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危險理論
Ⅰ 有關刑法的 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其實危害行為一般表現在客觀方面,你所說的其實主要是故意,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是否免責的問題,故意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我試著分析一下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主客觀的相關法理和分析,重點是過失,1,到這里必須提到過失,過失犯罪的概念就不說了,只說其處罰的必要性,行為人在過失犯罪中主觀上是有罪過的,所以其行為應當界定為犯罪並應配置相應的法定刑,這主要是因為其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意志自由是對過失犯罪可以配置法定刑的先決條件,沒有意志自由就沒有行為責任,犯罪過失不同於犯罪故意,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的行為似乎是不自由的、甚至是不情願的,但是,這種不自由是由於行為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是以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為前提的,「過失並不是無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動。在客觀現實為行為人提供了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的充分條件的情況下,行為人是否能夠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完全取決於他是否願意發揮自己實際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只要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完全可以認識行為的危害結果,避免實施這種行為。顯然,正是在意志相對自由的基礎上,法律才可能而且必須要求公民認真履行注意義務,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疏忽大意過失中,行為人依其自身條件如不懈怠肯定會對結果有所認識;在過於自信過失中,行為人在已有認識的前提下如謹慎行事,危害結果肯定不會發生。在這兩種過失犯罪中,行為人對結果都持不注意或不充分注意的心態,這種心態實際上是潛意識的東西表現為行為人對法律或道德、常識所要求的注意義務的忽視或違反-即疏忽或輕信,這就是過失犯罪主觀方面的意識因素,從意志因素上講,在過失犯罪中,行為人有認識上和選擇上的自由,其完全可以選擇適當的行為來排除結果的發生。然而,由於違反注意義務的心理事實的存在,行為人最後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所以,對過失犯罪配置法定刑就有了主觀上的依據。所以,對過失行為論罪科刑,危害結果始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當危害結果達到相當的嚴重程度時,才能追究刑事責任。2,關於意外事件:刑法規定: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這種情況,就叫做意外事件。所謂不能抗拒的原因,是指行為由於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無法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這種不可抗力的來源有的來自於自然界,有的來自於他人的行為或本人的生理障礙,以及可能的其他主客觀情形,3,酒後犯罪相關:刑法第18條所規定的「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從法學標准,從防衛社會不受侵犯的層面作出的規定,而不是從醫學層面作出的規定。從醫學層面考慮,嚴重醉酒的人,可能陷入意識模糊甚至失去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法第18條只規定了醉酒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法律標准,但未認定在醉酒情況下的故意或過失。這一規定表明醉酒不能成為酒後犯罪的無罪或罪輕的辯護理由,但對酒後犯罪的罪名如何認定未作出明確規定,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不僅要負刑事責任,而且也不能從輕處罰,原因在於醉酒的人,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他並未完全喪失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其在醉酒狀態下實施的犯罪行為,亦並未離開自己主觀意志的支配。根據刑法第14條和第15條關於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規定來認定被告人的心理態度。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過程中對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及其後果是明知的,並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即為故意,否則,應推定為過失。
Ⅱ 關於《刑法》張明楷法益侵犯說與傳統理論的一個問題
我之前在做一個案例辯論的時候剛好有仔細看了看這一系列的學說,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主觀危險說、客觀危險說和主客觀一致說。
1、主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只要主觀上自認為其行為有侵害法益的危險,即可定罪。這就是你說的,甲又殺人故意,即使射擊稻草人,也是故意殺人未遂。這個學說的源頭主要是特殊預防主義。但是按照這個觀點,行為人誤以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殺被害人,這樣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未遂。這種觀點有擴大打擊面之嫌,爭議很大。
2、客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必須客觀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才能定罪。即張明楷所持的觀點——射擊稻草人實際上沒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處罰。w兩手插兜所舉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它屬於手段不能犯,而射殺稻草人是屬於對象不能犯,這個和我們所討論的三種學說的方向不太一樣,我主要是從三種學說的角度來分析危害法益的認定問題。
3、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從主觀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從大眾認知的角度看,也認為其行為當時具有法益侵害性,則行為人構罪。舉例:行為人和圍觀群眾都認為行為人手中的槍支有子彈,行為人將槍支對准被害人頭部開槍,結果槍支無彈。按照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這個折中觀點目前較為主流。(稻草人如果從第三人角度來看確實是人,那麼甲故意殺人未遂)
張明楷持客觀危險說,並且在刑法學第四版當中花了大篇幅批駁了主客觀一致說。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只記得兩點:首先,該理論不科學(我記得我當時看到這句話時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網路流行的「「這不科學,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其次,所謂的大眾認知的角度,不僅難以確認,更可能淪為裁判者的認知。
