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主要由組成
1. 行政法律關系由( )、( )和( )三部分組成
行政法律關系主抄體,行政法律關系內容,行政法律關系客體 。
作為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既包括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也包括相對人的行為;既包括組織的行為,也包括個人的行為。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不能僅限於人的行為,因為政府的行為和企業的行為同樣受行政法的調整。
從行為的方式上看,其客體既包括作為的行為,也包括不作為的行為。從行為的主體上看,國家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公民、駐華的外國組織和在華的外國人的行為都可以成為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
(1)行政法主要由組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用戶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2. 行政法制的構成要素
1.兩要素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都持此觀點,當然,在要素的具體涵義上存在較大差異。如英國的依法行政由越權無效和自然公正組成。越權無效的核心內容是:越權的行政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這既約束行政實體行為,也約束行政程序行為。自然公正則指:一方面,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的意見,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無論在行政上,還是司法上,任何人不能未經審問就受處罰,行政裁判官和司法官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才能作出判決。另一方面,避免偏私,「不能自己作自己的法官。」(註:參見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77頁。)美國的依法行政構成兩要素表現為基本權利和正當程序。前者指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但這種法律必須旨在保護而不是摧殘人類固有的基本權利。後者指法律的實施必須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進行。 (註:參見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6頁。)台灣學者則主張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包括法律優越和法律保留。(註:參見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灣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25~229頁。)中國大陸也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有兩項:(1 )行政活動必須根據法律;(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 (註:轉引自胡建淼:《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
2.三要素說。認為依法行政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如日本有學者提出依法行政的三項內容為:(1)法律保留。建立議院內閣制、 議會制的民主主義,通過國會對行政進行政治限制。(2)法律優先。 行政立法、行政裁量和行政手續中存在著立法權優先的要求或者立法的統治問題。(3)司法救濟。通過法院對行政進行司法方面的事後救濟。(註:參見〔日〕和田英夫:《現代行政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頁。)法國的依法行政也包含了三項內容:行政行為必須根據法律;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機關必須採取行動來保證法律規范的實施。(註:參見王名揚:《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7頁。)
3.四要素說。依法行政構成的四要素說主要見諸中國學者的著述中。如有的學者歸納為:(1 )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必須依據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職權的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要旨;(4)任何違反上述三點規定的行政活動,非經事後法律認許,均得以宣告為「無效」。(註:參見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頁。)有的學者歸結為:(1) 所有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並執行行政法律規范;(2 )任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都不得享有行政法律規范以外的特權;(3 )一切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自始無效;(4 ))一切行政違法主體,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註:參見應松年主編:《行政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2頁。)還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就是要使一切行政管理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使行政管理活動合法化的前提條件;有法必依,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辦事;執法必嚴,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憲法和法律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的嚴肅性,不許有任何的任意性,行政活動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違法必究,在行政法范圍內,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違法行為向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承擔應有的責任。(註:參見侯洵直主編:《中國行政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4.五要素說。台灣學者張載宇對依法行政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素,即:(1)行政權之作出,不得與法規相抵觸。 不問法規規定之形式如何,均有拘束行政權的效力。行政權的行使必須遵守法規,不得與法規相抵觸。(2)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 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其權利。人民與國家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並非權力服從關系,而為行政法規所規定,人民對國家的義務與權利,自以法規所規定者為准。行政機關不得濫用其權力,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人民權利。且因行政權之作用為人民設定權利或免除其義務後,行政機關自身亦應受其拘束,不得任意更改。(3)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不得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或減免其義務。行政機關對於法規在同一情形下應為同一的適用。即對於人民權利的設定或義務的免除,均應依據法規為同等的措施,不得有例外的歧視。若無法規的依據,對於特定人賦予超過一般規定的權利,或免除一般規定所課之義務,均屬違法。(4)行政得自由裁量, 須受法規之限制,並符合公意。裁量不得超越法規所定之界限,如裁量超過其界限,則為違法。另外,裁量須適合於社會公意,如不合公意則為不當。(5)行政法規之適用,由行政機關本其職權主動為之。 如社會秩序不良,行政機關應主動適用治安或交通等法規,以維護或整飭秩序,而無須等待人民之請求。此與司法官適用法律采不告不理原則不同。(註:參見張載宇:《行政法概要》,台北漢林出版社1970年版,第99~ 101頁。)
3. 行政法律規范由哪三個要素組成
行政法律規范由假定、指示和法律後果三要素構成。主要依據如下:
行版政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權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律規范都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或者是由國家權力機關依照其職權范圍,並按一定的立法與決策程序制定出來的,具體表現為不同法律規范形式的成文性規範文件;或者是雖然未經國家制定,但已經實際存在並為人們所遵守的行為規則,經過特定國家機關予以認可後也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如習慣法、司法判例等。簡而言之,行政法律規范必須是具有相應職權的各種國家機關,經過特定的決策與立法程序予以制定或確認之後,才能形成;沒有國家機關的合法制定或確認,就不能成為行政法律規范。
4. 行政法律構成要素包括那些內容
構成復要素:
(1)行政法律關系制主體(簡稱行政法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或行政監督主體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構成;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間的權利義務。
5.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內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容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6. 行政法又包含了幾個法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版復議法百、行政訴訟權法、國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7. 行政法規是由誰制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回法律,制定答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也就是說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8. 行政法部門除了行政法規外還有由什麼構成部門規章算嗎
行政法部門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行政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4、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5、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6、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7、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10. 行政法部門就是由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構成的對嗎
行政法部門是調整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