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
① 2020法考主觀題難嗎
不難。來
主觀題考試為源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分值為180分,及格分數為108分。
主觀題考試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總共為5道題=4+1(2選1),其中行政法與商法為選座主觀題考試設置選做題的,應試人員可選擇其一作答。按照去年的特點,考生是需要放棄一科的。
(1)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應試規則》第七條:應試人員除攜帶必需文具外,不得隨身攜帶書籍、筆記本、紙張、報刊、電子用品、存儲設備及通信工具等物品進入考場。考場提供文具的,應試人員不得自行帶入。
考試期間,應試人員不得擅自關閉計算機、調整計算機顯示屏擺放位置和角度、搬動主機箱、更換鍵盤和滑鼠等外接設備,不得在考試機上插入硬體和安裝軟體。
② 行政法角度,中國的行政法治之路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與完善
首先、我國行政法律、法規以及現行規章多為實體之規定而少程序之規定,對公民義務性規定甚至於權利性規定不少卻缺少公民權利受到侵犯後怎樣予以救濟的法律規定。由憲法到各具體法律規范,我國公民享有若干權利,但這些規定大多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法律依據。司法實踐中這些權利的救濟往往因為法律沒有具體規定而陷入真空,如受教育權被侵犯後怎樣予以救濟,我國各部教育法規都沒有明確的司法或行政救濟條文,僅規定學生有權進行申訴,但是申訴之規定也沒有明確規定受理部門及程序,根本解決不了受教育權被侵犯的現實問題。近幾年來,大量受教育權訴訟案件的發生就是最好的明證。在該領域之內,一旦WTO成員方公民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在我國接受教育並發生受教育權被侵犯之時,我國政府該如何應對,畢竟我國受教育權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之規定與WTO規則之規定差距甚大啊。同時與我國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關於保障個人受教育權的規定也不一致。
其次法律、法規特別是行政規章之間沖突嚴重。「2003年10月22日的《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法與法撞車我們該聽誰的』再一次講述了『艾滋病疑似患者申請結婚登記』使婚姻登記機關無所適從的故事。涉及到國務院頒布的《婚姻登記條例》與《婚姻法》、《母嬰保健法》、《傳染病防治法》互相之間關於結婚登記必要條件之間的沖突;同年10月9日,重慶一名在校大學生申請登記在讓重慶教委尷尬為難之時也揭示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與《婚姻登記條例》、《婚姻法》之間的沖突。」而涉及入世的法律法規沖突特別是行政規章的沖突早在我國的《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五部分「與貿易有關的只是產權制度」第251條表A、表B,特別是表B第二部分加入時就廢止的四部部門規章,己說明我國目前的法規、規章沖突嚴重,急需清理。
③ 行政法治的對行政法治原則的分析
對於行政法治原則的分析,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闡釋,而是關繫到怎樣正確理解依法行政、如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對於樹立科學的法律意識、正確的指導法治實踐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行政法治原則的內涵
1、行政權力的從屬性。行政權力來源於法律的授予,並受到法律的制約,行政機關沒有自己固有的權力。行政權力的從屬性是對行政權力根本性質的描述,是對行政權力的基本定位。行政權力從屬性要求行政機關和公民的關系回歸現代憲政的體制之下,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而是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者。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公民對於行政過程有積極的參與權。現代政府是責任政府,即政府應該對其違法行政的行政行為承擔法律上的責任,而不只是政治上的責任。
2、行政權力的有限性。行政權力的有限性來源於其從屬性,行政權力的范圍局限於法律所賦予的范圍,超越這個范圍就是違法的。行政權力的有限性表現為行政權力可以涉及的領域的有限、行政權力內容的有限、行政機關可以採用的行政管理措施的有限。越權無效是各國行政法一個普遍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它成為司法審查的主要標准。行政行為的有限性劃分了公益和私益的關系,公益不能成為任意剝奪私益的理由,公共利益機關歸根到底是為廣大個人服務的,這是現代法治的重要觀點。
3、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表現是行政行為必須接受司法審查。行政行為必須接受司法審查,是由行政權力的從屬性、有限性和單方性、主動性的矛盾決定的。行政訴訟法界定了公民權利和行政權力在行政管理領域的界限。司法審查背後所蘊涵的是一種國家權力對另一種國家權力的干預和制約,是通過司法權力劃定行政權力的界限。司法審查的界限是有限的、審查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法律規定,司法權力不能無限干預行政權力。
(二)行政法治原則的外延
1、行政實體法治
