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研究公共行政

行政法研究公共行政

發布時間: 2022-03-05 19:57:28

1. 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的區別

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的區別:

1.目的不同:

公共行政出於公共的目的,私人行政是出於單位或者個人自身的目的。

2.涉及的利益不同:

公共行政事關社會利益,與大多數人有關,而私人行政只涉及本單位或個人的利益,與社會沒有直接的關系。

3.自由程度不同:

公共行政需依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進行。自由度小,而私人行政受法律約束小,故自由度相對大些。

4.對利益的追求不同:

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而私人行政是為了自己所在單位的利益最大化。

5.涉及的法律不同:

私人行政是指社會組織、企業的行政,與私權力的運用相關。私行政」的研究屬於私法,主要是民法體系的研究范圍。公共行政涉及的是行政法規等。

2. 請問行政法中的行政與行政管理學中的行政的意思有何不同

前者指國家行政和公共行政,後者指的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組織、控制、協調、監督等活動的總稱

3. 求翻譯一句話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即行政機關或授權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組織、管理、決策

Administrative law on the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mel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or authorized organization to the state and public affairs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regulation

4.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內部行政還是私人行政還是公共行政

行政法所調整的行政范圍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一般行政,他特指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和社會公共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調控。性質屬於公共行政

5. 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有什麼區別呢

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的區別
A.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及其研究規律問題,還應包括第三部門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行政管理的研究領域包括政府組織的管理機器規律,前者范圍明顯大於後者。
B.
公共管理學的援救對象是全部公共部門所工友的管理方式和規律。而行政管理學研究對象僅是政府組織所持有的管理方式和規律。
C.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提高效率的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的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更強帶哦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D.公共管理更強調責任及其義務,是為了公眾提供公共物品,而行政管理側重於組織的管理體系和政策的結果。
E.行政管理由於其主題是政府,往往束縛於政府體制和意識形態,缺乏變通性和自主性,而公共管理由於其主體的廣泛性以及研究客體的普遍性,能有更高的創新思維和變通能力。
F.公共管理強調了「公共性」,即側重於管理的公共意義曾面的研究,突出了公共管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行政管理由於其行政主體的唯一性決定了其研究的范圍,只能對主體負責。
G.公共管理體現了公民的參與性,監督意識,更好的反映出公共管理學研究所服務的對象及其目的。而行政管理學體現不出其目的,只能體現出其手段和技術層面。
H.二者在適用的法律上的區別在於,行政管理側重於《行政法》等的法律規范和監督,而公共管理則在適用於普適法律的前提下,權衡於社會輿論及公民監督。
I.
公共管理的績效評估側重於效率及受益的群體;行政管理強調行政的結果公平及規范社會的作用。

6. 公立是否都涉及行政(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

都涉及。
行政法意義上研究的行政,是指公共行政中的國家行政,即作為國家機關的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執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活動。
公立,體現的就是國家行政公權力,包括資金來源或人事安排等各方面。

7. 公共行政和私行政的區別

行政法是關於公共行政的法,它與公共行政之間應存在良性互動的關系。行政法應該從總體上動態地考察公共行政過程中所出現的所有法現象,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探究其解決辦法。隨著公共行政的發展,勢必引起行政法學範式的轉變,本文就此作些探討。

一、國家行政與公共行政的界分

(一)公共行政、私行政與行政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與私行政(privateadministration)都是屬於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疇。而對於「行政」 ,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賦予它不同的含義。有的從「三權分立」 的角度來理解行政,認為「行政」 是指與立法司法並立的「三權」 之一的部分。有的從政治與行政分離的角度來解釋行政,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有的從管理功能的角度來解釋行政,認為一切管理都是行政。《現代漢語詞典》對「行政」 的釋義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機關、企業、團體等內部的管理工作。《英漢大辭典》對該詞的釋義除「行政」 外,還有「管理」 、「執行」 、「實施」等意義。《俄華大辭典》對該詞的釋義除「行政」 外,還有「管理」 、「執行」 、「處理」等意義。由此可見,行政可以用「執行」 、「管理」予以注釋。行政是組織的一種職能,任何組織(包括國家)其要生存和發展,都必須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員行使執行和管理職能(行政職能)。1行政是指社會組織對一定范圍內的事務進行組織與管理的活動,它存在於所有的社會組織之中。

