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鄉鎮行政法規

鄉鎮行政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22 04:09:32

A. 鄉鎮政府組成部門有哪些

有以下幾個部門:

1、黨政辦公室(信訪辦、監察室、人武部、綜治辦)

2、農村經濟工作辦公室(安監站)

3、社會事業辦公室(民政辦、司法所、教育辦)

4、財稅辦公室(財政所、統計站、審計站)

5、村鎮建設辦公室(環保辦)

6、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7、企業發展服務中心

8、鎮村建設服務中心

9、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

1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11、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1)鄉鎮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鄉鎮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基本得到規范與統一,職能轉變和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機構設置與行政環境欠協調,人員臨時調度和混合使用;

2、向體制關系錯綜復雜,做好溝通協調工作難度大;

3、職、責、權不一致,履行職能與承擔責任力不從心;

4、疲於突擊完成各項「中心工作」,正常工作秩序受干擾;

5、多種因素互相疊加,監督管理力度和效度明顯降低;

6、經費、人才與技術匱乏,不能提供切實有效的公共服務。

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應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扎實推進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為此,要強化三項職能:

一是強化依法行政職能。鄉鎮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依法治鄉,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強化服務職能。主要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增強市場的服務能力,形成與外地大市場相銜接的網路,為農民增收鋪設通向市場的橋梁。同時,積極開展社會保障服務,通過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開展農村低保等扶貧解困工作,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三是強化組織協調職能。鄉鎮要協調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社會中介組織的關系,加強農戶與市場的聯系;協調、理順村委會、農戶與信用社等農村金融組織的關系,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保障;協調村委會與各種經濟組織及上級行政部門的關系,嚴格制止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同時要弱化兩項職能:

一是弱化直接干預生產的職能。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真正交給農民,政府做到引導、服務,不強迫、不幹涉;

二是弱化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職能。政府要建環境、搞服務,不要直接參與經濟活動。

1、統籌規劃,縣鄉配合,促進鄉域經濟發展。

2、加大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3、合理授權,完善功能,加強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工作量大、面廣,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使鄉鎮政府具備一定的權力和功能。首先,要賦予鄉鎮相應的社會管理權力。從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的需求出發,賦予鄉鎮必要的管理執法權,使鄉鎮在該管的職能上,職、責、權相匹配。其次,要完善鄉鎮社會管理的功能,要有適應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保障。

4、縣、鄉、村協同,行政管理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推進基層民主。

5、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把服務型政府建設落到實處。如首問責任制、群眾事情全程代辦制、「和諧110」聯動體系、「田園110」專家人才服務熱線、以「聯村、聯民、聯事、定責任」為主要內容的「三聯定責」機制等等,對於提高鄉鎮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效果顯著。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總結、學習和推廣。

B. 關於鄉鎮民房拆除後原址重建的規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

第三條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的原則。

第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條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條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

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

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第二章徵收決定

第八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九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

第十條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市、縣級人民政府。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

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多數被徵收人認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第十二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第十三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

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第十六條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不得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予補償。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

第三章補償

第十七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八條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十九條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

對評估確定的被徵收房屋價值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對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

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第二十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房屋徵收評估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第二十一條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

第二十二條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

第二十三條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二十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

第二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八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並公布審計結果。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二條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三條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的,由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並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房地產估價師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並記入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注冊證書;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C. 鄉鎮府可以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使用行政處罰權嗎

第七條抄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襲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戶外廣告監督管理機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建(規劃)、公安、交通、環保等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各自的法定職責,做好職責范圍內的戶外廣告的管理工作。
條例中規定了它的管理對象。沒有鄉鎮府城管隊。個人認為,處罰超出管理許可權和范圍。

D. 那些法律規定鄉鎮國土所工作人員沒有執法權,基層國土所人員有沒有行政執法權,法律又如何規定的

首先,法律授權方面抄,國土所作為國土局的派出機構,以縣級以上國土局的名義執法,是有執法權的。具體土地管理法應該有。
人員的執法資格方面,這個就是單位內部負責發證,一般是省國土廳發。縣級以上國土局會有執法大隊,執法證就比較多了。具體到國土所一般沒有執法證,正常都是打報告。大的國土所,有執業證也不會違法,這是內部分工問題。

