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杜茨
『壹』 勞動合同法的義務是什麼
所謂勞動合同的一般條款,是指勞動合同所固有的、訂立勞動合同後即可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基本權利義務關系,如一方提供勞動、另一方支付工資,如同買賣合同中賣方提供貨物、買方支付貨款,但勞動合同具有身份關系,除一般給付外,還會依身份關系產生照顧義務、忠實義務等(具體內容在後面闡述)。
具體而言,一般條款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其一,一般條款會涉及各種具體的勞動合同之共通內容,實質上是對各類勞動合同中雙方所應普遍遵守之規范的一個抽象,具有抽出「公因式」的作用,例如勞動者應有勞動的義務、忠實的義務,而僱主應有給付報酬的義務等等。基本上,無論是何種勞動合同,雙方都應遵守這類一般條款。在《勞動合同法》中規定一般條款以後,無論勞動合同雙方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是否將這類條款納入合同中,均不影響雙方遵守的義務。
其二,一般條款還可以包含這么一類條款,即其並不包含判決所需要的、可以直接歸入法律事實的事實構成和法律後果內容,其往往僅提出一個原則或者雖包含事實構成,但確需要價值填補的不確定法律概念組成,所以也無法簡單適用該條款。例如勞動者的一般人格權應得到僱主的尊重,此處就是一個法律原則;勞動者對僱主有忠實的義務,此處「忠實義務」就是一個不確定性的概念,需要進行價值填補,並區分個案,何為「忠實義務」。這類條款實際上往往又充當了「授權性條款」的作用,即立法者授權法官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裁量,彌補立法無法包羅萬象以及預見未來之缺漏。這樣就在成文法和外部變動不居的世界之間架起了一道永遠連通的橋梁。
二、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設立之緣由
之所以應當設立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從勞動合同法律規范之性質看
勞動合同不僅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法律關系的合法形式,還是據以確定雙方權利義務乃至責任的重要法律文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權利的行使以及義務的切實履行都是建立於勞動合同之上的。而且,一旦雙方在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發生爭議,它又是仲裁機構和法院用以劃分和確定雙方責任的重要依據。從歷史的淵源來看,勞動合同源於民法上的「僱傭合同」,勞動力僱傭完全被作為財產關系由民法來調整,即僱傭關系被視為純粹的財產給付交換關系,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就勞務和報酬之間的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受合同自由原則的規范,由當事人的自由合意確定。但勞資關系從開始出現時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體現為資本對勞動力的支配,勞動力相對於資本而言總是表現為弱者地位。19世紀末以來的「勞工者運動」,使得勞動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部門。其緣由乃是基於民法所調整的「人」只是剝離了一切社會的、經濟的,以及文化上因素的抽象的「人」,無法滿足對勞工者階層特別保護的需要。因此,必須在民法的框架外構建勞動法的思維來規范勞動關系。而國家公權力對勞動關系的大量滲透,使得勞動法具有很強的公法色彩。勞動法的大部分內容屬於強制性規范,相對而言,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中任意性規范最多的部分,屬於半自治性規范。在訂立勞動合同時,當事人可以自由協商合同的內容和條款,體現了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志、平等協商的特點。
所以,在今天的勞動合同,一方面,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民事合同的影子,如勞動者和僱主對合同的內容可以自由協商。但另一方面,當事人協商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但無論如何,當事人對勞動合同內容的自由協商,必然使得勞動合同相當部分的條款是在法律強制性規定之外,或者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明確的約定,這就需要通過立法規定一般的權利義務條款,將勞動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置於法律的理性之內。
(二)從勞動合同關系之身份性特點看
本質上說,勞動合同關系具有財產性要素,但與民法上一般債的關系不同的是,它還具有身份的要素。勞動合同的訂立,很大程度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如用人單位錄用勞動者,往往要考慮勞動者的學科背景、專業技能、綜合素質、人品等因素;有賴於此,勞動合同的履行,須勞動者親自為之,不能由他人代理;此外,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會形成管理與從屬關系,勞動者需服從用人單位的指揮和管理。很顯然,勞動合同關系一旦建立,則具有身份性的特點。而基於身份要素,因勞動合同所衍生的權利義務內容則比普通民事合同更為豐富,如勞動者對僱主負有忠實義務,僱主對勞動者負有照顧義務等。而勞動合同的這些義務,不是一般合同意義上的附隨義務,而應當視作主合同義務。這些義務的履行,構成了勞動合同履行的基本內容。因此,有必要通過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的規定,明確當事人的基本權利義務,使勞動合同權利義務的內容更加契合勞動合同的特點。
