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發展

民事訴訟法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27 04:11:04

⑴ 官司差不多都經過二審。改判的幾率有多大

案件二審改判的幾率無法判斷,只有在特定條件或情形下,法院才會做出改判的決回定。答

一、民事案件二審法院改判的情形:

1.原判決法院的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二審人民法院依據一審法院認定的事實,重新適用法律,作出判決改變原審判決;

2.原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作出判決,改變原審判決。

二、刑事案件二審法院改判的情形:

1、「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即定錯罪名的應當改判;就算定罪名准確了,但是量刑畸輕或者畸重的應當改判。

2、「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發回重審。

相關的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⑵ 求《外國民事訴訟法新發展》讀後感或讀書筆記3000字

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只要作者的迴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答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嘆一番也就丟下了.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余華寫的小說《活著》,《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著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著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娼,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

⑶ 《外國民事訴訟法新發展》讀後感,在線等

讀後感的寫法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准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例如第四冊課本中的練習,對何其芳《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這首詩寫讀後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並加以闡發.另一種情況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新的觀點.例如《多好的草地也會有瘦馬》一文反映的是實際生活中哲理性的現象.從本文體現的普遍原理出發,可以獲得關於人才問題的新的認識.即優越的條件能為人們創造更多的成才機會,良好的環境也必將對一個人的成才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努力,對良好的環境不加以利用,客觀條件再好,又有什麼用呢?因此,不論是對原作思想內容的進一步闡釋,還是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觀念,都必須體現作者認識的進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穎別致,切忌蜻蜓點水,不深不透,這樣才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實處.

⑷ 求《外國民事訴訟法新發展》讀後感或讀書筆記3000字

讀書筆記怎麼寫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專文中的精彩部屬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賴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記下重要的知識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⑸ 處分原則的歷史發展

民事訴訟處分權的歷史淵源
1、當事人的民事訴訟處分權來源於民事實體法上的「私法自治」理念。
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核心是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處分權,所以有必要在這里闡述一下處分權的淵源。德國學者拉德不魯認為「在早期實體訴權說和保護私權說的民事訴訟目的論的影響下,在訴訟程序中的私法自由處分與在訴訟程序外權利擁有的自由處分並無兩樣。
2、處分權從私法性的實體處分權發展為公法性的民事處分權的歷程(以羅馬法發展歷程為例)
由於中國的法律體系主要移植於原蘇聯法,近年來又大量地借鑒了西方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因素,而(1)西方的大陸法系直接來源於羅馬法;(2)英美法系在中世紀也受到過羅馬法的重要影響。(大量英國學生到歐洲大陸以海倫亞大學為代表的經院法學院全面學習羅馬法,並把羅馬法的影響帶回英美,還有許多著名的寺院法學家受英國各大學的邀請,以拉丁文在英國教授羅馬法);(3)且蘇聯在對十月革命前的法律進行的「徹底改造」時對羅馬法仍有大量有意或無意的繼承。
大陸法系處分原則發展概況
1、法國法中處分原則的發展
第一階段:私權訴權說理論占統治地位階段。在該階段的法國正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制定了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確立了處分權主義等民事訴訟基本原則。
第二階段:公權訴權說理論占統治主導地位階段。
第三階段:現代法國法對處分原則的最初意義有所限制。
2、德國法中處分原則的發展。
第一階段,以個人主義為立法指導思想的階段。
第二階段,公訴權說理論佔主導階段。
第三階段,現代德國法對處分原則予以一些限制。
社會主義法系處分原則的發展概況
1、蘇聯模式下的處分原則
蘇聯民事訴訟法和相關理論是中國民事訴訟立法和理論的「母體」因而有必要對原蘇聯的民事訴訟制度進行分析。
2、處分原則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80年代。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實行)》 (以下簡稱試行法)頒布時期。
第二階段,1991年《民事訴訟法》通過後至今

⑹ 我國民事訴訟的歷史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⑺ 「外國人在中國的民事法律地位的發展與完善」這畢業論文該怎麼寫

、外國人的民事訴訟地位(一)有關外國人民事訴訟地位的一般原則
外國人的民事訴訟地位經歷了從排外到合理待遇等幾個發展時期。目前國際社會的普遍實踐是給予外國人同內國人同等的民事訴訟地位,即賦予外國人在民事訴訟方面的國民待遇。因此,國民待遇原則(也稱平等待遇原則)是有關外國人民事訴訟地位的一般原則。但為了保證本國國民在國外也能得到所在國的國民待遇,各國一般都規定在賦予在內國的外國人國民待遇時,以互惠或對等為條件,即該外國人本國對內國人也應在民事訴訟地位上給予國民待遇。

