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
① 什麼是提交答辯狀期間
提交答辯狀期間就是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後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答辯,這一段時間稱為提交答辯狀期間。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涉外案件當事人另有規定)」。
該條第2款又規定:「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給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答辯理由是答辯狀的核心部分,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就事實部分進行答辯。
對起訴狀中所寫的事實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表示意見。如果所訴事實全部不能成立,就全部予以否定;部分不能成立,就部分予以否定,並提出反證來證明符合客觀真實的事實,對原告或上訴人進行反駁。
二、就適用法律方面進行答辯。
一是事實如果有出入,必然會引起適用法律的錯誤,論證理由可以從簡;二是事實沒有出入,而原告對實體法條文理解錯誤,提出不合法要求的,則可依法反駁;三是在程序方面,如果原告起訴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沒有具備引起訴訟發生和進行條件,則可就適用程序法律進行反駁。
三、提出答辯主張。
在提出事實、法律方面的答辯之後,引出自己的答辯主張,即對起訴狀或上訴狀中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是完全接受,還是部分接受,明確提出對本案的看法,請求法院駁回起訴或上訴。
(1)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被告答辯狀什麼時候提交法院分以下兩種情況:
一、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住所的,被告答辯狀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答辯狀。
二、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答辯狀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三十日內提交答辯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三、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② 民事訴訟,開庭時提交答辯狀和證據可行嗎
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論是一審或二審,被告收到法院發送的訴狀內或上訴狀後均要容求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要求提交答辯狀只是在庭審前給被告一個辯解的權利,可以選擇提交或不提交,不提交的在開庭時進行辯論也可以。作為應訴方,不提交也是一種應對戰術,不提交答辯狀可讓原告不知被告的應對措施,不失為一種策略。
相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一百六十七條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③ 民事訴訟被告何時向法院遞交答辯狀
一般被告向法院遞交答辯狀期限為自民事起訴狀向被告送達之日起15日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3)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民事答辯狀在兩種情況下提出:一是原告向第一審人民法院起訴後,被告就訴狀(起訴狀)提出答辯狀。二是案件經第一審人民法院審理終結後,一方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就上訴狀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在收到原告的起訴狀和上訴人的上訴狀以後,應當在規定的期間內將副本送達被告或被上訴人,被告或被上訴人應當在法定的期限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和被訴人通過答辯狀,可以針對原告或上訴人提出起訴或上訴的事實、理由和根據以及請求事項,進行有的放矢的答辯,闡明自己的理由和要求,並提出事實和證據證實自己的觀點。這樣,人民法院可以全面了解訴訟雙方當事人的意見、要求,對如何合理合法及時處理好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國人大網
④ 收到法院的傳票15天內交答辯狀,不交有沒有什麼影響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不按法律規定遞交答辯狀的,並不影響法院審理,所以不交也沒有什麼影響。
⑤ 民事訴訟:如果被告沒在答辯期限屆滿前提交答辯狀,法律後果為
未能在答辯期內提交答辯狀的,可以在參加庭審時進行答辯。如果你需要向法庭提交證據,必須在提交答辯狀的期間內,將證據的復印件一並提交法庭。證據的原件則待正式開庭時帶到法庭質證。
⑥ 被告答辯狀什麼時候提交法院
分以下兩種情況:
1、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住所的,被告答辯狀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答辯狀。
2、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答辯狀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三十日內提交答辯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分別如下:
一、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1、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2、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3、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二、 第一百六十七規定: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三、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四、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有權在判決書、裁定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
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6)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答辯狀的其他規定如下:
1、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2、第一百二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⑦ 答辯狀可以在開庭時口頭答辯嗎
可以當庭口頭答辯。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該法律規定比較簡單,司法實踐中被告進行民事答辯時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開庭前提交書面答辯狀,有的當庭提交書面答辯狀,有的沒有書面答辯狀而當庭口頭答辯等。這些做法雖都不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規定。
(7)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第二百六十八條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二百六十九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有權在判決書、裁定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⑧ 一審庭審後被告方是否還可以向法院提交補充答辯書
提交答辯狀的時間應該在法定的期間內,被告的答辯狀提交應該在受到起訴狀副本的十五日內提交,超過這個期限將不能提交答辯狀。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第一百二十五條 送達起訴狀和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8)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關於二審程序的規定:
第一百六十四條 上訴權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一百六十五條 上訴狀
上訴應當遞交上訴狀。上訴狀的內容,應當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的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
第一百六十六條 提出上訴狀
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 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第一百六十七條 原審法院工作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
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第一百六十八條 審理范圍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⑨ 新民事訴訟法對被告不提交答辯狀有什麼規定嗎
答辯狀是被告(人)、被反訴人、被上訴人、被申請(訴)人針對起訴狀、專反訴狀、上訴狀、再審申屬請(訴)書的內容,在法定期限內根據事實和法律進行回答和辯駁的文書,是訴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文種之一。
答辯狀是法律賦予處於被告地位的案件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其有處置答辯權的自由,可以答辯,也可以沉默。
⑩ 民事訴訟中被告方不向法院遞交答辯書 有何後果
若是沒有出庭且不提交答辯書,那就推定你對原告所提意見無異議。
是否提交答辯狀是你的權利,由你決定,這一權利你不行使不會對你產生不利後果;你提交的證據應當在舉證期間內向法院提供;如果申請法院取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內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如果你證據充分,你相應的主張就會得到支持。
在法院發給被告的應訴通知書上規定有時間的,一般在簽收之日起15日內遞交答辯狀,30日內為舉證期限。
如有特殊情況,可以向法院說明批准後延期。
(10)民事訴訟法答辯狀提交擴展閱讀: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該條第2款又規定:「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給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該條第1款雖然規定了被告提出答辯狀的時限,但沒有明確規定被告在此期間不提出答辯的法律後果。
因此從該條第2款內容看,意味著被告即使不提出書面答辯狀也不會影響被告今後進行答辯。因此,在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被告答辯被設計成為任意性規定,成為一項單純的訴訟權利。被告不提出答辯狀對其實體權利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在庭審中,被告應該享有的訴訟權利並不因此受到任何限制。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在答辯期內向法院提交書面答辯狀並送達給原告的,所佔比例不會高於10%;二是律師工作實踐也證明,律師在代理訴訟案件時,也極少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提交或接到書面答辯狀。
於是乎《民事訴訟法》第113條所規定的書面答辯制度視乎在訴訟實踐中似乎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