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有法條競合嗎
A. 法條競合的原則是什麼
法條競合或稱法規競合,指行為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在犯罪構成上具有包容(完全的或部分的)關系的刑法規范,但只適用其中一個刑法規范的情況.
法條競合時適用法律的原則是:(1)特別法優於普通法;(2)重法優於輕法.
B. 法條競合怎麼處理
在法條競合條件抄下,一行為觸犯數襲法條,只能適用其中的一法條定罪處罰。其選擇適用法條的原則,主要是:
(一)特殊優於一般原則。特殊法與一般法競合,一般的應實行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行為人的具體行為符合特殊法的要件的,適用特殊法。
因為,正是由於某種行為具有某一方面事實的特殊性,侵犯某一特定的社會關系,立法者才將其制定為特殊法,以別於一般法,並且與其特殊的危害性相適應,規定或重或輕或相同的刑罰。只有實行上述原則,才能符合和實現立法的意圖。
(二)重法優於輕法原則。特殊法與一般法競合,而前者的法定刑輕於後者,在一般情況下,仍應實行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但是,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可以實行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即適用一般法。
(2)民法中有法條競合嗎擴展閱讀:
法條競合類型
(一)因犯罪主體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二)因犯罪對象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三)因犯罪目的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四)因犯罪方式或手段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五)因犯罪時間特殊形成的法條競合
(六)因數個特殊要件形成的法條競合
C. 什麼是請求權競合(民法中,請舉例說明)
所謂請求權抄競合,是襲指一個自然事實,符合多個法律構成要件,從而產生多個請求權,而這些請求權的目的只有一個。請求權競合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大陸法系規范出發型的訴訟傳統。
關於請求權競合的理論有四,包括請求權法律競合說、請求權自由競合說、請求權相互影響說、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等。我國司法實踐中允許請求權的有限競合。
例如:在借款一百元的情形,債權人就發生一個請求權;在盜竊電腦一台的情形,電腦所有人就發生一個返還電腦的請求權。
(3)民法中有法條競合嗎擴展閱讀:
我國學者在討論請求權競合問題時,既有用請求權競合概念的,也有用責任競合概念的。但是多認為在一般情形下,請求權競合與責任競合具有共同的內容。
認為責任競合是從不法行為人(債務人)角度觀察而產生的概念,請求權競合是從受害人(債權人)角度觀察而產生的概念,所以責任競合與請求權競合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的方面。
D. 民法中的競合是什麼意思
民法中的競合即民事責任競合,又稱「責任競合」,「民事責任聚合」。是指內一項民事違法行為同時符容合兩種或兩種形式以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依法僅實現其中一種民事責任的法律現象。大陸法民法實踐中主要為侵權責任、合同責任、不當得利之債責任和無因管理之債責任之間的競合。
特點有:
(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民事違法行為;
(2)一違法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責任構成要件;
(3)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
(4)只能發生同一給付內容。
E. 什麼是法律競合
一般沒有這個說法,一般是說為法條競合,是指規定犯罪構成內容的法律條文之間的內交叉重合,一般分為容特殊法條和普通法條的競合,狹義法條和廣義法條的競合,整體法條和局部法條的競合,處理原則一般 是特殊法條優於普通法條,狹義法條優於廣義法條,整體法條優於局部法條,在上面3個原則基礎上還存在一個重法優先的補充原則
F. 民法中的競合是什麼意思
民法中的競合即民事責任競合,又稱「責任競合」,「民事責任聚合」。是指回一項民事違答法行為同時符合兩種或兩種形式以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依法僅實現其中一種民事責任的法律現象。大陸法民法實踐中主要為侵權責任、合同責任、不當得利之債責任和無因管理之債責任之間的競合。
