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救濟權

行政法救濟權

發布時間: 2020-12-24 04:47:31

❶ 法律如何規定剝奪行政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都有哪些告之或救濟的方式

申請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認為自身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版犯時法律賦予的權一種公力救濟渠道,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應當告知當事人有申請復議的權利,同時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也不因行政機關未告知而被剝奪,如《行政復議法》第九條就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在行政機關告知當事人所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同時一並告知。
當事人對具體行政行為或復議決定不服還可提起行政訴訟(終局裁決不適用行政訴訟,見《復議法》第三十條)。
建議樓主以後提問題時表述上能夠做到更清晰一點。謝謝。
希望對你有用。

❷ 政府實施行政管理時,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是指

合理行政。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於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並指導行政法實施前基本准則。

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外行政法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和歸納。根據我國的行政法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兩項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2)行政法救濟權擴展閱讀:

依法行政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依法行政是對行政主體即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要求,而不是對行政相對人的要求。在我國,既不可將依法行政等同於行政機關的行政執法監督,也不能將依法行政等同於依法治國。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即國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國家組織行政機關為實現國家職能、維護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規范,對國家行政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活動。其行政的領域,是只能由國家實施管理的社會公益事務。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須是體現國家和人民整體意志,反映社會進步發展規律的法,而不是長官意志、個人意志、少數利益集團意志的反映;

其次,「法」應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其他政策辦法不能作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再次,從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僅應包括法律法規,還應包括法律原則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條文背後所隱含的法律精神、法律價值。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關系是:法優先於行政,法高於行政;行政必須有法,無法律即無行政;行政必須服從於法。執行國家意志的功能為行政,行政作為國家意志的執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執行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

法律之所以能成為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的手段,不僅在於行政權力是由法律賦予和派生出來的,也不僅在於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於立法權與行政權性質不同。法律獨具的至高無上的強制力和權威性,是約束行政權力任意專斷的最有效的手段。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國是一種積極保障有效行政與消極防範防止濫用行政權力的有機結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僅在於對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法進行規范,防止權力的濫用,並使受到不法行政行為侵害的公民權利及時得到補償,而且也在於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❸ 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處罰的區別

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處罰:

一、概念定義解釋:

1、行政強制措施的概念:

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為制止違法行為、防止證據損毀、避免危害發生、控制危險擴大等情形,依法對公民的人身自由實施暫時性限制,或者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財物實施暫時性控制的行為。

2、行政處罰的概念:

行政處罰是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主體為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法對行政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而尚未構成犯罪給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為。

二、區別:

1、性質不同。

行政處罰是對行政違法行為的事後制裁,是一種最終的處理結果,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改變。而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執法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它既不是最終的處理行為,也不是制裁,適用過程中只要達到行政目的,行政強制措施即可解除。

2、對象不同。

行政處罰針對的是違法行為,針對的對象是違法者;而行政強制措施則不一定,它有可能針對違法行為,但這個行為僅僅是被懷疑違法,尚未確定其違法性,其行為者類似於刑罰中的犯罪嫌疑人。還有一些強制措施針對的根本不是違法行為。

3、目的不同。

行政處罰的目的是制止違法行為,制裁違法是為了制止違法,即制裁是手段,制止是目的。行政強制措施的目的在於預防、制止危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的情形發生。

4、法律後果不同。

行政處罰是為最終制裁相對方的違法行為,因而在處罰內容上主要表現為課以或增加相對方的義務。行政強制措施的適用是為了保障行政執法的目的得以實現,其本身不給相對方課以或增加義務。

5、訴訟結果不完全相同。

行政強制措施是羈束的行政行為,訴訟中對違法或適用不當的,人民法院只能判決撤消。部分行政處罰行為是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對其中顯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6、適用的頻率不同。

行政處罰適用一事不再罰的原則,即一事一罰或一次性處罰,不能對同一事多次進行處罰。行政強制措施可以適用一次,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對同一相對方持續適用,直至達到行政目的。

7、形式不同。

行政處罰表現為限制或者剝奪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拘留等。而行政強制通常分為人身強制、物品強制和場所強制,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扣押、查封、凍結、拆除違章建築、強制搬出、扣留、盤問等。

(3)行政法救濟權擴展閱讀

一、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

(三)扣押財物;

(四)凍結存款、匯款;

(五)其他行政強制措施。

二、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

(一)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

(二)劃撥存款、匯款;

