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的但書條款

行政法的但書條款

發布時間: 2022-04-02 20:03:18

『壹』 憲法中關於行政法的法條

  1.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2.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3. 第六條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4. 第七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方針政策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5. 第八條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匯總研究,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6. 第九條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7. 第八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8. 第八十六條 國務院由下列人員組成:

    總理,

    副總理若幹人,

    國務委員若幹人,

    各部部長,

    各委員會主任,

    審計長,

    秘書長。

    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各部、各委員會實行部長、主任負責制。

    國務院的組織由法律規定。

  9. 第八十七條 國務院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

    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10. 第八十八條 總理領導國務院的工作。副總理、國務委員協助總理工作。

    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秘書長組成國務院常務會議。

    總理召集和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全體會議。

  11.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12. 第九十條 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

    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13. 第九十一條 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14. 第九十二條 國務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貳』 簡述行政法的法源與基本原則

一、行政法的法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憲法。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據。其中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部分,對行政法的各種具體規范起統率作用。因而憲法中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組成及基本職權、職責、活動原則,公民在有關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等的規定即是行政法的法源之一。
2.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作為行政法淵源的法律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某一項法律的全部法律規范均屬於行政法規范;二是某一項法律的一部分或某一條款屬於行政法規范,其他部分或條款屬於其他性質的法律規范。
3.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部門規章則是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行政法的最主要的淵源。
4.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行政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地方行政規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關於地方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活動方式等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范是行政法的重要淵源。
5.與行政法有關的法律解釋。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以及有權進行解釋的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對有關行政法規范所作的解釋,也是行政法的淵源。
6.行政法的其他淵源。包括我國政府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中有關行政管理的內容、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發布的有關法律文件等。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
1、依法行政原則,即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
2、合理行政原則即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行為內容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合理行政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與擴大。
3、行政應急性原則,是指在特殊緊急情況下,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採取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或與通常狀態下法律規定相抵觸的措施。
4、高效便民原則 。
5、行政公開原則。
6、權責統一原則。

『叄』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是指什麼

很多法律條文中,會在列舉一些情形後,再加上一條,即:其他法律、行政法內規規定的容情形。
這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情形」是指法律條文上所列舉的情形,並不是全部適用的情形,如果其他法律對此事項也有規定的,也按本條法律條文處理。

『肆』 行政強製法8條包含了行政法的什麼原則

平衡原則、比例原則、行政強製法定原則、教育與強制相結合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和救濟原則。

