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一事不再理
A. 行政處罰法 一事不再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專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屬
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
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
B. 試述行政處罰的一事不再罰原則
首先,這里的「事」非法言法語,准確說應該叫「行為」。由此,判斷是否屬於重復處罰的關鍵是確認是不是一個行為。借鑒犯罪構成理論,一旦行為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同時具備,就可以認定一個行為成立。但必須注意:(1)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條關於行政處罰的涵義界定,主觀過錯不是行政處罰的前提條件,這與國家賠償法第二條關於國家賠償歸責原則採納客觀違法標準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因此,主觀過錯不是行政違法行為當罰與否的條件,但可以作為從輕或者從重處罰的參考因素。(2)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行為應該認定為一個行為,但這里僅指行為自身的狀態,不包括行為結果的狀態。(3)行為連續或者繼續過程中,行政主體依法作出處罰並責令改正違法行為後,行為人繼續違法的,應當構成一個新的違法行為,並可再次處罰。行政主體作出處罰時未依照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同時責令改正違法行為的,不影響行為人新的違法行為的成立,只不過增加了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的違法不作為或者瀆職責任。但是,如果行為人在接受處罰的同時,並沒有停止違法行為,且行政主體處罰的同時已依法責令改正違法行為的,行政主體應依法強制執行其責令改正的行政決定,而不應對行為人繼續進行的違法行為實施新的處罰。如此處理不僅符合行為構成理論,而且有利於敦促行政主體執法到位。
其次,一行為不再罰原則應在四個層面上運作。(1)一行為不再理。行政主體對行為人的第一個處理尚未失去效力時,不能基於同一事實和理由給予第二次處理,除非第二個處理是對第一個處理的補充、更正或者補正。如果第一個處理違法不當,行政主體應當先撤銷,再重新處理。如果第一個處理合法正確但未達行政目標,行政主體應充分考慮信賴保護原則,必須撤銷的,應依法給受損失的相對人一定的補償。一行為不再理原則與人民法院訴訟程序中的一事不再理之間存在理論上的內在關聯性和法律規則上的共性。(2)一行為不再罰。除了法律有明確規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規則合理推定,如合並處罰、一事多層罰、一事罰多人、一事多行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體應嚴格遵循一個行為一次處罰的原則。(3)一行為不再同種罰。對於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行政主體不能給予兩個以上相同種類的處罰。這主要指一個違法行為觸犯幾個法律條文的情形,即法理上所稱法條競合或者規范競合。對於此種競合的情形,刑法上採用吸收原則,按一個行為定罪量刑。然而,行政法上對於行政權的分配採用權力統一、分工負責的體制,行政事務的分工非常具體細密,經常出現同一事務由不同行政主體從不同環節以不同理由實施管理的情形,法律條文也相應地呈現縝密細致的特點。一旦出現規范競合,盡管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是同一的,但是,其造成的不同社會後果卻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其所侵害的社會關系也是彼此不同的。如果確立由一個行政主體實施一次處罰,不僅有悖於行政分工,並導致未作出處罰的行政主體構成失職,而且在立法設計時會帶來技術性困難。據此,當出現一個違法行為觸犯幾個不同法律條文時,應當允許各個法律條文對應的相關行政主體依據不同理由分別作出處罰。但為體現相對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體不能對行為人採取相同種類的處罰。應該說,這里不排除為確保權力到位而犧牲權利的因素。(4)一行為不得兩次以上罰款。對於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無論觸犯幾個法律條文,構成幾個處罰理由,以及由幾個行政主體實施處罰,只能給予一次罰款。該規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防範因利益驅動而導致的濫罰款現象,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會帶來技術性困難。第一,如果幾個行政主體對涉案違法行為都有權罰款,由誰罰款?根據效力優先原則,應該是誰先罰款誰有效。但如此做法對違法行為人最為有利,因為根據行政處罰程序的法律規定,小額罰款可以通過簡易程序作出,即當場罰,或者通過無聽證的一般程序作出。小額罰款的事先存在,使得需要經過聽證程序的大額罰款運作完畢後,已失去了對外作出的法定資格,導致行政浪費。應該說,這是一個立法當中難以周密設計、實踐中又不好合理操作的問題。第二,如果某一行政主體對涉案違法行為依法只擁有罰款權,而當它准備實施罰款時,已有其他行政主體對同一違法行為作出了罰款處罰,如此只能將該行政主體置於兩難境地:要麼依法罰款,並構成違反一行為不得兩次以上罰款原則的違法行政行為;要麼不罰款,並構成不作為違法。
避免一行為不再罰原則在第三、第四層面運作所帶來的尷尬境地的最好辦法是,行政法上對於法條競合或者規范競合的情形,同樣採用刑法上的吸收原則。
再次,一行為不再罰不是一個恆定的法律原則,它有以下幾個例外:(1)合並處罰。在法定並處的情況下,因可以並處的處罰種類極有可能在程序尤其是時限上不一致,故並處的幾種處罰可以在時間上有先有後,並可以採用幾個不同的處罰決定書。(2)一事多層罰。對於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法的,如果法律有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可以採用不同的處罰決定書,分別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罰。(3)一事罰多人。幾個違法行為人共同違法的,行政主體可以以不同處罰決定書,對各該違法行為人分別處罰。(4)一事多行為。某一個違法事件涵蓋多個違法行為時,如果各該違法行為性質不同,在法律上應構成不同處罰理由,行政主體可以以違法行為為單位分別作出處罰;如果各該違法行為性質相同,則構成法律上的連續行為,行政主體只能以一個違法行為作出一個處罰。
C. 行政處罰「一事不再罰原則」
1、你的理解出錯了,這里的「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獨立的一個違法行為,而不是同一類違法行為。再次違反還是會受到處罰的。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
2、《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3)行政法一事不再理擴展閱讀
根據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中國行政處罰領域應該存在一事不再罰原則,其中,一事指符合一個行政違法構成要件的行為;
不再罰指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行政主體只能給予一個和一次處罰。復雜的事數形態和法條競合領域也應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但基於行政處罰主體的多樣性,現行處罰種類性質上的不純真性、過罰相當的有效性,該原則應該存在必要的例外。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或者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
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D.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指的是同一行政違法,在規定的整改期間不能再次處罰。2012年被處罰過,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E. 行政訴訟中一事不再理的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的主要法律淵源是《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拾一條第五項的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除外。」
============= END =============
希望有幫助
...............他很懶什麼也沒留下..................