行政有公行政(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分。所謂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所謂私行政,是指社會組織非基於公共利益對其內部事務進行的組織與管理活動。公共行政與私行政區分的關鍵在於是否基於「公共利益」 和是否具有「營利性」 。其中「公共利益」 是中外學者爭議最大的對象。在一些權威的工具書中,對「公共」 一詞的解釋,有的是「共同」 之意;有的是「公有、公用」之意;還有的解釋為「公眾共同」 。這些解釋雖有差別,但其基本的詞干是「共同」 。若把它們與「利益」 結合在一起,則形成了「公共利益」 與「共同利益」 。因此,人們通常把「公共利益」 與「共同利益」 不加區別地運用,其實,它們之間是存有差別的,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並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它們的差別體現在「公」 字上,只有那些具有社會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才是公共利益。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也是區別公共行政與私行政的標志之一。公共行政不以營利即不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在社會中存在這樣一類組織,包括相當多的非正式組織,其存在和發展,目的不像企業那樣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是維系他們合作的基礎。但這樣的組織並不都是公共行政所要研究的公共組織。如果說,組織是「利益共同體」 ,則公共組織是為謀求具有社會共享性利益的共同體。公共組織作為一種組織,它有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但公共組織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否則我們所要討論的行政,就不是公行政而是各種形式的私行政。

在討論「公共利益」 時,還有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就是「利益」 ,對於什麼是利益,人們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持有的觀點是,利益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必須具有的資源與條件。顯然,那些為社會成員共享的資源與條件,就是公共利益。這里提及的「社會成員」 ,既沒有數量的限制,也沒有地域空間的約束。2在公共行政的定義中,還應重點強調「有效地增進」 與「公平地分配」 社會公共利益,這是因為通常人們談及行政問題時,更多注意的是效率。解決資源配置的矛盾,講究效率固然重要,但對公共行政來說,它經常要解決的是社會問題。它既要講過程管理,又要講結果管理,過程管理更多地強調效率,而結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管理效益最終要從結果上檢驗。3因此,有效地增進並能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精髓。

(二)國家行政、社會行政與公共行政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通常將公共行政等同於國家行政,講行政法是關於行政的法,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公行政即國家行政,它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國家事務的組織與管理活動。其實,公共行政與國家行政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我國已有學者指出,「國家行政屬於公行政,但公行政並不等於國家行政。公行政除了國家行政以外,還包括其他非國家的公共組織的行政,如公共社團(律師協會、醫生協會等)的行政以及公共企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公立學校、研究院所等)的行政。」4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著大量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這些活動從宏觀到微觀,都涉及到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在階級社會中,政府確實是這些活動的核心主體,但誰都無法否認,除了政府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公共組織參與其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都需要公共行政,但這絕不可能由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全盤包辦。對政府管理活動的研究並不能代替對整個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研究。公共行政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一定有共同的規律可循,這些普遍規律會包括國家行政的內容,國家行政所總結出來的規律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但絕不是全部。公共行政與國家行政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國家行政是公共行政的主角,但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還需要若干配角,主角與配角的關系既不能顛倒,也不能代替。僅研究主角的行為及其規律,不研究配角的行為及其規律,特別是不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不合適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眾的關繫上,傳統意義上的政府職能將發生變化,政府會把更多職能交給社會中那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對這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筆者將其稱為社會行政。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發展中,國家行政是歷史的產物,隨著國家的消亡,國家行政的內容與形式都將發生本質的變化,但社會不可能沒有公共管理。盡管我們還無法對國家消亡之後的公共管理活動的細節描述得非常清楚,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絕對不可能缺少新社會形態下的公共管理。