E.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對於鄉鎮交管所綜合行政執法法律規定嗎

公路路政執法主要法律依據\r\n《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r\n《公路安全保護條例》\r\n《收專費公路管理條屬例》\r\n《路政管理規定》\r\n《公路渡口管理規定》\r\n《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r\n道路運政執法主要法律依據\r\n《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r\n《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r\n《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r\n《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r\n《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r\n《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r\n《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r\n《道路運輸車輛維護管理規定》\r\n《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r\n《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r\n航道行政執法主要法律依據\r\n《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r\n……\r\n水路運政執法的主要法律依據\r\n《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規定》\r\n……\r\n港口行政執法主要法律依據\r\n《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r\n……

F. 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土地確權的規定

一、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范圍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

二、依法依規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辦法》、《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有關法律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規定,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有利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在全國土地調查成果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基礎上,依法有序開展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三、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各地應以「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准確」為原則,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技術規定》、《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等相關技術規定和標准。

四、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確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遵循「主體平等」和「村民自治」的原則,按照鄉(鎮)、村和村民小組農民集體三類所有權主體,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

五、依法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代表。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受本農民集體成員的委託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6)鄉鎮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分為兩種,一種是國有土地所有權,主要是城鎮范圍內的土地;一種是集體土地所有權,主要是農村范圍內的土地。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登記發證工作總的來說,做的是不錯的。這次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要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等三權的登記發證工作。

土地確權的五項原則:

一是依法依規原則。

二是便民高效原則。

三是因地制宜原則。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技術條件和工作基礎,在滿足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和管理需要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政策,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

四是急需優先原則。

五是全面覆蓋原則。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應覆蓋到全部農村集體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

參考資料

中國農業部官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

G. 鄉鎮供銷社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中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領導,行政級別為正部級,是國家行政機關。

供銷合作社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商業的一種形式。由農村勞動人民自願入股並由國家扶助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商業組織。其組織系統在中央設中華人民共和國供銷合作總社,在地方設各級供銷合作社,在鄉鎮設基屋供銷合作社。

基層供銷合作社。配合鄉、鎮、區鎮府宣傳發動、組織引導農民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基層社作為一級法人實體,是供銷合作社的基礎,是為「三農」服務的前沿陣地。

村級綜合服務站。村級綜合服務站是供銷社設在村、社的以經營生活資料、生產資料、收購農、畜土特產品為主的網點,縣、區社基層供銷社以村級綜合服務站和鄉、鎮供銷社綜合門市部為支撐點開展為農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

(7)鄉鎮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多次論述過合作社的問題。

1949年11月,中央成立了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主管全國合作事業。

1950年7月,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召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供銷、消費、信用、生產、漁業和手工業合作社。

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修改了社章,將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

2011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系統初步建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經營服務網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產品流通,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為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帶來契機。

2014年,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列入中央改革辦2014年工作要點,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4月初,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河北等4個省開展試點,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層面批復的第一家全國性改革試點。

經中央同意,總社會同中央農辦等20多個部委,啟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文件的調研起草工作,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審議通過文件稿。

2014年7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

《全國供銷合作社「 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提出了後五年的發展目標、具體任務和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

2017年6月,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專項試點啟動,28個省(區、市)32家單位承擔試點任務。

H. 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是什麼

1、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違法,情節比較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而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受刑罰處罰。

2、處罰的方法不同。違法,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犯罪,由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刑罰。

擴展

違法就是指違反現行法律,給社會造成某種危害的、有過錯的行為。違法行為按照情節嚴重程度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即犯罪行為)。按照其違反的法律,可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和違憲行為。

違法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違法是指一切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狹義的違法,則是指嚴重地違反法律,但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我們在這里是從廣義上對違法進行論述的。

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區別是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比違法行為嚴重,犯罪行為大多數要負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與其他一些行為的存在著區別。首先,違法行為不同於違反道德的行為。許多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同時也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並非所有違法行為都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同樣,有些違反道德的行為並不構成違法行為。其次,違法行為不同於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違法行為當然不能發生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希冀的為法律所肯定的有效結果。但是,不能認為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有些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也並不構成違法。

