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侵權行為能力民法典

侵權行為能力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1-02-16 21:26:21

A.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哪些類型的侵權責任採用了過錯推定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幼兒園學校侵權,建築物高空墜物致人損害等

B. 民法典規定的民事主體包括

您好。
《民法典》部分規定介紹見下文:

1、關於民事主體。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具體包括三類:一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體。二是法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2、關於民事權利。保護民事權利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第一編第五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制度,包括各種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3、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一是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並對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願實施緊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規定。二是規定了訴訟時效的期間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等內容。三是規定了期間的計算單位、起算、結束和順延等。

4、明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禁止物業服務人採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

5、完善了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將「文字、圖像」納入性騷擾的認定范圍。

6、完善關於高空拋物墜物的規定,規定發生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7、地面塌陷傷人問題,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並對因他人原因導致倒塌、塌陷的侵權責任作出了規定。

民法典是對我國所有現行民事方面法律的編訂和修撰,並且對現行法律中部分內容進行了完善,更加明確了公民的基本權益和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對我國公民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C. 民事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的區別和聯系

要】
行為能力為自然人獨立為法律行為的資格,是實現權利能力的基本條件。具備權利能力是 具備行為能力的前提,但必須將行為能力與實施某種具體的法律行為的資格相區別。法律將 意思能力以行為能力制度全面定型化,更有利於交易秩序的維護。故在我國,對意思能力應 采一般、抽象之理解,即有意思能力,始有行為能力;無意思能力,即無行為能力。而行為 能力與責任能力則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格,多數情形,二者相互並合,但在特別情形,二者 相 互獨立。
【關鍵詞】行為能力/意思能力/責任能力
【點擊次數】754
【閱讀次數】754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自然人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 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對於自然人的行為能力,現有理論多將之與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相區 別 而與自然人的責任能力相聯系,殊值討論。這一問題的辨析,有助於我國民法典相關條文的 制訂,故本文特對此發表拙見,以資參考。

一、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性質

法律賦予自然人以民事權利能力,其作用僅在確定其法律地位,使其法律人格得以具體表 現。但享受權利以及承擔義務的資格並不等於具體權利的享有及具體義務的負擔。就人身方 面的權利(尤其是人格權),其為法律所直接賦予,自然人一旦出生,即依法當然享有。但就 純粹財產方面的權利義務,有些固然可因某種事件的發生而依法取得(如因被繼承人死亡而 取得繼承權),但多數情形,財產權利義務系因自然人實施的行為而發生。因此,我國台灣 地區有學者認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行為能力,指自然人實施一 切行為的資格,既包括實施合法行為(法律行為及法律行為之外的合法行為)的資格,也包括實施違法行為(侵權行為及侵權行之外的違法行為)的 資格;狹義的行為能力,則是自然人實施合法行為的資格,而從最狹義之理解,則行為能力 僅指自然人實施法律行為的資格,並不包括實施法律行為之外的合法行為的能力。德國、日 本學者多認為行為能力僅指自然人實施法律行為的能力,應予從之。(註: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筆者認為,對於行為能力的理解,應當從此項制度設置之目的著手。就民事權利義務的創 設而言,近代民法奉行意思自治原則,即承認個人得以自己的行為在不違背公序良俗的范圍 內自由地創設其權利義務。但自然人的行為須基於其正常的意思(意志)而實施方可產生其預期的法律效果,故意思表示真實為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即法律行為須以具有足夠辨認行為 後果之能力的人所實施才能有效。而行為人對其行為後果的判斷,決定於其智力發達水平。 由此,民法依據不同的標准和條件,對自然人的行為資格予以確認或者限制,此即設置行為 能力制度的立法理由。至於行為能力制度之要旨,全在於確認自然人是否具備以自己的意志 獨立實施發生權利義務之行為的資格,即可否獨立從事民事活動,而自然人對違法行為的實 施,其後果為單純義務(責任)的發生,無能否實施或能否獨立實施之謂,僅涉及責任能力問 題。而自然人實施法律行為(表意行為)之外的合法行為或者事實行為,因其均非以意思表示 為要件,不涉及行為人判斷能力之有無,故也不存在有無獨立行為之資格的問題。例如,對 於事實行為,任何自然人均可實施。未成年人施以無因管理或吟詩繪畫(事實行為)而創作作 品,無需賦予其任何獨立行為之資格。因此,行為能力為自然人獨立為法律行為的資格,當 屬無疑。

