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司法考試真題重復處罰
行為人的一個行為既違反行政法中某個法條的規定同時又觸犯刑法的某個法條規定,從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與犯罪的競合。在實踐中,一行為同時觸犯了行政法和刑法的情況大量存在,如偷漏稅、走私、破壞公共秩序等行政違法行為等,在行為構成犯罪的同時還觸犯有關行政法的規定。發生行政違法行為和犯罪競合的實施處罰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處刑罰。即對一行政違法行為己構成犯罪的,只由司法機關給以刑事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就同一事實重復處罰。這實際上也是「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具體體現。對於給予刑罰就足以達到懲處和預防行政犯罪的目的的,就沒有必要再由行政機關予以有關行政處罰。如:對於結伙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等流氓活動,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都作了處罰規定。刑法規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結伙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的」,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在處理這類違法行為時,對於違法者違法行為情節惡劣的,應當由司法機關給予刑事處罰,行政機關原則上就不應再對其適用行政處罰了。這是因為司法機關對違法行為人已經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而且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處罰其制裁程度已遠遠超過了行政處罰對其的制裁,因此行政機關再對其適用拘留等行政處罰已沒有必要,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適用刑罰後,便不得再適用行政處罰。
2.刑罰與行政處罰雙重適用。即對行為人除由司法機關予以刑罰處罰外,有關行政機關還應予以行政處罰。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行政犯罪具有觸犯刑法和行政法的雙重性,行為人也就應當相應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另一方面,刑罰與行政處罰的種類及功能的差異決定了在適用刑罰的同時還必須適用行政處罰以彌補刑罰的不足。刑法規定的主刑和附加刑的種類和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是人身罰和財產罰。僅適用刑法規定的刑罰在有些情況下不足以消除違法行為人犯罪的全部危害後果,也不足以徹底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適用刑罰的同時並處一定的行政處罰有利於更好地打擊犯罪,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因此是十分必要的,在實踐中也切實可行。如:對於偷稅。抗稅的違法行為,刑法只規定「違反稅收法規,偷稅、抗稅情節嚴重的,除按照稅收法規補稅並且可以罰款外,對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依照有關稅務法規的規定,對於有偷稅、抗稅行為的人,行政機關還可以吊銷其營業執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對違法者處以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還不足以挽回其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因而可以並處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以解決刑罰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刑罰和行政處罰並處的問題,有些是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如:刑法規定,違反海關法規,進行走私,情節嚴重的,除按照海關法規沒收走私物品並且可以罰款 外.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更多的情況是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是單處還是並處,這就需要執法人員在司法實踐中靈活掌握。如產品質量法規定,銷售失效、變質產品的,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依據這一規定,對於銷售失效、變質產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應給以刑事處罰,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給予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當然這一行政處罰必須是為了解決刑事處罰所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作出的。也就是說一行政違法行為觸犯了刑律,如果刑罰已對違法者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關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就應當免除;如果刑罰已對違法者作出了財產方面的處罰,如罰金,關於財產方面的行政處罰,如罰款就應當免除。
② 在司法考試中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一般都佔多少分左右
每年的司法考試,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佔分是:
2010年62分;2009年57分; 2008年57分; 2007年63分; 2006年65分; 2005年48分。
一、行政法分值多、體系獨特
行政法在每年的司法考試中的分值比例一般為8-10%,其中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集中了絕大部分考題。尤其是行政訴訟法號稱是行政法考試的「半壁江山」,佔一半左右的分值。
行政法的命題有幾個特點:
(1)綜合性。考單一法律、單一法條的題目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題目涉及幾個法律的幾個法條。
(2)理論性。行政法和憲法、法理學的關系非常密切,必須熟悉法條背後所隱含的理論。近年來的考試加強了對行政法理論的考察,比如要求用行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原則分析一個案例。
二、對學習行政法的建議
(一)弄清體系。
從總體上說,行政法可以分為五個部分:行政主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與國家賠償。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可以稱為行政法的總論,它們不是考試的重點,往往被忽略。但這恰恰是考生最大的誤區。作為理論基礎,必須牢牢掌握。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可以稱為行政法的分論,屬於行政救濟法,是考試的重點。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共性。比如,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在當事人、受案范圍、證據、決定(判決)等方面是一致的,而國家賠償也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相同或不同的部分,比較一下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對比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也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抓大放小
准備司法考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在全面基礎上抓重點,「全面撒網,重點撈魚」。從歷年真題中可以看出,行政法中的重點法律是《立法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及其解釋、《國家賠償法》及其解釋,要重點突破。至於《公務員法》、《政府采購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等,是非重點法律,一般了解即可。然而,對於重點或非重點的法律,都要進一步找出重點內容,重點掌握。我一貫反對「重點法條」的提法,它誤導考生只學習必考法條,其他的可以不管,這個思想看似功利實用,實則害人不淺。
