人民法院對於規章的拒絕適用權。 可見,對於規章,我國是由制定規章的上級機關或立法機關行使一般的、改變或撤銷之審查權,司法機關是行使個案的、拒絕適用之審查權,兩種審查權力並行不悖,從而形成「雙重審查體制」。所以,《憲法》和《立法法》將改變和撤銷權授予立法機關,並不能必然得出司法機關不得拒絕適用的結論。那麼,對於法規的審查是否也是一種「雙重審查機制」,法院依然可以在個案中以拒絕適用違憲(法)的法規呢?我們認為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首先,《行政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參照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依據」意味著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僅享有適用權,沒有審查權;「參照」則意味著人民法院對於規章享有一定的審查權;只有規章「合法」時,才可以適用。如果認為法院可以拒絕適用違法的法規,那《行政訴訟法》的「依據」和「參照」的區分就沒有任何價值。
其次,《立法法》第90條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分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這里《立法法》並沒有列入規章,對此不應該理解為是一種疏漏。它正好說明了,《立法法》的這一規定是和《行政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的規定是相契合的。對於規章,法律適用機關可以通過拒絕適用的方式進行有限的審查;而對於法規,當與憲法、法律相抵觸時,則只能是請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查,不能直接拒絕適用。
可見,我國《立法法》僅授予法院對於法規違法(憲)的確認權,但沒有給予法院對於法規如同規章般的、個案的拒絕適用權,更沒有撤銷違法(憲)法規的權力。
基於以上認識,法院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對越權立法應當作如下處理:對於越權制定的規章,可以拒絕適用,與此同時,可以申請有權機關予以撤銷;對越權制定的法規,則應當逐級上報,最後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立法法》第90條的規定申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查。
四、越權立法撤銷決定對司法裁決的效力
現在需要考慮的是,有權機關撤銷越權立法決定的法律效力問題。依據《立法法》第87條的規定,越權立法可以由有關機關改變或者撤銷,但撤銷的效力究竟如何沒有規定。撤銷決定向將來發生法律效力,被撤銷的越權立法不再作為民事活動、行政行為和法院裁判的依據,這應該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如果案件涉及的事實發生在撤銷決定作出之前,但該案件的審理尚在進行中,撤銷決定對其有無拘束力?更有甚者,如果基於該越權立法作出的判決已經發生效力,撤銷決定能不能成為申請再審的法律依據?簡言之,撤銷決定有沒有溯及力?如果有,溯及至何種的程度?這就需要對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作一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