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之調解與仲裁的區別
Ⅰ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有什麼關系
1.民事訴訟法抄是「調襲整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仲裁法就是「調整仲裁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
2.民事訴訟是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啟動民事糾紛解決的一審、二審,甚至,還可以對生效判決進行申訴申請再審。
而仲裁則實行「仲裁終結制」,一次仲裁則結束。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就是說一個案件,仲裁庭只做出一次仲裁裁決,便進入執行程序,沒有第二次裁決,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裁決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經做出,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主動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3. 仲裁是協議制度,無協議不仲裁,而民事訴訟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訴條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終局,民訴是二審終審, 兩者是或裁或審,管轄相互排斥。
Ⅱ 經濟仲裁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比較
1、仲裁是社會救濟,有社會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裁決;而民事訴訟專是公力救濟,是有屬國家機關即國家司法機關進行裁決。
2、仲裁是一裁終局,對裁決不服不得上訴;而民事訴訟原則是兩審終審,對判決不服可以申請上訴尋求救濟;
3、仲裁並不必然依據法律進行裁決,可以依據公平正義觀念或者雙方一致選擇或者一致同意的文件進行裁決,甚至可以選擇外國的仲裁程序;而民事訴訟必須依據民事訴訟法進行審理,不得選用其他國家的法律
4、仲裁裁決可以選擇不公開,而民事訴訟法判決原則上必須公開,但是例如離婚案件等少數案件可以不予以公開
5、仲裁裁決可以約定選擇的仲裁委員會,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民事訴訟原則上必須由被告人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等特定地域進行選擇。
Ⅲ 人民調解、仲裁和民事訴訟三者間的比較
仲裁和訴訟的區別
一、如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進行訴訟,即你自己已放棄了訴訟的權利。仲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是否運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到哪家仲裁機構、由誰來主持糾紛的解決等,都可以由當事人來自主選擇,主持糾紛解決的仲裁員都是各行業的專家學者。訴訟則實行級別、地域管轄,審判庭的組成也由人民法院指定。
二、機構不同,仲裁委是由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法制局)和商會統一組建,其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法院的機構是國家法律的審判機構。簡單地說,仲裁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就約定以後出現糾紛時叫某仲裁機構做「娘舅」,一旦裁定對雙方都有法律效力。
三、受案范圍不同,仲裁只能受理民事糾紛,而法院是可以受理刑事、行政訴訟的案件。
四、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的,申請撤銷時法院不會從實體處理中審查,如程序中有明顯錯誤時可以撤銷。訴訟如對一審不服還可以上訴,二審不服可在二年內申請再審,法院有相關的法定監督機構和救濟程序。
五、 仲裁庭審理案件具有「保密性」,案情不公開,裁決不公開。人民法院實行案件公開審理原則,但依法不應公開審理的除外。
六、收費不同,仲裁費沒有規定可以減交、緩交、免交,法院有規定。 仲裁和訴訟的聯系:
1.階級屬性相同。仲裁法和訴訟法都是由法定的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立法機關在制定仲裁規范和訴訟規范時,必須遵循相同的立法原則和法定的程序,必須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必須從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的現狀出發,因此可以說,現階段我們的仲裁規范和訴訟規范,由同一階級制定,反映同一階級的願望和要求,其階級屬性是一致的。
2.均屬程序性法律規范。相對於實體法而言,仲裁和訴訟均為程序性的法律制度,都是為解決具體的爭議和糾紛而設置的程序性規則。因此,為程序性規則確定的各有關制度在仲裁和訴訟中均有體現。比如,為實現公平、公正原則而設定的迴避制度,為當事人及時主張權利而設定的時效制度,為確認事實而設定的證據保全制度,為權利人利益得以實現而設定的財產保全制度等。
3.主體之間均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參與仲裁或民事訴訟活動,當事人之間在同一法律關系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我國《仲裁法》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是由於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其他權屬關系糾紛而請求人民法院給予裁決的平等的民事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因此,無論是仲裁活動的各方當事人之間,還是民事訴訟活動的各方當事人之間,法律賦予了他們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享有相應的法定權利,又要履行相應的法定義務。
4.仲裁和訴訟活動均獨立進行。《仲裁法》第八條規定:「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可見,法律同時賦予了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的獨立的裁決權,不受干涉。
Ⅳ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如下:
1.民事訴訟是保證仲裁裁決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撤銷仲裁裁決制度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與民事訴訟在法律淵源上具有聯系性。反映了兩種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執行程序來實現。
4.仲裁程序中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Ⅳ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關系