至此,筆者對國家行政與公共行政的關系作一個時空上的簡單總結:從時間范圍上看,行政有著與國家,甚至與人類社會同樣長的歷史。人類一旦形成共同生活的組織,行政就必然伴隨而生。國家產生後,部分社會事務的管理脫離社會而形成國家行政,國家行政源於社會但卻凌駕於社會之上。但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並不能由國家行政獨占,除了國家行政以外,還有社會行政,它們都屬於公共行政。且國家行政與社會行政的范圍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在行政國家,為了彌補市場功能的缺陷,強調國家干預,國家行政的范圍不斷擴大並空前膨脹,在社會生活中,國家行政居於絕對主導地位;而社會行政的范圍很小,所起的作用也很小。但國家干預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與市場機制失靈一樣,也存在著國家干預失靈的現象,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上許多國家興起了一場公共行政改革運動,重新思考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尋求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的有機有效結合,其結果導致國家行政的范圍縮小;隨著公共管理的社會化,國家逐步還權於社會,社會行政的范圍會隨之擴大。最後,隨著國家的消亡,國家行政隨之消失,全部由社會行政所替代,此時,公共行政與社會行政在范圍上合一。從空間范圍來看,公共行政是與私行政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二者均屬於行政的范疇。公共行政在范圍上寬於國家行政,它不僅包括國家行政,還包括國家行政之外的社會行政。如下圖所示:

行政
公共行政 私行政

國家行政 社會行政

8. 什麼是行政法上的「行政」如何區分「公行政」與「私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以國家權力為基礎的公共行政,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內對國家事務的容組織與管理活動和擔負公共職能的公共組織和社會組織所進行的行政。
公行政與私行政的區分:
私行政與公共行政都是屬於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疇。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公行政。
公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
私行政是指社會組織、企業的行政,與私權力的運用相關。私行政」的研究屬於私法,主要是民法體系的研究范圍。
公共行政與私行政區分的關鍵在於是否基於「公共利益」
和是否具有「營利性」。

9. 行政法上的行政是

選B

行政來,通常自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行政是指一定的社會組織對一定范圍的事務進行組織與管理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存在於所有的社會組織之中。國家機關、工商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都有其組織管理活動,當然也就都存在著行政。狹義的行政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享有公共權力的社會組織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是與立法和司法相並列的國家職能活動,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增進公共福利的公共行政。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狹義的行政,即公共行政。

10. 關於行政法的論文!非常緊急!拜託大家幫忙!

