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兩名
『壹』 中國行政法方向有哪些有名的教授
林鴻潮:現任抄中國政襲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師,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行政法學研究》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行政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季宏: 萬國重點學科班
王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憲法學、行政法學。曾獲中國人民王鍇大學研究生學術新星一等獎。在《中國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學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八篇.
『貳』 行政法是一部法律的名稱是否正確
不正確,行政法嚴格來說是一個部門法的名稱,我國沒有單獨的行政法典,版他是好多行政法律權的集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都是行政法。
『叄』 行政法中,規章的名稱一般有哪些
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這個你可以看一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第6條的規定。
『肆』 「司考」行政法里那個口訣,復議看職權訴訟看名義什麼意思
一、下級經上級批準的適用「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這一情形。
1、行政行為是誰的名義做出的訴訟時誰就是被告
2、復議時看有沒有被授權,授權的話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復議機關,授權組織是復議機關
3、例外情況:行政許可由下級作出決定,但須經上級批準的,原則上以下級(決定機關)為被告;如果對許可決定和批准行為都不服,一並提起訴訟的,則以下級和上級為共同被告。這也算是多階段行為「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的一個例外
二、派出機構是復議訴訟皆看職權。
(4)行政法兩名擴展閱讀:
一、市政府打假辦作出規定、綠化辦、饅頭辦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21條規定,沒有規定,行使職權視為委託,以設立的政府為被告,就是假授權等於真委託,授權時法律法規規章。委託者是市政府,被申請人是市政府,復議機關是省政府,被告是卻是市政府。07年復議條例14條規定了,內設機構要看職權,沒有授權或者幅度越權是自己為被告,種類越權需要上級是被告。稅務所未經批準的是自己為被告。
二、復議訴訟和賠償。授權和委託。法無授權即禁止。只要有授權就是主體。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需要組織法授權的。被授權組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學位條例授權學校頒發學位證書。被委託組織,煙草專賣需要許可的,是市一級的煙草專賣局,法律規定可以委託給縣一級的工商局。
工商局是被委託人。這種情況必須是煙草專賣局發布公告。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才可以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被委託組織是行政機關委託,不得超越許可權。工業大學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是自己承擔責任,因為法有授權可以為。
但是被委託的工商局,蓋章時是煙草局,接受行為,不服是告煙草專賣局。
三、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後者是法律關系主體,管理關系監督關系,法律關系主體不可以是一個人,合同關系是相對方,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一種,但是行政主體不見得都是行政機關。例如公安局租房子就是租賃合同是民事合同關系。這是民事訴訟。
公安局建設一個辦公大樓,需要規劃局規劃,公安局申請,這是一種行政關系,但是規劃局是行政主體,公安局變成了行政相對人。原告是公安局,被告是規劃局。
因為公安局是行政相對人,規劃局是許可機關。只有公安局作出拘留才是名全責才具備被告。
四、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民警罰款200元但是主體是單位,公務員身份被行政主體吸收了。職務行為代表國家。行政主體要看權名責。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派出機構要看幅度還是種類,授權和委託區別。要看是否有授權。
『伍』 行政法是一部法律的名稱,對嗎
我們國家沒有一部法律的名稱叫行政法,所謂行政法是國家進行行政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等。
『陸』 行政法上的文書具名原則是指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即合法行政原則的各項要求,具體包括「依法行政」、「正當行政」。依法行政又分為「法律優越」、「法律保留」。
(二)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1、法律優越
法律具有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地位和效力。一方面,行政立法應服從於法律位階高的要求,以法律作為立法根據;另一方面,行政立法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或抵觸。
2、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包括憲法意義上的保留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
第一、憲法意義上的保留(立法保留)。
絕對保留,凡是涉及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立法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相對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作出決定,但可以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行政法規。
第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指沒有法的授權,行政主體不能合法地作出行政活動。
職權法定。任何行政職權的存在都必須基於法的授權。
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必須具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否則便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3、行政正當。行政主體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當體現法的實質正義或正當性。分為實體上的行政正當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第一、實體上的行政正當。
平等對待。行政主體在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活動時,應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符合比例性。符合比例性要求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行為的要求,又包含三個具體要求:一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適當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必須適合於實現所追求的法律目標;二則行政活動應當有必要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盡可能使相對人的權益損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三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相稱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可能產生的損害應與該活動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對稱。
信賴保護。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及其管理活動行程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合理補償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損失。
第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資訊公開。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行政職權運行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相對人和社會公眾公開。
行政參與。受行政活動影響的利害關系人有權參加行政權的運作過程。包括利害關系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聽證的權利等。
說明理由。行政主體在作出涉及行政相對人一方權益的行政活動時,必須向行政相對人說明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及其他相關事項。
名商法是民法、商法的總稱,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適用民法的一般規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 行政法是調整涉及行政權的行為的法律的總和。
經濟法的定義在學界有很多爭議,一般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調控經濟活動的法律的總和。經濟法算是公法,因為有太多的行政法的內容。只是因為針對的對象是經濟活動,