在此,應首先理清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權利能力以及實施具體法律行為的資格之間的界 限:

(一)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的關系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權利能力有所聯系但也有所區別。所謂聯系,表現為行為能力是實 現權利能力的基本條件,而具備權利能力是具備行為能力的前提:如無主體資格,以自己的 行為獨立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資格(行為能力)即成為無本之木,毫無意義。而如果法律僅僅 賦予主體以權利能力而概不承認其獨立行為的資格,則自然人的人格則同樣成為空中樓閣, 無從落實。但是,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在法律上的意義和價值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自然 人權利能力的有無表現在其法律人格的有無,而行為能力的有無與法律人格之有無毫無關系 。鑒於欠缺行為能力的人既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也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 ,似乎賦予其權利能力並無意義,德國一些學者(Fabrichcius以及Gitter等)提出所謂「權利能力相對化」之理論,認為應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權利能力,即權利能力是從行為能力中 「派生」出來的,為此,權利能力應當是指從事法律上有效的行為的能力。此種理論遭到其 他 學者的批評。德國學者Larenz指出,法律上確定某人具有權利主體資格,意味著將通過行使 權利所獲得的利益歸屬於該權利主體。事實上,有些人即使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他們也是 由其他人來行使其權利的。重要的是,這種行使權利的行為是為誰的利益而為。因此,將權 利能力賦予未成年人而並非將之賦予其父母,自有其合理的意義。故應堅持對權利能力的傳 統定義。(註: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二)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實施具體的法律行為的資格的區別

行為能力為法律賦予自然人以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的一種概括性的資格,是自然人在民事活 動中的一種法律地位的確認。在這里,必須將行為能力與實施某種具體的法律行為的資格相 區別。對此,法國學者特別強調,行為能力不同於「授權證書(pouvoir)」。授權證書(如經 許可而從事商業活動的權利等),是當事人實施某種具體的法律行為的資格。授權證書的有 無取決於當事人是否享有某種行動資格,其可使當事人的行為能力得以實現,對財產擁有授 權證書的當事人可根據自己的選擇,通過訂立處理自己財產的合同而實現其行為能力。但授 權證書有可能被法律所限制(如《法國民法典》第215條第3款規定:夫妻中任何一人不得單獨對家庭住宅進行處分),也可以依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的授權而為第三人享有(如法定代理人依法律規定而享有代理權,委託代理人依委託授權而享有代理權)。(註:Jacques Fluor et Jean-luc Aubert;Droit civil,Les obligations,t.I,5e édition,par Armand Colin Editeur;Paris 1991.176.)因此,自然人所具有的行為能力,如屬於相同等級(如完全行為能力),則並不因其實際可以實施的法律行為的范圍差異而有大小之分(例如在我國,作為商人的自然人與作為非商人的自然人實施具體法律行為的資格範圍是不同的,個體商人得實施營業行為,而一般公民不得實施,但這並不表明個體商人的行為能力范圍大於一般公民)。

二、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意思能力、責任能力的關系

依筆者觀點,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等同於其行為能力,但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與其行為能 力之間,並無必然聯系。

(一)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的關系

意思能力,為自然人認識自己行為的動機與結果,並根據此認識決定其正常的意思之能力 。對之,瑞士民法稱為判斷能力,我國台灣民法稱為識別能力。(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有台灣學者指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否必須以其具備意思能力為要件,民法學說及立法 上所采不同。法國學者認為行為能力應包括「天然能力」與「法定能力」,天然能力即意思 能力,同時具備前述兩項者,方可具備行為能力;瑞士民法也采此理論(《瑞士民法典》第13條規定:「成年且有判斷能力的人有行為能力。」)。但德國民法則將意思能力視為意思表 示有效之要件而非行為能力取得之要件,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只是意思表示不發生效力,但與 其有無行為能力無關。(註:《德國民法典》第104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為:1.未滿七周歲者;2.因精神錯亂不能自由決定其意志者,但按其性質此種狀態僅為暫時性的除外。」第105條規定:「1.無行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無效;2.在無意識或者暫時性精神錯亂狀態時作出的意思表示無效。」)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3條、第15條及第75條)與德國民法相同。(註: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78.)至於日本民法,雖然法律尚無明文規定,但實務與學者通說認為,缺乏意思能力的人(無意思能力人),即使有行為能力,其法律行為亦應認定為無效,(註:四宮和夫.日本民法總則[M].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52.)顯然也是將意思能力與行為能力分而視之。

