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的的本質
1. 我國婚姻法屬於()a廣義,b狹義婚姻法,c實質婚姻法,d形式婚姻法,e程序訴訟法
這題看得我蛋都碎了
選B D
狹義婚姻法不解釋
既然有法律條文了就是形式法律。
2. 實質問題和程序問題的述訟時效,分別適用什麼法律
實體問題適用實體法,比如民法方面的問題,訴訟時效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
程序問題要看你所說的是什麼類型的程序問題,如果是訴訟程序方面的問題則適用程序法,此時則不存在訴訟時效的問題,只是有期限限制。
3. 求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本質差異,請詳細點,不需要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二者最來根本的差異是解決的糾紛源等級不同。刑事訴訟是以解決作為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或者單位與國家之間關於該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如何確定這一糾紛為目的的訴訟;而民事訴訟是解決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民事責任如何確定這一糾紛為目的的訴訟。其他的區別都是由這個本質區別派生出來的。例如刑事訴訟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即通常所稱的「國家公訴人」),就是因為糾紛一方當事人是國家這個原因所決定的。
1、規章最具有實質意義的程序是徵求意見。在起草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過程
中和初稿擬定之後,應當徵求公民、社會各組織的意見。
2、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大體上和立法差不多。
5. 司法是什麼意思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內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容
我國的司法機關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從廣義上理解也可以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軍隊保衛部門、監獄等負責刑事偵查的機構。
在我國,司法行政機關的內涵和職能,既不是上面所述廣義的,也不是狹義的,而是政府對司法工作進行行政管理的專門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是各級政府的組成部分。
(5)訴訟法的的本質擴展閱讀
在歐美國家,「司法」一詞大都同時作為學理和法理上的概念和各國實定法上的用語而存在。美國的司法概念,依其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以「事件及爭訟」(Cases and controversies)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
而且,美國法院審理案件時,附帶對有關法令進行違憲審查,這是司法的本質性義務。日本戰後對美國司法制度全盤照收,因此,在對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態度。
6. 在國際私法中區分程序問題與實質問題有什麼意義應採用何種劃分標准
一、在國際私法中區分程序問題和實質問題的意義:
在於,如果一個回問題答被識別為程序問題,就應適用法院地法;如果一個問題被識別為實質問題,就可能適用外國法。
二、劃分標准:
不同國家、不同學者對程序問題和實質問題的劃分標准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大陸學者指出,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他們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實體法,而法院與當事人和第三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程序法。美國學者庫克認為,實質問題和程序問題可以因不同目的而作不同的劃分,只要不給法院造成不便,就不一定是為了沖突法的目的將這些規則識別為程序規則。
三、區分程序問題和實質問題的目的:
是要界定什麼問題由法院依本地法判決方為正當。一般來說,那些會在實質上影響結果的所有爭議都可歸類為實質性的,而關於訴訟的日常例行規則,即案件中對其結果影響甚小的方面,可歸類為程序問題。
7. 法律如何才能公平公正(最好以實質上和程序上兩個方面回答)
國家司法機關在運用特定職權處理各類案件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版即堅持程序公正權),准確合理地確認和分配具體的權利義務(即實現實質公正),保證不同案件中的人在相同情況下獲得同樣的待遇(即實現形式公正)。
優先照顧程序公正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必然選擇
8. 破產取回權的破產取回權權利本質
1、破產取回權分為一般取回權和特別取回權,前者基本上所有國家的破產法都有規專定,名稱上可能不屬同,後者在我國一般體現在出賣人取回權,行紀人取回權、代償取回權目前沒有規定。
2、破產取回權雖然在破產法中理論上將其確定為取回權,但是取回權是基於民事法律,體現為返還原物,只是因為其在破產法中的行使特點才稱之為破產取回權。
9. 關於民事法律關系
論文關鍵詞:民法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工具理性
論文摘要: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體系中的一個核心理論。把握民事法律關系理論,就能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對於指導民事立法、司法及民法教學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也是由民法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它是民法的核心和靈魂。國家制定各種民事法律規范的目的是要求人們以其為根據設立各種民事法律關系,使人們的行為納入民法調整的法律軌道。民法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民事法律關系。民法學研究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發生根據的各種民事法律規范,研究發生民事法律關系的各種原因,研究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與消滅的規則。民事法律關系理論是民法學理論的基礎,也是研究民事立法和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主線。把握這個基礎和主線,對正確理解和適用民事法律有指導意義[1]。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