特點有:
(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民事違法行為;
(2)一違法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責任構成要件;
(3)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
(4)只能發生同一給付內容。
G. 如果法律與司法解釋出現法條競合如何處理
以《婚姻法》為准。因為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後的《婚姻法》仍保持了以上說法。
而你所出司法解釋是在1989年11月21日作出的,是解釋的舊法。故不可與新法相抵觸。
H. 法條競合的特徵
法條競合與法規競合、法律競合三個稱謂之間,有時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有時是在相區別的意義上使用的(註:在不同意義上使用者,如有的學者認為,法條競合是指刑事法律規范內容的表現形式的競合,而法律競合是指刑事法律規范內容即犯罪構成及其法定製裁的競合。〔1〕筆者認為,是否在同一意義上使用這幾個稱謂不很重要,關鍵的是首先要明確,在罪數論或競合論(註:在中國刑法理論上,一般無「法條競合犯」的稱謂,而只有「法條競合」(又稱法規競合,法律競合)的概念。這是因為,中國刑法學者普遍認為,法條競合是揭示刑法不同條文(款)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在內涵外延上有重合交叉關系的一個概念,說明的是刑法分則體系的某種特殊結構,法條競合不是一種犯罪形態。但正如有的學者指出,任何犯罪形態都是一種法律現象,最終都要涉及適用法條定罪量刑的問題,法條競合犯說明實際發生的犯罪行為,如果具體觸犯相互競合的法條,是從動態的角度揭示刑法分則內部條文的實際聯系(姜偉.犯罪形態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P402-403)。因此,「法條競合犯」范疇的提出具有積極意義,在罪數形態中研究法條競合犯也是十分必要的。)中所要研究的是不同法條之間的競合問題,其研究對象不包括數個法律或法規的競合。至於不同法條是否在同一個刑事法律之中,在所不問。當然,比較而言,在罪數論中使用「法條競合」一詞比使用「法規競合」、「法律競合」更為科學合理。
I. 什麼是法條競合
法條競合,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具有包容關系的具體犯罪條文,依法只適用其中一個法條定罪量刑的情況。
法條競合,通常被分為以下四種: (1)特別關系:一定的刑罰法規,對其他法規處於特別關系時,依特別規定優於普通規定的原則,此時僅適用特別規定,內有兩種情況:一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的關系;二為普通刑法本身上的特別關系,例如刑法上普通殺人罪與殺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一律適用後法,亦即適用特別規定。 (2)補充關系:基本的法條與其補充的法條競合時,依基本規定優於補充規定的原則,只應受基本規定的支配。 (3)吸收關系:乃一犯罪事實之內涵,當然包含另一犯罪事實之內涵者, 則後者已包含於前者,故為前者所吸收。吸收之情形如下:a. 實害行為吸收危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加害生命恐嚇他人,而該當於恐嚇罪,其後,果真將他人殺害,則又該當於殺人罪,此時僅論以殺人罪即為已足。b. 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例如既遂罪吸收陰謀、預備、未遂罪。在共犯則正犯吸收從犯、教唆犯,教唆犯吸收從犯。又重行為吸收輕行為,例如偽造貨幣行為吸收行使偽造貨幣行為。c. 必然附隨行為之吸收。例如偽造文書、有價證券罪吸收偽造印章、印文罪。 (4)擇一關系:不得兩立的兩個刑罰規定,只能適用其一,而排斥他者,例如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的行為之背信罪,與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侵佔自己持有他人財物之侵佔罪,由於侵佔行為當然含有背信的性質,則如該行為已合於侵佔之具體規定時,只能擇侵佔罪處罰。德、日學界多數傾向於否認擇一關系之存在,但是台灣的刑法學界因認為擇一關系乃不屬於特別關系、補充或吸收關系,但仍同時有數法條可茲適用之際,依刑法立法之目的而選擇其一最適當者加以適用,以免有一罪兩罰之不合理現象,故仍多特肯定見解者。
J. 法條競合適用什麼原則
一個行為同時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條款與特別條款規定的犯罪構成時,應依具體情況與法律規定,分別適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