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性質
1. 下列關於民事訴訟法的性質,不正確的是a.部門法b.私法c.基本法d.程序法
下列關於民事訴訟法的性質,不正確的是:a.部門法;b.私法;c.基本法;d.程序法。專
【屬答案】B
【考點】民事訴訟法的性質
【解析】從民事訴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看,民事訴訟法是部門法。從民事訴訟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看,民事訴訟法是基本法。 從民事訴訟法的內容看,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
2. 訴訟和解制度的法律性質
在訴訟法理論上,訴訟和解的法律性質有三種說法:一是「私法行為說」 ,認為訴訟和解是當事人達成民法上的和解,屬於私法上的行為。二是「訴訟行為說」,認為訴訟和解是完全不同於民法上和解的訴訟行為,是法律承認的替代判決的訴訟法上的 協議。三是「兩種性質說」,認為訴訟和解建有民法上的和解和訴訟行為兩種性質和要素。在不同的國家,訴訟和解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質,由此也使得不同國家的訴訟和解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美國的訴訟法理論採用「私法行為說」,認為無論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達成的和解都是一種契約,因此不能直接終結私法訴訟程序;而日本和德國則採用「訴訟行為說」,認為和解協議雖非判決,卻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台灣是「兩種性質說」的支持者,和解是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和終結訴訟程序的合意並存,而後者的發生效力以前者生效為前提。 從中國的立法和實踐來看,當前是採用「私法行為說」,一方面並未賦予和解協議與確定的生效判決同等的效力,另一方面和解協議的達成並不能產生終止訴訟程序的效果,要想終結訴訟,必須由原告向法院申請撤訴。可見,中國的和解協議的法律性質和效力並不明確,因為,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撤訴後可以重新起訴,也就是說原告基於和解協議撤訴後可以重新起訴,這說明中國的和解協議不具有阻止當事人對原糾紛再行起訴的效力。中國認為,在訴訟和解的法律性質和效力上,應采「兩種性質說」,即訴訟和解具有訴訟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並存的兩種法律性質,並賦予訴訟和解以訴訟法上的效力。理由如下:
第一,訴訟和解之所以能在訴訟中進行,是因為民事訴訟法賦予了當事人和解的訴訟權利,當和解實際地完成於訴訟過程中時,其行為當然具有訴訟行為的性質。對當事人而言,訴訟和解不僅僅是為了平息糾紛和代之以雙方合意形成的新的法律關系,而且也是為了終結訴訟程序。從客觀上看,和解成立意味著原糾紛已經消失,原訴訟標的已不復存在,訴訟也無必要繼續進行。因此,基於訴訟和解的主觀意圖和客觀效果,民事訴訟法應當確認訴訟和解的訴訟行為性質,並以此為根據,賦予訴訟和解具有終結訴訟的訴訟法上的效力。第二,訴訟和解制度的立法基礎是民法上的自願原則和民事訴訟權利的可處分性,和解協議有民事契約的性質,和解協議的內容合法與否得依民事實體法為審查依據,所以訴訟和解實質上是當事人通過新的氣血變更原有的 實體法律關系,因而具有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第三,「私法行為說」無法解釋和解協議可以禁止再訴和可作為執行根據的 效力, 「訴訟行為說」無法解釋是提法上的事由可導致協議無效的問題,因而這兩種學說都由是片面,「兩種性質說」更為合理。基於此,為使訴訟和解與訴訟徹底解決糾紛的宗旨相一致,中國民事訴訟法應當賦予訴訟和解以更高的法律效力。
3. 一審與二審的區別
1、性質不同。法院第一審程序是對相關管轄權的審查以及對事實的真實情況及對應的證據材料的審查,而二審程序則是對法院審判的監督,對於一審判決的合法性、合憲性的審查,對法院的判決進行監督。
2、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原因不同。第一審程序是由於原告為了行使自己的起訴權,避免錯過訴訟時效而發生的,而第二審程序基於當事人行使上訴權,對於法院的判決存在異議發生的。
3、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訴訟主體不同。一審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資格限制,提起訴訟並引起第一審程序的原告,即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或者是國家行政機關;而二審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並不固定,沒有資格限制,原審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當上訴人、也可以充當被上訴人。
4、判決效力的不同。對一審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上訴;二審的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直接生效。
5、使用的程序不同。一審可以適用簡易程序,有一名法官獨任審判;二審必須由三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人民陪審員可以作為合議庭成員;二審只能由法官組成合議庭。
(3)民事訴訟法性質擴展閱讀:
1、一審是指法院對案件的最初一級審判。在中國,普通的第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性質較嚴重、問題較復雜、影響較廣大的第一審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別由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就是終審。
2、二審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4. 民事訴訟證據的性質
指作為民事證據的事實材料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作為證據事實,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以真實而非虛無的、客觀而非想像的面目出現於客觀世界,且能夠為人所認識和理解。
為此,一方面要求當事人在舉證時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供真實的證據,不得偽造、篡改證據;要求證人如實作證,不得作偽證;要求鑒定人提供科學、客觀的鑒定結論。另一方面,要求人民法院在調查收集證據時,應當客觀全面,不得先入為主;要求人民法院在審查核實證據時必須持客觀立場。 指民事證據必須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內在的聯系。也就是說,只有對於認定要件事實有幫助的事實材料才有法律意義。
這種事實材料所表現出來的關聯性一般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1. 直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本身就是待證事實的一部分;
2. 間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能夠間接證明某一待證事實成立。 書證可以根據不同角度按不同標准作以下的分類:
(1)以製作書證的主體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分為公文書和私文書。公文書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在職權范圍內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其許可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私文書是指公民個人製作文書。區分意義在於判斷文書是否真實的方式不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77條第1款,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之所以公文書證的證明力大於其他書證,原因在於單位製作的書證是經國家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一定程序和格式,在行使自己職權范圍內製作的各種文書。例如人民法院的調解書、判決書、公證機關製作的公證書、婚姻登記機關頒發的結婚證、離婚證等等。該類書證與其他書證相比更具客觀性,只要沒有相反證據加以推翻的話,其證明力應高於其他書證。
