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訴訟法八十二條之規
A. 有關"行事訴訟法"的論文
二、理論成就
(一)表徵
行政訴訟法公布施行前,我國的行政法學研究無論規模、影響都不大,起草制定行政訴訟法本身就促進人們研究行政訴訟以及相關的行政法上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而行政訴訟法的公布實施則對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推動起了極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可大致分類如下:
1.自1990年至今,各報刊雜志(全國性的)關於行政訴訟的論文有5000餘篇;關於行政訴訟的著作有200餘部。
2.自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行政訴訟法的研討會(全國性)舉行過8次,分別討論了許多行政訴訟法以及相關的行政實體法、程序法的重大問題。
3.促進了行政法學作為法學學科在高校的發展。過去不但社會上許多人不知行政法為何物,就是法學專業的大學、大專學生甚至也不知道行政法為何物。行政訴訟法的實施過程。提出了許多行政法的問題,行政法學研究教學的重要性已為越來越多的決策者、學者所認識。作為其必然結果,現在行政法已成為大專院校法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且從中分出行政訴訟法這一學科,可能將來還會分出國家賠償法學科,這對深化我國在行政法學上的研究,擺脫我國法學研究相對落後的局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到目前為止,行政法學教材有20餘本,專著也有一批,部門行政法或經濟行政法的研究也漸進繁榮時期。
(二)理論突破
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對行政法學、訴訟法學研究的推動作用極大
首先,行政訴訟法對"行政主體"理論的產生發展起著直接作用。既然行政機關不再僅僅是籠統地對自己的活動結果負責,那麼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哪個具體行政機關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怎樣負責,誰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等。尤其是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被授權組織與被委託組織的不同主體資格,行政法學界的同仁們認識到,行政機關還不是一個確定的法律概念,什麼樣的行政機關的組織作行政訴訟中的被告,要用新的理論概念去說明。因此,行政主體理論應運而生。而對行政機關自身機構林立、職責許可權不分明等問題,行政訴訟法實施後,反映得更加突出
、鮮明了,變革的呼聲因而更加強烈。這方面,理論尚在積累過程中,成熟的理論必將推動這方面的改革和相應的立法向前邁進。
其次,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還推動了行政法學界對行政行為的理論研究。由於行政訴訟法對受案范圍做了原則規定,法學界對如何界定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和外部行政行為,同部行為有哪些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由於司法實踐不斷促進,這些方面的理論研究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和突破。這其中關於行政規范的研究,幾年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行政訴訟法確定了行政法規的"依據"地位和行政規章的"參照"地位,如何依據,如何參照,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的地位問題都成為理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漸漸清晰明了,可以說將為正在起草過程中的立法法"對症下葯"打下良好基礎。行政訴訟的制定實施,還使得對行政許可、行政合同、行政徵收、行政處罰、行政裁決、行政強制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化。
第三,促進對行政程序的理論研究。中國傳統上有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傾向。而行政機關習慣於辦事不重視程序,往往是只要"把事做得了"就好。行政訴訟法從廣義上說是行政法中屬於程序法的部分,而且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判定違法行政行為的標准之一是違反法定程序,因此程序問題研究引起法學界及實際工作部門同志的重視,實屬必然。其中關於行政程序約束行政機關違法或濫用職權方面的作用,行政程序的具體制度、不同行政行為應予採用的程序規則等均有較前深入的論述。關於享有行政法上實體性權利,就應承擔行政法上程序性義務的說法,有理論突破,亦應引起立法機關或擁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或擁有制定規范性文件權的行政機關的重視。關於行政程序的論著已有幾本,當然理論深度還有待發展。
第四,促進了對行政違法、行政責任的研究。過去對行政違法,往往簡單地套用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使對行政違法行為的研究理論脫離實際。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由於對行政違法的具體表現形式有所規定,所以研究行政違法成為一種現實需要,關於行政違法的構成,表現、相應責任的研究有很大進展。行政違法構成已擺脫舊有俗套,形式實用、具有行政法特色的行政違法構成理論。這對後來制定的國家賠償法中確定賠償責任原則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第五。關於行政訴訟法研究。由於司法實踐的需要和推動,行政訴訟法的研究有不少重點突破。如對受案范圍、原告資格、證據、判決形式、審判方式等。但是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對行政訴訟法本身的價值,在理論上的估計並不充足。行政訴訟的許多理論或實踐問題,還有待於理論與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互相結合才能有進一步的突破。由於我國行政訴訟法是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經驗教訓基礎上制定的,起點較高,具有先進性,因而盡管我國開展行政訴訟的研究時間並不長,最多有十幾年的時光,但以這方面的研究卻是碩果累累。
三、行政訴訟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問題
1.行政訴訟法立法本身存在的問題
①受案范圍的規定中,法律對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界定尚不夠明確。如關於行政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能否被訴;公關機關借刑事偵查之名實施的濫用職權行政行為可否被訴;行政機關對工作人員獎懲任免之外其他決定能否被訴;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執行職務的其他行為是否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能否被訴;行政機關居間裁決、調解、處理等行為能否被訴等,法律都未明確規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法院實際做法也不一,有的作為行政案件受理,有的不作為行政案件受理。物別是行政訴訟法關於"對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的范圍規定不明確,造成實踐中很多誤解與曲解,有些法院擴大解釋"等決定"的范圍,限制了原告合法訴權,也給被告規避法律創造了機會。對諸如登記權、考試權、了解權(知情權)、結社權等與人身權、財產權相關的其他權益未加列舉,給法院立案造成障礙。
關於行政機關對平等民事主體糾紛的居間裁決處理的性質及可訴性,行政訴訟法未予規定,造成行政復議條例就該問題所作的解釋與立法不盡一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也前後矛盾,同時也暴露出法律關於行政判決形式的規定有一定不足,顯然缺少一般的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形式。
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事實行為,如毆打、開槍、使用武器警械,能否被訴,法律無明文規定,難以與國家賠償法相銜接。
B.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事訴訟法第八十條偷越國邊境罪是什麼