③ 司考真題 關於行政法真題中兩道題的疑惑。
因為39中 被告是省政府
應由中院管轄
這不是個地域管轄的問題
A是級別管轄錯了
④ 司法考試行政法 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的區別
我國行政法沒有統一法典,所以行政法體系散見於各種調整行政主體和行政版相對人行政管理法律規范權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當中,您所問的問題我幾年前有發過帖子,內容太多,建議你直接網路引擎搜索一下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是參加司考最基本的問題,所以還是詳盡掌握一下比較好。另外司考考的是法學體系和培養法學思維,不要被表面現象給迷惑。應知應會是根本,不知不會是關鍵,祝你好運。
⑤ 行政法的行政處罰里 集中處罰是怎麼回事,請舉例。。
應該是「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
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是指依法將兩個或兩回個以上答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集中由一個行政機關行使,原行政機關不得再行使已集中的行政處罰權的一種行政執法制度。
例如,以前的城市管理有多個部門,往往會出現重復執法,重復處罰的現象。現在由城管執法部門來負責,就會避免了城市管理多部門,重復執法,重復處罰的現象。
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是指依法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集中由一個行政機關行使,原行政機關不得再行使已集中的行政處罰權的一種行政執法制度。
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改革源於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該法第16條規定,「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
⑥ 兩個違法行為但是違反的是同一部行政法同一條不同款怎麼處罰
對特種行業的行政處罰有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也有依據國家或地方的行政法規的。如旅館業,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六條旅館業的工作人員對住宿的旅客不按規定登記姓名、身份證件種類和號碼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將危險物質帶入旅館,不予制止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而依照《旅館業治安管理法》第十六條旅館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第九條規定的,公安機關可以酌情給予警告或者處以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如安徽省於2014年9月26日發布《安徽省特種行業治安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經營特種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存在治安隱患的,公安機關應當責令限期整改,並處警告;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公私財產損失,或者嚴重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財產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有關組織依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按照規定採集、上傳或者報送有關人員與物品信息的;(二)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視頻監控設備,以及刪改、傳播或者非法使用視頻監控錄像資料的;(三)未按照規定登記服務對象及相關物品信息的;(四)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違禁物品未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經營特種行業的個體工商戶,有前款規定四項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的,由公安機關處兩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因此,有法律規定的依據法律規定,無法律規定的依照地方法規處罰。
⑦ 2020司法考試主觀題,是不是行政法和商法這2個2選1來考
這考慮出去一定要注意,有一些政策是不一樣的,在司法鑒定里有一定的區別。
⑧ 遇到了一個司法考試的問題,就是關於行政法的一些問題
答案為AB
《行政復議法》第23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回構應當自行政復議答申請受理之日起七日內,將行政復議申請書副本或者行政復議申請筆錄復印件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十日內,提出書面答復,並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申請人、第三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行政復議機關不得拒絕。」本題中,甲5月4日向市公安局申請復議,市公安局應當在7日內,也就是5月11日之前將行政復議申請書副本發送給縣公安局;如果縣公安局在5月8日收到申請書副本,應當在10日內,即5月18日前,進行書面或者口頭答復,並提交作出罰款決定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材料;乙作為該行政復議的第三人,有權查閱被申請人的書面答復,但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拒絕。所以AB正確,CD不正確。
⑨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一定問題: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制裁,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今後不再重犯同一違法行為。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規定一事不再罰的范圍是有限的,僅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而不限制其他行政處罰種類的第二次或多次適用,在我國目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繁多、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解決多頭處罰、重復處罰的問題。可以說,這條規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理論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及其協調。但我們不能據此來否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存在,這條規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於理論上不成熟。
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所謂「違法行為」指當事人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而非其他違法或違紀行為。「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了一個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一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當事人在客觀上僅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違法事實。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後可以根據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筆者就一事不再罰原則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談點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一事不再罰原則的涵義
什麼是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