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精神損害
❶ 刑訴法是否有精神損害賠償規定
沒有。
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內失的,有權在刑事訴容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❷ 刑事案件被害人就精神損害問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是否受理
刑事案件被害來人就精神損自害問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法院不會立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❸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金
1、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金得不到刑事法庭的支持,犯罪行為專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屬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2、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❹ 刑事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是什麼
按相關法律規定,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內損失的,人民法院不容予受理。另外,如果就精神損失賠償單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的,人民法院也是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❺ 為什麼刑事犯罪不賠精神損害賠償
來您好,關於附帶民事自訴訟案件賠償范圍是否應當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司法實踐中爭議很大,各方有不同意見。
理由包括: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和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經濟損失」的規定,這里的「物質損失」和「經濟損失」僅指物質財產損失,不包括精神損失。同時,刑事犯罪造成財產損失與單純民事侵權行為造成損失在應當賠償、能夠賠償以及法理上存在明顯不同。依據法律規定,對附帶民事案件與單純民事案件不應適用同樣賠償標准。2.《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賠償的數額標准高達幾十萬元,一旦被告人不能足額賠償,法院和被害人可能會認為其沒有悔罪誠意和表現,導致在刑罰訴求方面對被告人判處重刑乃至死刑,這會影響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❻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提出精神損害賠償可否支持
如果是民事訴訟,提出精神損害賠償,具有法定支持條件的是應當得到支持的。
如果是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一般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
1、《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最高人民法院對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議案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法辦﹝2011﹞159號)
對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039號建議的答復
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問題,我院的傾向性意見是: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依法只應賠償直接物質損失,即按照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害賠償,一般不包括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但經過調解,被告人有賠償能力且願意賠償更大數額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調解不成,被告人確實不具備賠償能力,而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堅持在物質損失賠償之外要求賠償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對於卻有困難的被害人,給予必要的國家救助。
❼ 怎樣理解「刑事犯罪案件中不能要求精神賠償」的規定或司法解釋
一、針對犯罪行為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法釋[2000]47號)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7號)進一步規定,「對於刑事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得更加具體,「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上述三個司法解釋以遞進的方式明確了受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還是單純的民事訴訟程序中,也不管是針對刑事責任人還是刑事責任人以外的保險公司,只要受害人的精神損失是犯罪行為造成的,其訴請的精神損害賠償均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二、受害人訴請精神損害賠償限於不涉及犯罪的侵權案件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否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司法理論界與實務界爭執不休的話題,倍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支持者認為,盡管罪犯被判處刑罰可使受害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慰藉,但仍不足以撫慰受害人的痛苦,刑事處罰是無法替代受害人被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與痛苦的,而經濟賠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緩解或者消除精神上受到的傷害,犯罪案件中免賠精神撫慰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成本,等於是縱容犯罪;
反對者認為,罪犯承擔了刑事責任,使受害人得到了精神撫慰,就不應另行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且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再一次明確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7)刑事訴訟法精神損害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既指對物質損害的賠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補償。
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不能彌補受害人名譽,榮譽等損失時,還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來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以物質形式彌補和減輕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對侵權人予以制裁。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限於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格權種類,不能任意擴大。
❽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提出精神損害賠償可否支持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里明確界定了附帶民事訴訟只能因遭受「物質損失」而提起,在立法層面排斥了對精神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賠償請求的可能。同理,根據司法解釋,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參考法律條文:
A 【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B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 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D 最高人民法院對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議案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 法辦﹝2011﹞159號
對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039號建議的答復
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問題,我院的傾向性意見是: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依法只應賠償直接物質損失,即按照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害賠償,一般不包括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但經過調解,被告人有賠償能力且願意賠償更大數額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調解不成,被告人確實不具備賠償能力,而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堅持在物質損失賠償之外要求賠償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對於卻有困難的被害人,給予必要的國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