上述學說及立法例的差異之發生,其實在於對意思能力的理解角度不同:如果將意思能力 理解為一般的、抽象的辨認行為後果的能力,則意思能力是行為能力的基礎,只有具備意思 能力的人,才能賦予其行為能力,故意思能力自然是行為能力的要件,其表現為:年齡為判 斷自然人有無識別行為後果之能力的基本標准,但成年人如不具有意思能力(精神病人等), 則 仍然不具有行為能力,此即所謂「法定條件」(年齡)與「天然條件」(意思能力)共同作為行 為能力條件的理由;如果將意思能力理解為實施具體的法律行為時之辨認行為後果的能力, 則被一般認定為有行為能力即有意思能力的人,完全有可能因酗酒、吸毒等原因而於實施行 為時不具有意思能力。這就是認為欠缺意思能力不等於無行為能力的理由(如前所述,依德 國民法規定,暫時精神錯亂不能自由決定其意志者,並非無行為能力。同時,暫時精神錯亂 者作出的意思表示無效)。

就其本來之義,意思能力應當是指行為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對其行為後果的認識能力。意思 能力的有無,當為客觀存在之事實。根據意思自治原則,自然人得以其行為創設自己的權利 以及約束,但須以其行為系基於其正常的意思活動而發生,即法律行為須由能夠預見其行為 後果的人實施,方可具有法律效力。德國民法及日本民法實務認為缺乏意思能力的人實施的 法律行為無效,正是基於此種思想。但是,不同的人於不同的情形,其意思能力均有所不同 ,而意思能力之有無,於事後證明十分困難,倘若能夠證明,對於相對方又會帶來始料不及 的損失,嚴重損害交易安全。此種做法,與法律交往要求的簡便性和安全性格格不入。誠因 「一個人在從事每一項法律行為之前,不可能對行為相對人或行為相對方進行某種形式的『 成熟測試』」。(註: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410.)鑒此,法律必須將通過行為能力制度將意思能力「定型化」:(註:四宮和夫.日本民法總則[M].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53.)對於客觀上經常處於無意思能力狀態的人(如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確定其在法律上無意思能力(無行為能力),不問其實施具體行為時有無意思能力,統統確認其行為無效。(註: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08-109.)由此,無意思能力就從一種客觀狀態,轉為一種法律上確定的狀態(無行為能力)。可見,事實上的無意思 能力,是一種個別的、具體的、相對可變的狀態(同一人,於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情形,其 意思能力之有無有所不同),而法律上的無意思能力,則為一種概括的、抽象的、相對穩定 的狀態(同一人,於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情形,其意思能力之有無完全相同)。正是在此意義 上,法律上的意思能力與行為能力發生同步:無行為能力的人,確定地無意思能力。由此, 無意思能力的人的利益之保護與交易安全之保護得以協調。

但是,意思能力的「定型化」是否應當包括對有意思能力之定型?亦即應否確定:有行為能 力的人即有意思能力?如肯定之,則法律上認定為有行為能力(即有意思能力)之人,即使其 因自己的行為而使其客觀上陷入無意思能力狀態,也認定其行為有效;如否定之,則有行為 能力之人,亦得因無意思能力而主張其行為無效(如同德國民法的規定及日本民法實務的做 法)。

比較而言,法律上將意思能力以行為能力制度全面定型化似更有利於交易秩序的維護。在 我國,對意思能力應采一般、抽象之理解,即意思能力為賦予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前提,有意 思能力,始有行為能力;無意思能力,即無行為能力。(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59.)從立法上看,我國《民法通則》在 規定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同時,將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成年人)規定為無行為能力人,將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成年人)規定為限制行為能 力人,實際上採用的就是此種模式。而從司法實務上看,意思能力亦並未被理解為脫離行為 能力而獨立存在的一個概念,即意思能力並非當事人實施具體的法律行為時辨認行為後果的 能力。在處理自然人於酗酒、吸毒等情況下所實施的法律行為的效力認定時,與德國民法的 規定不同,我國民法不承認前述情形中當事人實施的法律行為無效。而其理由與其說是基於 「當事人使自己陷入無意思能力之狀況有過錯」,不如說是基於「有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當然 具有意思能力」之推定,故而責令其承擔所實施的行為的後果。採用此種做法,可以避免有 行為能力之當事人借口實施法律行為時「無意思能力」而主張行為無效,徒增訴訟之煩。

(二)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責任能力的關系

民事責任能力,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又稱「侵權行 為能力」。(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59.)