行政法論文--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 摘要:本文在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兩分的框架下,討論了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首先,文章對行政法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的必要性作了闡述;接著提出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最後討論了行政法對社會公共行政進行調整時應注意到的兩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公共行政;行政法;公共行政 行政分為私行政和公行政,公共行政即指與私行政相對的公行政。公共行政這一術語開始時僅表示國家行政,但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已得到大大擴展。現在,公共行政已普遍被承認包括國家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兩方面的內容。政府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根據法律規定所實施的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社會公共行政則是指社會性的公共組織對一定領域內的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隨著行政權社會化趨勢的加強,社會公共行政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不同學科的學者對此作了程度不一的探討。對於行政法學界而言,社會公共行政這一領域具有巨大的沖擊性,將會使原有的行政法理論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可以設問,行政法是否應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如何進行調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將需要對原有的行政主體、行政組織、公務員等一系列問題作新的理解和解釋。以行政主體這一概念為例,如按以上思路,它就應該包括社會公共行政的主體。 本文主要通過討論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嘗試對行政法為何應調整社會公共行政等問題作出回答。 一 行政法為何應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呢?這個問題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這是社會公共行政對行政法的需求決定的。 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共同點在於兩者都履行公共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但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別之一在於它們在公務涉及的范圍上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政府公共行政是以所有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而社會公共行政只是涉及到一定領域、一定行業的公共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社會公共行政主體不考慮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只顧及本領域、本行業的公共利益。這時候就需要有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司法部門對社會公共行政主體進行監督管理,而這就需要行政法的法律支持。 社會組織進行公共行政需要具有公共權力。而社會組織的公共權力來源如果不依靠有關行政法律、法規授予,僅僅依靠社會組織自身的組織性權力(如行政組織成員對行政組織公共權力的認可),其權威性不能確立,其合法性也成問題。 在社會公共行政過程中,社會公共行政主體的公共管理行為有可能會侵犯相對人的重大權益。雖然社會公共行政的強製程度比政府公共行政弱,但仍然可能有涉及到相對人重大權益的處理行為。在此種情況下,對相對人的救濟是必須考慮到的。這仍然會涉及到行政法上的救濟問題。當然,這里不是主張法律救濟可以替代所有的救濟方式,但法律救濟是最徹底、最有效的救濟方式。當相對人的重大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沒有理由堵上司法救濟這扇大門。 第二,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行政法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公共行政這一新領域給行政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會改變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現代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與行政法誕生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美法系最早給行政法下定義的是英國法學家奧斯丁,他認為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之限度與方式:君主或主權者直接行使其主權,或其所屬之高級行政官吏之行使主權者授予或委託之部分主權。1英美法系行政法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從控制行政權力與行政程序兩個方面概括行政法的定義,如著名行政法學家K·C·戴維斯教授就認為,行政法是關於行政機關的權力和程序的法律,包括法院對行政活動的司法審查在內,2也包括行政機關所制定的程序法規在內。然而,這只是狹義的行政法定義,英美法系很多著名行政法學家提出了代表新趨勢的廣義行政法概念。如P·L·斯特勞斯教授認為,在二十世紀初期當公共行政發展的時候,學術界發展了行政法概念,它包含幾乎全部和公共行政有關的事項。3 在大陸法系,行政法的概念幾經變遷,也朝著廣義的方向發展。如在法國,多數學者認為,行政法是有關調整公共行政組織與許可權、協調市民與行政權的法。通過行政法學者們的學術探討,法國的行政法概念從權力行為轉變為公共服務,行政的功能從權力行為亦變為一種服務的社會作用。4 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行政法概念的發展,都適應了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組織將行使越來越廣泛的公共權力,如果作為調整公共行政法律規范總和的行政法固步自封,無視社會公共行政的存在,將會大大削弱行政法的調整功能,也不利於社會組織依法有序地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發揮作用。 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徑。任何法律要獲得良好的貫徹實施效果,其合法性是重要因素。不管是我國法律一級的規范性文件,還是各級政府制訂的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都存在一個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的問題。而社會公共行政就此問題提供了一個新途徑。一般而言,社會公共行政所涉及到的通常是公眾日常生活中所最常遇到的公共事務,公眾比較關心這類公共事務的管理,也較熱衷於參予到其中去。這就使社會公共行政容易反映民意,其管理活動更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將社會公共行政中公眾反映的問題反饋到行政法的制訂上去,使行政法盡可能地滿足公眾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將社會公共行政主體制訂的一些暫時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以行政法的形式確定下來,賦予其法律效力。這些都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舉措。 另外,將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原因還在於,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分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很難絕對地確定兩者之間的界線。