『伍』 行政法中有哪些條款提到"公共利益

摘要公共利益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概念,不能因為其不好把握就放棄對它的界定。具體到土地行政徵收上,以公共利益為本的行政法不僅是「公共利益」保護的最佳路徑選擇同時也是對憲法原則性規定的具體化。本文指出對行政法保護「公共利益」的制度設計既有理論價值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利益 行政徵收 行政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063-02
一、公共利益的現狀
「公共利益」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人類文明的地方就不可能排除「公共利益」的存在。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指出:「一切運營部署都是為了對象,求取對象(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強者的利益」。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後落腳點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2004年修憲讓人歡欣雀躍,「公民的合法的財產不受侵犯」、保護「公共利益」等字眼白紙黑字的寫進根本大法實是難能可貴,遺憾的是《土地管理法》等下位法沒有跟上,造成「公共利益」的懸空,實踐中土地行政徵收矛盾叢生。
我們大家都知道,公共利益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在我國到底什麼是公共利益,是否要對「公共利益」的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等問題可謂眾說紛紜。但不能因為其不好把握就放棄對它的界定,在我看來,應該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過程中對公共利益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科學的界定(有總比沒有的好)。當然再高明的立法者也不可能准確界定公共利益的內涵窮盡其寬泛的外延。但是在有了比較明確的定義後,在實踐中完全可以由權威機關進行合法性的解釋。法律原本就具有滯後性,為什麼在「公共利益」這里就不具有了普遍性呢?
二、「公共利益」保護的路徑選擇
(一)用憲法來具體實施公共利益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指出:「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可以看出,憲法是根本大法,是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據,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規范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運行的基本原則,一切國家機關、政治力量、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准則。要用憲法來具體保護「公共利益」顯然行不通,當然不排除憲法的權威解釋。
(二)公共利益的保護也不能主要依靠民事法律
馬克斯·韋伯認為「現代法律理論和實踐中的最重要的劃分之一是『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民法主要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屬於私法的范疇,由一部私法范疇的法律去規范一個典型的公法概念顯然並不合適。在《物權法》起草過程中有關是否界定公共利益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是用私法限制公權的天賜良機,也有人認為公共利益是一個類似於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彈性條款的概念不宜在物權法中明細。在我們看來,在《物權法》制定中,既要考慮富人的「金馬桶」又要保護窮人的「盛水瓮」對民事立法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考驗,所以就根本沒精力、也沒必要在原本屬於行政法等公法研究領域的「公共利益」上浪費寶貴的立法資源。
(三)選擇「公共利益」的刑事法律保護也存在不足
我國《刑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可以看出,在刑法對罪與刑的嚴密的思辨過程中,公共利益被侵害的事實已經成立。刑事法律再進行懲罰,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四)公共利益的行政法保護
公共利益是公法研究的核心和起點,是行政權力產生的緣由。「實際上,行政法的許多概念、規則、原則,都是從『公共利益』這一總的要求出發從私法中借鑒出來的」葉必豐教授將行政法定義為:「行政法是以一定層次的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間的關系為基礎和調整對象的,以公共利益為本位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可以看出,公共利益不僅是行政法調整的對象而且是現代行政的目的,同時也是行政法成為部門法的基礎。而行政法所涵蓋下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是「公共利益」主要的實施者而且是憲法精神的具體化。所以行政法的公共利益保護是最佳的路徑選擇。
三、「公共利益」行政法保護的制度設計——以土地徵收為例
現階段,全球的經濟危機,糧食安全倍受各國的高度重視。如何保護耕地,規范行政徵收行為,限制公權,如何在行政徵收中體現公共利益等問題關系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敗。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議題確立為耕地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保護耕地就是現階段我國「公共利益」保護的重中之重。
(一)土地徵收的立法行為
洛克在《論宗教寬容》中曾言:「公共利益是檢驗全部立法的准則和尺度」。公共利益的界定權應該掌握在「公眾」手裡,因為只有人民自己才知道什麼是自身的共同利益,也只有人民才應當是公共利益最權威的決定者;而由公眾決定公益內容的最好形式,莫過於通過人民的代表機關或代議機構來制定法律,在我國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於「公共利益」的內容寬泛,所以要在一部法律中窮盡之,顯然不可能。有必要具體到個案中,這樣更好把握。「立法者於規定公益內容之時(尤在有公益授權,授權行政機關來執行公益之需求時),應盡可能避免援用空泛及抽象之用語,而是將公益予以類別化、特別化,使得立法者所欲規范之公益的內容,能使其在該法律條文中,得悉其公益之內容、動機以及范圍」。當我們的歸納受阻,我們可以選擇演繹之法。與其苦思冥想的去定義一個言語不可能窮盡的「公共利益」的概念,毋寧敞開心扉,放眼社會實踐,一事一議,由行政法律法規來落實憲法對「公共利益」的立法精神。從而達到准確的把握「公共利益」的內涵和外延的目的。拿土地的徵收來說,如果把公共利益放在一個橫軸為具體事項,縱軸為特定歷史階段。那麼SARA中政府隔離措施無人非議,城市化的進程中政府的征地行為所要指向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公共利益」的正確坐標都活生生的躍入我們的眼簾。「惟有立法者在理念上承繼憲法理念,在立法技術上,強調「具體規范」原則,國家權力濫用公益之情況,將可望被遏阻。」
(二)行政徵收行為的做出須體現程序正義
公共利益作為一種由個人利益組成的某種派生性的復合利益,雖然與個人利益有著內在一致性,但其出現時所伴隨的對個人權利的限制與克減,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從世界各國法律規定來看,即使是在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非常全面和完備的國家,也認為私有財產權並不是絕對不受限制的權利。國家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對私有財產進行徵收」。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去積極地思考,如何讓這種限制或者是克減恰到好處,進而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正當利益;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也是最好的防腐劑。因此,在處理公共利益問題的全部過程中,在設置其他必經的行政程序外,應該重點引入行政聽證程序,以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有效保護和公民財產權的有合理維護。聽證程序適用領域非常廣泛,是現代程序正當原則的核心內容,它的主要內容是公開透明程序、公眾參與的程序以及說明理由程序。具體到土地徵收,就是要做到:徵收前聽取被徵收行政相對人的意見,在徵收決策前邀請被徵收行政相對人參與決策,並提出申辯的理由,讓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進行有意義的博弈,從而實現雙贏。
(三)司法機關有權對行政執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進行審查
「無救濟則無權利」,所以法院對有關「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很有必要進行事後審查。現實的情況是,在為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行使徵收、徵用權與私有財產權的沖突時,公民的法律救濟途徑少,行政訴訟保障程序對於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更是猶如水中月,鏡中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沒有把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行政徵收、行政徵用行為納入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這就使公民在對行政徵收、徵用行為主體提起訴訟時缺乏法律依據,法院常常對此不予受理,理由是不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不是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行政徵收和行政徵用一般是針對特定人和特定事項的行政行為,不屬於抽象行政行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即不是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而應當歸屬於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行政徵收、徵用行為過程中出現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糾紛所產生的行政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也就順理地成為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否則將會出現嚴重後果,即在政府行使徵收、徵用權有違法行為時公民無法訴之法院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無疑這是與行政法調整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

