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法規
㈠ 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辦法的第十五條
契稅徵收機關可以根據徵收管理的需要,委託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代征契稅,並按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支付代征手續費。
㈡ 廣西壯族自治區計劃生育處罰條例
沒查出來就沒事,要是被查出來,你和女方都要罰,按被查出時上一年的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3-5倍徵收撫養費。你倆要是年收入比較多的,罰的還要更多些。 辦法是有的,和所在街道/村婦女主任或計生辦等搞好關系,盡量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咯。 不過最省事的解決辦法是你倆去領結婚證,成為法定夫妻就沒問題了。 法律依據參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辦法》第32條http://www.gxrkjsw.gov.cn/Frm%e4%b8%bb%e9%a2%98_%e5%86%85%e5%ae%b9.aspx?ID=873&ClumnID=1202,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http://www.gxrkjsw.gov.cn/Frm%e4%b8%bb%e9%a2%98_%e5%86%85%e5%ae%b9.aspx?ID=870&ClumnID=1202
㈢ 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城市供水條例》辦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城市供水條例》辦法
(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通過,2000年9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5號發布。根據2004年6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7號修正)
㈣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是什麼時候頒布實施的
2005年1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㈤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全文是
[廣告]:
--------------------------------------------------------------------------------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
(2006年9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下簡稱《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實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支持、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及時協調、解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安全生產管理的機構,按照縣級人民政府明確的職責負責本轄區內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加強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從業人員和全社會的安全生產意識,提高生產經營單位和從業人員防範事故的能力。
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網路等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輿論監督,在履行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義務時,應當加大公益宣傳教育的力度。
第二章 安全生產保障
第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下列安全生產條件:
(一) 生產經營場所和設備、設施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要求;
(二) 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相關操作規程;
(三) 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四) 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
(五) 從業人員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特種作業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
(六) 為從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
(七) 法律、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條件。
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前款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的,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第七條 礦山企業、建築施工企業以及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產企業依法取得安全生產許可方可從事生產活動;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經營單位依法取得經營許可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第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責任;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協助主要負責人履行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其他負責人對各自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領導責任。
第九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履行《安全生產法》規定的職責,並定期向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報告安全生產情況,接受工會、從業人員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
第十條 礦山建設項目和生產、儲存危險物品、使用危險化學品等高危險行業的建設項目、具有較大安全風險的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編制安全設施設計,安全風險較小的建設項目在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時應當編制安全專篇。安全設施設計或者安全專篇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審查,審查部門及其負責審查的人員對審查結果負責。
第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報告制度。發現事故隱患,應當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隱患無法立即排除的,應當制定應急預案,編制整治方案、落實整治資金,限期排除,在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不能保證安全的應當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並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將重大事故隱患以及有關整治方案、應急預案報當地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
第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重大危險源登記建檔,建立監控管理制度,定期檢測、檢驗設施、設備和檢查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態,依法進行安全評估,制定應急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
生產經營單位可以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服務機構,對重大危險源進行檢測、檢驗和安全評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得為生產經營單位推薦或者指定中介服務機構。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每半年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一次重大危險源監控措施的實施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生產經營單位重大危險源監控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
第十三條 按照國家規定必須檢測、檢驗的特種設備、防護裝置、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和其他安全設備,應當由取得資質的安全檢測、檢驗機構檢測,檢測合格後方可使用。
第十四條 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和運輸單位以及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定期進行安全評價,並將安全評價結果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第十五條 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區應當與毗鄰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周邊公眾活動區之間保持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規定的安全距離。
第十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其設置的戶外生產經營設施進行經常性檢查和維護,確保安全。
