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建立
A. 形成勞動關系和建立勞動關系有什麼不一樣
不以建立勞抄動關系為目的的勞動合同可以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效。勞動雙方建立勞動合同的基礎就是雙方建立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關系這個基礎,勞動合同本身無意義。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B. 關於勞動法裡面勞動行政關系的題
行政相對人是來指行政管理法自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行政相對人是指處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的個人、組織。任何個人、組織如果不處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而處在其他法律關系中,就不具有行政相對人的地位,不能賦予其「行政相對人」稱謂。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包括整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和單個具體的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所有處於國家行政管理這下的個人、組織均為行政相對人。而在單個的具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只有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相應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組織,才是該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具有行政相對人的地位。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為實現勞動關系而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有關行政法律規范所形成的權力(權利)和義務關系。由此看,職業介紹機構和勞動者有可能成為勞動行政相對人。
C.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律規范調整行政關系而產生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我國勞動領域專中的一部分行政關系屬由勞動法調整,從而形成了勞動行政法律關系。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勞動行政主體和勞動行政相對人雙方。勞動行政主體指,勞動行政機關、兼有勞動行政職能的其他行政機關。另外,經授權具有一定勞動行政職能的機構,如職業介紹機構等,在代理一定勞動行政職能時,也屬於勞動行政主體。勞動行政相對人,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於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即勞動行政主體和勞動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主要是勞動行政相對人按照勞動行政主體的管理要求實施的行為以及所支配的物和無形資產。如,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的行為,即訂立、變更和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又如,用人單位使用勞動力的行為,即用人行為。
D.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
勞動法律關系?
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的勞動關系,以及其他跟勞動關系相關的法律關系。
E. 85 勞動關系的建立以什麼方式為准
什麼是勞動關系的建立
勞動法律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關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體系。因此,勞動關系的建立在勞動法律體系中處於關鍵位置,其決定著勞動者是否能夠享受勞動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關系的建立以訂立勞動合同為主要標志。但是,在實踐中出現了很多用人單位用工卻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現象。針對這種違法行為,勞動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有關規定、司法解釋,明確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也享有勞動法律規定的勞動者權利。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勞動合同法》調整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也就是說,引起勞動關系產生的基本法律事實是用工,而不是訂立勞動合同。訂立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義務,也是證明勞動關系的重要證據之一。即使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只要存在用工行為,該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即建立,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享有勞動法律規定的權利。
《勞動合同法》規定引起勞動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是用工,其目的是保護事實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權益,並不是肯定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行為。相反,《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為了既方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又督促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規定了三項措施:
一是放寬了訂立勞動合同的時間要求,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了書面勞動合同,其行為即不違法。
二是規定用人單位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內訂立了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在此期間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三是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然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除在不足一年的違法期間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外,還應當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F. 勞動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不是一個法律體系…………
行政法簡單說就是調整政府的行政管專理與公民的被行政管屬理之間關系的法律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
勞動法裡面有勞動監察行政部門可以對用人單位進行監察,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內容
附:中國法律部門體系
憲法,刑法,民商法,訴訟法,行政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經濟法
G. 什麼是勞動關系的建立
用人單位招用勞來動者未訂自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H. 勞動行政關系與勞動法律關系的差別
勞動合同關系不同於勞動關系 一、兩者在邏輯關繫上具有統一關系 在勞動合同制度全面推行之後,勞動關系的確立開始更多地取決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達成一致。如果沒有特別的理由,對於是否確立勞動關系、與誰確立勞動關系、確立怎樣的勞動關系均只能由勞動者意思自治。所以,市場經濟國家產生勞動關系的一般形式是勞動合同。甚至可以說,勞動關系全部為勞動合同關系,二者具有統一性。勞動合同的訂立是確定勞動關系最主要的事實。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勞動合同,不僅包括書面勞動合同,還包括口頭等其他形式的勞動合同。 二、兩者在事實上的具有統一性 勞動合同關系體現了一種意思自治的精神,它已承認合同當事人的獨立人格、意思自由為前提。當勞動者有權訂立勞動合同時意味著他真正成為了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人,同理當用人單位有權訂立勞動合同時則意味著它真正實現了用人權(用工權)。但勞動關系這一概念則並不強調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它只考察勞動者是否從屬於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是否獲得了對勞動者所有的勞動力的支配權等事實上的因素,所以在很多時候當事人之間並沒有勞動合同關系但仍然會產生勞動關系。我們認為,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確立勞動合同關系與勞動關系的統一性是有重大意義的,它體現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確立勞動關繫上的自覺精神,是對二者獨立人格的肯定。
I. 下列關於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有( )。
【答案】A、B
【答案解析】勞動行政法律關系它是通過簽訂勞動合同所形成的,.企業職工和用人單位都屬於勞動行政相對人
J. 建立勞動關系的條件是什麼,怎麼區分勞動,勞
一、建立勞動關系的條件是什麼
首先,勞動關系的建立與雙方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無關,只要用人單位開始用工,則雙方的勞動關系成立。無論雙方是在之前還是之後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系的建立只能是開始用工之日。
其次,簽訂了勞動合同,不一定證明雙方已經建立了勞動關系,勞動合同的簽訂只是對雙方勞動關系建立期間的權利義務進行書面約定,最終合同是通過雙方來履行的,如果一方為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造成的結果就是為履行合同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
最後,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是雙方對勞動合同(包括事實勞動合同)的履行。
二、怎麼區分勞動、勞務關系
1、兩者產生的依據不同。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
2、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經濟法調整,而勞動關系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3、主體資格不同。
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則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時都是法人或組織;勞務關系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4、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
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著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外,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等,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但勞務關系的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彼此之間無從屬性,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沒有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這是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最基本、最明顯的區別。
5、是以誰的名義實施工作以及由誰承擔責任不同。
事實勞動關系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勞動者屬於用人單位的職員,其提供勞動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構成用人單位整體行為的一部分,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責任,與勞動者本人沒有關系;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務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在提供勞務過程中純粹是由於自身的過錯給第三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該損害與僱主無關。
6、合同內容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
勞動合同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勞動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法》規定的條件等。勞務合同受國家干預程度低,在合同內容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7、內部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不同。
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僱傭契約或者說從屬的僱傭契約。企業對職工遵守內部規章制度的情況有進行獎懲的單方權力。而勞務合同雙方發生爭議,只有勞務合同本身可以作為解決爭議的依據,任何一方的內部規章制度不能成為雙方權利義務的依據。
8、勞動力的支配權不同。
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在勞務關系中則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
9、參與經營管理的權利不同。
作為勞動關系中的職工,有權通過工會、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監事會等途徑參與企業的民主管理,就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經營決策、職工獎懲、工資制度、生活福利、勞動保護和保險等事項行使批准、提議或發表意見等權力。但是,作為勞務合同關系中的勞務提供者,則不是企業的內部員工,不享有上述權力,無權干涉或者過問企業的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