第三百一十八條【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專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屬列情形之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多次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或者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人數眾多的; (三)造成被組織人重傷、死亡的; (四)剝奪或者限制被組織人人身自由的; (五)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檢查的; (六)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 (七)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犯前款罪,對被組織人有殺害、傷害、強奸、拐賣等犯罪行為,或者對檢查人員有殺害、傷害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C. 孩子犯行事罪,檢察院認其初犯情節輕免於起訴。這最終算什麼罪他在大學學法律,是否影響將來就業
對,檢察院的不起抄訴包括三類。法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你說的情況屬於前者,法定不起訴,所以應該不算受過刑事處罰的。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一百四十二條 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D. 行政案件與行事案件分別及立案條件
1、兩種行為的性質不同。公安行政行為是行政執法行為,有的是基於違反公安行政管理法規的違法行為而作出,有的是為防範各種危害治安的因素不致發生危害而作出,重在管理刑事偵查行為是刑事執法行為,基於對觸犯法律的犯罪行為而作出,重在打擊。刑事偵查行為與有些公安行政行為雖然都具有制裁性,但其程度不同,公安行政行為是一種較輕的法律制裁,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而刑事偵查行為則是一種最嚴厲的法律制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2、兩種行為作出的法律依據不同。公安行政行為的依據是公安行政法律規范,包括公安行政法律、公安行政法規、地方性公安法規、公安部規章、省級和省會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地方人民政府規章,民族自治條例、及上級公安機關、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可見,公安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具有多層次性和廣泛性。刑事偵查行為的法律依據刑事法律規范,主要有《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有關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刑事案件立案標准等有關刑事偵查工作的規定。刑事偵查行為的法律依據則具有高層性和集中性的特點。
3、兩種行為的結案結果和決定機關不同。公安行政行為只在公安機關內部操作,最終由公安機關決定結案。結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對違法行為人給予行政拘留、沒收財物、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扣)執照(許可證)等公安行政處罰;一種是對人身採取更嚴厲的強制措施,如對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對吸毒成癮者強制戒毒、對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勞動教養等。刑事偵查只是刑事訴訟的一個環節,刑事案件一般要經過公安、檢察、法院三道工序,最後以法院的判決結案:①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沒有犯罪事實的,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日限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以及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幾種情形的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和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六十八條的規定,由公安機關決定撤銷案件結案。②檢察機關對經過兩次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對具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檢察機關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4、兩種行為所適用的程序不同。公安行政行為適用的是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由各種公安行政執法程序所組成,如治安管理處罰程序、道路交通管理處罰程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消防管理處罰程序、出入境管理處罰程序、邊防管理處罰程序、勞動教養案件辦理程序、公安證照辦理程序等,適應公安機關內部行政管理職能的分工,各個程序相對應的公安行政管理實體法不同。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的這種多樣化、分散化特點,是公安行政管理事項的多樣性、分散性決定的。刑事偵查行為適用的是刑事訴訟程序,是刑事訴訟法和公安部為貫徹實施刑事訴訟法制定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規定的,體現高度集中、統一的特點。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的另一特點是執法行為所需的環節少,簡單、快捷,時間要求短,適應對治安問題快速、高效處理,與此相比較,刑事偵查程序則要復雜、繁慢得多,時間也相對較長,適應對犯罪案件質量的更高、更嚴的要求。公安行政行為與刑事偵查行為所使用的法律文書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使用的是公安行政法律文書,後者使用的是刑事法律文書,這些文書在名稱、格式、所載內容上均截然不同。
5、在同一案件、同一事件中需要同時實施兩種行為的,它們的地位,作用不同。在些種情況下,刑事偵查行為一般處於中心、主導、支配地位,公安行政行為則處於從屬、次要地位,起支持、配合、服務於刑事偵查工作的作用,公安行政行為在此往往根據刑事偵查工作的需要而作出,作為一種偵查策略而使用。在有多名違法犯罪人員的同一案件中,有的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有的人的行為只構成違法,公安機關對犯罪行為實施刑事偵查行為,對違法行為實施公安行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兩種行為則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主次輕重之分。
E.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內容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的內容:
第八十九條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
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
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七日以內,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4.訴訟和仲裁都是解決糾紛兩個法律途徑,為了保證訴訟仲裁的順利開展,國家有一系列的訴訟仲裁法規,保障了訴訟仲裁的運行,其中也規范了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維護司法的威嚴和公正。
二,拓展資料:
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1.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3.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F.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判多少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6)行事訴訟法八十二條之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內容過多,僅摘錄一部分。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