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時效規定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時效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07 19:17:23

① 行政訴訟法的時效解釋

訴訟時效是民法上的概念,人民法院不應當主動審查。而對於行政訴訟起訴期限,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進行審查,不用等待當事人的申請,也不必基於當事人的抗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要知道訴訟時效是民事訴訟上的專有概念,起訴期限雖源自於訴訟時效,但又與訴訟時效有明顯區別,起訴期限規定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之中,即起訴期限是由程序法作出的規定。實踐中一般表現為承諾在法定期間內的一定期限完成某項職責、提供優質服務、改善執法環境、自覺接受民眾監督等。如果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解決並進行相應的正式承諾,就相對人而言,其會基於行政機關的公信力而等待行政處理的結果,這就有可能超過起訴期限。如將此種情形排除在「不屬於原告自身原因耽誤起訴期限」之外,不僅會導致行政機關喪失政府公信力,更會導致行政行為脫離司法審查。人民法院會主動依職權審查起訴期限,如果超過起訴期限,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也就無法將訴爭提至法院並進行實體審理,當事人喪失的是「起訴權」;訴訟時效則規定在《民法總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之中,系由實體法作出的規定。人民法院並不會主動依職權審查訴訟時效,如果對方抗辯且已超過訴訟時效,人民法院則會依法拒絕保護,當事人喪失的是「勝訴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關於權利人在民事訴訟中對行政行為提出異議行政訴訟起訴期限是否應當扣除的答復》明確,對於行民交叉案件,權利人在提起民事訴訟過程中,對被訴行政行為提出異議的,可視為其主張權利。民事案件進入審理階段,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可從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從重新計算。

② 行政訴訟時效

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內超容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一般訴訟時效和法定訴訟時效的規定。

行訴法第4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行訴法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即法律有規定的訴訟期限從其規定。中國行政法律所規定的行政起訴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規定。

(2)最新行政訴訟法對時效規定擴展閱讀:

意義

關於行政訴訟時效的意義,應該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不是處罰權利人不及時行使請求權的行為,更不是保護義務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而是具有積極的法律意義。

1、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

③ 行政處罰復議和行政訴訟時效

一、行政復議時效的法律規定:

《行政復議法》第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計算,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當場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自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計算;

(二)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直接送達的,自受送達人簽收之日起計算;

(三)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郵寄送達的,自受送達人在郵件簽收單上簽收之日起計算;沒有郵件簽收單的,自受送達人在送達回執上簽名之日起計算;

(四)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通過公告形式告知受送達人的,自公告規定的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五)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事後補充告知的,自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收到行政機關補充告知的通知之日起計算;

(六)被申請人能夠證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自證據材料證明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應當向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送達法律文書而未送達的,視為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六條第(八)項、第(九)項、第(十)項的規定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未履行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依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有履行期限規定的,自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二)沒有履行期限規定的,自行政機關收到申請滿60日起計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應當告知其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行政復議機關和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二、行政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第四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司法解釋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司法解釋第四十三條規定: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

(3)最新行政訴訟法對時效規定擴展閱讀:

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區別

(一)處理機關不同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

(二)性質不同

處理機關的不同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制度。

對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行政救濟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活動,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訴訟救濟的手段。前者受行政程序法即行政復議法調整,後者則受訴訟法即行政訴訟法支配。

(三)受案范圍不同

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案件,而復議機關所受理的既有行政違法的案件,也有行政不當的案件。

也就是說,凡是能夠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爭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而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未必能夠提起行政訴訟。

另外,法律規定行政復議裁決為終局決定的,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以後,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從而使某行政爭議只能通過行政復議而不能通過行政訴訟得以解決。

(四)審查標准不同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不予審查。

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五)審理方式和審理制度不同

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上級對下級的監督監督制度,是高層級的行政權對低層級行政權的監督。所以監督是全面的,不僅限於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還包括對具體行政行為合理性的審查。

甚至不僅包括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而且在對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同時,還可以審查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章以下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行政復議一般實行書面復議制度,也就是說復議機關在審理復議案件時,僅就行政案件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不傳喚申請人、被申請人、證人或其他復議參加人到庭,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和費用;而行政訴訟一般不實行書面審理制度,當事人雙方必須到庭,相互答辯。

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也就是說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一般不得再請求復議;而行政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而且行政訴訟是行使司法權來審查行政行為,一般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性,則不屬於審查范圍。

(六)處理許可權不同

行政復議機關在復議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大有區別。行政復議機關通過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全面審查,依法可作出維持、責令履行、撤銷、變更、確認、賠償損失等行政復議決定。

行政復議以變更原處理決定為常見,而行政訴訟則只能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予以變更。這是因為,在行政復議中,審查機關與被審查機關屬於同一系統主體,而在行政訴訟中,審查機關是司法機關,被審查機關則是行政機關,是兩個不同系統的主體,它們受到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分工的約束。

(七)處理依據不同

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上級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為依據;而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則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以行政規章為參照。

(八)法律效力不同

行政復議一般沒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對復議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在法律規定復議裁決為終局裁決的情況下,復議才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不能再提起行政訴訟。

