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法律
㈠ 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義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含義。
簡而言之是指國家公務員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和程序辦事。行政在英語中,是治理、管理和執行事務的意思。依法行政是指各級行政機關依據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管理行政事務的一種行為。法律是行政機關進行各種活動和人們對其活動進行評價的標准,依法行政是對各級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也是當今社會人民群眾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團體、組織對政府部門提出的要求,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行依法行政作用和意義:
1、依法行政是約束政府工作人員避免出現違法行政,以免對社會、人民造成嚴重後果,同時也是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情況下保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各級政府機關以法律為依據管理各種事務,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享受權力、履行義務,對那些不能夠正當行使權力和不能夠很好履行義務的人們追究法律責任。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也必須依法管理各項事務,在行使權力時,必須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必須用法律這把尺子衡量是非對錯,而不是施權者的主觀意識所決定。
2、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為人民服務的切實保障。我國是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工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體現「人民權力人民用」,「賦予權力為人民」的宗旨觀念。人民需要行政機關,以實現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權行政機關行使權力最終目的是通過管理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國家行政管理人員在管理各類事務時不至於偏離「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這一航道。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的自由、財產和安全。
3、依法行政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證。只有依法辦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才能保護該保護人群的利益,對那些不履行義務、違法亂紀的人嚴厲打擊,保證安定團結的大局。
4、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於民的重要保證。依法行政和違法施政是處理一個問題的兩種相反的手段,前者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決策、辦事,以保證行政管理符合國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出現徇私枉法現象的發生,減少處理問題中的糾紛和矛盾。同時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規程,避免了處理問題走彎路,這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依法行政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證。首先它是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要求的具體體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成功的經濟需要市場的驅動,市場驅動除了需要建立經濟類型的機制外,還需要建立負責和透明的政府系統,完善的法治標准,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市場經濟中的公平競爭,因此,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越迅速發展,對法治化要求就越高。其次,依法行政是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具體表現。第三,依法行政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證。
㈡ 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總體要求抄:按照法律規定襲的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政府行使權力必須接收人民的監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具體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當④高效便民⑤誠實守信⑥權責統一
基本要求:(1)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2)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促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
(3)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㈢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
依法行政的原則是行政法上的原則之一,就是指為了保障公民的權益和公共利益,要求一切國家作用應具合法性,應當服從法。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當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6、權責統一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
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憲法、法律對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用的是「根據」原則。
依據法律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還是包括其他法律規范?從根本上說,一切具體行政行為都應該依據法律——狹義的法律,但根據法律和經法律授權制定的法規、規章當然也應該是依法行政的依據。因此,這里所說的「法律」,應該包括法規、規章在內。《行政處罰法》中規定的「處罰法定」原則,就是依據法律原則在處罰領域里的體現。
具體法律有:《行政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當前國務院制定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等部門法和很多行政法規、規章。要根據具體行政行為具體適用某部法的第幾條第幾款的規定了。
㈣ 依法行政有哪些標准
首先,依法行政的行為標准。依法行政能力行為標准就是衡量公務員在依法行政中表現出來綜合行為的尺度和准則。具體有:第一,法律至上,嚴於律己。有堅持法律法規辦事的堅強意志,善於克服現實中的種種不利於依法行政的外在困難,以法律法規衡量自己的行為。嚴格要求自我,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先做到。第二,一心為公,不徇私情。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時處處為群眾排憂解難。界清自己事情和公眾事務的界限,公事公辦。第三,以身作則,清正廉潔。善於從自身出發,高標准地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負責的意識,隨時隨地地為群眾和其他公務員樹立榜樣。有著抵制社會不良習氣的意志力,不受賄,不貪污,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第四,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在依法行政中,以積極高昂的姿態,保證事情有效地完成。有著不怕麻煩事、不怕苦難事、善於做小事情的意志。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夠克服外部的環境,不怕任何的困難,有把依法辦事的意志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第五,團結同事,協調行政。要與上級、同級和下級心向一處使,力向一處用,形成依法行政的合力。善於協調同事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地共同依法辦事。第六,發動群眾,共同行政。善於從群眾本身出發來解決問題,團結群眾,深入到基層第一線,深入調查,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第七,效率為先,不斷創新。有高效執法的意識,善於不斷總結工作中經驗,不斷地進行工作的創新,減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保證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高效地實現。第八,平易近人,協商行政。有著善於用商量的口氣進行解決問題的習慣,以平等的心態和行動與別人一起行政。
其次,依法行政的知識標准。公務員依法行政基本知識主要是指公務員進行依法行政必備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及輔助的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面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全面地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包一括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理解一些重要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行政法和國務院頒發的行政法規,理解這些法律法規的使用范圍和注意事項。同時,要有動態的意識,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環境中學會靈活地學習和運用法律法規。第二,了解行政學的相關知識。除了法律法規知識以外,了解行政學的知識,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主要有領導理論、組織行為原理、行政改革、行政效率、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方法、行政職業素質、行政心理等。第三,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要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主要有管理學派、管理計劃、管理組織、管理人事、管理控制、管理技術和方法、著名的管理案例等。第四,熟練掌握公文的寫作內容和要求。依法行政中的公文寫作,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計劃、總結和例行公事等,熟練地掌握這些寫作要求,不斷地提高綜合能力。第五,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和必須軟體的運用要求。計算機基本知識主要有辦公軟體、網路知識和製作網頁的知識。具有學習、利用一些依法行政相關軟體的能力。
