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考試
1. 湘潭大學民事訴訟法期末考試重點---
一般老師平時講的就是重點,無論哪個學校,學習的民事訴訟法相關知識都差不多吧。據個人感覺,民訴重點有如下幾點:
一、管轄
包括法定管轄、裁定管轄
1、法定管轄:又包括級別管轄、地域管轄
(1)級別管轄中的『中級法院管轄』的一審案件是重點(三種)
(2)地域管轄:專屬管轄、協議管轄、特殊地域管轄、原告住所地管轄、一般地域管轄。
重點:其中專屬管轄的三種基本情況(確定管轄首先考慮);協議管轄中協議可以選擇的只有五種地點的法院;特殊地域管轄中的九種情況,其中前七種都包括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管轄的幾種情況
2、裁定管轄:移送管轄、指定管轄、管轄權轉移
重點:移送管轄的條件(3個)、指定管轄的原因(特殊原因、管轄權爭議)
注意:移送管轄移送的只是案件,而非管轄權,移送管轄只能以送一次。而管轄權轉移是案件和管轄權都轉移; 因管轄權發生爭議而報請的法院需要會分析
3、管轄權異議:
提出主體是重點:只有當事人有權提出,實踐中只有被告可以提出。第三人無論是有獨立請求權還是無獨立請求權都不可以提出
二、程序
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特殊程序(特點、案件種類)都是重點
三、裁判:區分判決、裁定、決定
四、期間問題:如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二審、特別程序的審限;上訴的訴訟時效(判決、裁定各是多少);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時效(2年),檢察院抗訴、法院啟動的再審無時間限制。
五、送達的方式: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委託送達(發生在法院之間)、轉交送達
注意:調解書的送達只能是直接送達,不適用留置送達。
五、區分法院調解與當事人和解
法院調解書是有法律效力的,可強制執行,和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力
審判階段可以適用調解,但執行階段不可以調解,但可以和解
以上只是說了一些平時容易弄錯的細節問題,民訴重點還有當事人(如特殊情況下原、被告資格的認定),第三人(區分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共同訴訟中的必要共同訴訟與普通共同訴訟的區分(如必要共同訴訟是不可分之訴,而普通共同訴訟是可分之訴)
這些只是基本上能想到的民訴有關知識,還有很多細節和重點都是需要平時自己去分析、對比、總結的,平時多下些功夫就好了!
2. 民事訴訟法試卷 簡答題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1.平等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2.自願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3.公平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4.誠實信用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國《民法通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難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法上有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5.守法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將守法原則表述為: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守法原則的核心。民法作為私法,著重於對私人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法律調整,因而在規范形態上存在許多可以經由當事人特別協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規范,以及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所設置的倡導性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條第2款關於合同形式的規定,即屬民法上的倡導性規范。任意性規范僅在當事人對有關事項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方可作為補充性規范,彌補當事人意思表示上的欠缺。倡導性規范也不具有強制當事人遵循的效力。不遵守倡導性規范,屬於自甘冒險的行為,當事人有可能承受由此帶來的不利後果。因而,守法原則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任意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而是指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不得有所違反,一旦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將作出否定性評價,使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不按照民事主體的預期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6.公序良俗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的討論、研究的焦點。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為了將公序良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區別開來,應將善良風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圍內,從而與作為市場交易的道德准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各司其職。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3. 民事訴訟法學考試簡述上訴提起的條件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學考試簡述上訴提起的條件如下:
1、提起上訴的主體必須是享有上訴權的當事人或依法享有上訴權的訴訟代理人。這些人應是原告、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一審判決確定承擔義務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審中的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以及經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也可以代為行使上訴權除此之外,其他人無權對該判決或裁定提起上訴。
2、提起上訴的對象必須是允許上訴的判決或裁定。最高法院的判決或裁定、依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法律規定不得上訴的其他裁定,都不準上訴。另外,調解協議也不能上訴。
3、必須在法律規定的上訴期限內提出上訴。對判決提起的上訴期為15日,裁定為10日。居住國外的一方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60日。
4、提起上訴必須向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狀,並根據被上訴人的人數提交上訴狀副本。
拓展資料
關於民事訴訟
1、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訴訟關系的總和,特點:(1)民事訴訟既包括法院依法進行的審判活動,也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進行的訴訟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法院和各訴訟參與人之間發生訴訟法律關系;(2)法院的審判活動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決定性作用,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則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很大影響;(3)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圍繞解決民事糾紛這一基本任務,由若干各有其中心任務的階段組成,同時各個階段相互銜接,依次連續進行。對民事訴訟的涵義,國外訴訟理論有不同學說。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認為,民事訴訟是法院根據當事人請求保護其私法上的權益的程序。英美法系國家對該問題不甚重視,較少明確解釋。