(三)從勞動合同立法技術之完善著
從法律技術方面加以考量,也應當採用一般條款的形式。19世紀中葉,在法律技術之集大成的德國,曾經有過對法典的無上膜拜,人們希望一部法律能夠事無巨細地包羅無遺,能夠預見未來社會生活的一切變化,而法官,就是一部法律的「自動判決機」,輸入事實和法律,然後自動得出判決。然而,毫無疑問,這種理想在現實世界中是難以通行的。法律如果對合同條款加以規定,那麼,基於事前規定的特性,現實世界中的合同總是不完備的,因為誰也不可能對於將來發生的事情能真正地「算無遺策」。另一方面,法律適用的普遍性又必然要求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因而規范在一定意義上要具有概括性和凝練的特質而不能過於具體。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的設立就具有抽象性的特質,會使勞動合同法的適用更具靈活性。
在勞動合同法中設定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的條款,主要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規范功能:第一,它是訂立勞動合同的雙方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勞動合同的訂立過程中,無論是勞動者還是用人單位都必須遵守這些規范,其任意約定的內容應不得與這些規范相抵觸,否則其約定無效;這些規范即使沒有明文納入合同中,也應構成雙方對合同的默示遵守內容;任何一方不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包括明示和默示的)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應該依法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第二,它是仲裁機構或者法院的裁判規范。仲裁機構或法院不僅可以利用強制規范來審查合同的效力,還可以利用規范來確定和劃分雙方的責任,以避免法律規定過於粗疏,動輒使用更為抽象的原則來審理案件的尷尬。
三、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的內容
綜上,我認為,在未來的《勞動合同法》立法中,應當設立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即在總則中設兩條專門概括地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僱主)的權利義務。由於勞動合同是典型的雙務合同,即合同雙方當事人互為給付義務,而且,勞動合同的權利義務也具有相對性,一方的權利即為他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亦為他方的權利,因此,立法只須從一方的權利或一方的義務來規定,那麼,究竟應當規定雙方的權利抑或規定雙方的義務?
就權利和義務兩個概念來看,大陸法和英美法各有側重,大陸法系國家多以權利概念作為法律體系的核心,而英美法系國家中,早期分析法學家奧斯汀、凱爾森等堅持的義務概念理論一度占支配地位,認為居於法律或命令核心的是義務概念,法律最一般的概念就是「法定義務」,但當代英美法學家如哈特、德沃金等對義務概念理論進行了反思,同時引入了權利概念理論。因此,也有人認為,應當從權利的角度來規定,因為勞動法注重保護的是勞動者的權利。但我認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基本權利,我國《勞動法》已作了明確規定,就勞動合同本身而言,它是規范勞動合同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條款的明確,就是為了促使雙方當事人有效地履行合同,而合同的履行必須依賴雙方當事人對各自義務的完成,而只有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的合同權利才能實現。而且,遵循法律關系權利一義務一責任的邏輯體系,在立法中明確各自的義務,更容易與違反合同義務須承擔法律責任建立起邏輯上的聯系。
此外,我們考察各國或境外的立法例和以及學者的概括都是僅涉及義務,以一方當事人的義務來反推另一方當事人的權利。例如,《比利時僱傭合同規定》的第一章「一般僱傭合同」在第一節「總則」後就是第二節「當事人義務」,詳細規定了工人和僱主的各種義務。香港特別行政區《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第6A條規定了「僱主之一般義務」,第6B條規定了「雇員之一般義務」。澳門特別行政區《勞資關系法》在第一章「概則」後就是第二章「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及保障」,其第7條規定了「僱主的義務」,第8條規定了「工作者的義務」,第9條規定了「工作者的保障」(實際上是針對僱主的禁止性規定)。許多學者也對勞動合同權利義務的一般條款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如史尚寬從學理上概括受僱人義務為勞動義務、忠實義務(含服從義務、秘密義務、增進義務)、附隨義務,僱用人義務為給與義務(主要指給與報酬)、保護義務、附隨義務。黃越欽則概括受僱人之權利義務為工作義務、忠實義務,僱用人之權利義務為報酬給付義務(工資義務)、保護照顧義務、提供經濟地位向上機會之義務、對受僱人智慧財產權之保護義務。《德國民法典》中關於僱傭合同的規定雖沒有類似的一般規定,但德國勞動法學家杜茨總結了雇員的義務,包括勞動的義務(主義務)和附屬義務(含忠實義務、通知和報告義務、減少損失的義務、保密的義務、競業禁止的義務等),僱主的義務,包括支付工資的義務(主義務)和附屬義務(照顧義務、保護義務等)。
我國勞動合同立法關於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的規定可以考慮以下內容:
從勞動者(雇員)一方考慮,其義務主要有以下方面:
1.工作義務。由於勞動合同是典型的繼續契約,不是即時履行的合同,因此需要形成一個履行機制,使每一位員工的工作符合用人單位的規范要求。因此,努力勤勉、按時按量地完成工作是勞動者的基本義務。