『陸』 行政法溯及力《立法法》84

《立法法》第八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版溯及既往,但權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因此,理論上說,行政法有溯及既往的可能。不過成立的條件,除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還要有明確的「特別規定」。比如刑法第12條第1款的規定。

行政法沒有行政法法典,也就沒有統一規定過溯及力的問題,所以要判斷某些規范性文件的溯及力,要看該法規是否有溯及力條款。否則,即使對相對人有利,也不能適用新規定。當然,行政機關自願適用新規定的除外,權當其自由裁量了。

所以本處罰很難適用新法。只能申訴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照顧。
以上屬個人看法。

『柒』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捌』 行政法 !!

行政法指的是一個法律部門,而行政法規指的是由立法機關或政府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或條款,就像數學學科和幾何定理的關系

『玖』 行政法適用的溯及力問題

《立抄法法》第八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因此,理論上說,行政法有溯及既往的可能。不過成立的條件,除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還要有明確的「特別規定」。比如刑法第12條第1款的規定。
行政法沒有行政法法典,也就沒有統一規定過溯及力的問題,所以要判斷某些規范性文件的溯及力,要看該法規是否有溯及力條款。否則,即使對相對人有利,也不能適用新規定。當然,行政機關自願適用新規定的除外,權當其自由裁量了。
所以本處罰很難適用新法。只能申訴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照顧。
以上屬個人看法。

『拾』 我國憲法所確認的行政法規范和原則有哪些

我國憲法作為行政法發源,其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一)關於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如關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原則、人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原則、保障人權和保障公民權利自由的原則、法制統一的原則、工作責任制原則、民族平等原則、行政首長負責制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接受人民監督的原則的基本原則規范。(二)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觀音國務院各部委和審計機關的基本職權規范;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的基本職權的規范;關於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職權的規范;關於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職權的規范等。(三)關於國家行政區域劃分和設立特別行政區的規范。(四)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如關於公民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私有財產權,獲得賠償、補償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權,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留權,勞動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以及服兵役的義務,納稅的義務,遵守法律、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的義務的規范。(五)關於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六)關於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如關於國有企業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自主經營權的規范、關於集體經濟組織在遵守有關法律的前提下享有獨立進行經濟活動自主權的規范、關於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有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合法權益,對非公有制經濟予以鼓勵、支持和引導,並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的規范等。(七)關於國家發展教育、科學、醫療衛生、體育、文學藝術、新聞廣播、出版發行等事業方針政策的規范;關於發揮知識分子作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行計劃生育、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規范;關於加強國防、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秩序的規范等。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
依法治國讀後感600字 發布:2025-07-19 01:15:16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