2、基本原則:當事人平等原則(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訴訟權利義務平等;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程序參與原則。辯論原則。依法自由處分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程序公開原則。法官中立原則。程序效益原則。
3、相關信息: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學是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在學習方法上,首先,應注意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民事訴訟法、仲裁法與民事實體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程序法是法律生命形式和內部生命的表現,因為實體法只有通過審判,其固有的強制力屬性才能表現在人們面前。法院按照民事程序法的規定審理民事案件,並作出公正的裁判,才能保證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在民事實體法中,往往含有民事程序法的規范。例如:《民法通則》、《繼承法》以及《合同法》中有關訴訟時效的條款;《婚姻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這些規定都屬於民事實體法中規定的民事訴訟程序規范。因此,必須把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結合起來進行學習研究,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民事訴訟法的內容。其次,應注意理論與立法相結合。民事訴訟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制性規范多,技術性規范多。與實體法相比,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的一些技術性規定無法通過理論或基本原則直接加以推導,如各種期間的規定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要熟悉民事訴訟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的具體規定。再次,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規范,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實踐性很強。從法院的角度看,是行使審判權、審理民事案件所必須遵循「操作規程」;從仲裁組織的角度上看,是行使仲裁權,解決糾紛的法律依據與運作規范;從當事人的角度看,是進行民事訴訟與仲裁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作為一名合格的律師,更要求他能夠熟練理解與把握民事訴訟、仲裁的運作規律與行為規范。因此在學習本門課程時,應注重將法理、法律規定運用到實際案例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考試內容分析
從題型來看,無論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還是案例分析都有考查民事訴訟法的題目。所佔分值在70分左右,也是司法考試的「大戶」。
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故掌握起來宜按照程序的開始、進行、結束這一過程來學習。從歷年司法考試出題的內容來看,管轄、審理程序是必然的重點。此外,第三人、共同訴訟、證據、調解、財產保全與先予執行、執行等也是重要內容。仲裁法部分主要集中在訴訟和仲裁的關系、仲裁協議、仲裁程序、仲裁裁決的撤銷和執行。作為程序法來說,司法考試考查的題目幾乎都可以從法條找到依據,因此,對《民事訴訟法》、《仲裁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的掌握非常重要,但是,隨著司法考試整體上對理論考查力度的加大,對當前的理論熱點也要予以關注。如,2006年就出過一道公益訴訟的題目。
5. 民事訴訟法試卷 簡答題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
民法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
2、私法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原則)
3、公平原版則
4、
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權俗原則
特徵: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體權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
2、私法自治原則,民法在規范人們的民事行為方面自願原則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民事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和形式由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6. 自考民事訴訟法,考試范圍
國際私法
基本要求
掌握國際私法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尤其要結合中國的有關立法、司法解釋和實踐以及中國締結或加入的有關國際條約,重點掌握國際私法的概念、淵源,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沖突規范及准據法的確定,識別、外國法的查明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物權、合同、侵權、商事、家庭及繼承法等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國際民商事仲裁,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區際司法協助等問題。
第一章 國際私法概述
第一節 國際私法的概念
國際私法的名稱(法則區別說 私國際法 國際私法 沖突法) 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 國際私法調整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的方法) 國際私法的定義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
第二節 國際私法的范圍
在國際私法范圍上的不同主張 國際私法的規范(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 沖突規范 國際統一實體私法規范 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規范)
第三節 國際私法的淵源
國內法淵源(國內立法 國內判例 司法解釋) 國際法淵源(國際條約 國際慣例)
第二章 國際私法的主體
第一節 自然人
自然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自然人的國籍(自然人國籍的概念 自然人國籍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國籍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住所的概念 自然人住所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住所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居所
第二節 法人
法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法人的國籍(法人國籍的確定 中國在實踐中確定法人國籍的做法) 法人的住所 法人的營業所 外國法人的認可(外國法人認可的概念 外國法人認可的方式外國法人在中國的認可)
第三節 國家
國家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概念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的產生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內容 關於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理論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與國家的民商事法律責任 中國的實踐)