(2)以文書的內容和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可分為處分性書證和報道性書證。處分性書證是記載一定意思表示或行為而能設定、變更或消滅某一特定法律關系的書證。如委託書、遺囑、契約、合同等。報道性書證,是指只是報道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不以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為目的的書證。如日記、信件等。依據該標准進行的劃分意義在於,處分性書證能夠直接證明有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報道性書證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證明作用。
(3)以書證製作必須採用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手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可以分為普通書證和特定書證。所謂普通書證是指具有一定思想內容,但法律不要求具備特定形式和履行特定手續的書證。如收條、借據等。特定書證,是指法律規定必須具備一定形式或必須經過特定程序或履行特定手續否則無效的書證。例如,公證機關公證收養關系成立的文書、涉外公證的認證書等就是特定書證。
(4)按書證的製作方式和來源的不同進行的分類,可將書證分為原本、副本、復印件和節錄本。原本(或原件)是指文件製作人最初製作的文件;照原本全文抄錄、印刷而具有原本效力的文件,稱為副本;復印件是指用復印機復制的材料;節錄本是指僅摘抄原本或正本文件部分內容的文件。我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規定》對於該類書證的提交有不同的規定,民事訴訟法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提交原件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件……。」而《證據規定》第20條規定:「調查人員調查收集書證,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經核對無誤的副本或復製件。是副本或者復製件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來源和取證情況。
對書證作上述分類,有助於掌握各種書證的不同特點並認定其法律效力,便於當事人舉證,便於人民法院審查核實和判斷書證。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量、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物證是通過其外部特徵和自身所體現的屬性來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它不受人們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物證是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據之一。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物證有:爭議的標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權所損害的物體(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遺留的痕跡(印記、指紋)等等。
物證和其他證據相比,具有如下特徵:
(1)物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真實性。爭議的案件事實都是已經發生了的,是現實的客觀存在。如果能夠判定物證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通過物證與案件事實的聯系,就能夠用其來證明案件事實,因而物證具有較強的證明力。
(2)物證具有獨立的證明性。物證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並不反映人的主觀意志,比較容易審查核實。不象證人證言和當事人陳述那樣,容易受主觀因素和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物證能獨立證明案件事實是否存在,而不需要其他證據加以印證,即可成為認定事實的依據。例如,在因產品質量而引發的訴訟中,物證就可以直接作為定案的依據。因為,該產品作為爭議的標的物本身就是物證。也就是說,只要查明該標的物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就可以直接認定案件事實,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從這個意義上講,物證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有人也稱物證是「啞巴證人」。
(3)物證具有不可代替的特定性。物證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具體物體和痕跡,具有自己的特有的特徵,且被特定化於特定的物體之上。因此,它是不能用其它物品或者同類物品來代替的,否則就不能保持原物的特徵。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物證必須提交原物。」只有在提交原物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但提交的復製品的一切特徵必須與原物相同,照片也只能是原物的真實情況的反映。這種復製品和照片,只是固定和保存原物的方法,作為物證的仍是原來的物品和痕跡,而不是復製品和照片。 物證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1)按照與爭議標的物的關系為標准,分為爭議標的物的物證和非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所謂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是指訴訟中的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所指向的對象,例如,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不動產(房屋、土地)和動產(珠寶、古董)等。非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是指不是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而是案件所涉及的作為物證的物品,例如,侵權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等。
(2)按照物證是否便於保存為標准,分為易保存的物證和不易保存的物證。易保存的物證,是指在常規條件下不易改變其原有特性的物證,例如,彩電、冰箱等。不易保存的物證,是指在常規條件下容易改變其原有特性的物證,例如,葯品、水產和食品等。
(3)依物證所起的證明作用不同,可以分為實物物證、痕跡物證、微量物證和氣味物證。實物物證,是指以物體本身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房屋、汽車等。痕跡物證是物體相互作用遺留的遺跡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指紋、印記等。微量物證,是指以存在少量物質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灰塵、粉末等。氣味物證是指以某種物質散發的氣味來起證明作用的物證,如廢氣等。
(4)依物證的出處為標准,可分為原始物證和復制物證。原始物證,是指凡證明內容直接來源於原始的物品,例如,劣質產品等。復制物證,是指證明的內容來自於原始物證的復製品,例如,有瑕疵產品的復製件等。
3.物證與書證的區別
物證與書證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主要區別在於:
(1)物證以其存在、外形等外部特徵和物質屬性證明案件真實情況;書證則以文書或物品所記載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
(2)法律對物證無特殊的形式上的特定要求,只要能以其存在、外形、特徵證明案件事實,就可以作為物證;對書證則不同,法律有時規定必須具備特定形式或履行了特定的程序後,才具有證據效力。
