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刑法
㈠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㈡ 1979年第一部刑法頒布以前,我國是用什麼法律懲治犯罪的
我國!
在79年前已經有了死刑緩期執行的方法
在中國大陸學界,一般認為死緩制度產生於1951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高潮中,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獨樹一幟的死刑執行制度。
其稱謂最早見於1930年11月中共中央通知第185號《關於蘇區懲辦帝國主義的辦法的決議》。《決議》規定,對外國人可適用「死刑緩刑」,即判處死刑後,緩刑若干時期暫時監禁,而緩刑的期限則沒有限制。這項政策本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適用,具有明顯的對敵斗爭策略的性質,其與中國刑法中的死緩制度無論在性質、功能上,還是適用范圍上都具有明顯的不同。可認為其思想發端的是中國政府的毛主席於1951年5月針對《第三次全國公安會議決議》提出的修改意見,他提出,「對於沒有血債,民憤不大和雖然嚴重地損害國家利益但尚未達到最嚴重的程度,而有罪該處死者,應當採取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強迫勞動,以觀後效的政策。」但這時的死緩仍具有濃厚的政治斗爭策略色彩,而並沒有明確地強調這一制度的法律意義。之後其適用范圍逐漸擴大到貪污罪、戰爭罪犯、反革命罪和普通刑事犯罪。上升到今天法律意義上的死緩制度的規定,則是1954年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初稿),該草案第10條規定的死緩制度,並為以後若乾草案所延續。直至1979年刑法典第43條第1款明確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立即必須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執行,實行勞動改造,以觀後效。」其作為一項替代性刑罰措施得以最終確立。修訂後的1997年刑法典對這一制度從死緩的適用條件、核准程序、死緩考驗期滿後的處理以及死緩考驗期間的計算與死緩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計算問題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新中國刑法的發展是同新中國的發展同步的。雖然說解放區也有刑法,但那時侯的刑法還比較零散,是局部性和地區性的,而且是處在戰爭環境,所以刑法是不成體系的。可以說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刑法。建國至今,新中國刑法立法的發展大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第二,1979年7月到1997年3月;第三,1997年3月至今。這三個階段刑法立法有不同的特點。
一、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
這一時期,新中國刑法立法有三個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二、1979年7月到1997年3月
這一時期,新中國刑法立法也有三個特點。
第一,1979年7月1日制定了第一部刑法典,標志著新中國刑法典從無到有。這部刑法典的法律條文共192條,其中,總則89條、分則103條,共規定了129個罪名。
第二,這個時期不斷對刑法典進行修改補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切工作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於經濟工作的重大變化,反映在法律領域也出現了各種各樣新的形形色色的犯罪,所以法律條文也隨之不斷修改、補充。當時對刑法修改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單行刑法和復述刑法。共搞了24個單行刑法和106個復述刑法,補充了133個罪。
第三,為全面修訂刑罰典作準備。由於對刑法典的補充和修訂過於零散並且相互見容易沖突,輕重容易失衡,所以1982年提出對刑法典進行全面修訂。到1996年才把這部比較成熟的刑法修正案交給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過兩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997年3月正式提交八屆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
㈢ 1979年才有刑法,沒有刑法時憑什麼判罪
1、那時候沒有系統的刑法典,但是有刑法性質的文件。
2、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刑法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㈣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是1980年版的,那之前的刑事犯罪以什麼為根據進行判刑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內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容。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㈤ 進別人家偷盜1950塊錢判多少年
中國快律為您解答:構成盜竊罪由二種情形: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內次盜竊、入容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
盜竊數額較大構成盜竊罪。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具體標准由各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認定。
盜竊公私財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數額較大」的標准可以按照一般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
(一)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一年內曾因盜竊受過行政處罰的;
(三)組織、控制未成年人盜竊的;
(四)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期間,在事件發生地盜竊的;
(五)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
(六)在醫院盜竊病人或者其親友財物的;
(七)盜竊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
(八)因盜竊造成嚴重後果的。
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不要求數額較大。
二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
㈥ 法律問題,中國建國初期那時候沒有刑法法律 治罪的話用什麼法律 比如,建國初期殺人,那時候有殺人罪嗎
當然有殺人罪。那時候不是沒法律,是沒有真正意義上頒布的法律條款。但是,犯罪就是犯罪,一般依據舊例新規來處理。比如,有些可以參照民國的,有些按照戰時條例處理,有些廣泛征詢群眾意見等等
㈦ 六十年代沒有刑法,法院如何判刑定罪
1950年7月25日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室1957年6月27日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以及一些單行的條例如懲治反革命條例,最高院等的意見、批復定罪判刑。
㈧ 火罪在刑法里有哪三種
直接故意放火、間接故意放火、過失放火。
放火罪從其犯罪主觀方面可以分為直接故意放火、間接故意放火、過失放火。從而在量刑方面也有所不同。
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將放火罪列為妨害國家統治秩序罪。
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初稿)》將放火罪規定為破壞公共財產犯罪。1963年將放火罪規定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之一,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九),仍然將放火罪規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之中。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選)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㈨ 《刑法》頒布之前,一本1950年代起草的「刑法」草案,就是辦案參考。請求幫忙寫一份關於法學的課程小論文
醬菜同學,我是你們老師喻曉玲。寫自己理解交上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