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與勞動法
1.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異化理論:
1、黑格爾認為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意識形態都是觀念的客觀化即外在的表現。觀念的外在的表現過程是從不充分表現向充分表現發展。
2、人類產生之後,就由人類的精神活動成果表現出來,觀念通過哲學完成了自我認識,完成了向觀念的回歸統一的過程。
異化理論不是馬克思的,是黑格爾的。所謂異化,就是客觀化的過程。
(1)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與勞動法擴展閱讀
異化理論的起源:
異化現象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但是把這種現象提到理論高度來認識,卻是近代的事情。詞源的考察表明,異化的德文詞entfremng是英文詞alienation的翻譯,而alienation又源於拉丁文alienatio。
在神學和經院哲學中,拉丁文 alienatio主要揭示的意思:指人在默禱中使精神脫離肉體,而與上帝合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異化論
2. 舉例說明馬克思的勞動異化
1932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被發現並發表,它極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責馬克思主義為非人化理論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異化勞動的表現作了全面揭示,對工人非人化生存狀態的根源作了鞭辟入裡的分析。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具體表現是: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
1 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異化。�
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條件下存在著這樣一種既荒謬同時人們又不以為奇的現象,那就是工人和他們生產的產品的價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①勞動產品是工人勞動的生成物,是勞動的物化形態,然而在資本主義現實中,勞動產品卻變成為壓迫勞動對象的敵對的力量,工人在生產產品的同時也生產出了奴役自己的異己的東西。這就是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接著寫道:「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者相對立。」�②這些後果都表明,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就是對異己的對象的關系。�
2 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
馬克思認為,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中、表現在工人與其生產的勞動產品的關繫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表現在勞動活動本身。本來,勞動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現」,是「生活的樂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變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變成一種維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本質,而是受到身心兩方面的摧殘。勞動對工人來說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強制性的、折磨人的東西,是一種「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④。人在勞動時只有動物性的精神和體力的付出,只有當人在執行生理性的動物機能時,才是在履行人的機能。這樣人在勞動時已經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動物性,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荒唐的顛倒:「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⑤勞動對工人而言已不是顯現本性的活動形式,而是異化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鎖。�
3 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
馬克思認為,人的生產活動帶有人的族類的全部特徵,人的族類特徵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生產,而人則能按照客觀的規律去生產,但是由於勞動已異化變質,勞動已失去了自由自覺的本性,於是人的族類生活也就被異化了。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類生活」,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這樣就造成了「人的類本質……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⑥。這樣,人就喪失了人的類本質而變成非人類的存在物,人類就喪失了自己,從人類異化出去而降低到動物的水平,變成了「精神上和肉體上非人化的存在物」�⑦。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不僅是生理的人、個體的人,同時也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⑧。然而在私有制條件下這一社會聯系、社會本質也異化了。�
4 人與人關系的相異化�
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⑨異化勞動產生出了一個跟勞動不相乾的、置身於勞動之外的別的階層,它使得勞動成果「屬於有別於我的另一個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麼,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另一個人帶來享受和歡樂。至於這另一個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資本家。人與人相異化則說明,在資本主義這個異化的社會里,每一個人,不僅工人而且包括與其相對立的資本家,都與合乎人的類本質的真正的「人」相異化:這種異化關系既是勞動異化的結果,也是勞動異化得以實現的根源和條件。
3.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的異化勞動
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
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
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系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制約的異化,必將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徹底消滅而消滅。
(3)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與勞動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旨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奴役勞動、物統治人等種種弊端,進而闡述揚棄異化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理想。
中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統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改革開放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解放生產力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對馬克思批評過的市場經濟負面因素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可以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持。
4. 馬克思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是什麼
其具體規定是:
①人與勞動活動相異化。
②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
③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④人同人相異化。因為當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以及自己的類本質相對立的時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稱勞動異化。馬克思用它來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系。他認為,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
理論形成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在1842~1843年間所寫的《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異化問題的階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異化勞動的觀點,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並以此作為自己異化觀的出發點。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觀點,進一步揭示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和前此社會的主要異化形式「私有制異化」,即作為國家形式的政治統治的異化及勞動作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會活動的異化。
從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經濟學手稿(1857一1858)》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來闡明異化的本質。他在這些著作中揚棄從社會契約論到黑格爾的異化理論,認為轉讓不過是從法律上表示簡單的商品關系。
外化則表示以貨幣形式對社會關系加以物化;異化才真正揭示人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會關系,其實質在於表明人所創造的整個世界都變成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內容作深刻的概述。
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時,明確指出異化的產生和演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並且有其進步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異化「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系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制約的異化,必將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徹底消滅而消滅。
西方學者對於異化問題的研究。從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者中間,異化問題已從經濟、政治領域擴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學、技術、文藝等等整個文化思想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但它們歸根結底都受其哲學觀點的制約。
例如,尼采從唯意志論出發,把人的異化歸結為放棄生存的意志。存在主義者從唯我主義出發,把異化及其克服歸結為人的自我選擇。新弗洛伊德主義者E·弗羅姆,從感覺論的主觀唯主義出發,把異化說成是人的一種體驗方式。
這些異化學說,都不是歷史地從人們的社會關系考察異化產生的根源,而是側重於從生理、心理、道德、技術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們不僅弄不清異化的真正本質及其根源,重復了把異化與對象化、物化等同的錯誤,而且具有掩蓋資本主義制度為異化真正根源的傾向。