通說認為,法律關系的本質在於,因法律的規定而在當事人間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的鼻祖薩維尼在論及法律關系的本質時明確指出,法律關系的本質,就是劃定個人的意思所能獨立支配的范圍,此謂「權利」,構成了法律關系的事實要素。因此,法律關系的本質就是權利,法律關系的形式就是權利的形式[2]。
然而,近代以來,有不少德國學者認為法律關系的本質是關系或連帶,並對權利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批評。他們主張,在法律關系中並不只是純粹的權利,法律關系概念也給權利人的義務留下了空間,即權利者也負擔義務。應從關系的角度,看待法律關系的內容及當事人的地位。所以在民法上,要以關系化了的法律關系為核心概念,而不是以權利為核心的概念。例如,拉倫次教授認為,法律關系,一般來說,從一個人看是他的「權利」,從另一個人看就是一種義務,或者說是一種法律上的約束。就其結構說,所有的法律關系同我們稱為「法律上的基礎關系」的相互尊重關系一樣,包含法律關系的主要要素,即權利和與之相應的義務[3]。
毋庸置疑,在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這對矛盾中,民事權利顯然居於主導地位。民事權利的主導地位表現在:民事義務的設置是為實現民事權利服務的,不是為義務而權利,而是為權利而義務。因此,只有在一方主體享有權利的前提條件下,他方主體承擔義務才是必要的;權利的主體可以通過拋棄權利的方式來免除義務主體的義務,而義務主體則絕對不可能通過免除自己的義務來消滅權利主體的權利。這說明,在權利與義務這個統一體內,是權利決定義務,而不是義務決定權利[4]。義務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是為權利而被動存在的,其目的是為權利的,其執行由權利發動。由此也就決定了民法必須以權利為本位,將規范的重心放在權利的取得、權利的行使、權利的保護等問題上,這也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之所在。
二、民事法律關系諸要素及其辯證關系
對於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學界存在三種觀點。一是三要素說,即民事法律關系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構成。二是四要素說,即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包括主體、客體、內容和責任。三是五要素說,即民事法律關系是由主體、客體、內容、變動及變動的原因構成。通說認為,民事法律關系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要素構成。如前所述,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是權利。但在一項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僅包含權利,而且還有義務。權利義務是歸屬於人的,即法律關系的主體;而權利和義務則是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和義務都要指向具體的對象,即法律關系的客體。主體之間憑借客體這一邏輯紐帶而彼此之間建立了聯系,聯系的內容即為權利義務。至於此種聯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的理由及其效果則是權利義務之變動以及變動的原因問題,它們並不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構成要素。民事法律關系都是不斷變動的,考察任何一種民事法律關系都應當了解變動的原因及其變動的效果,這就意味著必須查找一定的法律事實,但法律事實畢竟是外在於法律關系的,它是將抽象的法律規范與具體的法律關系加以連接的中間點,是使客觀的權利變為主觀的權利的媒介,但它本身並不是法律關系的要素。只有考察法律事實之後才能明確其引發了何種法律關系,而在明確了該種法律關系之後已經無須再考察法律事實了。就民事責任而言,它在性質上是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申言之,責任是民事法律關系遭到破壞、違反而產生的新的法律關系,是原有的法律關系的變異形態[5]176-177。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及客體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三個構成要素,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形成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民事權利的享有者及民事義務或民事責任的承擔者;沒有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自然無法產生和形成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民事法律關系也就失去其靈魂。民事權利義務是聯結民事法律關系雙方主體的紐帶和媒介,它是法律關系的實質內容;如果沒有民事權利義務,民事主體彼此之間孤立存在,也就無法形成民事法律關系。正是因為有了權利與義務,民事法律關系才顯得充實且多姿多彩,人類社會才能在永恆中發展、前進。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權利義務產生的正當性前提,它與民事權利義務密切聯系,共同體現民事主體的物質利益或人身利益;如果沒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權利義務就無所依託,也無法落到實處。民事主體因一定的客體而發生聯系,產生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決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而非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決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三、民事法律關系之認識論及方法論價值