I. 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是什麼編制

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享受公務員編制,由縣(市、旗)人民政府管理。

參照《國務院關於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一條規定,市(州、盟)、縣(市、旗)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是同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其機構編制仍由同級人民政府管理;地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機構編制仍由行署管理。市轄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機構編制上升到市人民政府管理,改為國土資源管理分局,為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

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的機構編制上升到縣(市、旗)人民政府管理,縣(市、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按鄉(鎮)或區域設置國土資源管理所,為縣(市、旗)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

(9)鄉鎮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參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通知》第一條第三點規定,縣(市)所轄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作為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機構編制由縣(市)人民政府統一管理。

縣(市)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按鄉(鎮)或區域設置國土資源管理所。縣(市、區)所轄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依法履行轄區內土地、礦產資源和測繪等行政管理職能。

參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通知》第二條第二點規定,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批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須事先將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佔用耕地指標、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土地用途分區圖等規定內容,經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核定;規劃經批准後,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或調整,涉及改變規劃規定內容的,必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J. 事業編制可以有幾種途徑轉為行政編

事業編制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轉為行政編制:

1 參加公務員考試

每年我國都有國考和省考的考試機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事業單位的編制人員,那麼必須不在事業單位的服務期之內經過單位同意才可以參加考試。

2 優秀提拔

這一類是指符合一些條件的精英人群,尤其是稀缺型的高科技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業編制工作人員打算考公務員,必須是不在事業單位服務期限內,並且要經過單位同意。

3 公選

主要適用於選拔任用地方黨委、政府工作部門的領導成員或者其人選,黨政機關內的領導成員或者其人選,以及其他適於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領導職務。公開選拔面向社會進行,而競爭上崗在本單位或者本系統內部進行。

(10)鄉鎮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職責任務、工作性質和人員結構特點等因素,綜合確定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技能崗位(以下簡稱三類崗位)總量的結構比例。

事業單位三類崗位的結構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主管部門確定,控制標准如下:

(1)主要以專業技術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應保證專業技術崗位佔主體,一般不低於單位崗位總量的70%。

(2)主要承擔社會事務管理職責的事業單位,應保證管理崗位佔主體,一般應占單位崗位總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擔技能操作維護、服務保障等職責的事業單位,應保證工勤技能崗位佔主體,一般應占單位崗位總量的一半以上。

(4)事業單位主體崗位之外的其他兩類崗位,應該保持相對合理的結構比例。

(5)鼓勵事業單位後勤服務社會化,逐步擴大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已經實現社會化服務的一般性勞務工作,不再設置相應的工勤技能崗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本實施意見和行業指導意見,制定本地區、本部門事業單位三類崗位結構比例的具體控制標准。

實施范圍

1. 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包括經費來源主要由財政撥款、部分由財政支持以及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都要按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實施崗位設置管理。

2. 事業單位管理人員(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都要納入崗位設置管理。

崗位設置管理中涉及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的,按照幹部人事管理許可權的有關規定執行。

3. 使用事業編制的各類學會、協會、基金會等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參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納入崗位設置管理。

4. 經批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各類企業所屬的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所屬獨立核算的企業,以及由事業單位已經轉制為企業的單位,不適用《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

熱點內容
海豐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10-03 19:28:55 瀏覽:421
道德經清朝 發布:2025-10-03 18:55:10 瀏覽:320
勞動法病假薪資 發布:2025-10-03 18:55:01 瀏覽:148
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徵文 發布:2025-10-03 18:53:14 瀏覽:641
勞動法周末上班補休 發布:2025-10-03 18:30:42 瀏覽:988
自治區立法 發布:2025-10-03 18:30:42 瀏覽:308
重慶南川區法治徵文 發布:2025-10-03 18:19:08 瀏覽:119
勞動合同法200問 發布:2025-10-03 18:15:17 瀏覽:226
財稅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3 18:12:57 瀏覽:780
私營企業勞動法 發布:2025-10-03 17:52:39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