(三)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

(四)排除妨礙、恢復原狀;

(五)代履行;

(六)其他強制。

❹ 行政法的救濟主要是指法律上的權利保障途徑,如什麼等,都屬於

行政復議、行政訴訟

❺ 行政主體資格要件()。A.獨立承擔行政責任 B.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對「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的這兩個概念的界定和解釋。通常以要作答的參考書為准,不知道你是否有相應的參考書,下面是我的推論。
你認為答案是B,我想你基於的考慮可能是:把「行政責任」理解為行政主體工作人員能夠承擔行政處分的責任,即並不涉及到在行政救濟當中行政主體被撤銷違法行為以及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而把「法律責任」才理解為行政主體承擔違法後果的責任。
我開始是這樣理解,但細想起來,如果按這種理解,可能混淆了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其實,凡是讓行政機關承擔的責任應該都是法律責任,只有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能承擔行政處分這種「行政責任」。行政處分不可能是針對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能夠讓下級行政機關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嗎?上級行政機關不能讓下級機關承擔怎樣的責任,只能讓下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受到處分的責任。所以把「行政責任」理解為「行政處分」,應該不夠妥當。
而如果把行政責任理解為行政法律責任,則答案為A。即行政機關能夠承擔的法律責任,既可能是行政法律責任,也可能是民事法律責任。當行政機關作為民事主體從事法律活動時,就承擔的是民事法律責任,具體例子就不舉了,應該能夠理解吧。如此以來,B選項就沒有區分這兩種法律責任。而A則表明只有在行政法律關繫上的獨立承擔行政法律責任,才是行政機關成為行政主體的資格要件之一。
所以,答案為A。

❻ 關於家庭暴力的法律有哪些

實施家庭暴力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法定離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實施者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2、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尚未構成犯罪的可處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3、刑事責任——嚴重的家庭暴力會構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侮辱罪等罪。

其中,家庭暴力實施者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以打罵、捆綁、凍餓、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精神上摧殘、折磨,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應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實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貶低其他家庭成員人格,破壞其名譽,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應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家庭暴力實施者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處死刑。

根據法律法規,家庭暴力實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員結婚和離婚自由的,同樣觸犯刑法,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二、家庭暴力的定義
以下是國際社會學界對家庭暴力概念比較廣泛的定義: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虐待行為。它包括對配偶(前夫、前妻、同居人或男女朋友等親密關系)、親子、手足或長者的身體虐待、言語虐待、心理虐待和性虐待。

1.身體虐待:推、甩、踢、揍、摑、抓、咬、拗扭肢體,甚至使用刀械槍枝等攻擊受害人。

2.言語虐待:企圖以字眼、聲調來控制或傷害另一個人。例如:吼叫、尖酸諷刺、威脅將對方或小孩殺害、揚言使用暴力、大罵對方愚蠢、侮辱、不實的控訴。

3.心理虐待:威脅自殺、不準對方使用電話和擁有金錢、逼問對方行蹤、質問孩子是誰的和錢怎麼花的?阻止對方探視其親人、嘲笑、侮辱對方的朋友、濫用葯物和酗酒、不實的指控對方有外遇、極度忌妒、無法保有一份工作、禁止對方上學或工作,跟蹤、監視、謊言操控人、批評對方的外表、責備、冷漠以對。

4.性虐待:強迫對方進行性行為、逼迫對方看色情影片或圖片、拒用保險套等等。

雖然我國法律對家庭暴力並沒有如此嚴格的界定,但最新的司法解釋對家庭暴力也有規定:指行為人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止人身自由,以及其他手段,給家庭人員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熱點內容
咨詢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5-15 10:32:30 瀏覽:62
司法行政人員包括哪些 發布:2025-05-15 10:05:53 瀏覽:156
中國新婚姻法2014 發布:2025-05-15 10:05:44 瀏覽:345
新化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10:00:33 瀏覽:683
法官公務員考試 發布:2025-05-15 09:40:04 瀏覽:739
兒媳是法官 發布:2025-05-15 09:35:52 瀏覽:748
勞動法什麼時候產生賠償金 發布:2025-05-15 09:35:41 瀏覽:832
北師大刑法學作業 發布:2025-05-15 09:28:40 瀏覽:579
公司法律專業訂什麼報紙 發布:2025-05-15 09:22:37 瀏覽:367
房源保留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09:21:52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