第十七條 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爆破、大型設備(構件)吊裝、設備大修、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拆裝、危險品裝卸、超高堆垛物品、臨近高壓電線作業、密閉空間作業等危險作業時,應當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現場指揮和安全監護,確保操作規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實。
第十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出租、發包的場所、設備應當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事故隱患的,出租、發包方應當與承租、承包方在合同中明確事故隱患所在並約定整治責任方,場所、設備經整治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後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九條 歌舞廳、影劇院、體育場(館)、賓館、飯店、商(市)場、旅遊區(點)、網吧等公眾聚集的經營場所,其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 經營場所有人數限制的,不得超過限定人數;
(二) 在經營場所設置標志明顯的安全出口和符合疏散要求的疏散通道,並確保暢通;
(三) 在經營場所配備消防器材、應急廣播和指揮系統、應急照明設施,並確保完好、有效;
(四) 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
(五) 從業人員能夠熟練使用消防器材,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以及本崗位的應急救援職責;
(六) 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安全要求。
第二十條 礦山企業以及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按照不低於從業人員百分之二的比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但至少應當配備一人,從業人員在一百人以上的,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
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在三百人以上的,應當按照不低於從業人員百分之一的比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並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不足三百人的按照不低於從業人員百分之一的比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但至少應當配備一人,或者委託具有國家規定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格的工程技術機構、人員提供安全生產管理服務。
法律、法規對生產經營單位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二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有關經營管理人員、重要工種人員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安全培訓機構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並建立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檔案,如實記錄培訓的時間、內容以及考核情況。
第二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從業人員免費提供勞動防護用品,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和使用,並不得以現金或者其他物品替代應當提供的勞動防護用品。
第二十三條 礦山、道路交通運輸、建築施工企業以及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危險性較大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安全費用提取制度,保障安全生產資金投入。安全費用應當由企業自行提取、專戶存儲,專項用於本企業的安全生產,並接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以及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安全費用具體的提取、管理和使用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礦山、道路交通運輸、建築施工以及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實行專戶存儲,專項用於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搶險救災和善後處理。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的繳納、管理和使用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章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其他領導人和負責人對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領導責任。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以及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等支撐體系建設資金的投入;對上級安排的安全生產專項資金,應當加強監督管理,保證專款專用,並安排配套資金予以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重大事故隱患整治的監督,督促責任單位落實整治資金。
第二十七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接受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八條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月將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情況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時將有關安全生產的重要情況和信息向同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通報,並定期對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第二十九條 安全評價、培訓、咨詢、檢測檢驗等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並在資質證書核定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活動。
自治區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的資質管理工作,並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章 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行政區域內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經主要負責人簽署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應急救援預案的規定,制定演練計劃和組織實施,並結合實際及時修正。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應急救援體系,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建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隊伍。
第三十二條 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運輸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救援組織,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可以不建立應急救援組織的,應當配備應急救援器材、設備,指定兼職的應急救援人員,並與就近的應急救援組織簽訂救援協議。
第三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害需要搶救的,應當及時將受傷人員送到醫院機構,並墊付醫療費用。
第三十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按照下列規定分級負責:
(一) 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調查並審批結案,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二) 一次死亡三至九人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調查並審批結案,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三) 一次死亡十至二十九人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調查並審批結案,報國務院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備案;
(四) 一次死亡三十人以上的,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辦理。
上一級人民政府可以派員或者直接組織調查處理應當由下一級人民政府組織調查處理的生產安全事故;應當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調查處理的生產安全事故,上一級人民政府可以委託下一級人民政府組織調查處理。
