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38條

行政法38條

發布時間: 2025-07-28 06:20:12

㈠ 新勞動法辭職三十八條和三十七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七條 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專根據本法第三十六屬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1)行政法38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㈡ 請問是應先開除黨籍再判刑還是判了刑後再開除黨籍

應該是先開除黨籍再判刑的。

但是黨章第38條:黨組織對違犯黨的紀律的黨員,應當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以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

嚴重觸犯刑律的黨員必須開除黨籍。

黨內嚴格禁止用違反黨章和國家法律的手段對待黨員,嚴格禁止打擊報復和誣告陷害。違反這些規定的組織或個人必須受到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追究。

你所說的這種情況是不一定必須開除黨籍的,他不是政治犯罪,不是說只要判刑都要開除黨籍的,黨章說的很清楚了,嚴重觸犯刑律的黨員才是必須開除黨籍,你的闡述中當事人才判了一年都是緩刑的,可見不是嚴重觸犯刑律。因此不一定非要開除黨籍。
黨章40條: 對黨員的紀律處分,必須經過支部大會討論決定,報黨的基層委員會批准;如果涉及的問題比較重要或復雜,或給黨員以開除黨籍的處分,應分別不同情況,報縣級或縣級以上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縣級和縣級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有權直接決定給黨員以紀律處分。
如果你真認為應該開除黨籍,你應該去其支部反應情況,要必須經過支部大會討論決定。你還可以去縣委和縣紀委反應。

㈢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合法行政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

1.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2.行政機關負有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二,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進行活動。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的關繫上:

其一,行政機關採取的行政措施必須有立法性規定的明確授權,這可稱為「職權法定」。在行政法上對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適用的規則是不同的,判斷他們違法的標准也是不同的,前者為「無法律即無行政」——後者是「法無明令禁止即自由」有著天壤之別。

其二,沒有立法性規定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利行政(以行政處罰、強制為典型代表),即剝奪相對人權利、課以義務的行政行為。

這一原則決定了在行政法領域判斷行政主體和相對人違法標準的不同。對相對人而言,違法往往是違反了強制性禁止規定;對行政主體而言,其實施的行為往往是沒有明確的法律根據即構成違法。當然,在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方面還包括無相應的事實根據、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與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二)合理行政原則

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

三個原則:

第一,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違反此子原則就表現為歧視對待,相同情況,差別對待;不同情況,相同對待。

第二,考慮相關因素原則,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時,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違反此子原則就表現為該考慮的不考慮,考慮了不該考慮的因素。

第三,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是必要、適當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行政相對人權益的方式,如果為達致行政目的必須對相對人的權益形成不利影響,那麼這種不利影響應當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並且兩者應當處於適當的比例。違反此子原則就表現為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與針對的對象不相稱,用「高射炮打小鳥」,「殺雞」用了「宰牛刀」。

(三)程序正當原則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子原則:

第一,行政公開原則,即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了解權。2008年5月1日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共5章38條,是中國首部調整、規范政府信息公開的行政法規,在2009年的司法考試中仍然重要。

第二,公眾參與原則,即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行政相對人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聽證。

第三,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其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其次是遵循法定時限。

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不增加相對人程序負擔,處處替相對人著想,方便相對人到行政機關辦理相關事宜。

(五)誠實守信原則

有三個子原則:

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真實、准確、可信。不能提供虛假信息和材料。

第二是信賴保護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決定。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為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對於被許可人而言,行政許可行為是授益性行政行為,屬於有利行政且由於被許可人因行政許可行為由國家機關所為,因此而產生了心理上的信任和依賴,據此對自己的相關財產或行為加以處理或安排。如果獲得行政許可後,行政機關隨意加以撤回和改變必然造成被許可人的損害,也會使行政機關失信於民,因此,一旦行政許可生效,行政機關一般不能撤回與改變。這就是行政許可的信賴保護原則的內涵。信賴保護原則作為《行政許可法》重要的原則之一,其目的首先著眼於對受益的相對人權益加以保護。

不能撤回生效的行政許可是原則,如果出現特殊的情況,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則可以撤回,但由此給被許可人造成的損害應當給予補償,可以撤回行政許可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頒發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一是頒發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第三是行政允諾應予兌現,行政機關應作其諾言的「奴隸」。實踐中,以下情況應適用誠實守信原則:

1.當行政機關作出兩個相互矛盾行政行為,往往一個是有利行政(在前),另一個是不利行政(在後),對行政相對人應適用信賴保護(誠實守信)原則;

2.授益行政後的行業「整頓」、收回、關閉、撤回、「停止」等,應適用信賴保護原則;