2.忠實義務。勞動合同建立在當事人相互信賴基礎上,勞動合同的履行需要勞動者個體能力的發揮,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崗位,勞動者個人的工作表現往往會影響單位的經營和運作。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忠實義務包括服從用人單位的統一指揮和管理,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維護用人單位的信譽,保護用人單位的財產不遭侵犯和毀損等。就保守商業秘密而言,通常還包括後合同義務,即使勞動合同終止,勞動者也不得泄漏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
從用人單位(僱主)一方考慮,其義務主要有以下方面:
1.工資支付義務。工資支付是僱主最基本的義務。勞動者只要付出勞動,僱主就須支付工資報酬,而無論僱主是否盈利,他都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或相關法律,按規定的時間、地點、數量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任何拖欠、剋扣工資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勞動者的工資請求權是一種優先權。
2.保護照顧義務。相對於勞動者的忠實義務,僱主對勞動者也負有保護照顧義務。這是基於勞動合同的身份要素產生的。保護照顧義務包括勞動者的人格尊嚴受到尊重和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受到保護,即勞動者在工作期間的人格尊嚴、安全與健康,僱主都負有保護的義務。
3.證明義務。勞動者在單位工作的經歷、業績、表現等,僱主負有證明的義務。當勞動合同終止或解除時,勞動者如請求僱主出具工作證明,僱主不得拒絕,同時也不得扣壓勞動者的檔案。
勞動合同立法不僅涉及法律價值和立法內容,也同樣需要考慮立法技術和未來法律的適用,勞動合同一般權利義務條款的設立,融合了多方面的思考,希望成為立法者考慮的一個問題。
『貳』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及具體內容
(一)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和特徵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一些社會關系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即必須遵循的基本規范和指導思想。勞①史尚寬.勞動法原論.上海正大印書館,1934.1②w•杜茨著.勞動法.張國文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③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五卷).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132.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直接決定了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性質,是勞動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國家對勞動關系的本質的認識,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勞動關系運行中的矛盾、差異甚或利益沖突的基本態度。基本原則的內容與性質直接決定了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內容與性質。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特點:第一,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勞動法律部門中具有指導性、綱領性的法律規范,而不是調整勞動關系運行中的特定事項或勞動關系當事人某一特定行為的具體規定。基本原則一般並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亦不需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實現的方式。因而,基本原則的內容在明確性程度上顯然低於調整勞動關系的具體規定。但是基本原則所覆蓋的事實狀態遠遠地大於具體規定。勞動法的某一具體規定只能對一類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基本原則卻可以調整整個勞動關系運行領域。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門有著不同的基本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所調整的勞動關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勞動法律部門的本質和特點。第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只要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勞動法對某一類行為的具體規定或標准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動,如最低工資標准可以改變等,但基本原則則是相對穩定的。第四,基本原則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對各項勞動法律制度均具有約束力。勞動法律制度中的各類具體規定不能與基本原則相抵觸,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的勞動關系。