通說認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中當然包含責任能力,(註:劉心穩.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95.)即有行為能力者,有責任能力;無 行為能力者,無責任能力,其所實施的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但 仔細分析,此通說甚有不妥。

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究竟為一種資格抑或兩種有聯系但又相互獨立存在的資格?

首先,責任能力為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而有行為能力的人既然能夠判斷其行為後果 ,則依法應當對其違法行為的後果承擔民事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根本原因顯然在其「過錯」 。至於無行為能力人對其損害結果不承擔民事責任而由其監護人承擔,固然是因為無行為能 力人對行為後果無判斷能力即無構成「過錯」的條件,但更重要的原因,乃在於無行為能力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通常無經濟賠償能力。此責任責令無行為能力人之監護人承擔,是為保 護 受害人利益之必須,(註:

③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基礎,究竟為監護人未盡注意之義務,抑或純為保護受害人利益計(及監護人之責任為過錯責任抑或無過錯責任),學說上存有爭議。但我國民法規定監護人能夠證明其盡到監護責任的,得減輕或免除其責任,顯然是以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之過失作為其承擔責任的基礎的。)因而構成特殊侵權責任之一種。從表面看,行為能力之有無與責任能 力之有無存在同步。但是,已有學者指出:責任能力與行為能力雖然相互聯系,但畢竟是兩 種不同的資格,不能混淆。首先,兩者目的不同:法律設行為能力之目的,在於使主體得以 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設責任能力之目的,在於對主體的違法行為追究民事責任,保護 他人和社會利益;其次,兩者效力不同:行為能力為決定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責任能力為 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0.)由此可見,行為能力為自然人為有效法律行為的 資格,責任能力為其對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資格,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如果因為二者 在多數情況下發生同步,便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反言之,則也可認定責任能力 「包含」行為能力,豈不違背立法之本意?況且在事實上,依很多立法例,無行為能力人在 特定情形也有責任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依我國民法之規定,自然人行為能力被分為三種, 即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就限制行為能力人而言,其並非全無行為能 力,而是在法定范圍內有完全之行為能力,在法定范圍之外行為能力有缺陷,須由其監護人 的意思加以彌補。如果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則限制行為能力人既然有部分行為能力 ,其便應當具有部分責任能力。但此與監護人責任之理論和立法顯有矛盾,於實務中也根本 無法操作。

其次,所謂責任能力,主要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而財產責任的負擔,當以財產上的支 出為要。亦即誰承擔財產責任,誰就應當為財產上的支出。反言之,誰支出財產,誰就是責 任承擔者。而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 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 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亦即在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時,被監護人有財產的,首先以被監護 人的財產賠償,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這就是說,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 並非根本不承擔民事責任,如其有財產,則照樣承擔民事責任不誤。此種規定比較公平合理 ,尤其在被監護人為精神病人的情形,有利於促使其親屬積極承擔監護職責,減輕社會負擔 。對此,學說上似無異議。但如果認定無行為能力即無責任能力,則不免與前述規定發生沖 突。

由上可見,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為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格,應分而視之。多數情形,二者相 互並合,但在特別情形,二者相互獨立。

D.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區別: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
2.物權:
法國民法典沒有對物權、債權加以區分,沒有獨立的物權制度。它對債權、物權的規定是混雜在一起的。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以個人為本位,確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E.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可以自己承擔責任嗎

侵權責任主體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會產生民法上的替代責任內。所謂容替代責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指責任人為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管領下的物件所致他人損害時負有的侵權賠償責任。限制行為能力人與無行為能力人侵權時,由於其識別能力存在缺陷且通常又沒有財產,所以因其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通常應該由對其存在監護義務或其他監督管理義務的主體承擔一部分或全部責任,即承擔替代責任。同時,我國《民法通則》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F. 侵權責任法的通過 , 有利於為公民權利提供什麼保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行使什麼權利

當然是提供法律保障。
人大是行使立法權

G. 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是什麼能力

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一千一百九十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7)侵權行為能力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H.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 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

2.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

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

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

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 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 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

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6 19:08:40 瀏覽:167
財務對賬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6 19:08:30 瀏覽:696
病案科室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9:08:29 瀏覽:328
國外法院 發布:2025-09-16 19:05:21 瀏覽:743
醫療診所規章制度免費 發布:2025-09-16 18:54:04 瀏覽:700
烏蘭察布市司法局 發布:2025-09-16 18:50:47 瀏覽:445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