再次,依法行政的技能標准。技能標準是公務員高效率依法行政中所表現的能力衡量准則。它直接關繫到依法行政的成敗。第一,靈活運用法律法規的能力。在充分地理解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把法律法規知識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實際中去,井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因地制宜地運用知識。第二,判斷能力。在不斷地變化環境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各種要素,作出准確合理的判斷,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困難。變化有著清醒的認識。第三,決策能力。在判斷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決策。對執法的進展、要克服的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進行「拍板」,選擇合理的方案,果斷進行依法行政。第四,預測能力。針對動態變化的環境,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現實和未來相結合,全面完成依法行政的任務。第五,執行能力。把決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有程序觀念,按照一定合理的順序執行方案,分清執行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合理地分配時間,並靈活應變,針對出現的意外事故,採取應急的措施「平息」事故。第六,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要善於處理好各種關系,包括上下左右的關系,以及處理好與自己親友的關系,做到公正、公平地處理依法行政中的問題,不偏袒,不徹私。第七,總結能力。要善於總結,把依法行政中取得的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困難缺點。進行及時的總結,列出要改進的地方,在實踐中避免類似問題的重犯,並使之上升為自己依法行政的執行藝術。第八,學習能力。要有進取心,不斷地進行充電,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在復雜的環境中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理念和行動,全面提高自己依法行政能力。
㈤ 依法行政有哪些基本內容
依法行政是現代國家政府行使權力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但在不同的國家,它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內容。在我國,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法行政:行政主體是行政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一方,是指具有國家行政權,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能獨立對自己行使行政職權行為產生的後果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機關或組織。
(二)合理行政:行政合理就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在行政行為過程中的動因必須符合行政目的,其行為的選擇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為此,要求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過程中,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外,都應當公開並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
(三)程序正當:行政機關的職權是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所擁有的職權,它不是行政機關所固有的,而是由憲法或法律規定的。對於行政機關來說,法律沒有授權其行使某項職權,就是禁止行使此項職權。行政機關擅自使用此項職權,就屬於超越職權,是違法行為。如果法律禁止其作為的職權,行政機關當然更不得進行作為。
(四)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基於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工作出發點,高效、便利的地解決行政事物。比如各地方人民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服務效率而設置的綜合行政服務中心,為廣大群眾大開方便之門,贏得了群眾的好評。只要認真總結經驗,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力強,就會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就會不斷提高行政機關的公信力,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五)誠實守信:行政機關誠實守信不僅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還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同時,行政機關的自身建設同樣也離不開誠實守信。
(六)權責統一:權力和責任是統一的,法律在授予行政機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權力的同時,也賦予了行政機關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政府在行使權力時必須承擔法定的責任。要求行政主體承擔違法行政所引起的法律責任是實現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證,也是依法行政原則的重要內容,離開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就無法建立法律所預期的社會秩序。
㈥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要求,六點要求如下:
1、合法行政(法律、法規、規內章)。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當容(公開行政管理內容,嚴格按照法定程序)。
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
6、權責統一(依法履行職責、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具體措施:
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6)依法行政法律擴展閱讀:
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義:
1、人民角度
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
2、政府角度
有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社會影響
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切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㈦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行政法。
㈧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依法行政的始終、對依法行政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根本准則。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一是符合憲法規定;二是法律優先;三是法律保留;四是職權法定;五是責任政府。
【符合憲法規定原則】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和依據。憲法規定了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等根本法律問題,因此憲法既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也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礎。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行使職權,並按憲法規定的組織、職權和程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
【法律優先原則】是指在符合憲法前提下,法律位階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法律保留原則】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國家主權,國家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等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包括絕對保留和相對保留。絕對保留即有關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重大事項,不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先制定行政法規,只能由法律規定;相對保留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中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
【職權法定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都必須依法取得和依法行使,即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的設定要有憲法和法律依據,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的行使要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
【責任政府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違法行政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包括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被撤銷、變更的責任和行政賠償責任,也包括公務員因違法失職而應承擔的行政處分和其他行政責任。
㈨ 依法行政對行政行為有哪些要求
依法抄行政對行政行為的要求主要襲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行為依據法定。法律、法規為行政機關設定職責許可權范圍、活動的手段和方式以及程序,行政機關職能依據法律或法規的規定行事,沒有法律或法規的授權與軌道,行政機關就沒有這種行動的自由,否則就屬於違法或無效的行為。
二是活動范圍法定。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行為是在合法的許可權范圍內做出的,這是對行政行為的許可權要求。法律對不同的行政主體規定了不同的許可權、職責,行政主體只能在法定許可權內實施行為,不得超越許可權范圍。同時,行政行為還要受到法律上、地域上、實踐上等各種限制,否則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性將受到影響。
三是行為效果法定。行政主體既要遵守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還要積極地採取行動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四是行政程序法定。行政權力是一種公權力,其行使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時必須遵守法定程序,是為了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隨意性,進而保證行政行為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