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中月平均工資指
㈠ 勞動法中(月工資),所指的內容是什麼
經濟補償金的計發標准應當以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前勞動者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性收入來計算。而工資性收入應當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
但不應包括住房補貼和手機通訊費,因為住房補貼是提供給員工的福利而不是應得的工資性收入;而手機通訊費未以津貼的形式發放給職工,而是按規定予以報銷的,這說明單位沒有它列入工資支付總額。
同時,經濟補償金應當以職工實際工資性收入為計算標准,而不應以應發工資為准,即扣除社會保險金、公積金、稅收之後的所得。
(1)勞動法中月平均工資指擴展閱讀:
《勞動法》第二章促進就業
第十條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第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
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㈡ 勞動法的第47條的經濟補償中的「月平均工資」是什麼解釋的
1、月平均來工資是指終止或源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當這個數目超過本地平均工資的三倍時,按三倍計算,且補償年限不得超過12年。
2、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工資包括五項:底薪、獎金、補貼、津貼、加班費。
3、你的工資不是指你的底薪,也不是指你的實得工資,而是工資總額,它一般比底薪高得多(原因見第2點),比實得工資高一點(原因是:工資總額=實得工資+單位代扣繳的費用包括社保、醫保、個人所得稅+單位自行扣除的伙食費、住宿費、水電費、工衣費等等) 。
㈢ 勞動法中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怎麼算具體包括那些
按應得工資計算,包括獎金、津貼、補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3)勞動法中月平均工資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勞動合同法第87條的規定支付了賠償金的,不再支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經用人單位書面通知後,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無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但是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的勞動報酬。
㈣ 勞動法中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怎麼算,具體包括那些
包括但不僅限於:工資(比如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工齡工資等)、績效獎金(比如內月度獎金、季容度獎金、年中獎金、年終獎金等)、津貼(比如高溫津貼、有毒有害崗位營養津貼等)、補貼(比如就餐補貼、通訊補貼、交通補貼、租房補貼等)。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
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可以理解成: 月平均工資是將勞動者在解除合同前12個月所有的應得貨幣性收入累加再除以12算出月平均工資。
按照條例的規定,是應得工資而不是實得工資,因此應為稅前工資,也就是說,補償金的月平均工資指的是在扣除你個人承擔的所得稅和五險一金之前的那個應付工資數額。
簡單來講,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月平均工資包括你所說的五險一金,但是請注意,這個五險一金指的是你個人承擔的部分,公司承擔的那部分金額是不算在內的。
㈤ 關於勞動法中平均工資的解釋及法律依據
根據國務院《抄關於襲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4條之規定,(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⒈計時工資;⒉計件工資;⒊獎金;⒋津貼和補貼;⒌加班加點工資;⒍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3條規定:「勞動法中的『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獎金是指支付給職工的超額勞動報酬和增收節支的勞動報酬。包括:⒈生產獎;⒉節約獎;⒊勞動競賽獎;⒋機關、事業單位的獎勵工資;⒌其他獎金。」因此,工資、獎金、津貼收入等屬工資的范疇,
㈥ 勞動法規定的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是指應發工資嗎
勞動法規定的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是指應得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回實施條例》
第答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㈦ 新勞動法月平均工資包括哪些
勞動法規中計算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生育津貼、工傷津貼等的月平均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㈧ 新勞動法規定月平均工資包括哪些
月平均工資不僅包括基礎工資、獎金、各項津貼和補貼,還包括單位代扣代繳的各項費用,如包括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個人繳納部分,並且是個人所得稅稅前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