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緩拍
Ⅰ 司法拍賣房產緩拍意思
拍賣公司很多 國家規定拍賣公司名字里必須含有「拍賣」兩個字
還有真正做的好的公司 前期是不收取費用的 收錢的都是亂搞
你也可以測試一下 用一件你了解的藏品 看他們是不是亂收費
可惜我們公司不做藏品拍賣 只做貨物殘值
保拍網提供
Ⅱ 企業拍賣股份意味著什麼
執行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股權是執行工作中的一大難點,本案標的巨大,牽涉面廣,涉及在實踐中如何理解和准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凍結、拍賣上市公司國有股和社會法人股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一、案外人是否能提出執行其他財產的申請
本案中,被執行人在豐華公司享有3100萬股國有法人,依法應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豐華公司作為案外人提出申請,請求停止拍賣本公司股份,轉而拍賣其提供的紅獅公司的股權,以替漢騏公司償債。對該申請如何允許?這是本案中面對的一個特殊問題。
執行中,有一種意見認為,《規定》第三條規定「被保全人和被執行人應當是股權的持有人或者所有權人」,同時第八條又明確規定,「如果股權持有人或者所有權人在限期內提供了方便執行的其他財產,應當首先執行其他財產」,豐華股份公司非本案被執行股權的持有人或所有權人,故法院不應准許其暫停拍賣豐華國有法人股的申請,轉而執行其提供的紅獅股權。但《規定》的立法目的,應是在於盡量減少因法院執行拍賣國有法人股而可能導致的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經營和股價等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法院在執行國有法人股時應慎重,只要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可供執行,就盡量不要執行國有法人股。本案中,豐華公司主動向法院提供紅獅股權供拍賣,有其自身的利益考慮,但該行為並不損害冠生園公司債權的實現。從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角度考慮,法院在此情況下停止拍賣國有法人股轉而先執行紅獅股權,符合司法解釋的精神,因此應准許豐華股份公司的緩拍申請。
二、如何審查對被拍賣股權的評估報告
1.對評估報告應進行形式審查還是實體審查
《規定》第九條規定「拍賣股權之前,人民法院應當委託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對股權價值進行評估」,同時第十條規定「應當要求資產評估機構嚴格依照國家規定的標准、程序和方法對股權價值進行評估,並說明其應當對所作出的評估報告依法承擔相應責任」。但對於法院是否應審查評估報告,以及如何審查,《規定》並沒有明確規定。有人認為,股權評估是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只是執行中程序上的一個環節,評估公司作為獨立法人,基於當事人或法院的委託對執行標的進行評估,並非案件的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規定》已要求評估公司對評估報告不實承擔責任,故執行法院只需對評估報告進行形式審查即可,對實體問題不應作審查。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在無人提出異議的情況下,執行法院通常只需對評估報告進行形式審查即可。但如果有人針對評估報告提出異議,就應具體對待,如異議針對的是評估中的實體問題,則法院應對評估報告進行實體審查。評估工作由法院委託實施,評估報告的質量與執行程序的公正運行和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密切相關,故法院對評估報告的實體問題應有審查的義務,只是該審查程序應在一定條件下啟動。
2.如何界定「股權價值」
對評估報告的實體審查實際上就是審查其對被拍賣的股權價值的估價是否准確,這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股權價值」。評估機構立信公司認為,股權價值應為根據公開市場原則確定的國有法人股變現價格,採用每股凈資產調整法進行評估。法院認為,《規定》第九條所指的「股權價值」並非國有法人股的市場變現價格,因為這一價格受到股權交易市場行情的影響,圍繞股權價值而上下波動,缺乏相對穩定性,不能准確反映國有法人股的價值,「股權價值」應指評估時該國有法人股所代表的上市公司資產的市場價值。