仲裁是一種傾向於協商的 法律解決手段。更體現了人性和諧的一面。 訴訟是根據法律的明文規定解決爭議的手段,
Ⅵ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區別>簡單說,抓重點的講
民事來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自系的規范的總稱」,仲裁法就是「調整仲裁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啦!呵呵
民事訴訟是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啟動民事糾紛解決的一審、二審,甚至,還可以對生效判決進行申訴申請再審。
而仲裁則實行「仲裁終結制」,一次仲裁則結束。
「 1、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就是說一個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決,便進入執行程序,沒有第二次裁決,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2、仲裁裁決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經作出,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主動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Ⅶ 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的區別
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相比較,有以下幾點區別:
1.性質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應當注意的是,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二者並不是完全沒有關系。
根據《民事調解規定》,二者的聯系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
第二,當事人在和解過程中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對和解活動進行協調,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審判輔助人員或者邀請、委託有關單位和個人從事協調活動。
庭外和解:在判決前雙方隨時可以和解,和解後一般都要撤訴,也可以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
法庭調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根據案件審理的實際情況,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
(7)民事訴訟法之調解與仲裁的區別擴展閱讀:
與訴訟外的調解相比較,法院調解有這樣的一些特點:
1.法院調解發生在訴訟過程中。因此,當事人在此過程人所進行的行為,屬訴訟行為,對當事人產生訴訟上的約束力;訴訟外的調解發生在訴訟之外,當事人的行為無訴訟上的意義。
2.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人民法院進行該活動,依據的是其審判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屬於審判活動,具有審判上的意義,具有司法的性質;
後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行政機關的官員、仲裁機構的仲裁員,所進行的活動不具有審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質。
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在訴訟中經各方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可以委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的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
3.法院調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則和程序。在我國,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要遵循當事人自願和合法的原則,應當在事實清楚、責任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法院組織調解還需要有一定的程序;
訴訟外的調解雖然也要求要當事人自願和合法,但這對它們而言不是法律規定的原則,在查清事實和分清責任的問題上也不像法院調解那樣嚴格,在程序上,訴訟外調解也不如法院調解規范。
4.法院調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生效後與生效的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院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並簽收了送達的調解書的,訴訟結束;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
訴訟外的調解,除仲裁機構製作的調解書對當事人有拘束力外,其他機構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而形成的調解書,均無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見證力,當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該爭議問題向人民法院起訴。
需要注意法院調解與訴訟外調解的聯系和區別:
兩者相同之處在於法院調解與訴訟外調解都是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的解決糾紛的方式,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始終要貫徹自願原則。
調解能否開始取決於當事人是否同意接受調解,調解過程中是否同意讓步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調解結束時是否能達成調解協議、達成何種內容的協議
網路-庭外調解
Ⅷ 仲裁委員會仲裁暫行規則與民事訴訟法有什麼異同
兩者的相同這處都是屬於審理的規則或范,不同之處:制訂的主體不同,民訴是國家立法機關,也就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制訂的法律。而仲裁暫行規定只是民間的仲裁機構制訂的一種適用於內部的規則。
Ⅸ 調解、訴訟、仲裁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調解
調解是指在有關組織、機關、機構、個人或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一般對民事糾紛、經濟糾紛適用。分為訴訟外調解和法院調解(訴訟中調解)。
(1)訴訟外調解特徵①當事人的行為無訴訟上的意義。
②主持者可以是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政機關、仲裁機關、雙方當事人所信賴的個人。