「雖然傳統的行政法只調整政府公共行政,但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分工已經不是單純的和絕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的發展、行政目標的要求、憲法和立法機關的決定,或者是出於工資和預算等行政技術和物質、人事方面的考慮,更有利於行政任務的完成。」5 我國已有學者認為,現代行政法應當將社會組織的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的必要性在於:1.社會組織行使公共權力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頻繁。2.這種社會的公共行政與政府機關的行政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僅僅是管理主體的不同而已。3.既然社會組織的公共管理行為必然會影響到公民權益,就必須要一定的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才能確保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也才能保障公民權益不受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侵犯。6 可見,社會公共行政應納入現代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新時代對行政法的要求,是社會的客觀需要。 二 在探討社會公共行政范圍時,本文非著重於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界定,而是將社會公共行政置於公共行政這一前提下討論何為公共行政,即注重它與私法上行為的區分。一般認為,履行公共職能的行為即為公共行政,但公共職能又怎樣界定呢?這個問題自然而然又涉及到公法與私法的界分問題。因為我們區分公共行政就是為了讓其適用與私法不同的公法規范。 凱恩教授認為:「一種職能是否公共職能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它不可能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回答。他主張區分公法和私法要以這樣一個問題為出發點,即我們為什麼要在公法和私法之間劃出界線。劃定界線的理由影響劃定界線的方式,而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標准,用以解答什麼是公法規則與原則適用的適當空間這一規范性問題。所有這些標准非常復雜;在訴訟場合將它們適用於特定案件,要求法院進行艱難的、有時是頗有爭議的價值判斷。」7凱恩教授給出了說明理由的一個路徑,即結合具體情境闡明為什麼要界分公法與私法,而後從界分的理由出發來確定界線之所在。在理論和實踐的可能前景范圍內,我們也許還會得到別的路徑,但基於充分理由之上的個別化處理是不變的適當方式。8 從美國的相關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公共職能界定的變化。私人公園的經營以前並不被認為具有公共職能,但在EvansV.Newton一案中,一家私營公園只供白人使用,被黑人訴諸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認定,公園雖由私人經營,但其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職能,應當適用憲法關於平等權的規定。法院進一步指出,公園如同消防隊、警察局等傳統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應屬於公共領域。9可見,公共職能是不斷地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所以公共行政的界定與公共職能的界定以及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一樣,其范圍不是絕對確定的,而是與私法行為處於一種互動狀態中。我們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適用不同的標准對其進行界定。 中國目前的社會公共行政主要包括基層自治行政、公共事業行政、志願組織行政、社會中介行政四大類。10那麼,是否所有的這些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呢?並不是所有公共職能都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只有當這一項職能對於相對人在憲法和法律上的個體權利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需要國家的公權力進行一定調整以保證該職能的實施的時候才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范圍。11像一些社會組織自願提供的公共服務,缺乏行政權力的行使要素和特徵,沒有必要將其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在確定行政法應調整哪些社會公共行政時,下面因素是應該被考慮到的: 第一,公眾的重大權益是否有可能被侵犯。當社會公共行政涉及到公眾的重大權益時,我們需要法律的介入以規范其行使並提供有關的救濟方式。社會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主管理,會形成自我約束機制或規范,但自我管理涉及到公民個人的重大權益時,法律保留的原則是應堅持的。公法領域與私法領域不同,在私法領域中契約自由原則佔主導地位。而在公法領域,契約自由原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一個公共社區不得基於全體公眾同意而不經法律許可私自設立一個可以基於一定事實實施人身強制的機構。 第二,社會公共行政履行的公共職能重要程度,即看該項公共職能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如果該項公共職能關繫到可能嚴重影響公眾的領域,行政法應對其進行調整。公眾需求強烈的公共職能,如不以行政法進行調整,單純以社會組織自身願望進行,就有可能出現公共職能履行缺位或不良履行等情況。如一個城市的公共汽車營運,在交由社會組織管理後,如果行政法完全退出該領域,倘若社會組織私自決定停止公共汽車營運,勢必給這個城市的市民交通帶來重大影響。因而行政法不應完全退出該領域,應由有關行政機關監督社會組織的公共職能履行。 第三,社會公共行政管理手段的強制性程度。如果社會公共行政對相對人的強制性較強,理應將其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 「參考文獻」 1.李放:《比較法教程[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頁。 2.3.王名揚:《美國行政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95年版,第39、40頁。 4.張正釗、韓大元:《比較行政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頁。 5.於安:《德國行政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頁。 6.黎軍:《行業組織的行政法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頁。 7.PeterCane,轉引自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頁。 8.12.13.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419頁。 9.395U.S296(1966)。 10.趙立波:《淺說公共行政》[N],《光明日報》2001-5-4。 11.章永樂、楊旭:《村民自治與個體權利救濟》[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5卷[C],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41142、頁。 馮偉溫澤彬

希望採納

熱點內容
我國婚姻法上親子關系的種類及地位 發布:2025-08-15 19:32:27 瀏覽:769
經濟法基礎2017第四章 發布:2025-08-15 19:32:16 瀏覽:598
深圳特區規章 發布:2025-08-15 19:30:09 瀏覽:319
老婆掉入山崖我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15 18:35:13 瀏覽:91
法律顧問刑事辯護 發布:2025-08-15 17:56:55 瀏覽:458
澳大利亞公司法律體系 發布:2025-08-15 17:46:58 瀏覽:262
涉外法規匯編 發布:2025-08-15 17:45:51 瀏覽:217
經濟法休假天數 發布:2025-08-15 17:43:05 瀏覽:399
楊欣律師 發布:2025-08-15 17:39:53 瀏覽:518
怎麼樣東莞市維正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15 17:37:03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