第四節 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國際組織的特權與豁免的產生與發展國際組織享有特權與豁免的根據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的內容) 中國公務網 2004-8-5 23:26:08
第五節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概述 關於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制度(國民待遇 最惠國待遇 優惠待遇) 外國人在中國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第三章 法律沖突、沖突規范和准據法
第一節 法律沖突
法律沖突的概念和類型(法律沖突的概念 法律沖突的類型)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和特點(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特點)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解決方法(沖突法解決方法實體法解決方法)
第二節 沖突規范
沖突規范的概念(沖突規范的名稱和定義 沖突規范的特性) 沖突規范的結構(沖突規范的構成 連接點 系屬公式) 沖突規范的類型(單邊沖突規范 雙邊沖突規范 重疊適用的沖突規范選擇適用的沖突規范)
第三節 准據法
准據法的概念和特點(准據法的概念 准據法的特點) 准據法的選擇方法 准據法的確定(區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人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時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第四章 適用沖突規范的制度
第一節 識別
識別的概念 識別的依據(依法院地法識別說 依准據法識別說)
第二節 反致
反致的概念和類型(直接反致 轉致 間接反致 包含直接反致的轉致 完全反致) 反致問題的產生 關於反致的實踐 中國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
第三節 外國法的查明和解釋
外國法的查明的概念 外國法的查明方法 無法查明外國法的解決辦法 外國法的錯誤適用(適用內國沖突規范的錯誤 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 外國法的解釋 中國關於外國法的查明的規定
第四節 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 關於公共秩序保留的實踐 中國關於公共秩序制度的規定
第五節 法律規避
法律規避的概念 法律規避的效力 法律規避的對象 中國關於法律規避的規定
第五章 國際民商事法律適用
第一節 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沖突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第二節 法律行為、代理和時效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法律行為的法律沖突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 代理的法律適用(代理的法律沖突 代理內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代理外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時效的法律適用(時效的法律沖突時效的法律適用)
第三節 物權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含義和理論依據 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 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 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第四節 債權
合同的法律適用(合同准據法的概念 分割論與單一論 主觀論與客觀論 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客觀標志說 最密切聯系原則 特徵性履行方法 合同自體法 中國的有關規定)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法律沖突 一般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7. 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 一審終審的案件有哪些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版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權、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人民法院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的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和裁定的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但是根據民訴法第二十條,當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某案的一審的時候,因為不存在上級法院因此不能再上訴,實質性屬於一審終審。
一審終審指一個案件經過一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對於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訴,人民檢察院不得按照上訴審程序抗訴。
以下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最高院作的一審民訴案件;
不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權異議以外的所有裁定;
督促程序審結的案件;
公示催告程序審結的案件;
以特別程序審結的案件;
依照破產程序審結的案件;
一審以民事調解書結案的案件;
所有的決定都不能上訴。
8. 請問,司法考試考那幾個科目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每張試卷內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容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具體考試科目如下: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主觀題考試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分值為180分。主觀題考試設置選做題的,應試人員可選擇其一作答。
具體考查科目為: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9. 司發考試 民事訴訟法 第三人問題
根據合同的相對性,香山公司丙市分公司並非合同的當事人,其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主體是香山公司。不要被題干中的」紅葉公司承建香山公司丙市分公司的辦公樓「就想當然認為丙市分公司就是合同主體。
10. 考試題 民事訴訟法定事由是什麼
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1、提起訴訟或仲裁。
提起訴訟或版仲裁是指權利權人提起民事訴訟或仲裁,請求法院或仲裁庭保護其權利的行為。同時應注意,權利人起訴後又撤訴的應視為與請求相同的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
包括民事訴訟法上的一切權利主張形式,如起訴、應訴,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申請支付令、申報破產債權、申請強制執行等,也包括依照其他法律規定的爭議解決程序提出的權利主張,還包括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或有關單位提出保護民事權利的請求等。
2、權利人主張權利。
權利人主張權利是指權利人在訴訟程序外向義務人明確提出要求其履行義務的意思通知。
這種意思通知,在方式上沒限制(口頭或書面等能達請求效果的各種方式),只要將催告之意思傳達於相對人,並於事後能證明。包括權利人向債務保證人、債務人的代理人或者財產代管人提出催告。
3、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是指權利人的相對人表示知悉該權利人的權利存在的行為。同意履行義務的形式,無特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