(二)外國人在中國的民事訴訟地位1.以對等為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條第1款的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我國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這表明,依照我國法律,外國當事人在我國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和我國當事人有同等的起訴和應訴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並享有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各項權利。同時,他們也必須像我國當事人一樣承擔訴訟義務。在我國進行民事訴訟的外國當事人不能只承擔訴訟義務而不享有訴訟權利,也不能只享有訴訟權利而不承擔訴訟義務,尤其不能享有特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條第2款進一步明確規定,外國法院對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我國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因此,我國採取的是以對等為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
2.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權利能力與訴訟行為能力
當今世界各國和相關的國際公約都保證外國人可自由地向內國法院起訴的權利,而且即便沒有國際條約的規定,根據國際習慣,也應該給予外國人在內國法院起訴的權利。我國對此無明文規定,我國學者一般認為,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權利能力應依法院地法,即當事人是否有民事訴訟權利能力的問題應由法院地所在國的法律決定。至於當事人是否具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的問題,則應由當事人的屬人法決定,但即使根據其屬人法無民事訴訟行為能力,如果依法院地所在國的法律卻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時,應當認定為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即此時應依法院地法。
3.訴訟費用擔保
訴訟費用擔保是指審理國際民事案件的法院依據本國訴訟法的規定,為防止原告濫用其沂訟權利或防止其敗訴後不支付訴訟費用,要求作為原告的外國人或者在內國無住所的人,在起訴時提供以後可能由他負擔的訴訟費用的擔保。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訴訟費用不包括案件的受理費,而是指當事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的旅差費、出庭費及其他訴訟費用。
目前,如無條約義務,許多國家的法院在國際民事訴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外國原告提供訴訟費用擔保,只有少數國家不要求原告提供擔保。對於訴訟費用擔保,我國經歷了從要求外國人提供擔保到實行在互惠前提下免除訴訟費用擔保的過程。另外,我國與一些國家簽定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一般都包括互相免除締約對方國民訴訟費用保證金的條款。
4.訴訟代理
在國際民事訴訟程序中,各國立法都允許外國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代為訴訟行為。但一般都規定,外國當事人如果想要委託律師代為訴訟行為,只能委託在法院地國執業的律師。
此外,在國際社會的司法實踐中還存在一種領事代理制度,即一個國家的駐外領事,可以依據駐在國的立法和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在其管轄范圍內的駐在國法院依職權代表其本國國民參與有關的訴訟程序,以保護有關自然人或法人在駐在國的合法權益。1963年《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中肯定了領事代理制度,該制度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其有關司法解釋,外國人在我國法院參與訴訟時,可以親自進行,也有權通過一定程序委託我國的律師或其他公民代為進行。但需要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必須委託我國的律師代為訴訟。涉外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還可以委託其本國人為訴訟代理人,也可以委託本國律師以非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另外,外國當事人還可以委託其本國駐華使領館官員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最後,我國立法對領事代理制度也採取肯定態度。至於授權委託書,如果在我國領域內無住所的外國當事人委託我國律師或其他人代理訴訟,委託書是從我國境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應當經過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
5.司法豁免
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39條的規定,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外國人、外國組織或者國際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應當依照我國有關法律和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辦理。這一規定涉及國家豁免、外交特權與豁免和國際組織豁免。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明確規定了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轄豁免,我國1975年加入的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對外交代表進行民事訴訟的司法豁免和例外作了規定。

⑻ 離婚官司要注意哪些事情

您好,根據您的提問,這屬於《民法典》 的相關規定。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的規定: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根據法律規定,雙方若無法達成離婚協議,則可以起訴離婚。即解除婚姻關系有兩種方式,一是達成離婚協議自行前往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二是向法院起訴離婚。根據您的提問,起訴離婚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訴訟時間問題:雙方是否無法達成離婚協議,畢竟訴訟離婚是一個時間周期較長的離婚方式,第一次起訴可能難以成功,往往會面臨兩到三次訴訟才可以,所以若能達成離婚協議是最為方便的。是否一方或雙方存在法定認定感情破裂的情形,法律規定若當事人一方存在(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的,法院應當予以准許離婚。

二、程序問題:是否掌握相關證據,法官裁判案件是要依據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所以若能掌握有利於您這一方的證據材料,是更為有利的。注意相關時間的規定,如向法官交存證據的時間、開庭的時間,調解的時間,上訴的時間等等。訴訟離婚前法官會根據雙方意願進行調解,您也可以在調解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願,以期達到調解結案較為方便的結果。

三、當事人主觀意願問題:即您需要明確通過訴訟您想達成的結果是什麼?比如財產分割問題,子女撫養問題等,這些較為關鍵的問題,也是最容易產生糾紛的環節,您可以先了解清楚自己的意願,這樣才可以在訴訟種更為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維護自己的權益。

四、最後,若您仍有其他疑問,或不便進行材料准備的,您可以聘請一位專業的律師,為您提供相關服務。

如果回答能幫到您,請採納並點贊。

如能提供更為詳細的信息,我們可提供更為具體且有針對性的解答。歡迎您電話咨詢我們的專家。

熱點內容
教育部規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10-13 02:41:31 瀏覽:249
江蘇法官培訓學院方山 發布:2025-10-13 02:23:47 瀏覽:543
勞動法做滿一年年假有幾天 發布:2025-10-13 02:22:23 瀏覽:203
政治體制中的行政法誰譯的 發布:2025-10-13 02:22:14 瀏覽:343
高文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13 02:14:16 瀏覽:542
合同法顯失公平條款 發布:2025-10-13 01:59:59 瀏覽:702
勞務派遣法律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3 01:51:23 瀏覽:470
宣城市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10-13 01:47:33 瀏覽:192
經濟水平與道德水平 發布:2025-10-13 01:47:32 瀏覽:703
立法的許可權劃分 發布:2025-10-13 01:46:31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