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法典
A. 民法典第1012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來和國民源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條是: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姓名權的具體分為:
1、姓名決定權
姓名決定權是自然人決定自己姓名的權利。
2、姓名使用權
姓名使用權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姓名或不使用自己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
3、姓名變更權
姓名變更權是自然人依照有關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
(1)支持民法典擴展閱讀: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1、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2、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3、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B. 民法典是什麼樣的
作為保障個人權益最重要的大法,民法典事關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方方面面,素有「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正所謂「綱舉」方能「目張」,因此其對於整部民法典的圓融通達至關重要。
「一少」指自然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標准問題。專家們在討論時都支持將其從民法通則的10周歲調整為6周歲。
王利明表示,在保護公民權方面,草案有許多亮點。除了加強人格權保護外,在財產權方面,草案第一次使用了「平等保護」表述,是對物權法的重大完善,彰顯了民事法律「私權平等」價值取向。此外,為應對知識經濟和網路時代發展需要,草案對知識產權客體進行了詳細列舉,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同時還規定了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保護。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該規定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
去年5月底,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已全面啟動。據王軼介紹,作為5家參與單位之一,中國法學會專門成立了5個課題組,包括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家庭法和繼承法,就各分編分別提交專家建議稿。「在這個過程中,各課題組對一般性民事立法,行之有效的繼續保留;非改不可的作出了相應修改。」
今年2月,各課題組已完成各自的專家建議稿,其中既包括條文設計,又包括立法理由和參考立法例。目前,建議稿已提交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王軼表示,民法典後續編纂工作將會對業已頒行的一般性法律進行修改完善,同時會增設如「人格權法編」之類的新內容。
「如果一切順利,整個民法典編纂工作能在2020年全部順利完成。我們會群策群力,編纂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民法典,這是所有法律工作者的夢想。」
C. 民法典包含訴訟法嗎
民法典包括訴訟法民法典。把很多法律合並到了一起從一個人的出生生老病死。一切的都歸到了民法典裡面。
D.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4)支持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E. 民法典包含民事訴訟法嗎
清華大學法學抄院教授張衛平在2016年第1期《法學研究》撰文指出:民法典作為一個非常龐大的規范體系,其中有許多部分與民事訴訟程序相關,且有的規范是以民事訴訟法的既有規定為前提的。正是由於民事訴訟法的某些規范對民法所具有的這種先決性或前提性,民法典也就必須將這些具有先決性、前提性的民事訴訟法規范及概念植入自身之中,彼此形成契合。
民法典的編纂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實體法內容,也將涉及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民法典的編纂必須注意民事訴訟法的發展、完善過程,不能將陳舊的、即將過時的民事訴訟法規范納入民法典之中。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也需要關注與民事訴訟法的對接、協調與統合,並從民事訴訟法發展、完善的角度思考民法典的相應規制,以便引導和支持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應當統一全盤考慮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概念統一問題,避免二者在制定和修改過程中出現彼此不予關照、不予統一的封閉現象。民法典與民事訴訟法在程序規范方面存在分工,原則上相對特殊的、具體的程序性規范應考慮規定在實體法中,而相對一般的、抽象的程序規范則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
F. 全面推進民法典建設,為什麼要堅持「人民至上」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民法典將會在我國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發揮核心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國的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人民權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將獲得本質的提升。」
體系科學立法 提升治理能力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這就意味著民法典編纂不同於一般法律制定。在孫憲忠看來,這個「典」字,標志著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顯法律規范從量到質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先後四次進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都未能最終完成,於是立法機關採取「改批發為零售」「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後制定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范體系,但這些民事單行法並沒有形成有機的系統。
孫憲忠介紹,中國現行民事法律「體系」,只是由一些單行法拼接而成的集合體,欠缺科學化體系需要的分工與配合這些最基本的因素,也缺乏板塊之間的邏輯,導致民法立法的「碎片化」。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對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規范進行系統整合、修改編纂,以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2015年3月,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經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5年,七編,84章,1260條,這部凝結了無數心血和期盼的法律終於誕生!