(1)授權與限權相統一。授權與限權是對於行政權力法治的要求。行政權力來自於法律的授予,授權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限權,因為權力只能在授予的范圍內行使,超過范圍的權力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權力自身有擴張性,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權力會擴張到法律所賦予的范圍以外。所以,在授權的同時必須限權,即明確規定行政權力授予的目的、行政權力行使的原則、行政權力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等。
(2)依據法定許可權。行政主體只能對法定的事項、運用法律授予的權力、採取法律認可的措施,來實現管理的目的。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是違法的,必須撤消或者歸於無效。行政權力是一種執行權力。行政主體不能自創權力類型,不能超越自己的權利范圍對社會權利進行干預。
(3)無審查無行政。任何行政權力、行政措施都必須接受審查,不能允許無審查的行政權力存在。審查的形式有多種,司法審查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形式,它具有當事人啟動程序、在案件中結合具體公民權利進行審查以及獨立性、公正性特點。我國的審查還包括立法機關審查和行政機關內部審查。
2、行政程序法治
行政程序法治是指行政行為在實體上必須符合法律許可權、目的,在其程序上必須具有正當性。主要要求每一個程序步驟都具有法律的意義,即:不經過程序步驟的行為是違法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和實體結論有必然的、實質的聯系,不能拋開程序得出結論或者把程序當形式,實體的結論與程序相脫離。一些英美法系國家有案卷制度,就是要求行政實體結論只能依據行政程序中形成的案卷材料做出,案卷材料中沒有記載的不能作為最後行政實體結論考慮的因素。案卷表面錯誤是行政行為越權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行政程序制度中存在著程序與實體結論脫節的問題,要充分體現程序的獨立價值和法律意義。
④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首先要弄清兩個概念: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是按照國家憲法和有關組版織法的權規定而設立的,代表國家依法行使行政權,組織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也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機關是 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狹義僅指法院,廣義還包括檢察機關。在資本主義國家,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互不從屬;在社會主義國家,司法機關從屬於國家權力機關而相對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這是兩個權力相獨立的國家機關。依法行政,是針對以政府為代表的行政機關在行政上依照各項的法律規定;而公正司法,是要求擁有司法權的司法機關在司法的過程中做到合法公正、公平,不偏私等。
⑤ 什麼"法制監督"
法制監督的復主體及其形式有:制
1、立法監督。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彈劾權和條約權,這些權力構成對政府的直接的立法監督。
2、司法監督。司法機關所具有的監督權:行使違憲審查權;審理和判決行政訴訟案件。是一種外部的、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行政監督形式,是行政監督體系中強制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監督機制,也是國家運用監督手段維護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由專門的憲法法院或普通法院系統對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或行政措施進行審查,以判斷其是否違反憲法;由司法機關對於政府行政管理有關的行政糾紛進行審理和裁判,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司法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公務員實施的監督。
3、檢察監督。在許多國家裡,檢察機關是代表政府追究責任和提起公訴的機關,是一種行使司法行政權的國家機關,其所進行的監督可稱為檢察監督。
4、黨的監督。黨對政府及其官員的監督主要指執政黨的監督。
⑥ 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是邏輯層遞關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內部分。
依法治國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督等內容組成。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因為一個國家的整個管理活動,不僅是靠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社會管理機關來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級人民政府與國家執政機關的強制推進。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那麼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和實現基礎。
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大環境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大環境,就根本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裡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⑦ 行政法制的構成要素