(3)物證是一種客觀實在,不反映人的主觀意志;而書證是一定主體製作的,反映了人的主觀的意志。
5. 民事訴訟法性質合同糾紛案,未開庭審理作出判決,違反了什麼
如果你說的是一審民事案件,則應當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
(四)原判決版遺權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如果是二審民事案件,則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直接根據本案證據材料作出判決、裁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6. 民事訴訟或仲裁庭從行政機關獲得的答復的性質(證據,法律規范性文件,或其他)
【答案】A、B
【答案解析】《仲裁法》第43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收集的證據,可以自行收集。因此,A選項說法正確,應選。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76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仲裁法》第44條規定,仲裁庭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可以交由當事人約定的鑒定部門鑒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因此,B選項說法正確,應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但不能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製作判決書。《仲裁法》第51條第2款規定,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C選項說法不正確,不應選。《仲裁法》第54條規定,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仲裁費用的負擔和裁決日期。當事人協議不願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可以不寫。裁決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對裁決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簽名,也可不簽名。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因此,判決理由應當在判決中加以寫明,D選項說法錯誤,不應選。本題正確答案為AB。
7. 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以及行政訴訟的區別
民事訴訟抄和刑事訴訟以及行政襲訴訟的區別:
1.案件性質不同,民事訴訟管轄民事糾紛(就是民告民),刑事訴訟負責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責任(官告民),行政訴訟主管行政糾紛(民告官)。
2.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有權提起,並互有反訴權;行政訴訟由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提起,行政主體沒有起訴權和反訴權;刑事訴訟自訴案件由受害人提起,公訴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
3.起訴的先行條件不同,民事訴訟不需要現行條件;行政訴訟要求存在某個行政行為為現行條件;刑事訴訟要求被告涉嫌犯罪為前提。
4.適用法律依據不同,民事訴訟以民法通則等民事實體法、民事訴訟法為依據;行政訴訟以行政實體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訴訟法為依據;刑事訴訟以憲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解釋為依據。
8. 非訟案件的性質
非訴訟法律案件具有兩個特徵:一是非訴訟法律案件的內容,既包括無爭議、無糾紛的法律事務,又包括已經發生爭議的法律事務;二是非訴訟法律案件的解決途徑,是既不需要提交司法機關審判,又不必經過法定的訴訟程序,而是通過法律人員提供法律幫助或者通過法律人員進行訴訟外調解,提請仲裁機關仲裁,提請公證機關進行公證等非訴訟的方式來解決。
在特別程序之外,新增加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實際上也屬於非訟程序。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立法符合這一特徵的程序包括民事訴訟法第15 章、第17 章至19 章規定的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
民事訴訟法第15 章規定的特別程序,是傳統的、典型的非訟程序,從理論上講是狹義的非訟程序。適用該程序的案件包括: 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其中選民資格案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非訟案件,首先它不具有「民事性」,涉及的不是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而是選民的選舉資格以及正常的選取秩序;其次,選民資格案件因具備雙方當事人(起訴人與選舉委員會) 而不具備非訟案件的基本特徵,因此民事訴訟法將其規定在特別程序中,只是立法技術的需要,而缺乏理論上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這種公法性質的糾紛應單列出去。其他幾類非訟案件為典型的非訟案件,符合非訟案件的特徵,應當適用特別程序審理。
現行民事訴訟法新增設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是市場經濟發展和民事訴訟制度與之相適應的產物,是完善訴訟制度以豐富解決民事案件手段及途徑的體現,被稱之為現代的非訟程序;從其適用范圍及理論上表述,應為廣義的非訟程序。由於其適用於解決案件的非訟性,與之相適應的程序也帶有明顯的非訟性。督促程序以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爭議為假設前提,規定債權人可以依法申請法院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如果債務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出異議,支付令即可產生與生效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反之,如果債務人對支付令提出了有效異議,「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爭議」的假設前提便不復存在,案件的非訟性質便轉化為訴訟性質,債權人和債務人若要繼續請求法院解決他們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就只能通過訴訟程序解決。公示催告程序是票據的最後持有人在票據被盜、遺失或滅失後,通過申請法院公示催告、宣告票據無效並恢復票據權利的程序。該程序不具備雙方當事人,沒有民事權益之爭,將程序建立在對票據權利沒有爭議的基礎上,如果有利害關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間申報權利並提出了與申請人對立的主張,公示催告程序便告終結,票據糾紛的雙方要解決爭議,就只能提起通常訴訟程序請求法院解決。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也具有明顯的非訟性,它是國家解決特殊債權債務關系的特殊手段,這一程序並不對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作出審理和裁判,不解決債權債務糾紛,而是以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爭議為假設前提,以清算破產企業財產來償還全體債權人的債權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為保障全體債權人公平受償,解決個別債權人與破產企業之間民事糾紛的訴訟程序、保全程序、執行程序必須終止,體現出明顯的非訟性。