(二)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作用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是:第一,指導勞動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保證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統一、協調。盡管勞動法的內容極為豐富、復雜,包括勞動關系、勞動標准、社會保險、就業、培訓和勞動監督檢查等各項勞動法律制度,一些勞動標准還在不斷地變動,但是它們始終是統一的,具體規定之間總是有著內在聯系。其基本原因就在於各項勞動法律制度遵循著相同的原理和准則,基本原則在勞動法律規范系統內發揮著指導作用,維系和保證勞動法制的統一、協調和穩定。第二,指導勞動法的實施,正確適用法律,防止出現偏差。勞動法律淵源種類繁多,立法主體亦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勞動法的具體規定難免出現不統一甚或沖突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夠堅持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就可以保證勞動法的正確適用。第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助於勞動法的理解、解釋,對於認識勞動法本質有指導意義,可以彌補勞動法律規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勞動關系的事實狀況非常復雜,勞動關系又是動態多變,勞動法律必須對日益繁紛復雜的勞動關系給予深刻、有效和正確的調整。在處理勞動爭議時,極有可能出現沒有準確適用的法律條款,此時,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直接適用,補充勞動法律制度的不足等。
(三)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多種理解和闡釋。根據《憲法》和《勞動法》
的有關規定,可以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歸納為以下內容:
1.保障勞動者勞動權的原則
我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根據《憲法》的上述規定和其他有關規定,可以說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是勞動法的首要原則。勞動權是指法律保證的有勞動能力的公民能夠參加社會勞動並因勞動而產生或與勞動有密切聯系的各項權利,包括平等的勞動就權、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勞動保護權、職業培訓權等。勞動權決不是僅僅包括工作權一項權利,而是包括與勞動相關的一組權利束,勞動權亦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的就業權和自由擇業權是勞動權的核心。該項權利對於公民來說,不分性別、民族、政治信仰、財產狀況,均有權實現就業,有權依法自由地選擇職業,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種就業促進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禁止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和職業歧視;對於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為提高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勞動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出滿足勞動者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勞動者對勞動的需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對勞動過程本身的需要,通過勞動,勞動者獲得發展;其二是對勞動產品的需要。因此,勞動報酬權是勞動權的應有之義;勞動過程就是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勞動力具有生理性特休息休假權亦是勞動權的組成部分。勞動權受到國家的保障,這種勞動權保障具體地體現為基本保護、全面保護和優先保護等方面。所謂基本保護是對勞動者的勞動權的最低限度的保護,即基本權益的保障。在勞動者的利益結構中,生存與發展是勞動者的基本利益,對勞動者最為重要,保障勞動權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因為任何權利要求均不能超過給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所謂全面保護是對勞動者權益和權能的保護,包括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法定權益和約定權益,無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哪個方面,無論是勞動力的所有、佔有、交換、使用等哪種權能,勞動法都給予全面保護。
所謂優先保護是指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利益都給予合法保護的同時,優先保護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勞動法》開宗明義地規定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就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此外,在特定情況下,當對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保護發生沖突時,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例如安全與生產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安全重於生產的原則,即使生產受到影響也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