1.兩要素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都持此觀點,當然,在要素的具體涵義上存在較大差異。如英國的依法行政由越權無效和自然公正組成。越權無效的核心內容是:越權的行政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這既約束行政實體行為,也約束行政程序行為。自然公正則指:一方面,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的意見,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無論在行政上,還是司法上,任何人不能未經審問就受處罰,行政裁判官和司法官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才能作出判決。另一方面,避免偏私,「不能自己作自己的法官。」(註:參見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77頁。)美國的依法行政構成兩要素表現為基本權利和正當程序。前者指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但這種法律必須旨在保護而不是摧殘人類固有的基本權利。後者指法律的實施必須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進行。 (註:參見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6頁。)台灣學者則主張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包括法律優越和法律保留。(註:參見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灣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25~229頁。)中國大陸也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有兩項:(1 )行政活動必須根據法律;(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 (註:轉引自胡建淼:《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
2.三要素說。認為依法行政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如日本有學者提出依法行政的三項內容為:(1)法律保留。建立議院內閣制、 議會制的民主主義,通過國會對行政進行政治限制。(2)法律優先。 行政立法、行政裁量和行政手續中存在著立法權優先的要求或者立法的統治問題。(3)司法救濟。通過法院對行政進行司法方面的事後救濟。(註:參見〔日〕和田英夫:《現代行政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頁。)法國的依法行政也包含了三項內容:行政行為必須根據法律;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機關必須採取行動來保證法律規范的實施。(註:參見王名揚:《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7頁。)
3.四要素說。依法行政構成的四要素說主要見諸中國學者的著述中。如有的學者歸納為:(1 )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必須依據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職權的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要旨;(4)任何違反上述三點規定的行政活動,非經事後法律認許,均得以宣告為「無效」。(註:參見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頁。)有的學者歸結為:(1) 所有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並執行行政法律規范;(2 )任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都不得享有行政法律規范以外的特權;(3 )一切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自始無效;(4 ))一切行政違法主體,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註:參見應松年主編:《行政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2頁。)還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就是要使一切行政管理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使行政管理活動合法化的前提條件;有法必依,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辦事;執法必嚴,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憲法和法律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的嚴肅性,不許有任何的任意性,行政活動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違法必究,在行政法范圍內,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違法行為向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承擔應有的責任。(註:參見侯洵直主編:《中國行政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4.五要素說。台灣學者張載宇對依法行政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素,即:(1)行政權之作出,不得與法規相抵觸。 不問法規規定之形式如何,均有拘束行政權的效力。