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勞動法
A. 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1999年的合同法、1995年的勞動法,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繫到底以哪個為准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主要調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勞動法側重於權回利義務,答勞動合同法側重於勞動合同。合同法與前邊兩個法沒有什麼法律上的關系,合同法主要調整的民事合同行為,而不調整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由勞動合同法來調整。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制定了卻從來執行不下去,幾乎高達99.9%的企業都無視該法律,而勞動者則大
梁慧星說過,目前的勞動法並不適合當今中國社會。
C. 勞動法哪一條規定那個93年到99年遺留問題的交養老保險單位不交屬於那個啥不受
如果企業沒有為職工按時繳納養老金,企業應該和當地的保險公司進行溝通,可以延時補交。
D. 99年新合同法與舊合同法對比有哪些不同
新的《合同法》將三法合三為一,立法精神上最「搶眼」的改變,在於引入真正意義的「意思自治」,即對尊重當事人意志,對當事人間的契約(合同)交易給予了最為寬泛的制度邊界。新的《合同法》採用了大量的示範性的交易規則,來源於真正的市場交易過程,體現了市場交易的規律,而以意思自治(即所謂當事人主義)為精髓的合同法,則體現的是當事人主義,是對經濟理性主義的回歸,是內生的制度,其執行成本必然降低而交易成本得到節約。 新合同法明確規定了作為合同交易的當事人的資格,並輔之以委託-代理制度。這樣,進入交易的當事人首先有明晰的產權,新的合同法存在的目的就是使當事雙方能就產權進行成功的自願談判交易。
盡力主張合同有效性。 現行合同法的核心立法價值——追求效率,即鼓勵交易,體現現代化市場經濟對交易便捷的要求,力求簡便和迅速。具體體現在合同法中: (1) 締約主體寬泛。只要是平等的主體,在締約時具有締結合同的行為能力,合同法都承認起主體資格,以資鼓勵交易,繁榮經濟。 (2) 合同形式自由。合同是否採用書面形式,既不影響合同的成立,又不影響合同的生效。這個結論,本身就是鼓勵交易的立法宗旨的體現。 (3)《合同法》第24條規定了一種不可撤銷要約。對要約撤銷的限制,不僅縮短了交易的進程,還穩定了當事人之間的交易關系,目的只有一個,盡可能促成合同的成立,讓市場機制在資源優化配置中能夠盡可能地發揮作用。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進行了非實質性的修改,而要約人沒有提前聲明反對或者在事後及時表示反對時,受要約人的意思表示也構成承諾一般情況下,都構成非實質性修改,只要要約人沒有提出聲明任何條款都有不得修改或者在事後及時表示反對,受要約人的意思表示同樣構成承諾。由於把這個意思表示也作為承諾來對待,那就縮短了交易的過程。格式條款規定也有利於用來鼓勵交易。因為格式合同是為了交易的方便——由一方主體事先就擬訂好的合同,這樣就節約了締結合同的時間成本,但在格式合同中要注意雙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平衡。
E. 哪裡有1999年的勞動合同法
這個網上很多,而且也沒有99年的勞動法,95年的就有
F. 《新勞動合同法》頒布後,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有沒有廢止還有法律效應嗎
《勞動合同法》與《合同法》不是調整同一類法律關系的;《勞動合同法》主要調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訂立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關系;《合同法》主要調整民事主體間的協議方面的法律關系;目前,兩部法律都具有效力!
G. 勞動法問題
1、應當支付。理由:案例中屬於勞動合同到期用人單位方面解除勞動關系的情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補償金額:周某在用人單位9個月的勞動合同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
2、是。用工滿一年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滿一年之日起自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是。為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一項法定基本義務,這一法定義務已經我國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予以確認。用人單位一切不繳納或者不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行為均為法律所禁止的違法行為。用人單位的該違法行為,不僅違反了自身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而且還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必須就此所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如因該行為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還應當賠償勞動者的損失。
H. 國家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繳納失業保險金
1999年1月22日。
失業保險條例,1998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11次常務會議通過,1999年1月22日國務院令第258號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根據《失業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
重新就業後,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可以與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並計算,但是最長不得超過24個月。
(8)1999年勞動法擴展閱讀
參加失業保險,繳費滿1年以上並在停止繳納失業保險後60天內進行失業登記的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失業金。攜帶本人身份證,與用人單位解除、終止勞動關系的證明,失業保險金繳納手冊,繳費證明和1張1英寸近照辦理相關手續。
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滿5年的,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為842元。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滿10年的,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為869元。累計繳費時間滿10年不滿15年的,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為896元。累計繳費時間滿15年不滿20年的,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為923元。
累計繳費時間滿20年以上的,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為951元。從第13個月起,失業保險金月發放標准一律按842元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