9.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性質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單位或個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於因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刑事被告人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單位或個人賠償損失的訴訟活動。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和其它有關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賠償其遭受的損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必須享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否則,不得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和我國附帶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能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具體包括:
1.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被害人就是在刑事案件中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包括有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當自然人被害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時,其法定代理也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在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但是,在刑事訴訟的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卻仍然有不同意見,即對於被害人是公民時,被害公民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都持肯定態度,但對於被害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時,被侵害的法人和其他組織是否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即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意見:肯定說與否定說。其關鍵在於對《刑事訴訟法》第77條的不同理解。前一種觀點的理由是:法律規定的是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事民事訴訟。而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除了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公民外,還包括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當法人和其他組織因受犯罪行為侵害行為侵害而發生損失時,當然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後一種觀點的理由是:法律規定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民事訴訟,已經說明法人和其他組織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時發生財產損失的,只能由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可以向人民檢察院建議,不能自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我們認為,後一種觀點是不可取的,這種觀點實際上剝奪了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依法享有以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訴訟權利,與附帶民事訴訟的宗旨相悖,而且也缺乏法律依據。實際上,法律規定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而非應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表明法律並不排斥因犯罪行為侵害而遭受損失的單位依法享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訴訟權利。所以,我們認為,不論是公民,還是法人,只要因犯罪行為遭受了物質損失,就可以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2.被害人的近親屬
近親屬是公民發生死亡時依法繼承其遺產和其他財產權利義務的公民,包括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在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害人因受犯罪行為侵害而遭受了物質損失和某些法律規定的精神損失,而被害人又已經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被害人遭受的損失,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3.其他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在刑事案件中,除了被害人會因犯罪行為侵而遭受物質損失外,其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能會因犯罪行為侵害而遭受物質損失。例如,為被害人支付了醫葯費、治療費、營養費、生活補助費、護理費、交通費、喪葬費等有關費用的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在被害人死亡而沒有繼承人或遺產的情況下,也可以就其因救助被害人或因為被害人處理善後事宜而支付的費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因此,在刑事訴訟中,除被害人以外,其他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某些情況下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4.保險人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害人與保險公司簽訂有財產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已經預付了保險賠償金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產保險合同條例》第19條之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應當由第三者負責賠償的,投保方應當同第三者要求賠償,如果投保方向保險方提出賠償要求時,保險方可以按照保險合同規定,先予賠償,但投保方必須將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轉讓給保險方,並協助保險方向第三者追償。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員預付了保險賠償金,取得了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的權利,可以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而被害人即喪失了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不能再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二)有明確的被告人
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是指對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負有賠償責任而被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其賠償損失的公民、法人、它應當包括: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
