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外籍

勞動法外籍

發布時間: 2022-02-13 01:50:18

1. 外籍員工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也就是說,只要用人單位在境內,不論它的國籍是外國還是中國,也不論勞動者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同樣不論該勞動合同的訂立地、履行地、變更地、解除或終止地在國內還是國外,一律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1996年1月22日勞動部、公安部、外交部、外經貿部發布),外國人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員。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指沒有取得定居權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依法從事社會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行為。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須為該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經獲准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以下簡稱許可證書)後方可聘用。關於貫徹實施《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若其勞動合同是和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駐地法人)直接簽訂的,無論其在中國就業的時間長短,一律視為在中國就業;若其勞動合同是和境外法人簽訂,勞動報酬來源於境外,在中國境內工作三個月以上的(不包括執行技術轉讓協議的外籍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視為在中國就業,應按《規定》到勞動行政部門的發證機關辦理就業許可手續,並辦理職業簽證、就業證和居留證。所以,在中國境內依法辦理了就業許可的外國人也適用勞動合同法。

因此,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的,其權利義務是否屬勞動合同法調整,關鍵看該外國人是否取得勞動行政部門頒發的就業許可證,未取得就業許可證的,實踐中一般視為非法就業。

2. 求問勞動法外籍人士也適用嗎

1、適用勞動法,用人單位與外籍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必須遵守外國人在中國及北京市就業專的有關管理規定,屬否則將會受到我國法律的制裁。
2、按照我國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相關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在女職工懷孕期、產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資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懷孕女職工的勞動合同關系應自動延續至孕期、產期、哺乳期期滿時方可終止。
3、你有權要求繼續上班,因此給你造成的損失你有權要求公司賠償,如用人單位不同意可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申請勞動仲裁解決。

3. 新勞動法關於辭退外籍員工

1、用人單位要解除勞動合同,必須有充分的理由(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原因),否則只能與勞動者協商一致,才能解除合同。
2、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3、第一步,找到一個理由(可找的理由服後供參考)或與本人協商一致;
第二步,A類理由或以協商一致,出具勞動合同解除通知書,直接通知本人辦理離職手續,B類理由,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本人,30日後同A類。
第三步,辦理工作交接和離職手續(有關保險等關系的轉移),
第四步,支付經濟補償金,讓他走人。

A類理由:
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B類理由: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4. 外國有勞動法嗎

目前中國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我國的《勞回動合同法》,但是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勞動合同適用勞動者工作地法律;難以確定勞動者工作地的,適用用人單位主營業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條也明確,涉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當事人不能通過約定排除適用中國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中國境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適用該法。
故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持有就業證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與境內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即為中國境內的勞動者,應當完全適用《勞動合同法》。

5. 外籍人士(外國人)在上海就業,究竟受不受勞動法的保護

我是上海市勞動局的工作人員,回答你的問題:
1、為什麼說上海比北京先進,就是在法律理念上的不同,你可以看看上海的許多勞動保障的法律法規與勞動部的法律法規不一,那麼你說那個大呢?到底聽誰的呢?
2、比如關於經濟補償金,在勞動合同法沒有出台之前,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就規定經濟補償金不滿6個月不支付經濟補償金,超過6個月支付1個月經濟補償金,而勞動部關於經濟補償金的規定說不滿一年按照一個月算,也就是1天也按照1個月算,所以說在法律法規的人性化角度來說上海是向世界先進思想靠攏。
3、同樣關於外國人就業,中國要和上海接軌,就要和英美法系的一些勞動法理念接軌,你要知道,剛出來的《勞動合同法》是哪裡學來的呢?是學習德國勞動法,但是我們剛出台,德國勞動法就全部修改,可以說「顛覆」。所以我么不能只拿法律條文來看,要拿一些先進的思想去思考問題。
4、國外勞資雙方都是按照雙方協議來的,所以上海關於外國人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是處於此目的,就是吸取了先進的思想,就很多過來來中國打工的外籍人士,都覺得中國的勞動法很「滑稽」,為什麼如此保護勞動者。
5、所以我個人認為,法院這樣的判決合情合理,沒有問題,我局仲裁這樣判也沒有問題,樓主用「殖民地」這詞不好,為什麼人家覺得北京人「土」呢,用這個詞同樣是對北京的一種偏見!

6. 中國關於外籍人員在華工作務工規定

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持職業簽證入境(有互免簽證協議的,按協議辦理),入境後取得《外國人就業證》(以下簡稱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

未取得居留證件的外國人(即持F、L、C、G字簽證者)、在中國留學、實習的外國人及持職業簽證外國人的隨行家屬不得在中國就業。特殊情況,應由用人單位按本規定規定的審批程序申領許可證書,被聘用的外國人憑許可證書到公安機關改變身份,辦理就業證、居留證後方可就業。

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其他國際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就業,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任職的規定》執行,並按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審批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第十三條規定中央級用人單位、無行業主管部門的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可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提出申請和辦理就業許可手續。

外商投資企業聘僱外國人,無須行業主管部門審批,可憑合同、章程、批准證書、營業執照和本規定第十一條所規定的文件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申領許可證書。

第十四規定條獲准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須由被授權單位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通知簽證函及許可證書,不得直接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許可證書。

第十五條規定獲准來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憑勞動部簽發的許可證書、被授權單位的通知函電及本國有效護照或能代替護照的證件,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處申請職業簽證。

