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不是行政法律行為是那

不是行政法律行為是那

發布時間: 2021-01-10 18:10:14

『壹』 下列行為中不屬於行政行為的是

下列行為中不屬於行政行為的是A。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構使用行政權力與其他方發生聯系。機關蓋房子與建築公司簽合同時是以商業身份而不是行政身份。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1)不是行政法律行為是那擴展閱讀:

人民日報治理之道:健全行政行為容錯糾錯機制

職權與職責相統一,是建設現代責任政府的基本要求。掌握一定職權的政府工作人員應恪盡職守、夙夜在公,主動作為、善謀勇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幹事。這就需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為勇於改革創新的幹部撐腰鼓勁,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干成事。

明確問責標准。我國現行法律中的行政問責,主要是指領導成員或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因決策嚴重失誤、工作失職、管理或監督不力。

在行政活動中濫用職權和實施違法行政行為,對群體性、突發性事件處置失當,用人失察或失誤,造成惡劣影響或重大損失等行為,承擔責令公開道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和免職的法律後果。

相關行政責任包含兩類:一類是內容較為明確、由直接責任人員承擔的法律責任,另一類是內容概括不明確、通常由部門或地區行政長官承擔的領導責任。實踐中,行政問責主要以後者為主,問責機制也主要以政治責任的形式啟動。

在以往的相關規定中,對這一責任的追究,要求責任人主觀上有過錯。如2009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中有「決策嚴重失誤」「因工作失職」等表述。

但實際上,因主觀過錯標准不明,基本實行無過錯的嚴格責任模式。這種模式難免使幹部有所顧忌、束縛手腳。

為了鼓勵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干成事,需要作出三個區分: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

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以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幹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也就是說,應建立健全容錯機制,為「試錯」者留出免責空間。但「容錯」並不是對亂作為的寬容,紀律和法律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設置責任清單。如何界定「工作失職」,是實行問責制度的難點。目前,許多地方正在推行政府責任清單制度,將其作為權力清單制度的配套制度,旨在全面梳理政府部門行使的職責,以清單方式列舉並公之於眾。

在實踐中,這一清單制度對責任主體規定比較多,在實施依據、責任事項和追責情形等方面還沒有清晰的梳理。作為「一張寫著政府部門責任的紙」,責任清單制度應兼具組織規范和行為規范的雙重屬性,完善規則內容,使其成為保證政府工作人員恪盡職守、有所作為的制度基礎。

對行政行為的過錯標准,需要科學設置、詳細規定,否則一方面會造成官員在行政決策中無從避險,另一方面會造成「嚴」制度「虛」落實。

此外,應建立在責任事故發生之前對行政行為實行日常監督的制度,對可能造成事故的失職不當行為進行追究,讓行政問責發揮風險預警作用。

堅持有錯必糾。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些地方不敢容錯是因為政府自身動態糾錯能力不足。實際上,敢於承認過錯、敢於糾正過錯,不但是責任政府理念下權責一致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對領導幹部加強從政修養的要求。

如果已發現決策失誤,就應重新履行科學論證、徵求民意等法定程序,把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以真誠取得人民的諒解。如果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將錯就錯甚至搪塞推責,其危害比錯誤本身更嚴重。

應對政府權力行使的程序、環節、過程、責任進行分解細化,並制定相應的行使標准、運行流程、監督制約制度。

這不僅是為了使問責有法可依,更是為了及時糾正政府權力行使的隨意、異化和濫用。加強行政問責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增強行政問責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有錯必糾、有責必問,目的是為了提高政府法治化建設水平,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貳』 「行政命令」是法律行為還是法律事件為什麼

行政命令是法律行為。

1、法律行為與法律事件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是法律關系主回體以意思表示的方式作出答的行為,即是否代表了主體的意志。法律行為是主體有意識的行為,而法律事件只是客觀上發生的能影響法律關系的狀態的客觀事件,不具有主體的主觀意識性。