一、經濟法與民法、商法的關系
(一)民法、商法的界定
1、傳統民法作為私法的普通法,以自由與秩序和諧為其主要價值目標,以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應遵循的人格權、財產權等民事基本制度。現代民法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自身做了局部修正,但其本質屬性未從根本上撼動,因而呈現出一定的矛盾性。今天的民法,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適用度、解釋力有所下降。
2、商法作為私法的特別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為了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以效率為其主要價值目標,規定商品交易中商事主體從事商行為應遵循的公司、合夥、票據、保險、破產等制度。現代商法的內容急劇擴張,逐漸融入大量國家管制的內容,其邊界逐漸模糊。
大陸法系各國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存在著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區別。民法、商法在表現形式上,是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涉及的是立法技術問題,它不影響民法和商法與經濟法的本質區別。
(二)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區別
1、產生的背景根源及特性不同
近代民法是順應大陸法系國家市民社會個體利益自由與秩序和諧的需要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體制超越性和中立性,因而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制定的各種規則、制度有一定的相互借鑒性。但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各國民法也有相當大的民族性、地域性。
商法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其旨在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保障商品交易的安全、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法制定的動力很大一部分源於國際性、區域性統一貿易規則建立的需要,因而有較強的國際性和通用性。
經濟法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到壟斷時期的需要而產生。其旨在消除市場弊害,修彌市場缺陷,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扶持經濟弱者。經濟法制定的動力部分源於國際性的壓力,但主要源於本土的迫切要求。
2、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各自的角色不同
民商法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產生、發展起基礎和促進的微觀調節作用。
經濟法對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社會化)的發達、完善起維護、保駕護航的宏觀調節作用。
3、各自的價值理念與基本原則不同
傳統民法以個體利益為本位,以自由與秩序自主和諧,私權神聖、私法自治為價值理念,以抽象主體之間人格獨立、身份平等,私權神聖、權利絕對,意思自治、契約自由,自己負責、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現代民法對其基本原則做了某些修正,加入「公序良俗」和「誠實信用」原則,以回應法的社會化要求,但其本質屬性未從根本上撼動,因而呈現出矛盾性。
商法以商人團體利益為本位,為了效率、秩序、機會均等的價值理念,以商主體法定、確認保護盈利、促進交易簡便快捷、維護公平交易、保護交易安全為基本原則。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以實質正義、社會本位為價值理念,以國家適度介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為基本原則。
此外,經濟法與民商法在法律關系、實施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區別。
(三)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民法、商法、經濟法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協調的需要,依次產生、發展的,它們在時間上繼起,在空間上並存,分工協作、相輔相成,共同為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提供保障。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傳統行政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以判例發展起來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控權論」),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傳統行政法,實際以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平衡為本位,以防止行政權膨脹,越界侵害私人利益,應對其加以防範、限制為價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為基本原則。
部分行政法學者主張,現代行政法認同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賦權論」)或「平衡論」),認同行政法領域從國家行政擴充至公共行政,認同行政主體及行政相對人的擴張,以使行政法與民法一樣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有更大的適用度、以使行政法學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更強的解釋力。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認識不一,一般來說,前者較寬,後者較窄。同一法系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對行政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我們認為控權仍是最經典的行政法的核心與本體,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則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發生根本變化。
按照我國的通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關於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於寬泛。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典行政法之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現代行政法學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美國行政法學家古德諾認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的行政救濟」。我國台灣學者林紀東和管歐都認為,行政法是規定行政權的組織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為政府的組織人事和行政救濟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
產生並發展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即不是從行政法中分化出來的法,更與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調整對象、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捌』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涉及到的法條都有哪些具體的法條名字。如:《行政復議法》
這個不是法條,是具體的法律名稱。法條是《XX法》第XX條。
行政訴訟方面主要就是《行專政訴訟法》屬,在其它法律里會散見一些相關法條。
行政法可多了,行政事務紛繁復雜,行政法也一樣紛繁復雜。主要的有:
涉及整個行政領域的行政法律:
《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等。今後很可能會有《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
涉及一定領域的行政法律:
《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鐵路法》、《郵政法》、《建築法》、《教育法》、《人民警察法》、等。這部分法律非常的多,基本上一個領域一部或幾部。
更多的就是各類行政法規、規章、其它規范性文件。
有問題追問吧!
『玖』 以組織法為名的行政法都有哪些
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內容為標准,分為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專、行政監督和救濟法。屬
2、行政法規范的性質為標准,分為實體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3、有無隸屬關系為標准,分為內部行政法和外部行政法。
4、調整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來源:http://china.findlaw.cn/
『拾』 法律、行政法、地方法怎麼通過名稱辨別
《……法》為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條例》為行政法規,《……省(市)……條例(實施辦法等)》為地方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