③除仲裁機構製作的調解書對當事人有約束力外,其他機構或個人主持下達成調節協議而形成的調解書,均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反悔,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2)法院調解的特徵①發生在訴訟過程中。
②在法院主持下進行。
③當事人達成協議並簽收了送達的調解書的,訴訟結束。
訴訟
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辦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所進行的一種活動。
訴訟按其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性質和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即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如下:
(1)刑事訴訟。刑事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包括公、檢、法三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解決犯罪與刑罰問題的活動。刑事訴訟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定罪與刑事責任問題,包括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有無刑事責任、刑事責任大小及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其承擔刑事責任等。
(2)民事(經濟)訴訟。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解決民事(經濟)權益糾紛的活動。民事(經濟)官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單位與單位之間、公民與公民或公民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民事、經濟權益糾紛。需要說明的是,經濟訴訟是從民事官司中獨立出來的一種訴訟,它解決的是單位與單位、單位與個人之間主要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經濟權益糾紛;而民事訴訟主要解決的是公民與公民、公民與單位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以及其他非財產關系糾紛。這兩種訴訟屬於同一類訴訟,因為它們使用的程序法都是《民事訴訟法》。
(3)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解決行政糾紛的活動。它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被告的身份具有恆定性,被告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而不能是其他組織和個人。行政訴訟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對原告所訴的由被告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或行政處理決定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作出判斷。
仲裁
仲裁是指爭議雙方當事人在爭議發生前或爭議發生後達成協議,自願將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當事人雙方有義務執行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仲裁是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的重要方式之一。仲裁主要有以下特點:
(1)提交仲裁以雙方當事人自願為前提。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是否將其提交仲裁、交與誰仲裁、仲裁庭的組成人員如何產生、仲裁適用何種程序規則,都是在雙方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由雙方協商確定的。
(2)仲裁是由中立的第三者出面解決爭議的一種方式。這個中立的第三者不是法院,一般是特定的仲裁機構。各仲裁機構一般都提供各專業的仲裁員名冊,供當事人選定仲裁員。這些仲裁員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保證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3)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雖然仲裁機構是民間組織,可是,仲裁機構根據爭議雙方當事人簽訂的仲裁協議所作出的裁決具有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都有拘束力。若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另一方當事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4)仲裁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便利性。仲裁在程序上不像訴訟那麼嚴格,很多環節可以被簡化。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不像訴訟那樣實行兩審終審制,有利於當事人糾紛的迅速解決。而程序的簡化和裁決的快速,又大大地降低了解決爭議的成本。
(5)保密性。仲裁一般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並且各國有關的仲裁法和仲裁規則都規定了仲裁員及仲裁秘書人員的保密義務,所以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貿易活動不會因仲裁活動而泄露,仲裁表現出極強的保密性。
調解、仲裁和訴訟是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傳統方式。也是我國解決民商海事爭議的傳統方式。三者分別通過其調解機構、仲裁機構和審判機構具體實施其職能。三者各自獨立,地位平等,無上下級關系,無高低貴賤之分。三者中無論以調解、裁決、判決或裁定結案,起生效的法律文書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者在實施其職能時,彼此相互配合,密不可分,不得厚此薄彼或互相拆台、相互推諉。由於仲裁的重要原則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即當事人通過簽訂合同的仲裁條款或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自行約定能夠仲裁事項、仲裁機構、仲裁程序、仲裁地點、適應法律及仲裁語言等。所以,仲裁成為人們在國際商事交易中最為樂意採用的解決爭議的辦法。又因為仲裁採取非公開審理,保守了當事人之間的商業秘密,所以,仲裁便成為人們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最主要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