在通常情況下,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也就是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即如果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物質損失,並且被告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時,應當對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負償責任,當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應當以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2.被告人的監護人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刑事案件被告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根據《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在這種責任下,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監護人對其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有責任進行賠償,當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時,基監護人即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3.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刑事被告人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並且其犯罪行為是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發生的,由於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標准所造成的損害,根據《民法通則》第121條之規定和其他有關規定,應當其所在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負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的,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即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4.刑事被告人的繼承人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刑事被告人被判處了死刑並已執行了的,其遺產繼承人應當負責賠償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另外,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附帶民事訴訟的民原告人已經提起訴訟,而刑事被告人發生死亡的,其遺產繼承人也應當對刑事被害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我們認為,這是由我國《繼承法》關於遺產繼承中繼承權利必須同時繼承義務的規定決定的。因此,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訴訟的請求賠償的,也應以刑事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5.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或其監護人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是兩個以上共同作案,而其中也有的人受到了刑事追究,有的人沒有受到刑事追究的,對於沒有受到刑事追究的共他共同致害人,雖然不再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即不能因此而不負民事責任。由於共同作案,各個共同作案的成員都是共同致害人,他們的行為都是造成被害人受到損害的原因,都應當對其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此,如果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訴訟請求賠償,其他沒有被刑事追究的共同致害人應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如果沒有被刑事追究的共同致害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由其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根據
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是指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不僅要明確表明要求賠償的意思,而且還應當對於賠償的范圍、賠償金額、賠償的方式等提出具體的要求。如果沒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的,原告人應當予以補充。
請求賠償的事實根據,是指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時,應當提出有關的案件事實、證據,包括有關刑事被告人的犯罪事實、被害人因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損害的事實和其他有關的案件事實,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證據、材料,尤其是有關被害人遭受損害的情況,如受到損害的范圍、損失的程度、損失的財產數額等方面的事實、證據。如果沒有有關的事實根據的,人民法院有權要求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補充證據。對於不能補充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予以駁回。
(四)被害人遭受的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引起的
被害人遭受的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引起的,表明了它們二者之間的因果聯系,具有這種因果聯系,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先決條件,否則,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五)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人民法院受理附民事訴訟的范圍只限於就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提附帶民事訴訟請示賠償的問題,對於超出這一范圍的,如請求判決離婚、解除收養關系、變更扶養關系,或者請求處理其他的民事法律關系,如債權債務關系、人身關系等,都不得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只能就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的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
人民法院有管轄權是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審判的先決案件,如果人民法院對某一案件不具有管轄權,就不得審判案件,當事人也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同樣也必須以人民法院對該民事案件享有管轄權和條件。一般地說,由於附帶民事訴訟的特殊性,在管轄權有確定方面並不透用民事訴訟法有關管轄的規定,而是適用刑事訴訟關於管轄的規定,並且由於附帶民事訴訟必須與刑事訴訟一並由同一審判組織進行審判,因此,在刑事訴訟中,對刑事案件享有管轄權,負責對刑事案件進行審判的人民法院當然地對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享有管轄權。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提起訴訟時,只能向負責審判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起訴,不能向其他人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