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的行為

民法中的行為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55:07

民法中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分別是什麼

  • 【解析】:

  1. 負擔行為又可稱之債權、債務行為,指以發生債權債務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有為單獨的行為,如捐助行為,也有契約行為,如買賣。它的特點是一旦負擔行為成立有效,債務人付有給付的義務,而債權人有基於契約或是法律的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如出賣人有交付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的義務。

  2.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指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行為,有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有為契約行為,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等。准物權行為指以債權或者無體財產權作為標的的處分行為,如債權的轉讓,債務的免除等。

❷ 怎樣區分民法中的事件和行為

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區分:
按照法律事實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可以版把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這權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類。
事件又稱為法律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事實,事件的特點是,它的出現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不是由當事人的行為所引發的。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既可以來自於社會,也可以來自於自然,另外也不能來自於時間的流逝,如各種時效的規定等。
行為又稱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一旦作出,也是一種事實,它與事件的不同之處存於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成為引發此種事實的原因,因此,當事人既無故意又無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力或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種法律後果的活動,在法律上不被視為行為,而被歸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說的行為,僅指與當事人意志有關且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後果的那些行為。

❸ 民法上的表示行為都是合法的嗎

對的。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條。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的基本法,其內容包括基本民事主體和關系的定義,民法體系內通用的原則,與法律系譜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等。2017年3月15日由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 1、草案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在繼承法規定的基礎上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草案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考慮到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草案將民法通則規定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准從「十周歲」降到「六周歲」,以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3、草案增加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負有贍養、照顧和保護的義務。草案同時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 4、草案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類,並賦予「非法人組織」以民事主體地位,設專章作了規定。 5、草案對訴訟時效制度作了完善,將現行兩年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同時明確了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強調了訴訟時效的法定性。

❹ 民法上的事實行為有哪些

事實抄行為,是指行為人襲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

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❺ 民法中實踐行為有什麼定義

是指除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交付實物或實施勞務才能成版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小權件物品保管,使用借貸等合同的成立,都要求一方當事人交付實物給對方。哪些行為為實踐行為,決定於法律規定和交易習慣。
我國民法上的實踐行為包括四種:民間借貸、借用、保管和定金。

❻ 民法中,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如何區分呢

復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區制分:
按照法律事實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可以把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這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類。
事件又稱為法律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事實,事件的特點是,它的出現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不是由當事人的行為所引發的。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既可以來自於社會,也可以來自於自然,另外也不能來自於時間的流逝,如各種時效的規定等。
行為又稱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一旦作出,也是一種事實,它與事件的不同之處存於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成為引發此種事實的原因,因此,當事人既無故意又無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力或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種法律後果的活動,在法律上不被視為行為,而被歸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說的行為,僅指與當事人意志有關且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後果的那些行為。

❼ 如何區分民法中的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摘要民法中的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長期以來一直是眾多法學家所爭議的專對象之一,以至許多屬初學法學之人對兩者的認定上存在著諸多問題,甚至混亂。本文對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做了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關鍵詞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意思表示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390-01在民法中,法律行為一直居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它一度被認為是最難理解的基本概念

❽ 關於民法中各類行為的概念(法學專家和律師過來看看)

行為=事實行為(非表意行為)+民事行為(表意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可撤銷、效專力未定等屬其他民事行為)

1、民法上的行為,包括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
事實行為就是非表意行為,民事行為就是表意行為,這些概念可以通用。
二者的區別為是否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2、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
也就是說行為人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有效果意思和目的意思地從事這些行為,將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法律效果根據其意思的內容確定。
如果這種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規定要件,是真實的自由的,就是合法的民事行為,也就是民法法律行為。
如果這種意思表示有不真實或不自由的缺陷,那麼效力上可能是無效的、可撤銷的、效力待定的,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說的無效、可撤銷、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為。雖然他們效力上有欠缺,但仍然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因此仍然屬於表意行為,也就是都屬於民事行為。

❾ 民法上的事實行為具體有哪些

事實行為抄,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襲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趕緊回家 發布:2025-09-13 18:39:47 瀏覽:580
在法院杠精 發布:2025-09-13 18:33:30 瀏覽:768
合肥免費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6:16 瀏覽:979
上蔡有名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0:42 瀏覽:472
刑事訴訟法134條之規定 發布:2025-09-13 17:47:04 瀏覽:711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標准 發布:2025-09-13 17:20:08 瀏覽:644
法律黨法治 發布:2025-09-13 17:05:57 瀏覽:523
勞動法合同幾年試用期可以三個月 發布:2025-09-13 16:58:46 瀏覽:885
高一班級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6:58:44 瀏覽:134
關於醫葯公司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5-09-13 16:57:51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