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我國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是指在勞動就業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它是勞動法中所規定的准則。 (2)關於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學界還存在一些爭議。一般認為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平等就業和雙向選擇原則和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等。 第一,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 我國《勞動法》對促進就業作了專門的規定。國家促進就業的措施主要有:①國家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②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以增加就業機會。 ③國家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④國家建立和健全勞動就業的服務體系。 第二,平等就業和雙向選擇原則 平等就業是指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均享有平等的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就業資格的平等,即勞動者的就業資格是平等的,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二是就業能力衡量尺度的平衡,即社會對公民的勞動行為能力要以同一標准進行衡量。 雙向選擇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愛好以及才能等自由選擇職業,而用人單位有權根據實際需要自主選擇勞動者。雙向選擇有利於發揮僱傭雙方的能動性。 第三,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 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的主要體現就是為特殊群體提供特殊就業保障。特殊就業保障的對象包括婦女、殘疾人、退役軍人和少數民族人員。《勞動法》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第十四條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這兩條是對特殊就業保障的規定,體現了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
2. 勞動法的八個基本要素
沒有這個說法。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宗旨:
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核心。版調整勞動關系權重點,確定勞動標准。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3、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勞動法律關系的要素有:
1、勞動法律關系主體(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2、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勞動力)
3、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
3. 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1.勞動關系協調的合同化原則;2.勞動條件的基準化原則;3.勞動者保障的社會化原則)。
供參考。
4.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
(一)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
(二)三方性原則
(三)勞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
(四)勞動法主體利益平等原則
5.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及其特點
勞動法的主要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但並非所有社會勞動關系均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狹義的,一般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點是: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勞動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釋放其腦力和體力的勞動能力以從事物質創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務。在我國勞動者包括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我國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用人單位是指使用和管理勞動者並付給其勞動報酬的單位,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在我國用人2.勞動關系是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是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工業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非個人勞動、農業勞動和家庭勞動關系。
所謂實現勞動過程,就是勞動者參加到某一用人單位中去勞動,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工作條件相結合,強調勞動過程,就是強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生產過程,從而與物物交換的實現過程相區別。一般來說,物物交換的關系屬於民法的范疇,與勞動過程沒有直接聯系,因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在我國,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產生於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和工業勞動過程中,非單位的個人僱傭關系和農業勞動關系、家庭成員的共同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
3.勞動關系具有人身、財產關系的屬性。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就是將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內交給用人單位支配,因而勞動關系具有人身屬性。這一屬性也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使用、管理,直接關繫到勞動者的人身,關繫到其健康和生命,關繫到其勞動能力、勞動人格、尊嚴的維護,關繫到其工資等物質權利的保護;這種人身屬性也決定了勞動者必須親自履行勞動義務,並應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按照勞動力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勞動。勞動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屬性,是指勞動者有償提供勞動力,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由此締結的社會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性質。而無償、義務、慈善性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這種財產關系與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有一定區別。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主體之間因交換物化了的勞動(勞動成果)而發生的財產流轉關系,而勞動法調整的是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
4.勞動關系具有平等、從屬關系的屬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是通過現代契約形式——勞動合同確定的,雙方當事人在建立變更或終止勞動關系時,依照平等、自願、協商原則進行,因而勞動關系具有平等關系的屬性,不具有懲罰性、強制性。但由於雙方力量的不平等,勞動關系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一般而言,勞動者處於相對弱勢。同時勞動關系具有從屬性,勞動關系一經確立,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身份、組織和經濟上的從屬關系,用人單位控制和管理勞動者,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6. 簡述工資立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國的工資立法原則主要包括按勞分配原則、工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原則專和工資總量屬宏觀調控原則。
第一,按勞分配原則。按勞分配即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與我國的經濟制度相適應,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可知,按勞分配原則是我國的工資立法原則之一。
第二,工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原則。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目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工資水平,正是由此目的決定的。根據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工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原則是我國的工資立法原則之一。
第三,工資總量宏觀調控原則。我國正處於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市場機制不完善,勞動力市場不健全,所以,國家還需要對工資總量進行宏觀調控。根據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工資總量宏觀調控原則是我國的工資立法原則之一。
7. 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項
勞動關系協調的合同化原則;
勞動條件的基準化原則;
勞動者保障的社會化原則;
8.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1、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保護勞動專者合法權益屬的原則;
3、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勞動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9. 簡述勞動就業原則的概念及其具體內容。
(1)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是指在勞動就業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它是勞動法中所規定的准則。
(2)關於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學界還存在一些爭議。一般認為勞動就業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平等就業和雙向選擇原則和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等。
第一,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
我國《勞動法》對促進就業作了專門的規定。國家促進就業的措施主要有:①國家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②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以增加就業機會。 ③國家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④國家建立和健全勞動就業的服務體系。
第二,平等就業和雙向選擇原則
平等就業是指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均享有平等的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就業資格的平等,即勞動者的就業資格是平等的,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二是就業能力衡量尺度的平衡,即社會對公民的勞動行為能力要以同一標准進行衡量。
雙向選擇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愛好以及才能等自由選擇職業,而用人單位有權根據實際需要自主選擇勞動者。雙向選擇有利於發揮僱傭雙方的能動性。
第三,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
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的主要體現就是為特殊群體提供特殊就業保障。特殊就業保障的對象包括婦女、殘疾人、退役軍人和少數民族人員。《勞動法》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第十四條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這兩條是對特殊就業保障的規定,體現了照顧特殊群體就業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