法律、法規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五條 負責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檔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統計分析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情況,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出租、發包方隱瞞出租、發包的場所、設備存在的事故隱患的,責令限期改正,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承租方、承包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公眾聚集的經營場所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的,應當當場予以糾正,依法屬於其他部門處理的,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送有關部門處理,有關部門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未按照規定人數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可以按照應配人數,每少配一人處以5000元罰款,罰款總額不超過2萬元。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未按照規定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可以按照應培訓人數,每少培訓一人處以500元罰款,罰款總額不超過2萬元。
第四十一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決定。有關法律、法規對行政處罰的決定機關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三條 本條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㈥ 最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從什麼時候實行
根據2016年1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㈦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年修正)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
(2004年6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2004年6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屆第39號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決定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衛生、發展和改革、公安、工商行政、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教育、人事、統計等行政部門應當相互提供有關人口數據,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制度。」
二、第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婚後不育,經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並確診為不育症的夫妻,申請使用輔助生育技術生育的,應當持有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按照國家有關的輔助生育技術規定施行手術。」
該條第二款修改為:「從事輔助生育技術的醫療機構,施行輔助生育手術前,應當查驗當事人所持有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在手術中,應當按照技術常規操作。」
三、第五十一條修改為:「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施行輔助生育手術前未查驗當事人所持有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或者在手術中未按照技術常規操作,造成多胎生育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萬元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執業證書。」
此外,還作了一些文字修改。
本決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年修正本)
(2002年7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4年6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關於修改〈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修正)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人口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第三章 生育調節
第四章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第五章 獎勵與社會保障
第六章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維護公民實行計劃生育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團結、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具有本自治區戶籍和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居住的公民。
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遵守和執行本條例。
第三條 自治區貫徹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負責本條例的實施。
各級人民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綜合措施,引導公民自覺實行計劃生育。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工作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計劃生育協會、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並按期考核。
第二章 人口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九條、第十條的規定編制本行政區域的人口發展規劃,制定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前款規定的實施方案應當規定控制人口數量、增進生殖健康、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優生優育、加強經費投入、健全保障措施、完善考核評估等方面的內容。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人口綜合治理措施,制定和完善有利於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社會、經濟政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在制定與人口發展有關的社會、經濟政策時,應當徵求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的意見。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投入總體水平,使計劃生育事業經費的增長比例高於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確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所需的必要經費。
農業人口和其他無用人單位的城鎮居民的各項計劃生育獎勵經費由其戶籍所在地縣級財政支付。
第九條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有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計劃生育機構和工作人員;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有專人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工作責任制,確保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所需的人員和經費,並接受其住所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領導和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和監督。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衛生、發展和改革、公安、工商行政、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教育、人事、統計等行政部門應當相互提供有關人口數據,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發揮村(居)民自治組織作用,推行計劃生育工作。
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可實行合同(協議)管理制度。
第三章 生育調節
第十二條 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
第十三條 要求生育第一個子女的夫妻,應當在依法結婚後至懷孕三個月內持下列證明材料,到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領取服務手冊:
(一)雙方的戶口簿、結婚證;
(二)雙方所在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出具的本人婚育和收養狀況證明。
第十四條 夫妻雙方均是一千萬人口以下的少數民族的,由本人提出申請,經夫妻雙方所在單位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第十五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夫妻,由本人提出申請,經夫妻雙方所在單位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第一個子女經設區的市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確診為非遺傳性疾病致殘,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的;
(二)夫妻一方為二等甲級以上或者夫妻雙方屬二等乙級革命殘廢軍人的;
(三)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
(四)夫妻一方為烈士的獨生子女的;