5. 勞動異化的馬克思的「勞動異化」四個規定
一、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資本家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不斷剝削工人的勞動產品,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卻越少,創造出的財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貧窮,「勞動產品是勞動的對象化,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也是「勞動的現實化」;但現在勞動的對象化卻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工人的非現實化;工人對自己產品的關系成了一個異己的關系。
二、勞動行為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產品的異化是因為勞動行為本身異化的結果,「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使自己肉體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殘」,「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勞動不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三、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與其他物的類當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對待」,「人的生產活動就是類生活」,「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特性」,但勞動的異化使勞動生產活動僅僅表現為個人的生活手段,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與人相異化:上述三點論到人對自己勞動產品的異化,對自身勞動的異化,對自己的類本質的異化,「而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系」,所以導致人與他人的相異化。
異化理論從「政治異化」到「經濟異化」,最後到「勞動異化」,完成了使馬克思的理論研究發生了一個重大轉變:從針對「副本」的批判進到針對「原本」的批判,即從對宗教、國家和法的批判進入到對「市民社會」(社會物質生活關系)的批判,對唯物史觀的形成有重要意義;不僅指出了「私有財產是勞動異化的直接產物」,而且還提出了「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成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會財富」[
6. 如何解釋馬克思的【勞動的異化】
「異化」 (Alienation) 這一概念貫穿了馬克思自早期到晚期的整個思想生涯,並處在其社會批判理論的中心位置上。要把它講解得既准確又易懂是非常困難的;在這里,我選擇在不犧牲准確性的基礎上,盡量簡要地對它進行闡述。馬克思並不認為「異化」的實質僅僅是迫使人類去做他本不想做的勞動。本質上,人類之所以勞動,其第一目的始終是為了從其產物獲得某種滿足。而只有在第二目的上,才是尋求勞動本身的快樂。以一個馬克思非常反感、但是很好用的例子來說,獨居在荒島上的魯濱遜 (Robinson Crusoe) 在口渴的時候會收集雨水,在感到飢餓的時候會去採集野果、甚至開墾荒地,在感到寒冷的時候會獵取皮毛,在面對風雨的時候更會結廬為舍。他是否覺得這些過程本身是瀟灑而愉快的呢?多半不會。可是他覺得愉快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集雨、采果、開墾、狩獵、建屋的勞動過程中獲取了自己所需要的食物、衣服和住所。
這就是馬克思所認定的「先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人們出於自己的需求而勞動,不論是為了物質還是精神的滿足,而其勞動所獲得的產物將被勞動者本人所擁有。 需要聲明的是,這種生產方式本身不是反對市場的:它只要求勞動者擁有其勞動產物,而他們是自己使用這些產物還是把它們拿去交換並不重要。據此我們可以判定,對馬克思來說,資本主義社會(或者更准確地按照《資本論》說,「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導生產方式的社會」)的核心不是市場的存在,而是下文將要描述的生產資料與生產者的分離。
7. 馬克思主義關於異化勞動的觀點
馬克思的異化觀。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稱勞動異化。馬克思用它來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系。他認為,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其具體表現是:①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②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③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④人同人相異化。因為當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以及自己的類本質相對立的時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馬克思藉助異化勞動概念,初步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私有財產的本質和起源,並通過異化勞動的揚棄來說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在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著作中,雖然還曾講到異化勞動,但已不再作為說明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只是作為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僱傭勞動和資本對抗關系的概念。
8. 異化勞動的四個基本規定是什麼
規定如下:
1、勞動者同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關系——勞動產品雖由勞動者創造,不但不為勞動者所擁有反而成為支配勞動者的一個異己的力量;
2、勞動本身的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講成了一種外在的東西,是謀生的而不是樂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3、人與自己類本質的異化——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轉變為謀生的活動;
4、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是對前三重規定的概括,它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對立關系。
9.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有何現實意義
馬克思是從四個方面闡述異化勞動的表現:
勞動與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們的一種需求,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是勞動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異化勞動中,勞動者享受不到勞動產品。「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勞動和勞動活動異化。馬克思認為「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勞動是一個愉悅的過程,但是異化勞動中,勞動不再是自覺自願的活動,而變成了被迫的、強迫的、奴役式的勞動。 「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感到舒暢,而在勞動時感到不舒暢。」「勞動的外在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
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異化勞動中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作為一個類的存在的本身相異化」。「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是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就是說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沒有被勞動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產資料佔有者)拿走了。即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從起源看,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後果,異化勞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
總的來說,馬克思在《手稿》中通過剖析異化勞動,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異化勞動的四個表現,揭示了異化勞動的最終根源——資本私有制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和諧因素——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並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揚棄異化勞動的基礎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諧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
深入考察這個概念的歷史發展軌跡,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大意義:馬克思提出的異化勞動的概念,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馬克思雖沒有直接講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異化,但人的異化現象仍然存在。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梳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為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0.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主要包括什麼
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
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
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系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制約的異化,必將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徹底消滅而消滅。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
借鑒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觀點,和諧社會的構建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諧。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能正確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真正的 與自然 、社會融為一體。
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前提和條件,人的全面發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處為基礎的。
三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所以,妥善協調和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關鍵。只有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我們的社會才能穩步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