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在整個民法體系中具有工具理性的價值,它看重的不是動機,而是效果;它關心的是為了達到一個具體的目標,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最有效率的。於是,為了實現目的,人們可以在不違背現行規制的前提下,選擇效率最高的結果。工具理性的關鍵在於:「它把問題的合理性變成了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手段的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內容上是否正確的判斷變成了對一種解決方法是否正確的判斷。」[6]申言之,民事法律關系之主體、權利義務及客體三要素恰好就是市民社會所反映出來的東西。眾所周知,市民社會的基本物質構成形態就是權利與義務,把民事法律關系的三個構成要素編織在一起就等於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完全地反映出來了。它客觀地、真實地展現了市民社會的實際情況,然後把它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地位。進言之,市民社會的存在的形式就是以民事法律關系方式存在的,它運動的形態就是用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來實現的。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考察,整個市民社會的基本結構形式是民事法律關系加一個結構形式,具體的一個一個的民事法律關系都是在不停地運動,不斷產生、變更、發展,從而推動市民社會生生不息地向前發展。所以說,市民社會的基本運動規律就是民事法律關系的運動規律,就是民事法律關系的運動。民法要是講民法哲學的話,民法的核心就是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的世界當中、在市民社會當中處於一個極端重要的地位。具體表現在:首先,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觀察這個社會的基本方法。它將整個社會都視為法律關系,各種各樣的抽象的法律關系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具體的法律關系都在運動。比如買菜、買衣服、坐公交車、結婚等等,這些都是在締結法律關系。其次,民法規范這個世界,規范社會行為的時候,也是用民事法律關系的方法。我們說整個民法講的就是民事法律關系,我們在民法當中規定很多種情況,都是講的這種法律關系怎麼辦,哪種法律關系怎麼辦[7]。最後,民法學作為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是從整體著眼將民法體系作為研究的對象,而法律關系正是貫穿始終的一根紅線,它將民事主體、客體、行為、各種民事權利等諸要素整合為一體,形成清晰的脈絡。民法學作為具有自身特點與體系的獨立學科,其研究體系與論述方式的展開也是建立在民事法律關系各要素的基礎上的。總之,民事法律千萬條,民法學著作千萬卷,歸根到底都是規定或者研究民事法律關系的。可以說,民法就是民事法律關系之法,民法學就是民事法律關系之學。
從方法論上看,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導立法與司法實踐工作的基本思維模式與思考方法。一方面,民事法律關系是整個民法邏輯體系展開與構建的基礎。以民事法律關系構建民法體系的方法是由注釋法學派提出的。潘德克頓學派將整個法律關系的理論運用到法典裡面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具體來說,在總則中根據法律關系的要素確立了主體、行為、客體制度,然後在分則中確立法律關系的內容,該內容主要是民事權利,具體包括債權、物權、親屬權、繼承權。當總則中確立的主體、行為、客體與分則中的權利相結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關系[8]。由此可見,民法典實際上就是在規范民事法律關系。總則講的是抽象的民事法律關系,分則是把民事法律關系具體化、類型化,類型化的問題是要概括這一類民事法律關系的共性,民事法律關系的具體化才是最終對它進行規范、適用及限制。另一方面,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導司法實務工作者解決實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與思考方法。司法審判人員在處理民事糾紛時,都需要將當事人置放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分析該具體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以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把握權利的產生、變更、消滅,這樣才能公正裁判,正確地解決各種民事糾紛。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關系分析法,即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並在此基礎上通過三段論的適用以准確適用法律,作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具體來說,它的適用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具體又可以包括四個步驟,首先是明確爭議點及與其相關的法律關系,即明確爭議的核心法律關系,圍繞該核心關系還有那些「有關聯的法律關系」,二者關系如何。其次是確定是否產生了法律關系。再次是要分析法律關系的性質。最後是分析考察法律關系的各要素及變動,即考察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以及法律關系是否發生了變更、消滅的後果,及變更、消滅的原因何在。第二步是考察法律適用。在第一步確定的案件事實(小前提)的基礎上,查找適用核心關系與有關聯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大前提),這一過程就是邏輯三段論運用的過程。在這里,不是先尋找大前提,而是先確定小前提,即對事實予以認定,然後尋找大前提[5]162-163。