(6)勞動法外籍擴展閱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外國人可免辦就業許可和就業證:

1、由我國政府直接出資聘請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或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出資聘請,具有本國或國際權威技術管理部門或行業協會確認的高級技術職稱或特殊技能資格證書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並持有外國專家局簽發的《外國專家證》的外國人;

2、持有《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海上石油作業工作準證》從事海上石油作業、不需登陸、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勞務人員;

3、經文化部批准持《臨時營業演出許可證》進行營業性文藝演出的外國人。

7. 外籍員工如何適用《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解讀】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勞動法第二條對勞動法的適用范圍作了規定。根據勞動法第二條和1995年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具體為:(1)各類企業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2)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3)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規定應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員;(4)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組織的人員;(5)其他通過勞動合同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排除了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按照當時的設計,就是將勞動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按照公務員進行管理;一部分按照勞動法進行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已不適用勞動關系客觀發展的需要。因此,勞動合同法在勞動法的基礎上,擴大了適用范圍。即增加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作為用人單位,並且將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也納入本法調整。此外,本法還根據徵求意見的情況和現實勞動關系的需要,對非全日制用工作了專門規定。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經濟性組織,包括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是用人單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本法的主要調整對象。個體經濟組織是指僱工7個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組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民辦圖書館、民辦博物館、民辦科技館等,目前民辦非企業單位超過30萬家。 本條第一款採取列舉加概括的方式明確了用人單位的范圍,就是說除列舉的三類用人單位外,本款還規定「等組織」。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等」,屬於「等外」,也就是說除列舉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三類組織外,其他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也適用本法。這三類組織以外的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它們的組織形式比較復雜,有的採取合夥制,有的採取合作制,它們不屬於本條列舉的任何一種組織形式,但他們招用助手、工勤人員等,也要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也需要適用本法。 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根據本條的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1.國家機關。這里的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國家軍事機關、政協等,其錄用公務員和聘任制公務員,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本法,國家機關招用工勤人員,需要簽訂勞動合同,就要適用勞動合同法。 2.事業單位。事業單位適用本法,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如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其錄用工作人員是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不適用本法。一種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與職工簽訂的是勞動合同,適用本條的規定。還有一種事業單位如醫院、學校、科研機構等,有的勞動者與單位簽訂的是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條的規定執行;有的勞動者與單位簽訂的是聘用合同,簽訂聘用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即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另有規定的,就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沒有特別規定的,也要按照本法執行。 3.社會團體。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的情況也比較復雜,有的社會團體如黨派團體,除工勤人員外,其工作人員是公務員,按照公務員法管理;有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文學藝術聯合會、足球協會等文化藝術體育團體,法學會、醫學會等學術研究團體,各種行業協會等社會經濟團體。這些社會團體雖然公務員法沒有明確規定參照,但實踐中對列入國家編制序列的社會團體,除工勤人員外,其工作人員是比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除此以外的多數社會團體,如果作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是勞動合同,就按照本法進行調整。 三、非全日制用工和勞務派遣工 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有些意見建議將一些靈活用工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如非全日制用工、退休人員重新就業、非法用工、勞務派遣用工等等。因此,除規范正常的勞動合同用工外,勞動合同法還對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作了規定,盡可能地擴大本法的調整范圍。考慮到勞動合同法是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規范,對一些不規范的用工,本法不好調整。所以對家庭僱工、兼職人員、返聘的離退休人員等未作規定。 孫軍正:深圳勞動法與人力資源專家。孫軍正老師系清華大學職業經理人課程教授,中國人力資源網專欄作家。孫軍正現任深圳市中興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資深講師、深圳市管理咨詢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深圳市CMC(國際注冊管理咨詢師)俱樂部副理事長。

8. 中國勞動法適用於外籍人員嗎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應適用《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
第五條 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須為該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經獲准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以下簡稱許可證書)後方可聘用。
第二十八條 對違反本規定未申領就業證擅自就業的外國人和未辦理許可證書擅自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由公安機關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四條處理。

9.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持有就業證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可以與境內用人單位之專間形成勞動屬關系。對該勞動關系進行規制的主要是《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第二十三條明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的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以及社會保險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處理。
但目前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司法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屬於特殊就業群體,他們往往在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上高於普通勞動者,因此也更具備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能力。為了保障涉外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應當允許外國人與用人單位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上自行約定,可以排除勞動合同法的適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國人與中國境內用人單位締結勞動關系,當然要受中國勞動法的約束,外國人與用人單位約定的事項不能違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熱點內容
律師執業能力鑒定 發布:2025-08-21 13:06:25 瀏覽:18
合同法承諾處理 發布:2025-08-21 13:05:41 瀏覽:172
電務規章制度卡控不嚴 發布:2025-08-21 13:05:32 瀏覽:736
南通山水律師 發布:2025-08-21 12:54:28 瀏覽:168
關於孕婦的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8-21 12:53:28 瀏覽:661
民事訴訟法第257條第一項 發布:2025-08-21 12:42:24 瀏覽:714
公訴條例 發布:2025-08-21 12:42:18 瀏覽:297
民法典離婚後彩禮 發布:2025-08-21 12:36:24 瀏覽:435
無工商登記的二手房中介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12:29:19 瀏覽:237
奉化司法鑒定 發布:2025-08-21 12:26:52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