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受勞動法保護嗎
❶ 實習生(大學生)受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有沒有工資
實習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但實習期間是有工資的。
實習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的是三方協議內或者是實容習協議,由於實習協議不屬於勞動合同,那麼自然不屬於《勞動法》管理范疇。實習協議是勞務合同,屬於《民法》管理范疇,如果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不能以勞動爭議處理而是以民事糾紛處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保存好爭議的證據,學校要給予實習生一定的幫助,維護好實習生權益。
實習期按照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必須付給實習生工資,且不應低於地區最低薪資標准。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協議,給學校或學生造成損失,按規定應予以相應的賠償。
❷ 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就像民法中僱傭關系(如:保姆等)不受勞動法保護一樣,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法理上稱為主體不適格。
參考資料:《實習期間的權益如何保障》
http://www.fyee.net/info/62970-1.htm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極其關注大學生的實習環節,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在積極拓寬大學生實習渠道,許多公司、企業等單位成為部分高校的定點實習場所和實訓基地。為了積累經驗,增加求職砝碼,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少學生自己也在主動地聯系實習單位。
實習期間不成立勞動關系
不可否認,實習是一個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梯,如果實習好了,自然可以提高實踐能力,拓展就業機會,可一旦事與願違,在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該如何尋求保護呢?
「大學生畢業實習的明顯特點是用人單位與實習人員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勞動法專業博士范圍指出,「因為實習大學生與學校依然有教學關系,還處於沒有畢業的狀態,大學生的檔案等個人履歷文件也放在學校,單位根本無法與實習大學生建立勞動關系。而且這種實習本身的目的在於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專業訓練,其根本目的在於教學。」
范圍指出,通常所說的實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並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實習。根據勞動法及其配套規定總結提煉,實習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如《專利代理條例》中規定,初次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後,專利代理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代理人工作證》。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於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上面所說的大學生的畢業實習。
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對於第二種情形的實習,法律上區別是否是實習的唯一標准就是學生的身份。范圍分析說,一般情況下在校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到單位進行實習,因在此時全日制學生還是學生身份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由於學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不能作為勞動爭議處理。
一旦學生在畢業後,繼續留在實習單位的,兩者間的關系將發生變化,將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畢業之後以失業或待業人員身份到其他用人單位的,因其已具備勞動者的身份,視為就業,則產生試用期、學徒期等概念。無論是在試用期還是學徒期,學徒期和試用期都應當成為勞動合同期的一部分。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其所在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如在此期間不幸患病的,還享有法定的醫療期。
保障合法權益的對策與建議
由於實習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保護,那麼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呢?一旦發生侵權案件,維權又以何為法律依據呢?
范圍指出,現階段,國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有關規定中對校外兼職和實習環節的約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實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務和人身傷害糾紛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
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實習期間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的交涉中處於劣勢,特別是在目前就業難的情況下,學生本人並不具備要求用人單位簽訂實習權益保障協議的主動權。據相關調查,用人單位也沒有與實習生簽訂保障協議的主動意識。一些學生自己通過關系找實習單位,雙方連基本的協議都沒有,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後,不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與構建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體系。
其中,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相關法律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使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保障問題有法可依,把實習期間的大學生納入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或者出台更為明確的為實習期間大學生服務的法律,切實降低大學生因實習期間權益受損進行維權的成本,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
此外,高校作為管理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實習規范性文件,並盡可能和實習單位達成一致。大學生在自選實習單位時還應該注意,要慎重選擇實習單位,事先了解該單位的經營合法性和行業信譽;在對實習單位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最好在實習前與之簽訂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拒絕實習單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證件的無理要求,等等。同時,在實習過程中,要多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一旦權益受損發生爭議,才能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或證人。
同時,政府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必要時把簽訂實習保障協議納入實習生進入市場實習的規則之中,制訂詳細的就業市場准入規則,不斷規范就業市場,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培訓或簽訂責任書等方式,督促部分單位遵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加強政府在該方面的調控與監管力度,為大學生的實習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❸ 實習生工作受勞動法保護么
