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如何界定工傷
❶ 勞動法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在以下情形中應當被認定為工傷:
1.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傷害的。
2. 在工作時間前後,若是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相關的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並因此遭受事故傷害的。
3.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而遭受暴力或其他意外傷害的。
4. 患有職業病的職工。
5. 因工外出期間,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遭受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此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也應被認定為工傷。
❷ 勞動法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分析:勞動法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如下:
1、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者因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2、患職業病的;
3、工作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的;
4、在工作中死亡的;
5、因公負傷致殘,舊傷復發的;
6、在維護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❸ 勞動法對工傷的規定
勞動法對工傷的規定:
1、申請工傷認定。當職工發生事故受到傷害後,作為用人單位也好,受傷職工也好,除了積極治療外,首先要把握好申請工傷認定的期限,這是受傷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保障的前提;
2、申請勞動能力鑒定。職工發生傷害事故,經認定為因工受傷後,緊接著的就是要確定傷殘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申請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勞動能力鑒定的期限,可以分為三種;
3、申請工傷待遇賠償。工傷認定也好,工傷等級鑒定也好,歸根結底是要進行工傷待遇賠償,確保當事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落實,不受侵害。
工傷賠償的期限:
1、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的期限是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後;
2、工傷認定結束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將工傷認定的有關資料保存50年;
3、視為工傷的情形之一是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一定的時間內搶救無效死亡,該一定的時間是48小時內;
4、工傷爭議仲裁申請期限: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
5、工傷爭議仲裁裁決期限:受理仲裁申請的45日內,案情復雜的為60日內;
6、勞動者不服工傷爭議仲裁裁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期限: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