Ⅲ 刑法上的危害指的是什麼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犯罪的本質在於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無論不作為行為是否造成了危害結果,都有可能構成犯罪。如果刑法 以危害結果的發生作為該罪成立的要件,如果刑法規定某種犯罪的成立不要求危害結果發生時,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不作為也可成立犯罪。
同時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就具備了不作為犯罪的客觀要件。
2.不作為犯罪的分類
在我國刑法中,由不作為的行為構成的犯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只能由不作為的形式構成,實際上也由不作為的形式構成的犯罪,這種情形叫純正不作為犯或真正不作為犯。如我國刑法規定的遺棄罪即屬此類。另一種是既可以由作為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構成,但行為人實際上以不作為形式構成的犯罪,這種情形叫不純正不作為犯或非真正不作為犯。如以不作為形式構成的故意殺人罪即屬此類。
在理解作為與不作為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不能把作為與不作為的劃分同故意與過失的劃分相混淆。即不能認為作為的行為都是故意行為,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過失的行為。作為和不作為既有故意行為,也有過失行為。例如故意殺人,既可以由作為實施,可以由不作為實施。
(2) 不能認為不作為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一概比作為犯罪小。一般情況下,以作為形式構成的某些犯罪可以表現為非常殘酷、惡劣的手段,因而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而不作為的方式由於其本身特點的限制往往達不到這種程度,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二者的社會危害性不相上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例如,在顛覆列車案中,採用不扳道岔的不作為方式與採用破壞鐵軌、路基的作為方式相比,二者的危害程度很難說誰大誰小。
剛多詳解請閱讀參考資料《危害行為》
希望能幫助你
Ⅳ 什麼是刑法學中的危險接受理論
(一)危險接受理論的存在價值。對於大多數案件來說,法官都能夠找到明確的依據得出明確得判決結論。但現實中,一小部分疑難案件卻成為法官的主要困擾。在這個時候,對於案件的判斷必須藉助於更上位的依據,這必然涉及到法官的價值選擇問題。法官進行價值選擇,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表現。自由裁量,它是法律自身局限性的產物,同時它的存在也可能影響到法律的公正性。要將自由裁量變成合理的自由裁量,就需要一系列關於價值選擇的方法論作為指導,來避免法官主觀故意或是客觀能力不足所導致的不公問題。審判工作作為一樣非常具有技術性與理論性的專業工作,就要求法官掌握一套系統的法律分析方法,更好地貫徹法的理念。危險接受理論是基於解決傷害類刑民結合案件的特殊性問題以及對二元行為無價值理論在具體案件中的適用的探索兩個目的而產生的一種新理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可以服務於法官對這類案件的判斷。
(二)危險接受理論的創新點。危險接受理論是立足於傷害類刑民結合的復合性案件。其理論體系包括了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與傳統的犯罪構成要件相吻合的主體構架,另一部分是基於民事法律關系所產生的「附件」,也就是該理論的創新部分。危險接受理論的創新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在傳統犯罪構成要件體系中將民事合意內容嵌入,作為主幹之上的分支結構,豐富了傳統理論形式。第二是在對犯罪成立條件的視角上,從傳統的單一視角――行為人角度擴展到了雙重視角――行為人與受害人兩個角度。下文在論述危險接受理論的具體應用時會對兩個創新內容的體現作進一步的說明。
(三)危險接受理論的具體內容。危險接受理論立足於對傷害類刑民結合案件的處理,根據危險行為的直接主體將所遇到的情況分為兩大類:(1)自己危險化的行為(2)基於同意的他者危險化的行為⑧。所謂自己危險化的行為,簡要的說即是被害人實施危害自己的行為,而行為人同時參與其中的一類行為。比如,有A,B二人同為吸毒者,某日A向B借毒品注射器,後A因過量注射而死亡。所謂基於同意的他者危險化行為,即是指行為人基於某種危險存在而提出,經被害人同意後實施,並造成被害人損害的一類行為。比如,甲乙二人汽車外出,乙坐於甲車的後座上。二人行至一山坡上時,甲提議從山坡上沖下,乙同意,後乙在下坡過程中跌落座位,造成重傷。
從剛才關於兩類行為的描述以及筆者所引用的案例來看,相信大家都會發現「危險接受理論」與「被害人承諾理論」的相似之處。的確,兩者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點,即便是在其發源的德,日等國,關於兩者的區別仍然存在爭議。為了進一步闡述危險接受理論並方便讀者的理解,筆者在下文中將從討論這兩個理論的區別開始,逐漸擴展到整個體系。
關於兩個理論的區別,國外現有理論認為主要是兩點。第一點:危險接受理論適用於過失犯罪的情形而被害人承諾理論適用於故意犯罪的情形(如醫生在病人的要求下對其實施安樂死)。第二點則是兩種情形下行為人的免責事由的區別。關於這一點理論界是存在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在被害人承諾了接受危險結果時,行為人的行為的可罰性才能夠予以消滅;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此種情況了,只要被害人有接受危險性的表示,行為人即可免於承擔刑事責任。筆者認為,這兩種分歧意見看似平常,實則其背後牽涉到了更為上位的價值選擇問題,此處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危險接受理論的關鍵所在。在前面筆者已經對這一工作做好了鋪墊,以下將以二元行為無價值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具體闡述危險接受理論的適用問題。
Ⅳ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第多少條
我想說,交通肇事罪與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規定在公共安全法益侵害這一章。
我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對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出了規定: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破壞工廠、礦場、油田、港口、河流、水源、倉庫、住宅、森林、農場、谷場、牧場、重要管道、公共建築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由於刑法的謙抑性,刑法不處罰沒有明文規定的過失犯罪。而從上述條文可得知,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觀形式必須是故意。當然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其主觀非難可能性要較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小。當然,交通肇事罪的法定最高刑也遠遠低於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明知後果而行為的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個你可以去看看張明楷的《刑法學》第三版。
交通肇事罪與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從法理上來說並不存在重疊,只是區分的界限很難確定。
當今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於交通事故造成重大後果往往採取兩種定罪方式,一種是通常所採用的交通肇事罪,另一種是以其他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