綜上,民事法律關系理論是研究民事立法和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主線,解析民事案件的過程就是解析民事法律關系的過程。通過確認民事法律關系,可以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正確的認定。即通過確認民事法律關系,可以明確誰與誰之間通過什麼法律事實產生了什麼樣的民事法律關系,以及在此民事法律中,誰享有什麼權利及承擔什麼義務。同時,確認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前提和基礎。進言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是指因與訴訟標的有利害關系而參與民事訴訟並受法院裁判拘束的訴訟權利義務的承擔者。當事人適格的問題不單純屬於民事訴訟法的范疇,其基礎和前提必須依靠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來解決。一般而言,當事人因民事權利義務發生糾紛,引起訟爭,涉訟當事人與該訴訟標的中的權利義務有直接利害關系,理所當然成為爭議的實體法律關系的主體。故明確民事法律關系是確認當事人適格與否的基礎,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確定民事訴訟主體的關鍵和中心線索。在審判實務中,由於不少法官沒有認清民事法律關系與確定民事訴訟主體的關系或對二者的認識僅停留在理論上,未結合審判實踐運用,以至對於一些問題惑然莫解。
四、結語
民事法律關系理論是建立在法理學價值論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民法理論,它在法學家對市民社會的抽象思辨中產生,在邏輯的演繹推理中得到實際的運用。作為民法的核心和靈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承載了民法的精神和價值,而且也蘊涵了民法的邏輯和方法,對於指導我們的民事立法、司法實踐及民法學的理論研究,都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可以說,民法的哲學就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哲學。它是我們理解和研究市民社會的一把鑰匙。同時,民事法律關系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和發展的范疇,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各種經濟關系變得豐富多彩且紛繁復雜,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會不斷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地運用民事法律關系理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3.
[2]嚴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0.
[3]卡爾·拉倫次.德國民法通論[M].王曉曄,邵建東,程建英,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5-256.
[4]李開國.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
[5]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王申:論法律與理性[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6):137-146.
[7]楊立新.民事法律關系的民法方法論地位[EB/OL].[2003-11-05].
[8]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等.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0.轉
10. 如何認定實質違反一事不再理
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一、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再行起訴。
法條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法釋〔2015〕5號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刑事訴訟中
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法釋〔1998〕23號
第一百七十七條 在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理由,並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案件經審查後,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四)依照本解釋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撤訴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人民檢察院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一百八十八條對於自訴案件,人民法院經審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起訴,或者裁定駁回起訴:
(六)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以外,自訴人撤訴後,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
三、行政訴訟中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法釋〔2015〕9號
第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訴的裁定確有錯誤,原告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原准予撤訴的裁定,重新對案件進行審理。
第三十七條 原告未按規定的期限預交案件受理費,又不提出緩交、減交、免交申請,或者提出申請未經批準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在按撤訴處理後,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再次起訴,並依法解決訴訟費預交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