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發布時間: 2021-01-22 04:08:35

A. 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須為行政主體,而民事合同當事人則沒有行政主體~~ 這句話對嗎

在這個民事合同中一方並沒有以行政主體的資格出現
而是以民事主體的資格出現的

B. 行政合同當事人一方必須是行政主體,另一方可以是:( B ) A.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B. 行政相對方

都可以,不是正在服役或者囚犯就可以 什麼人都可以與行政打交道

C. 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須是( )。

行政合同抄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而簽訂的,因此,當事人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沒有行政主體的參加,不能稱為行政合同。行政合同必須有行政機關參加並不意味著凡有行政機關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當行政機關以民事主體身份簽訂的合同,如與傢具廠簽訂的購買辦公設備合同,該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當行政機關以行政主體身份簽訂合同時,該合同才是行政合同。

D.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然是

我國行政法學界對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專,尤其是對行政法主體和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或個人。也有人認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在這層意義上,行政法主體是指受行政法規范的調整,享有行政法上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學術界之所以會存在對同一概念的如此分歧,主要源於各自視角不同。後者的特點在於強調了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及該關系中的監督主體,雖然沒有跳出「行政法律關系」的范疇,與前者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從表述的角度看更為明確和全面,尤其是在探討「行政主體」這個概念時,採用後者的觀點更有利於在與行政相對方相對應的關繫上把握之。簡而言之,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包括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的一方主體。

E.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什麼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回力答,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5)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擴展閱讀:

行政主體的理論困境

中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以經濟領域為主導的改革,使得中國社會結構也面臨重大的調整與變遷,各種市場的、社會的要素活躍起來、並促使政府壟斷式的公共職能發生分化,許多職能向非國家公權力組織轉移,政府走向服務行政的道路。

這就使得許多社會公權力組織在一定領域行使公共職能發揮執行和管理的作用。當然,有些社會公權力組織可以納入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行列。

但大多數的社會公權力組織是沒有授權的,而且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哪些組織有資格獲得授權,針對哪些事項可以授權等問題是我們需要明確的。因而根據中國行政主體理論不能周延所有的行政主體,這就有必要擴展並明確行政主體的外延。


F. 行政合同當事人一方必須是行政主體,另一方可以是:

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這是行政法學上的概念,而非制定法上的概念。在制定法上"行政相對人"一般稱"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首先,行政相對人是指處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的個人、組織。任何個人、組織如果不處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而處在其他法律關系中,就不具有行政相對人的地位,不能賦予其"行政相對人"稱謂。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包括整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和單個具體的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所有處於國家行政管理這下的個人、組織均為行政相對人。而在單個的具體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只有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相應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組織,才是該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具有行政相對人的地位。
其次,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的個人和組織。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一方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依法對對方當事人實施管理,作出影響對方當事人權益的行政行為,而別一方當事人則有義務服從管理、依法履行相應行政行為確定的義務。接受行政主體行政管理的一方當事人在行政政法學中則謂之"行政相對人"。
再次,行政相對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組織。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權益的影響有是是直接的,有時影響可能是間接的,作為個人、組織,無論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都是行政相對人。那種把行政相對人僅僅界定為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直接對象的觀點是不適當的,不利於行政法保護公民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上的的最佳實現。

G.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  

一方必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包括被授權或被委託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共管理組織。
另一方是行政相對人。

H. 行政合同的主要特徵是

行政合同的有以下主要特徵:

1.行政合同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而簽訂的,因此,當事人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沒有行政主體的參加,不能稱為行政合同。行政合同必須有行政機關參加並不意味著凡有行政機關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

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當行政機關以民事主體身份簽訂的合同,如與傢具廠簽訂的購買辦公設備合同,該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當行政機關以行政主體身份簽訂合同時,該合同才是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監督

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實施行政管理。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實現行政管理職能,維護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如為了修建道路、橋梁、機場等公共設施,行政主體與企業簽訂的共同投資建設合同等。

3.行政主體對於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行政優益權。與民事合同主體簽訂合同是為了自身利益不同,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是實現行政管理目標,維護公共利益。因此,行政主體對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民事合同主體不享有的行政優益權。

具體體現為對合同履行的監督權、指揮權、單方變更權和解除權。當然,行政主體只有在合同訂立後出現了由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法律政策的重大調整,必須變更或解除時,才能行使單方變更、解除權。由此造成相對人合法權益損害的,要予以補償。

(8)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擴展閱讀:

行政合同(Administrative contract)也稱行政契約,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與相對人之間經過協商一致所達成的協議。

行政合同是現代行政管理中重要的方式,是行政權力和契約關系的結合。行政合同是現代行政法上較為新型且重要的一種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合同的廣泛使用,會減低行政機關對個人進行單方命令的行政安排,以協商的方式提出要求和義務,便於公民理解,容易造成接受和贊同,從而減少因雙方利益和目的的差異而帶來的對立性,有利於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社會。

I. 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這句話錯誤來,行自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國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熱點內容
海豐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10-03 19:28:55 瀏覽:421
道德經清朝 發布:2025-10-03 18:55:10 瀏覽:320
勞動法病假薪資 發布:2025-10-03 18:55:01 瀏覽:148
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徵文 發布:2025-10-03 18:53:14 瀏覽:641
勞動法周末上班補休 發布:2025-10-03 18:30:42 瀏覽:988
自治區立法 發布:2025-10-03 18:30:42 瀏覽:308
重慶南川區法治徵文 發布:2025-10-03 18:19:08 瀏覽:119
勞動合同法200問 發布:2025-10-03 18:15:17 瀏覽:226
財稅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3 18:12:57 瀏覽:780
私營企業勞動法 發布:2025-10-03 17:52:39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