Ⅲ 拍賣假畫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字畫經營做為一種投資而出現,刺激了假畫的製作和銷售,在所有的字畫買賣中,有相當一部份屬於假畫或冒版貨。銷售假畫可以獲取鉅額非法利潤,這對於那些財迷心竅不擇手段撈錢的無恥之徒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製作假畫的方法五花八門,但本文所說的假畫,專指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該作品與某藝術家本無關聯 , 卻被人假冒署名 , 硬把它與該藝術家聯系起來 , 說成是該藝術家的作品。多年前 , 即有人指出了假畫的危害。然而時至今日,假畫之風不但未被遏止,反而愈刮愈烈。少數拍賣行,竟然置法律於不顧,公開拍賣假畫。有人為之辯護說,拍賣行對委託品不承擔法律責任,所有由拍賣品引起的法律責任都由委託人(賣家)承擔。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我們只要對拍賣稍作分析,很快便會發現這種辯護的謬誤。所謂拍賣,一般是指得到國家特許的拍賣人(拍賣行、拍賣公司等),以公開競爭的方式,將特定財產出售給出價最高的買家的一種特殊的買賣行為。在我國,並不是任何個人、單位或組織都可以經營拍賣業務的,尤其是對藝術品拍賣,必須是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特許或取得特別授權的機構,方可進行此類物品的拍賣。 在拍賣活動中,拍賣人一般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拍賣人是賣家的特殊的委託代理人,而以拍賣人自己的名義主持賣家的拍賣品的拍賣。另一方面,拍賣人一自己的名義經營拍賣業務,獨立地進行買賣行為,享有在一般買賣行為中賣家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在拍賣的長期發展中,的確形成了一套較嚴密的拍賣措施或交易規則,對買賣雙方以及拍賣人也有較詳細的責任規定。但是,拍賣行的行規以及買家、賣家與拍賣人因拍賣活動而形成的共同關系,對與拍賣活動無關的藝術家沒有任何效力,也不能違反或對抗國家制定的法律。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22 條第 2 款規定:"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它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根據該款規定,拍賣人作為字畫經營者,其對拍賣品的說明,如拍賣圖錄中對拍賣品的、作者身份的說明,應保證與拍賣品的實際作者身份相符,否則,即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那樣拍賣人對委託拍賣品不承擔法律責任,而由委託人單方面承擔托保責任的說服是明顯站不住腳的。 拍賣人在制售假畫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應承擔的責任 對於拍賣人在制售假畫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例如,在偷盜行為中,銷贓人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銷贓人的行為實際上起到了一種助長偷盜,致使贓物得到轉移的作用,因此,銷贓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拍賣人拍賣假畫,就相當於銷贓人銷贓。 拍賣假畫,可能有三種情況。第一,拍賣人不知或難以獲知拍賣品為假畫,無意中將假畫公開拍賣。這種情況,我們相信也是在拍賣假畫中較多的一種情況,拍賣人應當預見可能出現拍賣假畫而未預見,或者拍賣人已經預見可能出現拍賣假畫而過於輕信自己的真假鑒定能力,致使侵權得以發生,故應承擔過失侵權責任。應當注意的一點是,在我國,拍賣人(拍賣行、拍賣公司等)作為國家特許的從事拍賣業務的機構,不僅應當對所有參加拍賣活動的當事人負責,還應當對全體公眾負責;它對拍賣品的真假及所有權歸屬等應當有義務並有能力予以鑒定和確認。有的拍賣人在其拍賣規則中所作的有賣家單方面承擔擔保義務,其不負擔保責任的說明是缺乏法律依據的。 第二,拍賣人明知拍賣品為假畫,或有意與賣家串通拍賣假畫。這種情況,拍賣人實際上起到了一種比假畫製作者更為惡劣的作用,它理應承擔故意侵權責任。實踐中亦有這樣一種情況,即藝術家發現拍賣品系假冒其署名的假畫時,便向拍賣人指出,要求其取消該拍賣品拍賣。此時,一個講究信用的拍賣人會慎重對待藝術家的要求。或者取消拍賣,或者緩拍,或者取得充分證據後再行拍賣。但是,一些為一時繩頭小利而拒絕藝術家要求,或因鑒定力量薄弱而又偏聽偏信的拍賣人,依舊照拍不誤,致使侵權得以發生。