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集體財產的刑事訴訟法
A. 有意破壞他人財產要拘留嗎
故意破壞他人財產,情節較輕的,會給予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治安管理法》第二十三條 有下列侵犯公私財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單處或者並處二百元以下罰款:
(一)偷竊、騙取、搶奪少量公私財物的;
(二)哄搶國家、集體、個人財物的;
(三)敲詐勒索公私財物的;
(四)故意損壞公私財物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中的數額較大是5000元以上,此數額以下均適用〈治安管理法〉。
B. 刑事訴訟法第77條
第七十七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
事訴訟過專程中,有權提起附屬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
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財產。
C. 刑法全文 破壞財產罪應判幾年
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D. 關於破壞公共財產的政策
根據《刑法》275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E. 火燒村集體財產判刑如何
火燒集體財產破壞公共財物屬於違法行為,根據刑法判決。
F.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第三款
刑訴法第十三條全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沒有第三款的。你是找刑法、民事訴訟法嗎?
G. 集體鬧事損壞個人財產,屬於什麼性質(急!!!)
一、賠償損失是「義務」,刑事案件是可以附帶民事賠償的。僅是損壞個人房屋就有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嫌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數額較大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過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情節較輕的,是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3條規定,「處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單處或者並處二百元以下罰款。」同時按該條例第8條也有規定,「責令行為人賠償損失」。
但本人認為本案似乎「可以」符合刑事案件的標准了!原因如下:
1.「8200元」是「可以」符合「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情節的。但司法實踐中標准有不確定性。
自1997年修正後的《刑法》實施以來,無論是《刑法》條文還是兩高的司法解釋,對故意毀壞財物罪立案標准均未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最主要的是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各地的標准不一,增加了操作的困難。實踐中,一般是採用盜竊罪的處理標准。
<最高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3.17)>第三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
(一)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
(二)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
(三)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
2.「聚眾」是典型的嚴重情節。
《刑法》第九十七條 本法所稱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我國法律只有「聚眾犯罪」和「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這兩類犯罪才有「首惡」一說。
而且應該注意「聚眾犯罪」還有觸犯更多的罪名的可能,例如:
《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 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二、「抓捕」一詞不是法律術語,難以評判確切是何種法律行為,本人估計可能是「刑事拘留」。
拘留的程序
公安機關辦案人員認為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時,應填寫《呈請拘留報告書》,註明有關情況和理由,經部門領導審核,由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簽發《拘留證》。檢察機關拘留犯罪嫌疑人時,應當由辦案人員提出意見,部門負責人審核,由檢察長決定,再送交公安機關執行;對於情況緊急來不及辦理拘留手續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先行將犯罪嫌疑人帶至公安機關,同時立即辦理拘留手續。由於我國法律規定,拘留由公安機關執行。因此,對於人民檢察院決定拘留犯罪嫌疑人的,應當由公安機關執行,必要時人民檢察院可以協助公安機關執行。
公安機關執行拘留時,應持有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簽發的《拘留證》,向被拘留人出示,並宣布對其實行拘留。然後責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證上簽字、蓋章或按捺指印。被拘留人拒絕簽字、蓋章或按捺指印的,執行人員應在拘留證上註明。
一般根據證據學的事實推定的適用慣例:「政府和社團的官員在執行公務時可以推定其行為是按常規方式進行的。」 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如無明顯證據證明其執行公務行為非法,則會被認定其行為合法。
H. 非法侵佔集體財產是什麼罪
侵佔集體財產罪,即職務侵佔罪(刑法第271條),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從法條上可見,職務侵佔罪在數額上,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而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解釋,在數額較大上規定了"5000-20000元"的選擇幅度,在數額巨大上,把10萬元作為數額巨大的起點,而且各地區不同,具體的數額還會有差異。發達區數額較大的就是10萬左右, 一般為2-3年有期徒刑.
I. 故意破壞他人財產經濟達到多少構成犯罪
故意毀壞他人財產的經濟數額達到五千元以上就可以進行立案追訴。
1、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三十三條 [故意毀壞財物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毀壞公私財物三次以上的;
(三)糾集三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2、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壞財物罪】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9)破壞集體財產的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相關地區法律的規定:
一、根據關於印發《關於本市辦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標準的意見》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檢察院】【2008-06-24】滬檢法[2008]143號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財物罪
故意毀壞財物價值在5000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
故意毀壞財物價值在5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二、根據《關於本市辦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標準的意見》(試行)【2000-10-25】【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財物罪。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致直接經濟損失5000元以上不滿5萬元,屬於「數額較大」的起點標准。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致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以上,屬於「數額巨大」的起點標准。
三、故意毀壞財物罪犯罪構成要件:
1、侵犯的客體,公私財物的所有權。犯罪對象可以是各種形式的公私財物,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動產、不動產等等。
但是,如果行為人所故意毀壞的是本法另有規定的某些特定財物,危害其他客體要件的,應按本法有關規定處理。
例如,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備、易燃易爆設備、廣播電視、電信設施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按本法分則第2章有關罪名論處。
2、犯罪客觀方面,表現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1)毀滅,是指用焚燒、摔砸等方法使物品全部喪失其價值或使用價值。
(2)損壞,是指使物品部分喪失其價值或使用價值。毀壞公私財物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但是,如果行為人使用放火。
決水、投毒、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有關犯罪論處。
3、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犯罪主觀方面為故意,犯罪目的不是非法獲取財物而是將財物毀壞。這是侵犯財產罪中毀財型犯罪與其他貪利型犯罪的根本區別。
犯罪動機各種各樣,一般是出於個人報復或妒嫉等心理。除本法特別規定的失火、過失決水、過失爆炸以及過失破壞交通工具。
交通設備、易燃易爆設備、廣播電視、電信設施等犯罪需按有關條文追究刑事責任外,過失毀壞公私財物的,不構成犯罪,屬於民事賠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