只有全國人大及其黨委會制度的法律才有權規定哪些案件的行政復議能夠有終局裁決權。行政機關自己制度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不能為自己設定終局裁決權。地方法規也無權規定行政復議的終局裁決權。

行政訴訟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無論有沒有經過行政復議的案件,一經行政訴訟,訴訟的裁判結果就是有最終效力的結果,不能再由行政機關復議。而行政訴訟的終審判決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遵行。

④ 處罰時效的規則

行政處罰時效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追究行政處罰責任的有效期限。


目錄
行政處罰時效
行政處罰時效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追究行政處罰責任的有效期限。
中文名
行政處罰時效[1]
外文名
Limi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enalty
快速
導航
期限
種類
按其所適用的階段不同,行政處罰時效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追訴時效。
即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者追究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逾期則不能對違法行為者施以行政處罰。這種制度主要在於促使行政機關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行政處罰法》只規定了這種時效制度。
第二種是執行時效。
即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後,逾一定期限仍未執行的,免於執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機關執行其行政處罰的時效未作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卻規定了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行政處罰的申請期限。該條規定:「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應當自被執行人的法定起訴期限屆滿之日起180日內提出。逾期申請的,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此條規定對那些自己不享有強制執行權而必須申請法院執行的行政機關無疑具有法定的時效限制,對避免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後久拖不決,不了了之的現象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同時,我們更加關注那些自己享有強制執行權而不必申請法院執行的行政機關,由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行政處罰的執行時效,往往在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後,因為各種原因,有的疏於執行,有的一拖再拖,有的不了了之,嚴重影響了政府和法律的權威。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要通過修訂,盡快確立行政處罰的執行時效制度,以促使行政機關及時執行行政處罰,提高行政處罰決定的有效性。
第三種是救濟時效。
即受處罰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在法定期限內行使或主張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否則即喪失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的不利法律後果。救濟時效制度雖然屬《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范疇,但其是行政處罰的救濟和監督的有效法律措施,對於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具有重大的法律意義。因此,無論是行政處罰相對人,還是行政機關,了解和掌握行政處罰的救濟制度都是相當必要的。筆者現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行政處罰的救濟制度作一簡單的論述。《行政復議法》第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根據該規定,行政處罰相對人因受到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而不服,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侵犯了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處罰相對人可以自接到該處罰決定書之日起60日內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提起行政復議申請。如果行政處罰相對人在上述60日內期限內因遇到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事件或者具有其他正當理由(如生病住院、被司法機關扣留等)而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上述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至60日。
行政處罰相對人在此期限內申請復議,上級行政復議機關必須受理。否則,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由於我國《行政復議法》的制定相對較晚,我國行政管理方面的許多實體法律對申請復議的期限規定不盡一致,有的規定5日,有的規定10日,有的規定3個月,長短不一,但大多數法律、法規規定的是15日。《行政復議法》對此的態度是少於60日的依《行政復議法》規定的60日申請期限計算,多於60日的則依相關實體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計算。再講一講《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處罰救濟時效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十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行政訴訟法》對各種情形下的起訴期限進行了不同的規定,行政處罰相對人既要注意實體法律對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程序選擇和時效規定,更要注意《行政訴訟法》上述各種情形下的起訴時效規定,這樣才能准確的把握行政訴訟的起訴時效期

⑤ 行政訴訟有效時效是多少年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拓展資料: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有:

1.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訴訟法的上述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以法律為尺度,作出公正的裁判。

3.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由此確立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特有原則,簡稱合法性審查原則或司法審查原則。

4.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這一規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體現。

在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中,一方是行政主體,它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處於管理者的主導地位;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他們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

⑥ 民法典規定的訴訟時效適用行政訴訟法期限的規定嗎

你發去規定的。才親十校使用行政。才簽發。期限的規定啊。也有規定,年年拆遷是規定多少天你必須嚴得。唉人家的說法去做

⑦ 行政上訴到高院時效限制在多少天

行政訴訟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判駁回上訴的決或者裁定是終審裁決,當事人不能再回進行上訴。但答是,當事人如果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九十條的規定,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行政訴訟法》沒有對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作出時間限制,但當事人應當及早搜集證據並提出申請,因為《行政訴訟法》第九十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如果當事人並及時提出申請,待判決、裁定執行之後,即使再審改派,還是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水區和旱區華成法碩 發布:2025-10-07 21:15:43 瀏覽:380
翠巒區法院 發布:2025-10-07 21:13:51 瀏覽:57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本法碩 發布:2025-10-07 21:13:50 瀏覽:390
襄城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10-07 21:13:49 瀏覽:671
新婚姻法一方有過錯提出離婚 發布:2025-10-07 21:11:49 瀏覽:369
漢代立法思想 發布:2025-10-07 21:05:32 瀏覽:14
2017司考行政法得分點 發布:2025-10-07 20:47:20 瀏覽:332
法官的工作職責 發布:2025-10-07 20:20:21 瀏覽:514
魔法學園韓國 發布:2025-10-07 20:03:47 瀏覽:810
印尼最新婚姻法 發布:2025-10-07 19:54:52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