2、行政命令如果相對於民事法律關系來說,可以認定為一個法律事件。因為行政命令對於民事主體來說是一個不帶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的公共行為,所以可以認定為法律事件。

『叄』 有沒有行政法律行為是抽象的。。。。。。

有的!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版。權
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決定、命令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為。如具體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等。

『肆』 請問什麼是要式行政行為和非要式行政行為

要式行政行為是必須具備某種法定形式或遵守法定程序才能成立生效。
如:稅務行政內復議決定應當以容《行政復議決定書》的形式作出,並加蓋稅務機關印章。
廣義的行政行為既包括行政法律行為,也包括行政事實行為;狹義的行政行為,僅指行政法律行為。
行政法律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行政服務職能過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旨在產生某種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不以實現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而以影響或者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
非要式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的對稱。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作出的法律不要求必須有一定行為方式的行政行為。其行政行為的方式無論口頭、書面,只要能表示意思即可。如治安管理處罰中的口頭傳喚,無使用書面的傳喚證的要求。非要式行政行為一般適用於下列情況:(1)情況緊急,來不及採取某些必要的形式;(2)行政行為的內容簡單,對相對人的權益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無須在形式或方式上要求等。

『伍』 「行政命令」是法律行為還是法律事件

1.法律事件 是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版滅的客觀事實。法律事權件可以分為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 如自然災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 (參見,網路)
2.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和屬性,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 (同上)

(我覺得是,法律行為。)

『陸』 行政指導是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

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

基本特徵
1.行政指導是非權力行政活動。不以國家權力為後盾。

2.行政指導是一種事實行為。不產生法律效果。

3.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屬於單方行為。

4.行政指導一般適用於有較大幅度彈性的管理領域。

5.行政指導適用法律優先的原則。

6.行政指導是一種外部行為。

『柒』 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通常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的行為。這種行為是行政主內體所有行為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容部。行政行為的效力主要表現為:
(1)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
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為,具有不可變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和不可爭辯力。
(2)行政行為具有拘束力
行政行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有關人員或組織必須遵守、服從。主要表現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拘束力。
(3)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
所謂「公定力」是指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不論合法還是違法,都推定為合法有效,相關的當事人都應當先加以遵守或服從。這是行政效率原則的要求。
(4)行政行為具有執行力
行政行為具有執行力是指行政行為生效後,行政主體依法有權採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為的內容得以實現的效力。

『捌』 下列行為不屬於行政行為的是

行政行為的法律特徵:
1.主體是行政機關,以及得到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非行內政機關組織體。容
2.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
3.行政行為必須是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法律影響的行為。
所以選C.調整機關內部人員工組分工
屬於單位內部管理.

『玖』 請問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屬於什麼法律行為顯然不是民事法律行為,也不是行政法律行為。

判斷屬於什麼法律行為的意義是什麼?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屬於行政許可的一個必要環節,不申請就無法啟動行政許可程序。當然不是民事行為,民事行為是地位對等的當事人之間。

『拾』 行政處罰是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作出的處理,那麼國務院也可以被行政處罰嗎

行政處罰適用的對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注意,對象裡面,不包括行政機回關!國務院不是公民、法答人或其他組織,是行政機關,不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熱點內容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發布:2025-10-07 03:09:28 瀏覽:533
經濟法基礎第三章記憶 發布:2025-10-07 02:56:40 瀏覽:289
勞動法關於春節返鄉回程假 發布:2025-10-07 02:45:36 瀏覽:451
經濟法判斷題並說明理由 發布:2025-10-07 02:35:15 瀏覽:776
合同法第12條的性質 發布:2025-10-07 02:31:29 瀏覽:175
秸稈禁燒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7 02:29:23 瀏覽:403
婦女維權法律知識講座講話稿 發布:2025-10-07 02:23:31 瀏覽:659
公務員法是屬於行政法范疇嗎 發布:2025-10-07 02:12:42 瀏覽:328
規定與批復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7 02:12:03 瀏覽:174
物業收據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7 01:58:33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