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擅自離職的處理勞動法
1. 勞動法要是沒有給老闆說私自離職工資怎麼辦
勞動法是保護那些欠的合法合同的工作關系,那裡面的保障就相當於說如果你被公司開除的話,你可以領到六個月到九月的失業工資,這一次值的話也會拿到應有的報酬
2. 勞動者擅自離職,單位要做什麼工作,防止勞動者反告單位解除
實踐中勞動者在未提交任何書面報告,直接離開的情況。此種情況下,單位可以勞動者違反合同約定或嚴重違反勞動紀律、規章制度等為依據,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但應遵守法定程序。根據《勞動部辦公廳關於通過新聞媒介通知職工回單位並對逾期不歸者按自動離職或曠工處理問題的復函》規定,按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精神,企業對有曠工行為的職工做除名處理,必須符合規定的條件並履行相應的程序。認為:企業應先書面通知擅自離職的員工回單位上班或辦理離職手續,如離職員工接通知後仍不回單位上班或不辦理離職手續,達到嚴重違紀程度時,企業方可對曠工和違反規定的職工按上述法規做除名處理。同時,企業應特別注意通知和處理決定的送達方式,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直接送達職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親屬簽收。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郵寄送達,以掛號查詢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只有在受送達職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情況下,方可公告送達,即張貼公告或通過新聞媒介通知。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三十日,即視為送達。
《勞動法》第31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該規定既是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同時,根據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第31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除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的程序外,對勞動者行使辭職權不附加任何條件。因此,如本案中,王先生作為勞動者依法享有法定的辭職權,隨時可以向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因此,自王先生向單位提交書面辭職報告之日起,30日滿雙方勞動關系即已終止。當然,如果王先生該解除行為違反雙方勞動合同約定的,單位依法有權追究王先生的違約責任,但這絕不影響雙方勞動合同已經解除的事實。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因支付違反勞動合同違約金發生的爭議屬於典型的勞動爭議。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勞動爭議的仲裁時效為60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超過仲裁時效的仲裁請求,將不予受理,之後,即使當事人又訴至法院的,法院受理後查明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將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可見,把握好仲裁時效對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對於本案的情況,如何確定其仲裁時效的起算時間非常重要。對此,同樣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對於勞動者提交了書面解除勞動關系通知的,自提交後滿30日,雙方勞動關系終止,用人單位主張勞動者支付違約金的權利之仲裁時效開始起算,即用人單位應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60日內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
第二,對於勞動者擅自離職後,用人單位按照法定程序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的,雙方勞動關系自解除通知達到勞動者或公告滿30日終止。用人單位向勞動者追究違約金的權利之訴訟時效應從雙方勞動關系解除之日起算,權利應於60日內行使。
第三,對於勞動者未提交書面通知,用人單位亦未按照法律程序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的,雙方勞動關系一直存續,直到合同期滿才自然結束的狀況。我們認為,此種情況下,准確地講,勞動者所應承擔的違約責任並非違約解除勞動合同的責任,而是未按約定履行勞動合同的違約責任。對於追究此種違約責任的仲裁時效,我們認為,應從勞動者發生違約行為之日起算。可見,用人單位不及時對勞動者擅自離職行為做出處理的,更不利於保護其合法權益。
綜上,勞動者單方面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後,用人單位應依法履行相應的義務,如辦理解除手續和移交檔案等,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發生,同時把握好仲裁時效,依法通過仲裁和訴訟程序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在勞動者出現擅自離職行為以後,用人單位也應及時對其離職行為做出處理,同時同樣應把握好時效規定,及時追究勞動者的違約責任。
3. 如果員工擅自離職會有什麼後果
員工擅來自離職對用人單位造源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我國《勞動法》第10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支付賠償費用。這就是說,如果你擅自離職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你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另外,如果你擅自離職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招用你的用人單位得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我國《勞動法》第99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你真想在勞動合同期限未滿之前就離開原單位,你必須先與其解除了勞動合同。
4. 員工擅自離職公司不發員工工資這種情況因怎麼解決.
員工擅自離職用人單位應當結清工資,但勞動者應賠償損失。
勞動者擅自離職,指勞動者根據用人單位和自身情況擅自離職,而強行解除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的一種行為。因辭職或要求解除合同未准,擅自離職或違約出走;未說明原因不辭而別;受優厚待遇誘惑擅自「跳槽」等均屬擅自離職,屬於違法解除合同,按《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第18條規定,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工資是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各種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報酬,按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勞動者出勤結清工資。
結清工資和賠償損失應當分別計算、合並結算。
《勞動合同法》
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部
《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
勞部發〔1996〕354號
18.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應當嚴格按照《勞動法》的規定,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向用人單位提出。職工自動離職屬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按照《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承擔賠償責任。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九條 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5. 如果企業拖欠工資導致員工擅自離職有什麼後果
員工擅自離職,公司可以開除員工,而且備案到就業局後,就影響員工重新找工作。當然,公司拖欠工資,勞動者應該反映到就業局解決,而且因公司拖欠工資二辭職,可以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申請經濟補償的。
6. 勞動法擅自離職工資結算
勞動法沒有抄規定是否可以襲擅自離職,但是如果擅離職守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則需要賠償。但是如你所述,用人單位剋扣工資,已屬違法,你們可以不經通知用人單位的程序而隨時離職,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如果你想盡快拿到工資,盡量與他們協商,因為現在勞動仲裁的案子很多,會拖很長時間,一年半載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你不急需這筆工資,你可以慢慢和他們打這場官司,他們會賠很多。
7. 員工擅自離職是違反勞動法第幾條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版。
第三十七權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如果用人單位不和你協商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你必須等上一個月,否則單位可以根據依法制定的單位規章扣你錢。當然你覺得不服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免費的)
8. 工人未按工廠規定,擅自離職,工廠暫不支付工資違返勞動法嗎
工廠暫不支付工資,屬於違法行為,不管員工是什麼方式里的職員,該付的工資必須要按時付出去。
9. 勞動法對沒有交接過,私自離職的員工有什麼處罰嗎
「我是校區人事,我們校區有個老師自己把一封離職信仍在總監辦公桌上就專走了,沒有幫任屬何仁講,也沒做過交接,我可以把先前他不來的幾天算曠工嗎,如果不算,應該對他有什麼出發,」
先批評,你是學校的,注意錯別字太多。
再回答:勞動法不會對具體行為做具體處罰。用人單位會根據勞動法的精神制定相應的處罰條例。你校如有規可循則可依照章程處罰他。
10. 關於勞動法 擅自離職的問題!
擅自離職應當賠償用人單位損失,
勞動者擅自離職,是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立即解除合同不屬於擅自離職,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賠償,並應當按照勞動者本單位工作年限每年一個月本人工資支付經濟補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