行政權的行使必須遵守法規,不得與法規相抵觸。(2)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 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其權利。人民與國家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並非權力服從關系,而為行政法規所規定,人民對國家的義務與權利,自以法規所規定者為准。行政機關不得濫用其權力,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人民權利。且因行政權之作用為人民設定權利或免除其義務後,行政機關自身亦應受其拘束,不得任意更改。(3)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不得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或減免其義務。行政機關對於法規在同一情形下應為同一的適用。即對於人民權利的設定或義務的免除,均應依據法規為同等的措施,不得有例外的歧視。若無法規的依據,對於特定人賦予超過一般規定的權利,或免除一般規定所課之義務,均屬違法。(4)行政得自由裁量, 須受法規之限制,並符合公意。裁量不得超越法規所定之界限,如裁量超過其界限,則為違法。另外,裁量須適合於社會公意,如不合公意則為不當。(5)行政法規之適用,由行政機關本其職權主動為之。 如社會秩序不良,行政機關應主動適用治安或交通等法規,以維護或整飭秩序,而無須等待人民之請求。此與司法官適用法律采不告不理原則不同。(註:參見張載宇:《行政法概要》,台北漢林出版社1970年版,第99~ 101頁。)
⑧ 如果理解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O.Mayer曾說〝憲法會消逝,而行政法會長存〞,在德國威瑪共和時期,憲政發展從帝制轉為共和,然而行政法的改變確不大;Frize Werner也說過〝行政法作為具體化的憲法〞,在越尊重法治與法制的社會中,憲法一旦被改變,行政法也會相繼跟著調整改變,因此,所有的行政行為都不能違反憲法的規定,故憲法的地位往往高於行政法的地位。
憲法有一些基本原則,適用在行政法上,例如:
一、 民主國原則
所謂的民主國原則,最終的目的在於維護自由與保障民主,透過民主的思
想,使得國民主權及民主代議制度等憲法所強調之原則,得以落實在社會國家中,而國民主權及民主代議制度也同樣運用在行政方面,例如對行政程序法的影響以及對於地方自治的影響。在民主國家中,人民是公權力的主體,在立法權上,國民也享有政權及代議士的選擇權,在行政程序上,人民可以參與行政機關所主導之行政程序,並主張其權利,在聽證、當事人陳述、證據及信息公開等,再再顯示出國民主權及民主代議制度,因此民主國原則,充分運用在憲法及行政法上。
另外在地方自治上,此牽涉到中央與地方關系部分,中央立法權究竟可以管轄地方到何種程度,必須依據法律。因此針對行政法所探討之地方自治要求,也適用憲法之民主國原則。
二、 法治國原則
所謂的法治國原則,一般來說包括保障人權、分權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司
法獨立及國家行為之可預測性。在保障人權方面,這是法治國原則的目的;而分權原則主要是防止公權力的濫用,因此將國家公權力依其功能及水平化分為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而不同國家權力機關也必須分權;在依法行政原則上,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從事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則,不可逾越法律的規定,也必須遵守法律保留原則,此意謂對於特定之事物,未受法律規定或授權者不得為之;在司法獨立原則上,行政機關是否遵守依法行政原則,應該交由司法機關予以認定,至於在國家行為之可預測性上,法律必須明確定之國家限制人民之措施,就行政機關來說,只要其能依法行政,那麼行政行為就有可預測性;就司法機關來說,只要能依法審判,那麼人民對於司法審判行為就有可預測性;就立法機關來說,制定法律使人民對於國家立法產生可預測性,因此,無論是在保障人權、分權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司法獨立及國家行為之可預測性等憲法原則上,運用在行政法上就是法律保留及法律優位等原則的適用。
三、 社會國原則
所謂的社會國原則,一般來說是要求國家對於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之人民利益給予維護。對弱勢者予以保護,社會國原則要求的是國家實現社會正義,並建立社會安全制度與保障制度,以建構出和諧社會,這是憲法的重要內容,運用在行政法上,就是從干涉行政走向給付行政、行政行為的多樣化以及行政裁量必須考慮到社會國原則,以追求社會的實質正義。
總而言之,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是非常密切,二者許多基本原則都是同一的,只是行政法是憲法原則的適用,行政法作為具體化的憲法,在筆者舉例之民主國原則、法治國原則及社會國原則等憲法基本原則上,就可明確看出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也觀察到這些憲法之基本原則,是具體適用在行政法上,做為一位以憲法為主要研究對象之學習者來說,除了要學習憲法等基本原則外,更要深刻觀察與了解行政法的運用情況,時時反思,這才能充分體會到憲法與行政法之密切關系。
⑨ 如何理解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使命
我感覺行政比刑事和民事都枯燥得多。畢竟平常百姓接觸得太少。版 建議你好好弄懂了兩組概權念,就容易多了:具體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前者是重點) 行政訴訟/行政復議 搞清楚訴訟程序(由低級到高級),以及應該向哪個地方的哪個法院提起訴訟等。...
⑩ 司法局招考要考哪些科目
你如果想考司法局的公務員的話,就參加當地的公務員考試。如果是事業編性質的,也會有當地的事業編考試。如果是合同制的,那考試就完全看工作性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