全國勞動爭議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勞動爭議網首席顧問范戰江表示,大學生到公司去實習不能算是一種用工行為,而是一種培訓性質的學習。范戰江認為,實習生和公司沒有形成勞動關系,同時也沒有形成勞務關系,公司沒有義務給實習生發工資。但是,因為實習生畢竟為公司服務,一些公司願意提供給實習生一定的「勞動報酬」,但這不能看做「工資」,因為「工資」是用人單位付給被僱用者的「勞務費」,而實習生從公司拿到的,充其量只是一種生活的補助或補貼。
范戰江提醒說,如果一些單位打著招收實習學生的名義,總是用實習生工作,只給實習生低廉的補助,節約公司用工成本的話,那就可能是一種違法行為,這時實習學生也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簽訂實習協議必不可少
勞動法專家楊志剛律師表示,由於實習生的身份還是學生,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者,因此即使實習生的權益受到了侵犯,仲裁部門也不能受理此類仲裁要求。實習生只能通過法院民事庭與用人單位或學校打官司。只有一種糾紛勞動仲裁庭是可以受理的,那就是冒充實習生的勞動者如果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可以「驗明正身」後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具有事實勞動關系進行仲裁。但是,即便如此,楊律師認為,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按目前的勞動法規來看,對實習生的權益保護還處於空白階段,實習生一旦遇上工傷等意外事故,將是非常棘手的事情。
北京市教委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提醒大學生,實習生與企業可通過雙方自願協商的方式簽訂實習協議,來規范實習行為。但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目前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的公司不多。希望實習生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在實習之前主動要求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
實習報酬有最低標准
中國勞動保障報社法律事務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勞動法研究所副所長韓智力向記者解釋說,作為求職前奏的實習一直糾紛最多,據有關專家介紹,早在2004年北京就出台了《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規定》,對學生實習及實習報酬進行了規定,但大多數學生並不了解相關政策。
該規定規定,用人單位招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前,須與學校和學生三方簽訂《北京高校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協議書》,校外用人單位須加蓋單位或人事部門公章,並按協議書規定支付學生的勞動報酬,且報酬標准不應低於北京市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不得剋扣學生的合法勞動報酬。用人單位如果違反協議,給學校或學生造成損失,按規定應予以相應的賠償。對在勤工助學勞動過程中發生工傷的學生,由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有關規定給付一次性費用。
❹ 實習生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受法律保護
實習生如果是在校生實習簽訂勞動合同不受法律保護,因為在校生不具備簽專訂勞動合同的主體屬條件,在校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可以由勞動部門或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效。
如果實習生是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試用期狀態的情況,那麼勞動者試用期同樣受到法律保護。
根據《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勞動部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里對於「在校學生」都不是調整的范圍內,不視為就業,是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如果產生糾紛的話,只能按照僱傭關系處理,適用《民事訴訟法》。
《勞動合同法》
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❺ 實習生工作受勞動法保護么
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不受勞動法保護。
實習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於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上面所說的大學生的畢業實習。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對於第二種情形的實習,法律上區別是否是實習的唯一標准就是學生的身份。
在校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到單位進行實習,因在此時全日制學生還是學生身份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由於學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不能作為勞動爭議處理。
(5)實習生受勞動法保護嗎擴展閱讀
實習中發生侵權案件維權困難:
實習過程中,假如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務和人身傷害糾紛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
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實習期間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的交涉中處於劣勢,特別是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學生本人並不具備要求用人單位簽訂實習權益保障協議的主動權。用人單位也沒有與實習生簽訂保障協議的主動意識。
一些學生自己通過關系找實習單位,雙方連基本的協議都沒有,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後,不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❻ 應屆畢業生提前就業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1、在校學生里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這種情況下與用人單位建立專的關系一般不能認定屬為勞動關系。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里實習生的身份是學生,而學生以完成學業為主要任務,不是以打工獲取勞動報酬為生,不以就業為主要目的,因而不具備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身份。
2、准畢業生到單位實習,這種情況是用人單位與准畢業生達成初步意向後,用人單位要求准畢業生到其單位實習,帶有試用和考察的性質。准畢業生實習是在於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以就業為根本目的。這時的實習生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實習就業協議或三方協議,或者雖什麼都沒簽但是接受實習單位管理領取了單位發放的勞動報酬。《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如果實習生與用人單位具有實質勞動關系,則屬《勞動法》調整范圍。另外,實踐中如何界定實習生與用人單位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的確是個難題,而法律也很難再詳細規定,因此,不再過分區別是否具有勞動關系,而對實習生的權益作特殊規定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