這時,拍賣人的責任亦屬於故意侵權。 第三,拍賣人就是假畫製作者,在拍賣會上公開將假畫拍賣。這種情況在實踐中可能不多見,但是,如果把這種情況與明知拍賣品為假畫,卻仍以賣家保密為拒絕透露賣家真實身份的情況作一分析,就會發現,拒絕透露賣家,實際上就相當與拍賣人自己把自己推上了假畫製作者的地位。此時,拍賣人無論如何也推卸不掉自己的侵權責任。如果面臨檢察機關的公訴,拍賣人仍然拒絕透露買家身份的話,它還有可能觸犯有關刑律而受到更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雖然假畫製作者的動機主要是牟取法暴利,但其行為同時亦給有關藝術家的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造成損害。具體地說,假畫製作者侵犯了有關藝術家的名譽權、姓名權和著作權。 侵犯名譽權 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嚴禁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對於名譽權的內容雖然沒有具體的規定,但從法理和實踐分析,所謂名譽權,就是指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因其觀點、行為、作派、專業水平而形成的公民名譽和法人名譽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公開制售假冒某藝術家署名的劣質畫作,將損害該藝術家通過大量的艱苦的專業訓練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損害其在藝術界及公眾當中所取得的良好評價,構成對該藝術家名譽權的侵害。 侵犯姓名權 民法通則第 99 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嚴禁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的姓名權,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改變自己姓名,並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和假冒自己姓名的一項人身權利。制售假冒某藝術家署名之劣質畫作,將在公眾當中產生誤認,給該藝術家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及不良評價,構成對該藝術家姓名權的侵害。 (三)侵犯著作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 46 條將"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列為一種侵權行為。這項規定是專門用來保護美術作品作者即藝術家的。多年來,藝術家們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強烈呼籲加強立法,打擊制售假畫行為。著作權法第 46 條的這項規定,反映了這種呼聲,也是藝術家們長期努力奮斗的結果。但是,對於著作權法上的這項規定,學術界也存在不同看法,即認為制售假畫與藝術家的已有作品無關,自然也就談不上著作權問題。這種觀點貌似有理,但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 從歷史上看,在我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中,即將包括制售假畫在內的制售假冒作品行為列為一種禁例,並規定了相應的罰則。其第三十六條規定,"不得假託他人姓名發行已之著作";第四十條規定:"凡假冒他人之著作,科以四十元以上四百元以下之罰金;知情代為出售者,罰與假冒同。"我國台灣地區著作權法,亦曾有類似規定。 對於制售假畫行為侵犯藝術家的著作權,我們亦可以在國外一些著作權法中找到例證。例如,德國《著作權法》第 107 條專門對未經許可使用著作人名稱的行為作出規定:"對於不經著作人同意將著作人名稱在造型藝術著作原件顯示者或將上述顯示名稱的原件傳播者......如果根據其它規定對該行為沒有重要的處罰,處三年以內監禁或課以罰款"。英國《版權法》第 84 條專門對作品之虛度署名作出規定,其有關內容包括:任何人都有使自己免於被虛假地署名為某一藝術作品作者的權利,出售帶有虛假署名的作品原件的行為侵犯此項權利。 根據我國有關立法和司法實踐,參考國外有關規定,《著作權法》第 46 條關於制售假畫行為的規定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也是完全可行的。筆者認為,從著作權法的角度,亦可以為這項規定找到"說法"。這項規定既保護了藝術家精神權利,亦保護了藝術家的經濟權利。