醉酒可分為病理性醉酒與生理性醉酒,前者有初次的免責機會,後者則被視為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您可以參考一些原因自由行為理論的材料。
Ⅵ 刑法中抽象的危險是一種類型性危險怎麼理解
抽象的危險犯與具體的危險犯相對應
我是這樣理解的:具體的危險犯,在案件當中要司法內機關做容相應的危險的判斷該具體是否達到危險的程度。放火、爆炸等屬於具體危險犯。而抽象的危險犯以生活經驗為依據。一旦出現相關情況,就認定該危險出現,換言之,是一種司法上的推定。槍支類犯罪屬於這種類型。
如果你想了解,張明楷老師刑法學三p153 書下也有論文。
Ⅶ 刑法124條危及公共安全如何認定
刑法124條,其罪名是「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是一種以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為特定破壞對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認定是否構成本罪,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首先要把握本罪的犯罪構成。
本罪所侵犯的客體是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從事廣播、電視通訊業務的人員。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二、把握本罪與其他犯罪的界限。
1、本罪與盜竊罪的界限
在實踐中,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通訊器材的案件(如偷割電話線、通訊電纜等)時有發生。如果竊取的是庫存的或者正在生產、維修中的通訊器材,只能侵害財產所有權,並不危害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因此應以盜竊罪論處。如果竊取的是正在使用中的通訊設備,如偷割正在使用中的電話線、電纜線,偷砍電線桿等,勢必會使不特定多數單位或個人的廣播、電視通訊受阻。這種行為不僅侵害財產所有權,而且危害通訊方面的這樣就觸犯了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和盜竊的罪名。對此類案件應當如何定性,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明確指出:「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24條的規定定罪處刑。」
2、本罪與放火罪、爆炸罪的界限
本罪的破壞方法除拆毀通訊設施等一般方法外,還包括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方法。以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方法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等設施的,屬於手段牽連。根據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應當擇一重罪處罰。即應按放火罪、爆炸罪處罰。當然,放火、爆炸的方法本身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能夠成立的,只以本罪一罪處罰。
3、本罪與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罪的界限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如航海、航空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設施中,往往會使用一些無線電通信、導航設施。鐵路部門為保障鐵路交通運輸安全,具有自己的專用通訊設施。對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進行破壞,不僅會危及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更主要的是還會危及交通運輸方面的安全。如因破壞交通工具或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足以發生火車、船隻、航空器等傾覆或毀壞的,又觸犯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對之,應當擇重罪即破壞交通工具罪或破壞交通設施罪處罰。倘若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中的通訊設施,不足以危及交通運輸安全,但足以危害通訊公共安全的,則就應認定為本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Ⅷ 刑法 犯罪理論分類 隔隙犯
隔隙犯與非隔隙犯
(1)隔隙犯: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這間專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屬隔的犯罪。可分為隔時犯與隔地犯兩種。
(2)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沒有時間、場所間隔的犯罪。
劃分的意義:例如,對於隔隙犯,如果犯罪行為完成後,在犯罪結果出現之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Ⅸ 刑法上危害行為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二、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
Ⅹ 刑法上的各種犯,比如危險犯結果犯舉動犯什麼的,幫我都總結出來,還要名詞解釋,復制粘貼的也可以,只要
以對法益的實際侵害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稱為實害犯
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是危險犯。
危險犯是與實害犯相對應的概念
對於結果犯,我國刑法理論界主要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結果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結果的發生作為犯罪既遂標志的犯罪;另一種觀點認為結果犯是以法定的犯罪結果發生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
依據危害行為而非危害結果來下定義的犯罪稱為「行為犯」
行為犯和結果犯是一組對應的概念
結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結果犯。是指故意實施刑法規定的一個基本犯罪行為,由於發生了更為嚴重的結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
情節加重犯 實施基本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由於具有嚴重情節,法律規定對其加重法定刑的犯罪
情節減輕犯 實施基本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由於情節輕微,法律規定對其減輕法定刑的犯罪
這是不同原因加重或者減輕刑罰的情況
想像競合犯也稱觀念的競合、想像的數罪,是指基於數個罪過,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侵犯數個犯罪客體,觸犯數個罪名的情況。
法條競合,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具有包容關系的具體犯罪條文,依法只適用其中一個法條定罪量刑的情況。
牽連犯:指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數個行為之間存在手段與目的或者原因與結果的牽連關系,分別觸犯數個罪名的犯罪狀態。且對於牽連犯,除我國刑法已有規定的外,從一重罪論處。
吸收犯是指存在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一般選較重罪行量刑
是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