3.由於政策的變化相對人的行為從合法變成違法,應適用信賴保護(誠實守信)原則;

4.行政機關公告或決定允諾的條件和優惠不兌現時,應適用誠實守信原則等。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子原則:

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

第二是責任行政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㈣ 違反憲法第38條要懲罰嗎若要,是什麼。

《憲法》第38條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婦女權益保障法》的39條: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宣揚隱私方式損害婦女的名譽和人格。《民法通則》第5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更是第一次從司法實踐上肯定了人格尊嚴權,該司法解釋第一條規定:公民的身體權、人格尊嚴權受非法侵害的,有權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㈤ 《行政法》-----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程序(1)

 行政處罰的程序

一、行政處罰的實施程序

(一)一般程序 1、調查: (1)執法人數---不得少於2人,並出示證件。 (2)證據登記保存:條件-證據可能滅失後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程序---經刑偵機關負責人批准;期限---7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2、審核:由從事自能夠行政處罰決定審核的人員進行審核 3、決定: (1)原則: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 (2)例外:對情節復雜或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處罰,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 4、送達: (1)當事人在場的,當場送達;(2)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7日內送達。

(二)簡易程序 1、條件: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 (1)一般罰: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2)對公民作出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2)程序:一人執法;當場處罰,當場送達;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三)聽證程序 1、條件: 【一般罰】 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 【治安罰】吊銷許可證、2000元以上的罰款。

【注意1】拘留不屬於應當告知聽證的范圍,但屬於可以聽證的范圍。

【注意2】 除以上法定聽證外,聽證還有約定聽證的類型依申請啟動∶

2、時限:(1) 行政機關告知當事人聽證權利;(2).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3日內提出;(3)行政機關應在聽證會7日前告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3、迴避:參與該案調查程序的人不得擔任聽證主持人,其他利害關系人也要迴避

 4、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5、代理:當事人可以委託工1~2名代理人參與聽證

 6、筆錄:(1)聽證應當製作聽證筆錄,交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2).處罰聽證筆錄沒有案卷排他效力

【關聯法條】

《行政處罰法》第 38條1、2 款 調查終結,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決定∶ (一)確有應受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二)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四)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應當製作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二)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事實和證據;(三)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四)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行政處罰決定書必須蓋有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印章。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91條 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第95條 治安案件調查結束後,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處罰決定;(二)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三)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四)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作出處罰決定的同時,通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第96 條 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應當製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的名稱和號碼、住址;(二)違法事實和證據;(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四)處罰的執行方式和期限;(五)對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六)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決定書應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第101條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人民警察應當向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出示工作證件,並填寫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有被侵害人的,並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規定的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被處罰人的姓名、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公安機關名稱,並由經辦的人民警察簽名或者蓋章。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經辦的人民警察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㈥ 請網友幫忙解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處」,解釋得越詳細越好。

屬於法律時效的問題,另有規定除外的意思是其他法律特殊時效優先普通時效,有其他法規出現依據特殊的法規。
關於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具體規定散見於《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以及各部門行政法中,由於其中期限之長短千差萬別,立法理論及司法實務因此也從未象民法那樣做種類劃分。筆者參照我國民法通則,試圖將民事訴訟時效期間劃分為普通訴訟時效、特殊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三種,並依是否提起行政復議,對行政訴訟時效期間的種類作一劃分。

一、普通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3個月。《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為15日。《行政訴訟法》第38條第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特殊訴訟時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15日(郵政法、統計法、水污染防治法、葯品管理法等)、30日(漁業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經復議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處罰條例)、30日(海關法)、3個月(專利法)。

三、最長訴訟時效:由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期限很短,不利於行政相對人順利地行使權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釋》中,將行政訴訟最長時效分為兩種
一是行政相對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但未被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為2年。即第41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是行政相對人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涉及不動產的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對行政相對人起訴權的最長保護期限。

熱點內容
2016年葯事管理與法規第一章視頻 發布:2025-07-28 11:15:22 瀏覽:755
公司法什麼時候頒布 發布:2025-07-28 11:13:45 瀏覽:216
湖北法院李小菊 發布:2025-07-28 11:13:29 瀏覽:573
2014一建法規沖刺 發布:2025-07-28 11:12:12 瀏覽:76
最新勞動法關於五險一金的規定 發布:2025-07-28 11:01:50 瀏覽:125
2008年司法考試四川 發布:2025-07-28 10:54:35 瀏覽:159
勞動法對農民工工資標准 發布:2025-07-28 10:49:28 瀏覽:619
天津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7-28 10:49:26 瀏覽:226
合肥包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28 10:40:04 瀏覽:928
違反勞動法的管理制度 發布:2025-07-28 10:28:14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