「民法典的誕生有效解決了我國民法立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立法散亂,而且隱含重大矛盾和缺陷的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孫憲忠說,我國民法典是一個體系化的立法,它有比較完善的從總則到分則的系統,這種體系化從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了民法立法資源的和諧統一。
那麼,如何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理解民法典的編纂和實施?又如何從當前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理解這部法典的重要意義?
孫憲忠認為,民法典不僅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更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遵循。從全面依法治國的角度看,國家治理的各種行為都要依法進行,而民法所規范的社會關系涉及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國計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貫穿性。民法典的體系整合、缺陷彌補和矛盾消除,從立法基礎的角度完善了國家治理者的法律支持基礎,也提升了治理者的能力優化和法律支持力度。
堅持人民至上 緊扣社會關切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與民法息息相關。遭遇「霸座」怎麼治、高空墜物傷人怎麼辦、沖動離婚怎麼換回……民法典草案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破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
「民法典全面保障人民的權利,它所建立的各種法律規范和制度,都要實實在在地作用於社會現實,都要落到每一個自然人、每一個團體身上。」孫憲忠認為,這種「涉及」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貫穿始終而且要落實到每個人從事民事活動的分分秒秒,時時刻刻。
「立法要有人民性,這是立法的指導思想。」孫憲忠說,我國民法典每一條都是圍繞著承認和保護民事權利、指引主體如何行使權利展開的。此外,民法典針對現行民事法律中對人民權利的不必要限制性規定都作出修改,充分體現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權利」這一宗旨。
比如,在傳統民法和此前的民法學說中,都是用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表達,而民法典草案中,首次把「人身關系」置於「財產關系」之前。「這樣一個定義,並不是說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就不重要。」孫憲忠分析認為,這一微調反而突出我國立法者對於人身權利特別的重視。
再如,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強化了對人格的全面保護,成為民法典編纂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創。民法典人格權編,用了四十多個條文,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說明立法者充分回應了社會大眾對這些權利保護的關切,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都非常顯著。
「民法典草案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在法典編纂完成並實施生效之後,肯定將對我國自然人權利的保護提供強大的法律支持,對此我們滿懷信心。」孫憲忠解釋稱,民法典設立獨立的人格權編,是為了提升人格權在我國法律上的品位,是全面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加強人格權保護」的要求。這個立法命題是科學的,是符合人格權的法律特徵的。
民法典的「人民性」,還體現在了解社情民意、採集眾智民聲的立法過程。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五年間,民法典編纂先後共10次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透過這組數字,即可以看到民法典「開門立法」的群眾路線,彰顯了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法治理念。
彰顯中國特色 把脈時代需求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作為新時代的民法典,必然要符合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傳承中華文化的「精氣神」,同時更應把脈時代需求,體現時代特徵,映射偉大時代的奮進征程。
民法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總則編第一條開宗明義,成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寫照,民法典規定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等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觀體現。
早在2017年,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時,孫憲忠強烈建議:「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很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來編纂民法典分編時,更要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立法來弘揚傳統美德,強化規則意識,增強道德約束,倡導契約精神。」
此次,民法典保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定,並將其融會貫通,融入到規范社會生活的各個面面。比如,強調對英雄烈士名譽權的保護、對良好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維護;鼓勵見義勇為行為,不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等。
備受關注的婚姻家庭編,更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具體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婚姻家庭編規定樹立優良家風,重視家庭文明建設,並對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作出規定。
在孫憲忠看來,樹立優良家風入法,體現了立法者對於婚姻家庭關系中道德倫理規則的尊重,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整體提升。
法隨時變。民法典充分尊重科學規律,體現時代氣息。民法典草案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順應信息時代潮流,保護網路時代隱私權,保護網路虛擬財產,細化網路侵權責任;回應新時期人民關切,通過規范胎兒權利、高空拋物、高利放貸、居住權制度等,讓各類處於模糊地帶的權、利、責有所依歸,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字里行間中充分彰顯。
「編纂民法典既是對立法技術的考驗,也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檢驗。我們的民事法律體系是開放的,這次沒有納入到民法典中的內容也會在將來與民法典共同構成完整的民事規則法律體系。」孫憲忠分析說,未來,民事規則領域會形成「基本法 特別法」或者「一般法 特別法」相配套的體系。民法典作為一般法,特別法中則包括商法、知識產權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此外,還會有一些民事特別主體立法、特別物權立法等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