F. 行政法問題,衛生局的行為是否違反了「一事不再罰」的原則
《行政處罰法》「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指對違法當事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內一依據給予兩次以容上(含兩次)的處罰。《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此規定正是「一事不再罰」原則在法律中的體現,其目的是防止重復處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但是,就本案而言,不違反「一事不再罰」。第一次罰款1000元,是對於你的無證經營葯品批發行為做出的處罰;而沒收違法所得1萬元的處罰,是針對非法經營額做出的處理決定。顯然不能認定為對一個違法行為作出兩個處罰。
G. 這種情況是否屬於一事不再理的范圍
答:一事不再理原則是我們在訴訟中所遵循的一項重要的訴訟原則,其基本內涵就是對於同一個案件,或者說雙方當事人之間所訟爭的同一個法律關系,當事人不得就此提起兩次訴訟,對於法院來說,對於雙方當事人所訟爭的法律關系已經作出生效判決的,不得重復作出判決。廣義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則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涉及不僅涉及訴訟法中的一事不再理 ,還包括行政法范疇內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如果以國內法與國際法為標准來劃分,一事不再理還包括國內法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理和國際法意義的一事不再理。對於國際法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則,由於涉及到國家司法主權及管轄權的問題,各國理論上及實踐做法上的分歧較大,在這里我們不作討論。本文論述僅限於對國內民事訴訟法視角的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研究分析。 一事不再理原則是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也是各國訴訟法所確立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來源於古羅馬法的「訴權消耗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訴權經過一個完整的論爭(包括訴訟和仲裁)過程而行使完畢,不論結果如何,其所對應的訴訟系屬就消耗殆盡。所以一個請求權的第二次訴訟會因訴訟消耗而不復存在。在英美法系國家,一事不再理原則也被稱為「既判決規定」或「請求權禁止規則」。該規則規定了作為雙方當事人在某一特定訴訟請求的所有訴訟程序進行完畢後,無權再提起第二次訴訟或者要求法院就同一爭議事項再次審理或者要求仲裁機構作出仲裁。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這與我國現行的立法不足與理論上的缺失直接相關。既判力原則。也就是說對於人民法院已經以生效判決所確定的實體權利義務,當事人不能再次以相同事由再行起訴。所以,人民法院在受理、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就一事不再理規則的適用,要考察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該案是否在其他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受理,二是該案是否已經被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如果其中一點成立,那麼就要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這樣的處理過程看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困難,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具體適用該原則的過程中卻存在著這樣的困境,那就是對「一事」的理解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法官通常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解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樣的結果就直接造成了法院在受理或審理此類案件的過程中,存在著尺度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的狀況的出現。所以,對於一事不再理這個原則,應當著眼於對其內涵與外延、判斷標准、成立要素等的研究,應當首先搞清楚兩個概念,一是首先明了什麼是「一事」,怎樣判斷「一事」。第二就是怎麼理解「再理」。下面我們將圍繞涉及此原則的幾個主要問題做出討論。
H.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一定問題: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制裁,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今後不再重犯同一違法行為。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規定一事不再罰的范圍是有限的,僅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而不限制其他行政處罰種類的第二次或多次適用,在我國目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繁多、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解決多頭處罰、重復處罰的問題。可以說,這條規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理論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及其協調。但我們不能據此來否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存在,這條規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於理論上不成熟。
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所謂「違法行為」指當事人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而非其他違法或違紀行為。「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了一個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一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當事人在客觀上僅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違法事實。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後可以根據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筆者就一事不再罰原則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談點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一事不再罰原則的涵義
什麼是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I. 一事不再理原則法律內容
民事訴訟中,抄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再行起訴。
從法院角度講,就是不得再受理。 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的訴訟請求。因為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者已被法院裁判,當然就不得再起訴,法院也不應再受理,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也避免當事人糾纏不清,造成訟累。
法條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