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檢察院
①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具體監督嗎
不對。《訴訟法》第一章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具體監督和法律監督概念不同。
② 行政案件判決後,法律規定到檢察院申訴的法律時效是多少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內律效力的判決、裁容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六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③ 檢察院對行政機關法律監督具體范圍是什麼
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的范圍是否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對行政訴訟活動實施全面監督。對行政訴訟實施全面的法律監督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的權力。作為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0條對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范圍未作任何限制,這體現了行政訴訟法與我國憲法的一致性。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施監督,表現在審判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人民法院在訴訟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中的行為,都有損害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違背法律規定的可能性。例如,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而不予受理;應進行證據保全而不採取保全措施,致使訴訟無法繼續下去;應當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應該不準許撤訴而裁定準許撤訴;在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的情況下作出判決、裁定等等。凡此種種,都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結果。這表明,人民法院的行政審判並不只表現在審判的最終結果上,而是貫穿在行政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因此,對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也必須是針對行政審判的全過程進行。
2、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還可以針對審判人員是否違反法紀和訴訟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人民檢察院在對行政訴訟的全過程實行法律監督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審判過程中有枉法行為,一方面對由此產生的錯誤裁判提出抗訴;另一方面,當這種枉法行為已構成犯罪時,檢察機關應當立案偵查,另行辦理。檢察機關對行政訴訟中的犯罪行為進行查處,從形式上看,雖超出行政法律監督的范圍,而實質上,這又是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權行使的必然結果。
3、對於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案件,人民檢察院應主動介入案件審理,參加到訴訟中,加強法律監督。英國行政法對檢察機關參與行政訴訟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英國,一般的公眾要想阻止公共機構的越權行為,可以請求利用檢察總長的名義向法院申請阻止令,檢察總長代表國王,有權阻止一切違法行為。這時,訴訟在形式上以檢察總長為原告,同時指出告發人的姓名。這個訴訟,名義上由檢察總長提起,實際上全由告發人負責進行。當然,檢察總長有權決定是否同意提起這種訴訟。此外,檢察總長為了公共利益起見,可以主動向法院申請阻止令。
④ 行政訴訟法對抗訴有何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⑤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是地方各級檢察院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前抗訴的條件。意思是說: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可以選擇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選擇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法律依據:第九十一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九)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⑥ 新行政訴訟法高院再審駁回到檢察院抗訴有時效嗎
6個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申請再審案件立案程序的規定》
第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內,應當在判決、裁定、調容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申請再審期間為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裁判文書之日起至再審申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之日止。
申請再審期間為不變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再審申請人對2015年5月1日行政訴訟法實施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三條規定的2年確定申請再審的期間,但該期間在2015年10月31日尚未屆滿的,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
⑦ 檢察機關如何實施行政訴訟監督
行政檢察監督的方式:
從行政訴訟的立法目的出發,根據我國檢察機關的性質、地位和目的任務,行政檢察監督的方式應當既包括提起訴訟,又包括參加訴訟,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0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行政訴訟法在總則中用專門的條文規定,其目的就在於行政檢察監督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是實施全面的、完整的法律監督,而不是局部的、有限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不僅要監督審判結果——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而且還要監督訴前的起訴行為和訴訟的全過程。如果行政檢察監督的方式僅限於事後的抗訴監督則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10條的立法精神,在實踐中不利於行政檢察監督活動的全面開展。
第二,由於行政糾紛的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在行政相對人不敢或無力提起訴訟的情況下,行政相對人就會被迫放棄訴權或改變自己的訴訟請求,對行政機關的行政違法責任就難以追究。由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就可以有效地保護行政訴權的行使,全面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為了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必須實行全面的行政檢察監督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了不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而出現無人就全部損害提起訴訟的情況。此外,行政機關為了逃避當被告,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降格執法,這種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利益,而且使國家社會公共利益遭受損害。在上述這兩種情況下,必須對行政訴訟實行全面的行政檢察監督。
⑧ 行政訴訟 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是否具有原告資格
(一)行政機關能否具有原告資格
一種意見認為,行政機關不具有原告資格。主要理由為:
(1)國家設置行政訴訟的目的就是通過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目的決定了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的恆定性,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律授權的組織,所以行政機關不能作為原告。
(2)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應視為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行為,而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
(3)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目前尚處於行政訴訟制度初創時期,人們的觀念還需要更新,行政審判力量還十分欠缺,我國還不具備將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納入行政訴訟之中的條件。
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行政機關應該具有原告資格。主要理由為:
(1)《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雖然規定了原告的范圍,但該規定中的法人並未排除機關法人。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作為國家行政權的行使者,有權實施具體的行政管理職能;另一方面,作為機關法人以平等的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各種法律關系,這時該行政機關也要接受其他行政機關的管理。在該種情形下,該行政機關的合法權益也有可能受到其他行政機關的侵害,應當賦予該行政機關原告的資格。
(2)從司法實踐來看,由於我們行政訴訟以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主要內容,無論原告是一般意義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還是行政機關,在適用法律上不存在實質性的差異。筆者傾向於後一種意見。雖然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主要靠協調處理。但不排除行政機關在自己職權之外的活動中,被其他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行為侵犯權益而無法協調的情形。如果不賦予行政機關原告資格,則此時作為被管理人的行政機關的權利有可能得不到救濟,作為管理方的行政機關的行為也無法得到監督。所以,應對《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中的「法人」作擴大性解釋,賦予行政機關在特殊情形下的原告資格。
(二)檢察機關能否具有原告資格
檢察機關的身份雖同樣具有雙重性,但是基於檢察機關身份的特殊性,筆者主張不宜賦予檢察機關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公益訴訟除外)。主要理由為:
(1)《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了人民檢察院的監督職能,盡管很多學者對該規定提出異議,認為檢察機關不應局限於事後監督,應當還包括事前(訴訟前)監督。但是行政訴訟的起訴權是相對人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權,是否起訴以及如何起訴取決於相對人自己的意願,如果允許檢察機關以原告的身份起訴,在一定程度上會剝奪行政相對人的選擇權。
(2)訴訟有風險。如果允許檢察機關以原告起訴,會出現訴訟後果無人承擔的現實問題。
(3)即使檢察機關以機關法人的身份從事民事活動,但因為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屬性,其本身就對行政機關的活動有監督的職能,其本身的合法權益被行政機關侵犯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沒有賦予檢察機關原告資格必要性。
⑨ 公安局和檢察院及人民法院執法錯誤能不能使用行政訴訟法
屬於公檢法辦理的刑事案件,包括法院辦理的民事訴訟案件,不適用行政訴訟法。這類案件有糾錯機制,如公安機關辦錯案件,由檢察院糾錯,檢察院辦錯案件,由人民法院糾錯。整個案件有一審,二審;有二審法院對一審的糾錯;生效判決,還可以申請再審,也是糾錯。
行政訴訟法,即民告官的法律,就是公民對行政機關(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交警罰款,治安拘留,土地違法處罰,吊銷證照等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行政機關(政府)永遠是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