(五)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個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第十六條 夫妻中女方屬農業人口,除適用本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由本人提出申請,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只生育一個女孩的;
(二)男到有女無兒家結婚落戶的(多女戶招婿,只安排其中一個);
(三)經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並確診,同胞兄弟中只有一個有生育能力的;
(四)定居在靠國境線五公里以內的鄉村,持有邊境居民證且連續居住10年以上的。
第十七條 夫妻中女方屬農業人口,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
(一)已脫離農業生產,在城鎮連續工作、生活五年以上,並有固定的住所和經濟收入的;
(二)持有二孩生育證,尚未懷孕,自辦理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之日起滿三年的。
第十八條 婚後不育,經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並確診為不育症的夫妻,依法收養一個子女後又懷孕並要求生育的,經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生育一個子女。
第十九條 婚後不育,經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並確診為不育症的夫妻,申請使用輔助生育技術生育的,應當持有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按照國家有關的輔助生育技術規定施行手術。
從事輔助生育技術的醫療機構,施行輔助生育手術前,應當查驗當事人所持有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在手術中,應當按照技術常規操作。
第二十條 符合本條例規定要求生育第二個子女的,生育間隔時間應當滿4周年,但女方年齡滿28周歲以上的,不受生育間隔時間限制。
第二十一條 符合本條例規定要求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夫妻,應當在懷孕前,持下列證明材料向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經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審查,並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領取二孩生育證後,方可生育:
(一)夫妻雙方的戶口簿、結婚證;
(二)夫妻雙方所在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出具的本人婚育和收養狀況證明;
(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可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其他有關證明材料。
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對上述材料進行審查,並將審查意見及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
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自接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的審查意見及有關材料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對符合生育條件的,進行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的,發給二孩生育證;對不符合生育條件或者公示期內有異議,經查證屬實的,不予發給二孩生育證,並以書面形式說明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四章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第二十二條 普及優生優育、生殖健康、避孕節育科學知識,建立健全孕情檢查、孕產期保健、隨訪服務制度。實行婚前醫學檢查,凡患有醫學上認定不應生育的疾病的禁止生育。
第二十三條 實行計劃生育堅持以避孕為主,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選擇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應當指導實行計劃生育的公民選擇安全、有效、適育的避孕措施。
向公民提供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避孕葯具應當安全、有效,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技術標准。
第二十四條 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為育齡夫妻免費提供下列屬於國家規定的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一)孕情、環情監測;
(二)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
(三)人工流產術、引產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
(四)輸卵管結扎術、輸精管結扎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
(五)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的診斷和治療。
前款規定所需經費,參加了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從生育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中開支;沒有參加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但有用人單位或者僱主的,由用人單位或者僱主支付;無用人單位和僱主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從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項目經費中開支。
第二十五條 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妻所需的避孕葯具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免費發放。
第二十六條 實行計劃生育接受絕育手術的育齡夫妻,經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依法批准再生育的,可以施行復通手術。施行手術所需的經費,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途徑支付。
第二十七條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發生的醫療事故,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的診斷、鑒定和管理,依照國家有關的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鑒定管理辦法處理。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和鼓勵計劃生育科研部門以及承擔計劃生育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的有關單位,開展計劃生育新技術、新葯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推廣工作。
第五章 獎勵與社會保障
第二十九條 男25周歲、女23周歲以上初婚的職工,除國家規定的假期外,另增加晚婚假12天;已婚女職工在24周歲以上生育第一胎的,增加產假14天,同時給予男方護理假10天;在產假期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另增加產假20天;對晚婚晚育者,婚假、產假期間,工資、獎金照發,不影響其應享受的福利及評獎評優。
第三十條 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經本人申請,由所在單位和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後,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並按有關規定發給保健費至子女年滿18周歲。
第三十一條 產假期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女職工,產假期滿後撫育嬰兒有困難的,由本人提出申請,經所在單位同意,可享受6個月至12個月的哺乳假,哺乳假期間,按其工資標準的80%核發工資,不影響晉級、工資調整和計算工齡。
第三十二條 實行計劃生育的職工退休時,按下列標准審批其退休金,但退休金不得超過其本人原工資總額:
(一)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或者婚後終身無孩的職工,退休時,提高退休金計發比例的5%;
(二)符合生育二孩條件,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職工,退休時,提高退休金計發比例的10%。
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 長期從事計劃生育工作,並獲得國家頒發的《計劃生育工作者榮譽證書》的計劃生育工作人員,退休時,由其所在單位給予一次性獎勵。
第三十四條 對已辦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獨生子女,在入托、入園、入學、升學、就醫、就業等方面,予以優先照顧。
第三十五條 職工接受節育手術的,按規定享受休假期。休假期間工資、獎金照發,不影響其享受的福利及評獎評優。
第三十六條 對已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城鎮困難居民應當優先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並提高10%的生活保障金。
第三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對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支持和照顧。
第三十八條 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給予適當補助。
第六章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
第三十九條 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