從精神權利來看,根據這項規定,著作權法所賦予藝術家的署名權,應當包括禁止他人假冒其署名製作、出售自己作品的權利。制售假冒藝術家署名的美術作品,構成對該藝術家署名權的侵害。從經濟權利來看,藝術家對其創作作品享有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其中包括一項許可他人以發行方式使用其作品並從中獲得報酬的權利。制售假冒藝術家署名的作品,雖然沒有直接涉及該藝術家的已有作品,但卻有可能給其已有作品的發行,以及將來作品的發行帶來損害,故構成對藝術家發行權的侵害。制售假畫侵犯藝術家著作權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並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 為了打擊嚴重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於今年 7 月通過了一項《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決定》。該決定所列侵犯著作權的犯罪,即包括制售假畫的行為,對於制售假畫侵犯藝術家著作權的犯罪行為,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它特別嚴重情節的,最高可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可處以罰金。 相關的一個問題 本文所討論的拍賣人的法律責任,首先要求有拍賣假畫的事實。因此,對拍賣品的真假鑒定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從國外藝術市場的情況來看,假畫多與已故的知名藝術家相關。一些藝術法的專著中,所討論的制售假畫的案例也多涉及故去多年或古代藝術家。這大概與那些國家藝術市場較為規范鑒定手段較先進,藝術家自我保護意識較強,使得制假者有所畏懼不無關系。然而在我國藝術市場,制售假冒仍在世的藝術家假畫的案例亦非少數。凡某藝術家出了名,便很快就有防冒之作上市,這大概可以算上"中國特色"了。 對於某件作品的真與假,藝術家本人應當最有發言權,盡管實踐中存在著藝術家有意或無意地將真畫說成假畫,或否認自己過去的創作的極個別情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藝術家對某件作品的意見仍然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鑒定意見。拍賣人當然亦可提出自己的鑒定意見,但絕不能因此而否定甚至排斥藝術家本人的意見。在與拍賣假畫有關的訴訟中,藝術家本人對涉訟作品的否定性意見本身通常就是一種最有力的證據,以證明涉訟作品是否是該藝術家的真品。 藝術作品的真假鑒定一般分兩種:風格鑒定與科學鑒定,風格鑒定是由藝術史學家根據其知識、直覺與經驗對作品所進行的主觀評估,而科學鑒定則是根據各種科學檢測的結果,對作品所進行的客觀評估。如果說對於古代作品的鑒定可能較為困難的話,那麼對於仍然在世的藝術家的作品的鑒定可能較為容易。因為藝術家本人便可以直接對作品的真假發表意見,而這種意見應當成為鑒定的重要依據。筆者最近看到一種說法,即書畫鑒定"目鑒為主,考訂為輔"。"書畫鑒定的基本前提是面對原作,離開原作的任何鑒定,都是違背書畫鑒定的起碼常識和根本原則的"(見第 63 期《美術報》)。這種說法對於一般書畫鑒定來說似乎是有道理。但如果把它套用在本文所討論的制售假畫行為的鑒定上,就顯得幾分矯情。舉例來說,某拍賣人拍賣了一幅署名黃胃的人體油畫。黃先生可能根本連拍賣圖錄都不用看,便可鑒定該畫為假畫。這時仍強調"目鑒",豈不荒唐?如果涉訟,制售假畫者倒是"目鑒"了,但他們的"鑒定結論"又將如何呢?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採用科學鑒定的方法。比如,採用筆跡鑒定應當能夠較准確地鑒定出作品的真假。 這里須提醒拍賣人的一點是,對於拍賣品的真假,絕不能掉以輕心,盲目自信。特別是對那些在正式拍賣前就有藝術家或公眾舉報的情況,更慎之又慎。拍賣規則中申明的拍賣人的免 - 條款,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僅僅對買家有約束力,但卻不能免 - 拍賣人對藝術家及公眾所應負的責任。拍賣人很難指望所有被造假的藝術家都能在拍賣前舉報,拍賣人對於賣家弄虛作假,自拍自買等卑劣行徑,更應主動查究,積極防範。筆者認為,在中國的藝術市場的建設中,拍賣人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不時的出好畫、真畫,逐漸減少乃至杜絕劣畫、假畫,應當作為拍賣的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