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依照國家《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的規定履行職責。
第四十條 成年流動人口跨市、縣外出務工、經商,應當到戶籍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辦理婚育證明。外省、自治區、直轄市到本自治區的成年流動人口,應當持有其戶籍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審發的婚育證明。
第四十一條 成年流動人口到現居住地後,應當向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交驗婚育證明。有關部門在辦理暫住證、營業執照、務工許可證等證件時,應當核查其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查驗過的婚育證明;對沒有婚育證明或者有婚育證明但未經查驗的,不予發證,並在5個工作日內將有關情況通報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
第四十二條 已婚育齡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項目的費用,有用人單位或者僱主的,由用人單位或者僱主支付;無用人單位和僱主的,先由本人支付,持現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證明和手術費憑證,由本人在其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報銷。
第四十三條 流動人口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相互通報制度。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被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開除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條件生育的;
(二)以收養形式規避法律、法規生育的;
(三)婚外生育的;
(四)非婚生育的。
第四十五條 因有本條例第四十四條的行為被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的,自被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七年內,不得錄用為國家工作人員。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規定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夫妻,女方年齡未滿28周歲,自生育第一個小孩之日起不滿4周年又生育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按照其提前生育的年限依法核對計算徵收社會撫養費,不滿一周年的按一周年計算。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對當事人是否存在婚外生育、非婚生育或者以收養形式規避法律、法規生育的行為,認定有困難的,可以要求當事人作親子鑒定,經鑒定,屬於婚外生育、非婚生育或者以收養形式規避法律、法規生育的,鑒定費由當事人承擔;不屬於婚外生育、非婚生育或者以收養形式規避法律、法規生育的,鑒定費由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承擔。
第四十八條 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後又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停止其子女原享受的獨生子女待遇;已領取的證書、獎金和獨生子女保健費等應當全部退回。
第四十九條 流動人口違法生育的,由現居住地或者戶籍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並將徵收情況通報戶籍所在地或者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
流動人口在一地因違法生育已依法被徵收社會撫養費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實再次被徵收。
第五十條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不依法履行協助計劃生育管理義務的,由其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改正,給予通報批評,並取消評選當年先進(文明)單位的資格;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一條 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施行輔助生育手術前未查驗當事人所持有的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或者在手術中未按照技術常規操作,造成多胎生育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萬元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執業證書。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並予以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拒絕、阻礙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執行公務或者聚眾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的;
(二)侮辱、誹謗、報復計劃生育工作人員或者故意毀壞其財產,嚴重干擾其家庭正常生活和生產的;
(三)虐待生女嬰的婦女或者不生育的婦女的;
(四)有其他破壞計劃生育行為的。
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實施計劃生育管理過程中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對行政機關在實施計劃生育管理過程中的具體行政行為,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四條 內地居民涉外及涉港、澳、台的生育問題,適用國家的有關規定。
第五十五條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社會撫養費的徵收管理,依照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具體管理辦法執行,國務院制定的具體管理辦法沒有規定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六條 本條例所稱的農業人口,是指本條例施行前具有本自治區農業戶籍的公民。
第五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廣西壯族自治區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修正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計劃生育條例》同時廢止。
㈧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開除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一)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生育子女的;(二)以收養等形式規避法律法規生育子女的;(三)婚外生育子女的;(四)非婚生育子女的。
第四十四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條件,未申請領取二孩生育證生育第二個子女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依法給予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依照《廣西壯族自治區禁止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四十六條醫療保健機構施行人類輔助生殖手術前,未查驗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出具的證明並保存證明復印件或者施行人類輔助生殖手術造成多胎生育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萬元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執業證書。
第四十七條規避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指使他人和頂替參加孕情檢查、病殘兒鑒定、計劃生育手術及手術並發症鑒定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或者衛生行政部門依據職權處每人次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給予批評教育並予以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拒絕、阻礙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執行公務或者聚眾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的;(二)侮辱、誹謗、報復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或者故意毀壞其財產,嚴重干擾其家庭正常生活和生產的;(三)虐待生育女嬰或者不生育的婦女的;(四)其他破壞計劃生育的行為。
第四十九條違法生育被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的,自處理決定履行完畢之日起七年內,不得錄用為國家工作人員。
第五十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侵犯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三)索取、收受賄賂的;(四)截留、剋扣、挪用、貪污計劃生育經費或者社會撫養費的;(五)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或者拒報人口和計劃生育統計數據的。
㈨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的附則
第四十抄七條 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襲:
(一)午間,是指北京時間12時至14時30分;
(二)夜間,是指北京時間22時至次日早晨6時;
(三)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是指轉基因生物在開放系統內進行研究、生產和應用的活動,包括田間試驗和商品化生產。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